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渡澳门的少女,
血战越南的青年,
替哥哥挨斗的弟弟,
因戏文蒙冤的曲艺家,
援建坦赞的工程师,
被鬼子救起的战地护士,
……
你真的了解自己的家人吗?
摩挲老相册,让黑白的家族记忆有了色彩。
李远江主编的《课本上不说的历史(2最熟悉的陌生人)》收录48篇获奖佳作+49段精彩语句摘录,全民口述史写作热潮第二波!
家长和孩子共同守护的家族记忆,老师和同学共同探寻的国家历史!
找回遗忘的家国记忆,所有家庭应当为孩子举行的成年礼!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课本上不说的历史(2最熟悉的陌生人)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作者 | 李远江 |
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偷渡澳门的少女, 血战越南的青年, 替哥哥挨斗的弟弟, 因戏文蒙冤的曲艺家, 援建坦赞的工程师, 被鬼子救起的战地护士, …… 你真的了解自己的家人吗? 摩挲老相册,让黑白的家族记忆有了色彩。 李远江主编的《课本上不说的历史(2最熟悉的陌生人)》收录48篇获奖佳作+49段精彩语句摘录,全民口述史写作热潮第二波! 家长和孩子共同守护的家族记忆,老师和同学共同探寻的国家历史! 找回遗忘的家国记忆,所有家庭应当为孩子举行的成年礼! 内容推荐 全国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是目前唯一的全国性中学历史教育公益赛事。 自2011年至今,大赛已成功举办两届,每届参赛学生均超过万人,参赛学校超过500所。累计培训教师、学生两万多人,数十位专家学者提供评审、指导和专题讲座等志愿者服务,数百位教师、家长、学生申请成为志愿者。 全国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正日益成为以学生为中心,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互助历史教育活动。 《课本上不说的历史(2最熟悉的陌生人)》为第二届大赛获奖作品集,包括48篇获奖佳作和49段精彩语句摘录。 《课本上不说的历史(2最熟悉的陌生人)》由李远江主编。 目录 序一 捡拾大历史抛下的底层记忆|任志强 序二 寻找历史的认知|徐庆全 奋斗 陈彰宁 上东山 钟晓晴 追求幸福的人 田芳宁 我爷爷的奋斗史 张卓君 沂蒙山的儿子 陈林丹 用小水电打造幸福家园 徐 彬 我家住房和生活的变迁 陈佳芊 坎坷人生,不甘平庸——追忆曾祖父的如梦浮生 大家都来聊家史 战火 王婷娴 那段青春里的夜行歌 辛钰菲 人性,超越国界闪烁着光辉——记一段不一样的中日历史 钱智坚 伯爷的战争 吕政 一心报国的老兵 温勇辉 这是一种抹不去的伤痕 王雨婷 乱世中的抉择 大家都来聊家史 青春 刘丹 电影——岁月的留声机 谭小炫 我的知青岁月——大姑妈的口述史 陈丽莎 站在精英教育金字塔底层的孩子们 陆梦婷 爷爷奶奶的知青事——我不曾知道的历史 曲越 那些年,父亲用过的名字 成施晓 时光踩过的路 杨可欣 时间的味道 周子琪 开往春天的列车——爷爷的足迹 大家都来聊家史 漂泊 高明 为了牵着你的手 邢珂嘉 飘 邓云溪 烽火余生 李俊娴 伊人走过——记姥姥经历的历史 吴懿 被饥饿笼罩的一生——大时代下外婆的命运 陈艺灵 被一场水灾改写的历史 李钰姗 “支内”二三事 胡怡雯 所谓人生 杨玉超 回到生根的黄土 励洲蓬 在风雨飘摇中踽踽前行 大家都来聊家史 画像 邓丹 永远的追忆——我的曾祖母 施沛然 爷爷的“官”道 冯宝枢 人生非戏——伯公的风雨岁月 徐一丁 三舅公的“右派”人生 夏文璐 我的外公和山东曲艺 贾斯琪 曾外祖母坎坷的一生 彭竞 赠与我太阳的烛火 陈周颖 岁月无声,人世有言——还原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陈君仪 那个带领我们走过风风雨雨的人 大家都来聊家史 家门 王喜麟 人世沉浮,几度春秋——记老字号“新盛泰”的兴衰 陈颖莹 金簪雪里埋,柔水三世慨 王颖 土地,土地 周岷科 百年绝三师,千年空一叹 常思宇 再回首已百年身 修钰颖 我那小小的医生世家 叶婉婷 身出名门磨难多——外婆的家族回忆录片断 张樾 路 大家都来聊家史 大赛评委 第二届全国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获奖名单 第二届全国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指导奖 第二届全国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组织奖 试读章节 上东山 县中在东山 “东山”,如同“西湖”一样,是一个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地名。九州之内,“东山”必多矣。比如说,苏轼就曾在赤壁之下吟道:“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不过,在本文中,在南京人民尤其是江宁区人民的心目中,“东山”却是唯一的。它是位于南京主城以南的“东山镇”,江宁区政府所在地。这个东山镇之所以得名,乃是源于一个历史故事:东晋太傅谢安隐会稽东山,在金陵南郊的土山上建别墅。就是在这个东山别墅里,谢安与谢玄运筹帷幄,取得了著名的淝水之战的胜利。此后,这座土山便被称作“东山”,一个小城镇也慢慢地在它脚下发展起来。 至于我要在这里记述的“上东山”的故事,要从1983年的初秋说起…… 开学了,琴子跟着挑着行李担子的爸爸,告别妈妈和弟弟、妹妹,踏上了由横溪开往东山的班车。公交车在石子路上前行,每一分每一秒都在颠簸,车上的所有人都昏昏欲睡,琴子也不例外,她把手搭在窗框上,望着家乡的田垄村舍从窗前掠过,心里在想:“东山”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售票员每隔一段路就报站,一路上琴子听到了许多陌生的地名。终于,她听到了这个地名:“东善桥到了,有没有要下车的?” “东善桥?”琴子立马站起来,推推身旁正在打瞌睡的爸爸,“爸,快起来,‘东山’到了!” 车上醒着的乘客听了这话,先是一愣,然后都忍不住笑了。有位叔叔拍拍琴子:“小姑娘,这是东善桥,东山是要坐到底站的,还有一段路呢。”琴子看看周围笑吟吟望着她的大人们,脸一下子涨红了,坐回位子上,心里埋怨起爸爸来:“你怎么不早说坐到底站就是东山呢?” 琴子的大名叫张霞,村子上的人都叫她琴子,她是江宁县(现更名为江宁区)横溪乡(现更名为横溪街道)横溪大队(现更名为横溪村)谷村张家荣的大女儿。这一年,她考上了江宁县中,对于这一人生重大关口,她的脑子里用她自己的话说是“稀里糊涂”的。中考结束,她的自我感觉就不是很好,考试结果也正如她所料,没能发挥出自己的最好水平。然而,她到底是考上了县中,从同村长辈们与自己妈妈的谈话中,她听见了这样的说法:“你家琴子就要跳出农门了……”什么叫“跳出农门”,她好像有点懂,又有点不懂,因为横溪中学的老师给毕业班的学生讲过,最优秀的初中生是能够考上中专或是县中的,前者能够转户口、吃“红本子”,后者则很有可能考上大学——他们都跳出了“农门”。可是“跳出农门”意味着什么呢?越想越浑…… 还有,县中在哪儿呢?有人说它在“东山镇”,有人说它在“东山城”。东山城?不是只有一个南京城吗?东山城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城”难道还不只有一个?这些,自然也是越想越浑了。东山厂多 1987年,虚岁16岁的张金芳初中毕业了,她来到东山找工作。这是她第二次上东山,第一次上东山是三年前,那时她的大姐到江宁县中读书,她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看过姐姐。在那之前,她从没到过东山,也没听说过——哦,不,好几年前,弟弟庭义发了高烧,曾经去东山的县医院看病,有这么回事。总之,金芳对东山知之甚少。过去村子上的大人的确不怎么说起这个县城,讲到城市,无人不知的是南京城。每家每户要买些油盐酱醋、锅碗瓢盆什么的,会在横溪街上搞定;如果要买“三大件”什么的稀罕货,就得到南京城去,像大姐的眼镜就是在南京排了好长的队才配到的。至于东山,除了县医院之外,似乎和村子里的人就没有什么关系了。 也有例外,像金芳的爸爸张家荣,因为一直是生产队里的农技干部,就曾经在东山的农校上过农业课,也曾经到东山参加过一些会议。当年在县中门前,爸爸就指着脚下的马路对金芳说:“这条路叫‘一马路’,以前是石子路,现在已经是柏油路了。土山脚下、一马路两边这一带是东山最热闹的地方。”爸爸还指给她看一栋很高的楼,有七八层高,告诉她:那是整个江宁县最高的房子,叫作“腾江大厦”。 “腾江”,腾飞的江宁。从上次来县中看大姐到这一次的三年里,一马路两边好像有了挺大的变化。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农田变少了,房子变多了。江宁腾飞了吗?金芳不能确定。她能确定的是,在人们的交谈中,“东山”这个地名是越来越容易听到了,大家都觉得东山的厂很多,在她的同龄人或更年长的人当中,留在村子里继续种地的人少,去外面闯荡、打工的人多,而离家打工的主要目的地就是东山。为什么打工的首选目的地不是南京呢?这也很容易理解。南京太大了,一个乡下人,两眼一抹黑,也不知道该到哪里找活儿干。更重要的是,在像南京这样的大城市里,厂都是国有的,它们首先要满足城里人的就业需要,一个农村人很难在那里落脚,就是落了脚也永远做不了“正式工”,或者叫“合同工”。 东山就不一样了,金芳听长辈们说,自从“分田到户”以后,东山逐渐兴起了很多镇里办的集体厂,做些机械、服装、鞋帽这样的小东西。东山很小,拿东山“红本子”户口的人总共也没多少,所以这些厂都面向整个江宁县招工。一个农村人到这种厂里打工,是按日计工资的,保险、养老金一样都没有,叫作“临时工”,或者叫“农民工”。但是,既然大家都是农民工,也没有谁会看不起你,而且这些集体厂都挺红火的,收入也不低,比种地是强多了。 在和金芳差不多大的姑娘、小伙儿中间,去东山找活儿干的人真是太多了。而金芳又是从小体弱多病,爸爸妈妈都觉得她不适合种田,也支持她去东山打工。于是,她坐上摇摇晃晃的班车,来到了东山。 P8-10 序言 捡拾大历史抛下的底层记忆 任志强 历史本应是一面镜子,用来对照和借鉴,让后人可以从中找到一些社会发展的规律,减少制度建设上的错误。但如果这面镜子的本身有许多的凹凸不平,又有许多的污垢,照出来的形象也会是扭曲的。 过去的历史大多是官吏们记录的,这些历史都按统治者的意愿和政治诉求进行了修正,于是多多少少都被染上了许多本来没有的颜色。历史也就失去了真实。 然而,那些真正的历史——其实往往被称为野史却在民间流传。许多真实的故事通过民谣、小调或艺人口中的史诗一代一代地传承着。 从秦统一之后的焚书坑儒,到后来战火中的多次焚烧,以及每朝每代的修史,无论庙堂还是.民间都流传着许许多多不同版本的记录。虽然现在无法用现代技术去一一证实过去的历史,但研究人员总是能用逻辑分析去佐证真伪。许多民间版本的历史都已被证实。 自“五四”运动之后,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打破了皇权之后的历史也被用不同的文化和主义各说各话地记录着,也成了最有争议的一段历史记录。不仅是在官与民之间流传着不同的版本,在两岸之间也流传着不同的版本。这一切也许都有待于统一之后才能找到共识。 “文革”前三十年似乎成了社会讨论的禁区,然而“文革”却影响着不止一代人。虽然官方可以禁止公开出版物的讨论,但却无法禁止民间的私语。毕竟每个家庭、每个社会组合中都有许多人是从那个时代的苦难中一步一步走来的,这段岁月无法从他们头脑中消失,这些坎坷也会由这一代人的言行影响着他们的家庭,影响着他们的下一代,甚至再下一代。 历史不仅发生于宫廷变革之中,更多是由民众的生活所积累。最真实反映社会现状的,恰恰是不同阶层民众的生活群像,是不同角度的感受,是血与泪的凝聚,悲欢离合的累积。没有了这些社会的基础,又哪来的上层建筑? 历史就是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当每个人真实地记录下你身边发生的一切时,当每个人真实地记录下你生活的感悟时,就会让社会多一分了解,多一分公正,少一些谣传,少一些扭曲。 任何社会最可怕的就是只有当权者的声音,任何历史最可怕的就是只记载着社会顶层的活动,似乎只有精英才能创造历史,似乎这个世界只为他们而存在。 最可贵的是那一双双童龄人的眼睛和他们用没有被污染的心灵所感受的真诚,从与家庭和长辈的共同生活中,看到、听到、想到的一切。虽然这不是他们的亲身经历,却有着血肉的联系,虽然这不是他们的直接参与,却有着血脉相通的心意。 应感谢中学生写史活动的组织者,感谢资助人,让这些《课本上不说的历史》能真实地展现于这个曾经混乱的社会。既能让年轻人重新认识他们的父母,也能增进他们对历史的尊重,对长辈的尊重,以及对家庭的尊重。 当年轻的一代开始关注父母和家庭的传奇时,这一段历史才会再现在社会的现实中,也唤醒了老几代人的沉睡。人们不应只看到眼前,眼前的一切其实都是过去的沉淀。从过去吸取更深的营养会让后几代人更茁壮的成长,不会再迷失方向,不会在历史的长河中彷徨。 不管历史曾经让多少人困惑,写出来就会让更多的人从痛苦中走出来,跨入一个新的天地。让这面历史的镜子,既照亮今天,也照亮未来。 不仅是年轻人,也包括那些曾经从这条长河中蹬过的人都能共同分享过去的记忆。这个世界才会在多元的善爱中清楚地看到明天的光芒。 书评(媒体评论) 每一代人都要发现自身的历史,从中寻找到生活的坐标与意义。 ——许知远 中学生写家史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文化意识,保存底层社会记忆,为民族留下宝贵的历史资料。 ——沈志华 我们不敢说每一个参与写史的中学生都能成为历史学家,更不敢说他们必将成为伟大的历史学家,但我们可以这样说,假如这些中学生继续这方面的训练,引导有方,让学问与自己的生命历程结合在一起,融为一体,那么他们中一定能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历史学家,丰富中国历史学。 ——马勇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