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写达标版)/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编著者萧红。
《呼兰河传》以作者自身的童年回忆为线索,通过描写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东北小镇呼兰(今哈尔滨市呼兰县)的风土人情,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平凡、卑琐、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得过且过、平庸、愚昧的精神状态。
小说从描写呼兰河的冬天开始,将笔触慢慢伸向呼兰河的街道、商铺、药铺、居民以及周围的环境,逐渐展开一幅意蕴丰富的风俗画。
在这个僻远的小城中,城中的交通要道上坐落着一个“大泥坑”,它常常让过路的骡马和小孩陷进去,虽然也有人帮忙施救,但是大部分人都在看热闹。大泥坑的故事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也为人们买便宜的瘟猪肉找到了极好的借口,所以没有人出来加以整治。
小城虽然僻远,但是人们的精神上却有不少盛举。人们有跳大神的、唱秧歌的、放河灯的、看野台子戏的、看庙会的,热闹异常。所有的这些盛举都与鬼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呼兰河传(读写达标版)/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编著者萧红。
《呼兰河传(读写达标版)/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是著名作家萧红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通过追忆作者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讲述了作者的童年故事,表达出作者对于旧中国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
“吃了这蘑菇,不忘了姓才怪的。”
“清蒸蘑菇加姜丝,能吃八碗小米子干饭。”
“你不要小看了这蘑菇,这是意外之财!”
同院住的那些羡慕的人,都恨自己为什么不住在那草房里。若早知道租了房子连蘑菇都一起租来了,就非租那房子不可。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租房子还带蘑菇的。于是感慨唏嘘,相叹不已。
再说站在房间上正在采着的,在多少只眼目之中,真是一种光荣的工作。
于是也就慢慢地采,本来一袋烟的工夫就可以采完,但是要延长到半顿饭的工夫。同时故意选了几个大的,从房顶上骄傲地抛下来,同时说:“你们看吧,你们见过这样干净的蘑菇吗?除了是这个房顶,哪个房顶能够长出这样的好蘑菇来。”
那在下面的,根本看不清房顶到底那蘑菇全部多大,以为一律是这样大的,于是就更增加了无限的惊异。赶快弯下腰去拾起来,拿到家里,晚饭的时候,卖豆腐的来,破费二百钱捡点豆腐,把蘑菇烧上。
可是那在房顶上的因为骄傲,忘记了那房顶有许多地方是不结实的,已经露了洞了,一不加小心就把脚掉下去了,把脚往外一拔,脚上的鞋子不见了。
鞋子从房顶落下去,一直就落在锅里,锅里正是翻开的滚水鞋子就在滚水里边煮上了。锅边漏粉的人越看越有意思,越觉得好玩,那一只鞋子在开水里滚着,翻着,还从鞋底上滚下一些泥浆来,弄得漏下去的粉条都黄忽忽的了。可是他们还不把鞋子从锅拿出来,他们说,反正这粉条是卖的,也不是自己吃。
这房顶虽然产蘑菇,但是不能够避雨,一下起雨来,全屋就柄小水罐似的。摸摸这个是湿的,摸摸那个是湿的。
好在这里边住的都是些个粗人。
有一个歪鼻瞪眼的名叫“铁子”的孩子。他整天手里拿着—柄铁锹,在一个长槽子里边往下切着,切些个什么呢?初到这屋子里来的人是看不清的,因为这屋里热气腾腾的不知都在做些个什么。细一看,才能看出来他切的是马铃薯。槽子里都是马铃薯。
这草房是租给一家开粉房的。漏粉的人都是些粗人,没有好鞋袜,没有好行李,—个一个的和小猪差不多,住在这房子里边是很相当的,好房子让他们一住也怕是住坏了。何况每一下雨还有蘑菇吃。
这粉房里的人吃蘑菇,总是蘑菇和粉配在一道,蘑菇炒粉,蘑菇炖粉,蘑菇煮粉。没有汤的叫做“炒”,有汤的叫做“煮”。汤少一点的叫做“炖”。
他们做好了,常常还端着一大碗来送给祖父。等那歪鼻瞪眼的孩子一走了,祖父就说:“这吃不得,若吃到有毒的就吃死了。”
但那粉房里的人,从来没吃死过,天天里边唱着歌,漏着粉。
粉房的门前搭了几丈高的架子,亮晶晶的白粉,好像瀑布似的挂在上边。
他们一边挂着粉,也是~边唱着的。等粉条晒干了,他们一边收着粉,也是~边地唱着。那唱不是从工作所得到的愉快,好像含着眼泪在笑似的。
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
那粉房里的歌声,就像一朵红花开在了墙头上。越鲜明,就越觉得荒凉。
正月十五正月正.
家家户户挂红灯。
人家的丈夫团圆聚,
孟姜女的丈夫去修长城。
只要是~个晴天,粉丝一挂起来了,这歌音就听得见的。因为那破草房是在西南角上,所以那声音比较的辽远。偶尔也有装腔女人的音调在唱“五更天”。
P96-P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