春天为大地做好事,刘成德为人做好事。人家对他不太亲近,刘成德还善待吗?“春风大雅能容物”,他不分别、不执着,能帮人处即帮人。有一位同村的人,在外面也见了点世面,小日子也过得不错,高扬着贡高我慢的头,从不把刘成德放眼里。给他打招呼,基本不理;偶尔理一次,也是浓浓的鼻音,“嗯”一声。这一切在刘成德心里都是像一阵风吹过,再遇上还是和颜爱语。
那人的孩子办喜事,也没通知刘成德。按说,就那人的待人态度,刘成德可以装作不知道,但他还是按当地风俗去随份子。随份子,10元的,20元的,30元的,都有,刘成德却随喜100元。那人一下子明白了刘成德的胸怀,大生惭愧。从此以后,见了刘成德,老远就打招呼:“大叔,您老人家好!”过年去拜年:“大叔,过年好,好人一顺百顺!”。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这就是刘成德。
同村人有个有急难事的,向刘成德借钱,他千方百计,急人所急,帮着解决。一次,同村一个人事后再也不说还钱的事了,像是什么都没发生过,刘成德也像是什么都没发生过。后来那人又遇难事了,又来借钱,刘成德还帮着解决,帮完就完。帮了人,刘成德没记性,从不计回报。
有一家子人,过去欺负刘成德父母老实,点了他家柴火垛,还拔了他家一亩多地的地瓜秧。这在农村算是世仇了。刘成德不记仇,他说:“记那仇干嘛?饿了不顶饭吃,冷了不当衣穿。心里疙疙瘩瘩,活得不舒坦。仇还是忘了好,冤家宜解不宜结。”
这家的孩子结婚,刘成德用红纸包上100元,喜气洋洋送过去,洋洋喜气走回来。以情感人,以诚动人。“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大而化之之谓圣”,刘成德善于化解,自化化他。
春风、春雨、春花、春燕……领略了春天,更能读懂刘成德。春日,我走出檀园小院,走进大山,欣赏着、感悟着春光。天道、地道、人道,成德之道。春中有我,我中有春,天地人一而已。只有天泰、地宁、人和,才有真正的大吉大利! 树,一山的树,奋发向上,积极地“高怀见物理”,努力地“和气得天真”。这些树啊,是地竖起的一个个接收塔,倾听天泄给她的天机;花,一山的花,心花怒放,是天“聚成一撮精神”,献给地的烂漫殷勤。
天地相互关爱,相互帮助,循和谐化生之道,绘自然达美之圆;人怎么可以不顺天应地,友好互助,友好互度,法和谐酬善之道,画万有向善之圆?
如何圆,蜘蛛在示范呢。蜘蛛本色好圆满,喜子生来乐循环。论事说非你随便,经天纬地我自然。时光正好,蜘蛛正忙,它们驾着“圆通”号的纺车,忙着到处送“喜丝”。
蜘蛛,别名喜子,古人视其为吉兆之虫,所以有“甘鹊噪而行人至,蜘蛛集而百事喜”的传说。竹子和喜子常见于传统中国画里,竹有“爆竹”之意,和“报”谐音,暗喻“报喜”。民俗中见蜘蛛自空而降,视为吉兆,画家画蜘蛛沿网下坠,表示喜从天降、瑞气盈门。
道心弥天地,圆丝纶虚空。蜘蛛天生会画圆,一圈又一圈,圆圆融融,圆出网来,所以也叫网虫。
社会秩序的维系和正常健康的运行,离不开由无数人结成的爱网。蜘蛛织网,一丝一线,多而不乱,是因为它知道往哪里牵线。善恶一线牵,您不往这牵,就往那牵。刘成德做那么多善事,是他一直知道自己活着干什么!人,有时候忘记了自己该干什么!
刘成德“一辈子做好事”,集成的灿烂,印证了爱迪生的一句话:“如果所有人都能真正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结果会使我们自己震惊。”
刘成德,犹如土地一片,不起眼处,生发希望;犹如春风一缕,不知觉时,带来温暖;犹如灯烛一盏,不经意中,开启光明;犹如云彩一块,不张扬内,尽洒甘露;犹如明月一轮,不声响里,普照清辉。
刘成德的心中,总闪亮着雷锋。雷锋活泼,众人爱敬,他光莹如镜,湛然香洁。开拖拉机,驾推土机,当汽车兵,雷锋辗转“工、农、兵”,总在最基层,经常和泥巴、坷垃,油污、摇把打交道,却能诗意地工作、生活,他写小说、写散文,办板报、说快板,做了30首诗,仅高小毕业的雷锋,竟能出神入化。明了这些,就会晓得雷锋的微笑何以永远青春而灿烂,就会了然何以亲近雷锋总有春风徐来的温馨。
P35-36
“走转改”中乾坤大“三贴近”里天地宽
蓝盈盈的喇叭花,红艳艳的喇叭花,在秋天里,在扯扯拉拉的藤上,开成温柔的喇叭状,虽小巧,却有个响亮的名字——牵牛花。由牵牛,想到不惜力气拉着犁的牛了,犁要深入,地要松开,为丰收打个基础,只是在地皮表面划拉划拉,地还是板结的,庄稼怎么可能长好!还是要深入啊!用智慧的犁深入大地,用勤劳的双手播下道德的种子,收获善果是自然的。因为大地是慈悲的、宽厚的、热诚的,你给它一分好,它就给予十分慷慨的回报。
我在泰山后的万德镇,在灵岩这样的好地方,写了《成德之道》初稿,在办公室完成了修改。掂着沉甸甸的书稿,我由衷地感谢“走转改”!
以春天的真诚和奋发去“走基层”,以夏天的纯善和火热去“转作风”,就会有秋实般的“改文风”的美好和收获!
多亏“走转改”,多谢“走转改”!
生活真是厚道,时代真是慷慨,我这经济日报的记者,贯彻中央精神、按照报社要求刚“走转改”了两年多,就有了意想不到的收成。
我深深感到,《成德之道》只不过是假我之手而为,实非区区一己之力所能完成。没有领导的支持,没有单位的优势,没有职业的便利,没有师长的指导,没有朋友的帮助,没有每一位被采访者的大力配合,实难成书。此情此意,不知如何感谢是好!
有的老师,70多岁了,视力不好,看东西鼻子近乎贴到纸上,他自己形象地说是“嗅”字。但他艰难地“嗅”完了书稿,并提了宝贵意见,令我感动。
有的老师看了两遍,把意见编上序号,一条条写来,写了19页,其认真仔细,感我肺腑。
有的教授主动约我去提建议,长夜深谈。犹记其时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室内滔滔不绝,室外阵阵不停。不觉天亮,雨止,鸟叫。
有的教授给我发了不少短信,告诉我,什么报纸报道了好人,什么杂志宣传了模范,非常热心地为我“通风报信”。
有的朋友经常打电话催我快点推出作品。
有的朋友有求必应、不求亦应,每过一段,约到丽山彻夜长谈,开我茅塞。
有的朋友自始至终关心,怕我太累,每过一段,就喊我到家里放松一下,亲自下厨,做上一桌好菜,饭后再泡上好茶,开始道德茶话??记不清多少个不眠之夜,只记得沁人肺腑,只记得大受启发。
摄影的朋友不辞辛劳,一次次拍摄。
据《济南日报》的“党报热线”介绍,参加过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的老兵段升满来到报社,带着参战证、荣誉证等以证明自己的身份。他是来表达“读者之声”的,他说:“我们需要千千万万的刘成德,党报要多释放这样的正能量!”他给济南的所有战友打电话,推荐《成德之道》,还给远在贵州的战友打电话,让他在网上搜这篇文章读。
这么热心的读者,令我感动——我去采访了段升满。
我来到济南天成路74号,进入天成新居小区,走到3单元,坐电梯到17楼,敲开1705房间。屋里挂着他自己写的书法:衷心感谢共产党,欢颜安居廉租房!他说:“见笑了。我文化不高,这联直白,对仗也不工整,但写出了我的心里话。”
段升满1957年生人,1979年参加过自卫还击作战,立过功,受过伤。所在企业早就倒闭,已下岗多年。他每月有低保300元,作为优抚对象,还能领到285元的参战补助费。住的房子使用面积19。61平方米,月租金16元。经济上是困难的,日子却过得快活。他还保持着军人的生活习惯,被子叠成“豆腐块”,方方正正,屋里收拾得整整洁洁,每天5点就起床,到楼下打打太极拳,练练太极剑。白天就到路口义务执勤。他说:“政府帮助了我,我得多做点事情,回报社会。”
段升满很知足。他以前租房换了4次,心里总不踏实。“现在好了!”他质朴地笑着说,“有了自己的家。”他住这里很满意:“从天成新居到火车站10多分钟,到长途汽车站用不20分钟,去商店、到医院,都很方便。政府建廉租房,给选了个好位置。”
小区的负责人说,段升满助人为乐,经常做好事,被纬北路办事处评为“社会公德模范”、“先锋共产党员”。
……
《经济日报》推出《成德之道》后,济南市委宣传部给报社发来感谢信,指出《经济日报》记者“充分体现了党报记者扎实深入基层采访,敏锐把握时代风向,积极倡导社会文明的职业操守与社会责任,为广大新闻工作者作出了积极表率”。
《成德之道》发表后,长清区委、区政府作出号召全区学习刘成德的决定,要求全体区直机关党员、干部,各乡镇党员、干部,轮流到刘成德事迹展览馆参观学习。
《新华文摘》2013年第10期全文转载。
《成德之道》在全国读者中反响强烈。共产党员网上刊出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北正黄旗17号柳哲的文章——
3月2日,《经济日报》以4个整版的篇幅,隆重推出了长篇通讯《成德之道》,浓墨重彩地介绍了刘成德老人50余年如一日学雷锋做好事的感人事迹。读罢这篇报道,刘成德的事迹深深感动并温暖了我和我身边的人。
我是一名热心公益的“北漂学者”,为了帮助更多的北大旁听生与京城游学者,我创办了京城游学堂。我身边有不少学雷锋的“同道人”,如北京苦孩子电脑培训部主任柳虎、辽宁盖州的慈爱孤儿村村长娄宗全等,看完《成德之道》,他们纷纷表示要努力学习刘成德,近期将组织他们帮助过的孩子们去山东参观刘成德事迹展览馆。
社会需要雷锋精神,社会需要“刘成德”。让我们都行动起来,以刘成德老人为榜样,为社会多做好事,让雷锋精神传承下去。
《经济日报》专门出了一期《成德之道》读者反馈的内参报送给中央领导。3月11日,报社记者部向全国各记者站发了《表扬信》:“记者部对管斌同志提出表扬,并希望广大驻地记者向他学习,坚持‘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在写精品上多下功夫。”
《经济日报》发表《成德之道》后,我被好多单位请去作学习雷锋的报告。
一次“走转改”,使正能量像火热的球一样,持续地转动起来,形成良好的循环之势。善需要循环,我们应该并且完全能够让正能量循环起来!
作为记者,我是“走转改”的执行者,更是“走转改”的受益者。
“走转改”没有止境,如果一定要有止境,那就是止于至善。
春夏秋冬“走转改”,眼耳口心“三贴近”。这样,完全“走转改”,彻底“三贴近”,我想收获会越来越丰。
新闻道可道,非常道;记者名可名,非常名。
天地有道,新闻无涯,惟愿精进,以副其实。
天地长久道德永恒
我们有两条自然的大河——
长江和黄河;
我们有两条伦理的大河——
崇道和尚德。
江河滚滚不尽,
道德源源不断。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
中华民族历来不缺榜样,今天,我们更是榜样辈出。
德在心中,道在脚下。
一个有榜样的民族,就能引领人们从现实迈向理想的王国。
一
2013年9月26日下午3时,北京京西宾馆会议楼前厅。
一个响亮的声音响起来——
“道德模范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旗帜,要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激励人民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鼓励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的这一讲话,是时代的召唤,是道德的强音。
自2007年以来,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解放军总政治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每两年评选一届全国道德模范,前三届共评选出162名全国道德模范和776名提名奖获得者。第四届授予54名同志“全国道德模范”称号,有265名同志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这些道德模范,犹如星斗,闪耀我们的精神星空;犹如高山,标新我们的道德高度。
在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雷锋战友刘成德荣获提名奖。
雷锋生前曾赠言刘成德:“您是我永远学习的好榜样。”刘成德坚持50多年学雷锋,成为全国知名的“活雷锋”。刘成德就是学雷锋的“行星”,一直在“自转”,同时在围着雷锋“公转”。无数的刘成德们,转出星空中的“雷锋系”!
道德的天空无量无边,永远不会拥堵,永远不受编制限制,永远欢迎新星加入!
雷锋是中华文明长生树上结出的长生果,经时代的阳光照耀,散发出前所未有的果香。这是我们民族的最好的精神维生素和保健品!
与天地同在的雷锋啊——
行为世范,潜移默化。为少年法,青年法,老年法,代代相续;树真之标,善之标,美之标,久久为功。承古文明之化育,受新时代之滋润。卓著宝典,传日月光明日记;弘发妙旨,阐天地道德宣言。大善大德,大公大正,精神高地,无量雷锋!
雷锋精神照亮了宽广的成德之道!
让我们走进沈阳军区雷锋纪念馆,感受解说员张蕊的感动。她谈到那次特殊的解说,眼中还含着泪花:
平时来的参观团,站位一般比较自由,忙着拍些照片。这一天,一反常态,静悄悄的,来者轻抬慢放,似乎恐踩到什么东西,似乎怕踏空什么地方,试探的脚步小心翼翼。七八十人啊,特别地安静。
哦,他们是沈阳盲人协会的!
志愿者组织他们往前行进,你扶着我,我拉着你,我是你放心的眼睛,你是我可靠的手臂,一个个弱势的人联合成强大的群体,那么一点点地往前挪动着,挪动着,到了雷锋雕像前,站得那么整齐,他们是用心站队啊!没有任何的声响,那庄重和肃静,令我的心啊,揪了一下,不,是震撼,一下子就被震撼了!
我要讲好,我要让他们在心里清清楚楚地“看到”丰富多彩的雷锋!他们看不见,此时,我的声音就是他们的眼睛。
……
侧耳倾听,我们平时会用这个词。
到底什么样子是侧耳倾听?
现在,他们都在侧耳倾听,
侧耳倾听,是对他们最真切的描述,
侧耳倾听,是他们在最生动的再现,
他们的耳朵,努力侧向我,倾向我,
近些,再近些,
唯恐落下一个字,
生怕模糊一个音,
侧耳倾听,侧耳倾听,侧耳倾听……
我几次哽咽,因为我看到他们,
是用心在感悟雷锋,贴近雷锋!
他们有些用手机、用录音笔录下我的讲解,特别珍惜这个机会。
他们有秩序,上二楼参观,在楼梯上也那么有秩序,残疾人那么有秩序!稍有点视力的,就竭力帮扶同伴。我两手忙着搀扶,眼里流出泪水……
我们展馆里雷锋开过的车,雷锋蜡像,是不允许摸的。我下决心破例让他们去摸。没用提醒动作轻点,他们一个接着一个,仍然是那么有秩序,小心地摸,深情地抚……
他们抚摸得身心投入,我看得泪水不住……
张蕊讲得动情,我听得感动。无量雷锋,为盲人的心中送去光明!
走出雷锋纪念馆,在雷锋连,远远就可看到那高高悬挂的红色大字:雷锋从这里走向世界!
“德圣”雷锋,闪现出人性的光辉,在人类的精神航船上,灯塔似的永远放光! 我想起了惠特曼的诗句——
……
如何把道德推到新高?
以道为根,以德为本,以天地为空间,道德树就尽虚空娑婆着枝叶,盛开了宇宙花,结出星星般的无量硕果。
道德树就在此刻生长。参天大树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只能在日复一日中从地上长起来。
“聚细流为江河、积小善为大善”。道德建设,莫嫌乎细小,在乎天天践行,积微成巨。正如《易经》所云:“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正如荀子所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就像长江,源头是涓涓细流,随着诸水汇流,流之又流,渐流渐大,滔滔东去。刘成德也是如此,他“广修万行称理成德”,用一生的真,一生的善,一生的美,用那无数的不起眼的细水,长流成感天动地的真善美的江河。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贾立群,这位中共党员、北京儿童医院超声科主任,正是36年,积了无数“跬步”,才赢得“B超神探”的美誉。有一甘肃8岁女孩,肚子痛6年,在当地医院两次开刀,找不出病因。贾立群给孩子做着B超,凝神,屏息,细之又细。他的眼睛,被爱的圣火,炼成了“火眼金睛”,一次又一次识破病魔的诡异变幻。尽管这次它藏得更加隐秘,还是被贾立群看穿——患儿肠上有个黄豆大小的小囊肿。医院手术,救治了女孩。
“只要在北京,24小时服务”——贾立群为了履行这一承诺,来医院方便,他至今还住在单位附近的5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他随叫随到,最多的一天夜里曾被叫起来19次。
他超负荷运转,确诊7万余例患儿疑难疾病,挽救2000多位急危病重患儿的生命。他的B超探头,分明是生命的“杨柳枝”,洒下的都是希望的甘露。
贾立群,拿起道之金针,穿上德之银线,密密实实,缝之又缝,严紧道德防线。衣兜口子都不开,“红包”找不到缝隙钻。“缝兜大夫”,“缝兜大夫”,家长们亲切称赞!
“事如芳草春常在”,道德模范们用他们“芳草”般的细行,集成了明德惟馨的“春常在”。
问道中外,寻德古今,天人合一的成德之道,已如圆月般明净起来!
道在何处?在天上的虹中,在地上的山中,在鸟语中,在花香中,在蚁,在蝶,在语,在默,道无处不在,道无时不有。
道在何处?在田间的劳作中,在炉前的火热中,在雪域的哨所里,在三尺的讲台上,在一句问候里,在一个微笑里,在一举手之间,在一生坚持之中,在小的设想里,在大的决策中,在英雄壮举,在凡人善行……众里寻道千百度,蓦然回首,道在灯火阑珊处。
念念在德,津津乐道。孜孜以求,久久为功。生生不息,如如不动。天地永在,道德永恒!
如是,如是,实事求是——
道行天下,德耀中华!
从“雷锋学习的好榜样”到“学习雷锋的好榜样”——刘成德是雷锋的战友,同为沈阳军区的先进人物,雷锋曾题字要向他学习。退伍后,他五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践行、弘扬雷锋精神,积小善成大善。刘成德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境界传递着巨大的正能量,向我们昭示:雷锋从不孤单,雷锋精神永放光芒。作为学雷锋先进英模代表,刘成德于2013年3月1日应邀参加纪念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50周年座谈会,受到了领导同志的接见和表扬。刘成德荣获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管斌编著的这本《成德之道》中的刘成德,既有海中在渔船将倾之际舍身救出14名战友、在海上纵身一跃救起落海儿童、在工厂于油桶就要爆炸的危险时刻奋不顾身救工友的壮举,更有一辈子默默无闻做好事的平凡中的伟大。读了这部书可以使我们感到:刘成德可亲、可敬、可学。使我们坚信:雷锋无处不在,雷锋无时不有,雷锋人人可学,雷锋人人可成。
这部书不同之处在于以世界的视野,以人类文明的触角,展开中华文明的灿烂画卷,在历史的长卷中赫然地凸显出时代的雷锋,揭示了闪现人性真善美的雷锋,是永恒的雷锋,无量的雷锋。在写法上,更是调动了小说、散文、诗歌、寓言等多种表现手法,使本书有强烈的震撼力。
本书部分章节在《领导科学报》《济南日报》《经济日报》等媒体上发表,并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中宣部《新闻阅评》予以点评。
管斌编著的报告文学《成德之道》展现了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雷锋战友——刘成德由“雷锋学习的好榜样”到“学习雷锋的好榜样”的成德之道,同时讴歌了孔繁森、庄仕华等英雄楷模和道德模范,以及许多普通人的感人善举,描摹出一幅当代中国群星璀璨的道德星空图。作品把他们身上体现的雷锋精神放在数千年中华文化之中进行观照,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添鲜活的榜样,为实现中国梦提供道德支撑和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