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甘肃通史(当代卷)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王劲//吴晓军//李春芳//卢毅彬
出版社 甘肃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甘肃通史(当代卷)》是“甘肃通史”系列的第8卷。采用章节体的形式,对1949年至1980年间30年的甘肃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作了详细的叙述,史料丰富,观点正确,是1949年后甘肃省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指导编撰的甘肃通史。配有一定数量的图片,图文并茂,是研究或关注甘肃历史,尤其是当代史的学者、历史文化爱好者不可或缺的读本。本书由王劲、吴晓军等著。

内容推荐

《甘肃通史》是阐述甘肃各族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创造甘肃历史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历史著作。编写甘肃历史是为了总结过去,展望未来,鼓舞甘肃各族人民建设家乡的积极性。这是甘肃历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编写《甘肃通史》的指导思想,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点,必须把甘肃历史放在中国历史的大背景下来撰写,甘肃历史既是中国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有自己发展的特点。必须突出甘肃历史发展的特色,展示其亮点,体现我们祖先创造甘肃历史的勤劳和智慧。必须吸收学术界关于甘肃历史最新的研究成果,材料力求丰富,内容必须充实,叙述要有深度,观点应当明确,体例要有创新。在明确其通史性质的基础上,还应考虑其大众化的社会效应,不能让繁琐的考证取代叙述,语言应当通俗易懂,行文流畅,适合大众阅读。《甘肃通史(当代卷)》是“甘肃通史”系列的第8卷。本书由王劲、吴晓军等著。

目录

概述

第一章 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国民经济

第一节 建立和巩固人民政权

一、甘肃各级人民政权的建立

二、清剿土匪

三、稳定物价

第二节 政治运动与社会改革

一、抗美援朝运动

二、土地改革运动

三、镇压反革命运动

四、“三反”“五反”运动

五、社会改革

第三节 恢复国民经济

一、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二、工商业的合理调整

三、甘肃省国民经济恢复的成就

第二章 经济建设的全面展开政治建设的继续

第一节 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二节 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

一、实施“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

二、实施“一五”计划的主要措施

三、“一五”计划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第三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

一、甘肃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二、政治协商会议、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的活动

第四节 中共甘肃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及党的工作

一、中共甘肃省第一次代表大会

二、中共甘肃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后的主要工作

三、中共甘肃省第二次代表大会

四、整风及“反右派”斗争的严重扩大化

第三章 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

第一节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

一、甘肃省“大跃进”局面的形成

二、农村、城市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三、“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危害

四、党内的反“右”倾斗争

第二节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以及对“左”倾错误的初步纠正

一、对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左”倾错误的初步“纠正”

二、严重的经济困难

三、西北局兰州会议

四、“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贯彻执行

第三节 甘肃经济调整恢复的成就及继续发展

一、农业恢复后的发展

二、工业建设规模的扩大与国防工业的起步

三、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城市商业贸易和财经工作

第四节 政治建设

一、甘南、临夏平叛后的反封建反宗教特权斗争

二、“四清”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四、政治协商会议、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的活动

第四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甘肃

第一节 从“六·七”事件到省革命委员会的成立

一、兰州大学“六·七”事件与甘肃红卫兵运动

二、全面夺权,党政机关瘫痪和群众武斗

三、甘肃省革命委员会的成立及其推行的极“左”路线

四、上山下乡运动和建立“五·七”干校

第二节 国民经济的两次整顿,反击“右倾翻案风”

一、国民经济的整顿和经济形势的一度好转

二、“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

第三节 “文革”中的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文革”时期工农业生产概况

二、“文革”时期甘肃的重大项目建设

三、“文革”期间的交通运输、邮电事业

四、“文革”期间的商业贸易和财经工作

第五章 开创甘肃省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和纠正“左”倾错误

一、粉碎“四人帮”,扫除甘肃阴霾

二、围绕整顿铁路局,揭批“四人帮”的斗争在缓慢中进行

三、甘肃省委领导班子的调整

四、肃清极“左”思潮的影响

五、甘肃省五届人大和政协四届委员会

六、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干部群众的思想大解放

第二节 拨乱反正,落实党的各项政策

一、平反冤假错案

二、全面落实党的各项政策

第三节 改革开放,实现伟大历史转折

一、全省工作重点的转移

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探索实践

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先期探索

第四节 国民经济的恢复与改革开放的初步成果

一、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二、畜牧业、林业的恢复与发展

三、工交商贸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第六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甘肃的教育、科技、文化、体育事业

第一节 教育事业

一、1949~1952年:接管改造旧教育,建立人民教育

二、1953~1957年:建设社会主义教育的尝试

三、1958~1965年:在曲折中探索社会主义教育的新道路

四、1966~1976年:在“文革”中受到重创的甘肃教育事业

五、1976~1985年:拨乱反正,甘肃教育事业发展进入新时期

第二节 科学研究

一、科学技术

二、哲学及社会科学

第三节 文化事业

一、文溯阁《四库全书》在甘肃

二、文学

三、戏剧

第四节 广播电视

一、广播

二、电视

第五节 体育运动

一、举办全省人民体育运动会

二、全民健身和体育人才的培养

三、体育运动场地的建设

第七章 当代甘肃的社会发展

第一节 人口与婚姻

一、人口状况

二、城市人口迁移与农村移民

三、婚姻与计划生育

第二节 就业救济与社会保障

一、就业工作

二、抗灾救灾

三、社会福利事业

四、临时救济与难民救济

五、对烈军属、伤残和退伍军人的安置与优待

第三节 医疗卫生事业

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二、地方病、慢性病的防治

三、爱国卫生运动与公共卫生事业

四、中医学的继承与发展

第四节 民族地区的社会变迁

一、民族地区的解放与反封建斗争

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三、民族地方的民主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

四、民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第五节 甘肃的宗教

一、伊斯兰教

二、佛教

三、道教

四、基督教

五、天主教

第六节 环境保护

一、环保工作的起步

二、环境保护的加强

三、环境保护的制度建设、宣传与科研

四、新时期的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

大事记

后记

试读章节

7.计划经济下的商业贸易和财经管理形成

1953年到1957年,随着“一五”计划的全面实施和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在甘肃初步形成。具体以1956年为重要的分水岭,在“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以前,主要是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实行有统有活,以统为主、直接计划与间接计划相结合。在“三大改造”完成后。直接计划的范围不断扩大,经济体制向以条条管理为主的集中统一方向发展。

(1)计划经济下的贸易

从1953年起,商业流通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体制。根据国家的统一部署,在省内建站核资,推行经济核算制度,并下放若干管理权限。主要包括按经济区划设立采购供应站,实现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省商业厅所属的专业公司按经济区划在省内外主要生产城市和交通枢纽城镇设立二级批发站,把原来的按行政区划审理的管理兼经营的专业公司改变为基本是企业管理机构。各县、市的国营商业也由原来当地商业局统一管理,统一核算,基本上割断了从中央到地方专业公司的条条垂直关系。省商业厅通过各专业公司逐级核定各公司和批发、零售企业的资金。核资企业一律实行独立核算。在银行立户,按计划办理贷款和核算,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独立进行业务活动。

商品实现分级管理,业务往来实行合同制。为划分国营商业和供销社的业务范围,1953年政务院财经委员会下发《关于划分国营商业与供销社对工业品、手工业品经营范围的共同决定》,规定工业品由国营商业收购批发,手工业品由供销社收购批发。由于工业品和手工业品很难划分,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又于1954年7月发出《关于国营商业与合作社商业城乡初步分工的决定》,实行城乡分工,规定关系设在城市的交给国营商业,而供应商业在农村的收购机构,除粮食机构和农产品接运机构外,全部移交给供销社经营。这种分工不利于城乡物资交流。国务院又于1955年批转商业部关于第一届全国商业组织工作会议和《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关于全国供销合作社供应、采购业务会议的报告》,提出“商业分工与地区分工相结合”的原则,实行批发按商品分工。甘肃商贸管理落实上述原则,在1956年又根据国务院《关于国营商业经营工业品机构下伸的决定》,一些国营公司开始在县以下重点集镇设立批发机构。

甘肃商业贸易中,民族贸易占有重要地位。“一五”计划开始,省商业厅所属各部门相继在各少数民族地区建立民族贸易公司,侧重经营民族特需商品。省供销社系统也在民族地区设立机构,同时省上还积极扶持民族地区的私营商业,从而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出现了市场繁荣,购销两旺的局面。

在对外贸易方面,1953年在省商业厅内设立外贸业务科,业务上受外贸部驻西北特派员办事处的领导。1955年,省人委决定成立甘肃省对外贸易局,有组织、有计划地发展对外贸易。当时进出口业务,主要同苏联和东欧国家以记账方式,开展贸易活动。出口的主要商品有毛毯、石膏、成品油等。1956年出口额为102万美元。

(2)对粮、棉、油实行统购统销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本商品。甘肃由于自然条件、灾害和人口等因素的影响,长期缺粮。同时,工业的发展,也需要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作原料,这样,粮食及农副产品的供需矛盾非常严重。根据政务院发布的关于实行粮棉油统购统销的命令。省政府于1953年11月29日发出关于全省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指示,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对城镇所需的粮食由国家计划供应。具体是粮食凭证供应,不允许私商经营。1954年又对棉花、纱布、食用油等几种主要农产品和轻工业产品陆续实行统购统销,对生猪也开始实行派购。这在当时生产能力较低,物资供应匮乏的情况下,保障了供给,稳定了市场,安定了人民生活,保证了“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同时,也割断了私商与农民之间的主要经济联系,从而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统购统销过程中,也出现过征购过头粮的问题等,但及时得到解决,没有影响到社会的稳定。

(3)计划经济下的财经管理

计划管理体制包括计划管理的决策调节和组织制度。1955年以前,国营经济虽已经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确立了领导地位,但是私有经济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个体经济尤其活跃。在这种情况下,实行直接计划与间接计划管理制度是必要的。对国营经济实行直接计划,国家下达指令性指标;对合作经济和公私合营经济实现间接计划,只要求编制简要计划和原则上接受国家计划的指导;对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和个体经济,只有计划部门作了估算计划。提出方向性的限制指标。中央在甘肃的企业,从人、财、物到产、供、销,全部隶属中央有关部门管理。地方工业企业由省政府实行间接管理。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适应形势和任务的变化,省政府的职能由原来的间接管理变为依靠行政手段对企业实行直接管理。在管理机构设置上除原有的经济、计划、物资、劳资、财政等综合管理部门外,增设了机械、轻工、石化、冶金、电力、煤炭等厅、局,按行业归口对所属企业实行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另外还有一部分企业归由各专区、自治州和市、县政府统一管理。计划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纳入国家计划,中长远规划和年度生产技术财务计划的各项指标由国家指令下达。生产所需的原材料、燃料动力,国家按计划调拨供应,企业的产品由国家包销,实行利润全部上缴。企业亏损由国家财政补贴。在基建计划管理上,甘肃直接管理的项目不多,只是围绕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服务的小型地方工业和农、林、水利、商业、饮食业、城市公共事业等方面的基建项目。这些项目的投资约占投资总额的20%左右。当时基建项目的审批权限集中于中央。据1955年7月12日国务院关于《基本建设和预算文件审查批准暂行办法》中规定,省上仅有审批300万元以下的基建项目权,300万元以上的基建项目须报经国务院审批。P90-92

序言

《甘肃通史》的出版发行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对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强烈历史责任感。

历史记载着文化信息,文化引领着历史前进。我们要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就必须在历史长河中去寻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记忆,传承中华文明特有的文化基因,并站在历史提供的新起点上创造出符合当代精神和时代潮流的新文化,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得以延续,始终保持中华文化的独立品格和独特魅力。

甘肃作为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众多的民族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密切交往,休戚与共,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历史文明,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回眸昨天,甘肃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已成为这片热土的根脉;放眼今天,甘肃人民奋发图强的火热生活,传承着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展望明天,伴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甘肃人民将谱写出更加辉煌的历史篇章。

一部《甘肃通史》,浸润着这块土地上特有的人文精神。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这是我们走向美好明天的精神动力。

是为序。

陆浩

2007年11月

后记

经过七年多的辛勤耕耘,《甘肃通史·当代卷》终于付梓。尽管这本书还很不成熟,作为一项集体合作的成果,我们可以稍稍喘口气了。本书原定于2009年与《甘肃通史》前七卷一起出版,但由于在编写书稿的过程中遇到许多困难,加之我们的学养准备不足,故使得该书的面世整整推迟了四年。

写一部甘肃当代史,需要做许多开拓性的工作,对我们的学识水平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当代甘肃历史的研究,一是缺乏系统性研究成果,相关论文很少,现成的著作也不多。所以,许多问题需要我们逐一地分析研究、进行归类。二是各种资料浩繁,但从中筛选出有价值的可资利用的东西却很不容易。所以检索资料十分耗时费力。本书大量参考了省内的各种志书。这为书稿的完成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内容的生动性,留下了深深的缺憾。三是本卷内容反映的时段下限止于什么时间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有人建议止于1976年10月,也有人提出将内容延伸到2007年。最后,经过我们反复商议,决定止于1984年。其依据在于:首先,这一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在国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年份。其次,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伟大的历史转折: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同志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历史命题;到1984年,中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快速发展时期。截止于这一年,便于组织材料,也兼顾到历史的完整性。这种看法是否科学正确。切盼方家指正。

本书由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劲设计篇章结构,编写目录大纲及写作要求;由中共甘肃省委党校文史教研部吴晓军撰写了概述、第五章、第七章和第六章中体育运动一节;由中共甘肃省委党校文史部李春芳撰写了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由甘肃中医学院卢毅彬撰写了第一章和第六章;由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刘继华撰写了第六章中教育一节。由王劲、吴晓军负责修订删繁和统稿,卢毅彬参与了部分统稿。  本书写作自始至终得到了《甘肃通史》主编刘光华先生的鼓励与支持。为了编成该书,刘老以古稀之躯往返于金城东西两端的兰大与党校。多次召集相关人士举行会议,协调工作、解决问题,并亲自审阅和修改书稿,让我们再次领略了老学者的风范。本书能够面世,离不开甘肃人民出版社李树军社长的关心和支持。当我们的编写陷于停顿之时。是他以不言放弃的信念鞭策我们最终完稿。甘肃人民出版社的赵金祥先生对该书提出了非常中肯的修改意见,使本书增色许多。中共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编审处孙瑛处长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犹如雪中送炭。在此,谨表示我们真诚的感谢与敬意!

当代甘肃历史研究需要有更多的学者参与其中。有更多的成果来填补空白。受自身学识水平的局限,这本书难免存在错漏与不当。我们之所以丑媳妇不怕见公婆,让这本使主编、作者及编辑尽了心力。却仍留有许多遗憾的著作面世,只有一个心愿,就是借此抛砖引玉,以期推动甘肃当代历史研究的深入开展。

作者

于2012年3月27日谨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5 6: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