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华改革故事/中华古代文史故事系列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朱忠文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希望通过朱忠文编著的《中华改革故事》中介绍这些改革,来为今天的改革开放事业提供借鉴。我们伟大的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三十多年,对于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事实证明,只有改革开放才是真正的强国之路,不深入改革开放,中国就得不到发展。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如今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很有必要回顾一下中国历史上的改革故事,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认识改革的意义,也能够为改革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借鉴。

内容推荐

希望通过朱忠文编著的《中华改革故事》中介绍这些改革,来弘扬改革精神,鼓励大家投身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去。在历朝历代的改革中,从吴起为了在楚国推进改革而被乱箭射死,到商鞅为了秦国变法而被五马分尸,从王安石的“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畏,祖宗不足法”的不落窠臼,到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慷慨激昂,改革者积极进取、不畏艰险的精神始终闪烁着熠熠的光辉。可以说,正是这些改革者们的不懈努力,才推动中国历史的改革事业不断前进,造就了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我们今天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离不开这种伟大的精神。

目录

管仲改革 富国强兵霸春秋

子产改革 勇铸刑鼎存乡校

李悝变法 改革兴魏开先河

吴起变法 离魏奔楚败垂成

商鞅变法 后发制人秦崛起

赵武灵王改革 胡服骑射练强兵

秦始皇改革 鼎革制度促统一

汉武帝改革 维护君权大一统

汉光武帝改革 强化君权释奴婢

北魏太武帝改革 以夏变夷初试手

北魏孝文帝改革 推进汉化不打折

北周改革 大力改革弱变强

隋文帝改革 整合成果开新篇

唐太宗改革 继往开来造盛世

刘晏、杨炎改革 改革盐法行两税

永贞改革 书生意气难成事

后周世宗改革 整军灭佛清吏治

宋太祖改革 强干弱枝重文人

庆历新政 整顿吏治拔贤能

王安石变法 富国强兵兴人才

忽必烈改革 承前启后行汉法

明太祖改革 加强集权为稳定

张居正改革 一条鞭法提效率

皇太极改革 厉行封建兴帝业

雍正帝改革 摊丁入亩养廉银

洋务运动 师夷长技难自强

戊戌变法 君主立宪美梦碎

试读章节

有一天,齐桓公找来自己的师傅鲍叔牙说:“鲍爱卿多年以来辅佐寡人,立下大功。寡人要封你为相国,辅佐寡人治理国家,爱卿意下如何?”鲍叔牙深深一拜,说:“鲍叔牙谢过君上厚恩。但是微臣自以为才能平庸,不足以辅佐君上成就大业。在此特向君上推荐一位治国之能臣。”“哦?”齐桓公很好奇地问:“是哪一位呀?”鲍叔牙平静地说:“是微臣的好友——管夷吾(管仲的字)。”

原来,鲍叔牙和管仲是好朋友。管仲出身寒微,为了谋生,他与鲍叔牙等人一起,干过很多职业,而他经常表现出自私、懦弱的一面,为众人所不齿,只有鲍叔牙以宽广的胸怀对他多多包涵。比如在一起做生意的时候,管仲在结算的时候总要多拿走一些钱。大家都很不满,鲍叔牙却说:“管夷吾家境贫穷,需要多拿些钱回去贴补家用。”而后来管仲等人又改行去参军打仗,一旦战败,管仲总是率先逃跑,大家都笑管仲是懦夫,而鲍叔牙却说:“管夷吾家有老母,需要他回去奉养。所以他必须得保全性命。”因此管仲总是说:“生我养我的人,是我的父母;而真正理解我的人,是我的好朋友鲍叔牙啊!”正因为鲍叔牙理解管仲,所以才知道他的才干所在。

然而听了鲍叔牙的话之后,齐桓公勃然大怒:“哼!管夷吾这个人,当年差点一箭把寡人射死,寡人怎么能够让他来当相国呢?”“君上,”鲍叔牙发话了:“当年管夷吾是公子纠的谋臣,为主子出谋划策那是应该的,这也是他的本分,没什么可挑剔的。再者说,如果他能为您所用,肯定也会像辅佐公子纠那样尽心尽力,这不是什么坏事吧?”齐桓公听到这里,气消了一半。

鲍叔牙接着说:“微臣可以告诉君上,如果君上只想治理好齐国这么一小块地方,那么用微臣就足够了;然而如果君上想要谋霸天下的话,那就必须得任用管夷吾那样能够经天纬地的大才不可。另外,成大业者需要有容人之大度,如果君上连管夷吾都无法容忍的话,又怎样吸引天下的贤才来为您效劳呢?”话说到这里,齐桓公恍然大悟,连声赞同,下令释放管仲,并任命他为相国。而管仲也不负众望,积极倡导改革,增强齐国的实力。

管仲的改革以富国强兵作为最直接的目的,他明确地提出了改革的原则,那就是:改革旧法,对旧法中的合理成分进行创新之后再加以利用;增加民财,通过发展生产来使老百姓的财富增加,而且要倾听贵族和人民的声音。为了实现这些目标,管仲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改革:

第一,在政治上,坚持“国”“野”分治的制度,实行“参其国而五其鄙”。“国”“野”分治是西周以来的旧制度,规定贵族与平民居住在城市(即“国”)之内,享受有当兵、受教育等种种特权,被称为“国人”,而奴隶和其他低阶级的人只能居住在城市之外(即“野”),被称为“野人”。“参其国”就是把“国”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作为士、工、商三类居住区进行管理。每个“国”分为二十一个乡,其中由手工业者和商人各占三个乡,士人占十五个。齐桓公亲自管理十一个乡,由贵族大臣国子和高子各管理五个。“五其鄙”就是把“野”分作五个行政区来进行管理,每个行政区分为邑、卒、乡、县、属五级,其中三十户为一邑,由邑司来管理;十邑为一卒,由卒长来管理;十卒为一乡,由乡良人来管理;三乡为一县,由县帅来管理;十县为一属,由属大夫来管理;而五个属大夫直接由君主和相国来管理。而居住在“国”和“野”当中的士人、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世世代代从事各自的职业,不能随意改行和迁徙。

应该说,这项改革充分体现了管仲改革的原则。一方面,这项改革坚持旧有的制度,充分发挥贵族的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稳定,并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来振兴齐国;另一方面,这种明确划分行政区划、分级管理的新制度,也有利于加强国家对各个地方的统治与管理。而士、农、工、商固定职业与居住地,在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也的确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

第二,经济方面,大力发展工商业,实行“相地而衰征”的赋税制度。有一次,齐桓公问管仲说:“管爱卿,寡人想要对房屋征税,来增加国家收入,可以吗?”管仲摇摇头:“不行,不行。”后来齐桓公又问了对树木、牲畜和人口能不能征税,管仲都一一否决。齐桓公坐不住了,就问管仲说:“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寡人从哪里弄钱来供养官员、训练军队、维持国家啊?”管子说:“君上不用着急,微臣已经想好了,只要实行‘官山海’的政策就可以了。”齐桓公好奇地问:“什么是‘官山海’?”P4-6

序言

改革,指的是对旧有的制度或者措施做出的一种改变与革新,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一种表现。人类历史绵延悠长千万年,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经历的社会制度几经变更。在每一个社会形态下,又有各个历史时期的调整。这些变更与调整,离不开改革的进行。

古今中外都有改革。就中国历史上的改革而言,大概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指对国家制度的全面改革,一般会涉及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比如商鞅变法、秦始皇改革、宋太祖改革等等;第二类是指对国家制度的某个方面或者某几个方面进行的改革,比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王安石变法等等;第三类是指少数民族政权积极向汉族政权的国家制度学习而进行的改革,比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忽必烈改革、皇太极改革等等。

这些改革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与特点是不一样的。第一类改革往往能够对国家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开启新的历史时期。比如说商鞅变法使秦国从奴隶社会逐步走向封建社会,走在了战国七雄的前头,为秦国统一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开启了中国的封建王朝大一统时代。第二类改革一般是针对国家面临的现实问题而进行的,改革对象很有针对性,会取得一些成效,但是往往会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错误,难以成就大业。比如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财政危机严重的情况下进行的,大部分改革措施是针对经济的,但是却没有意识到过于集权才是导致北宋财政危机的根本原因,仅仅改革经济制度是不可能成功的。第三类改革有利于少数民族政权尽快实现汉化,有助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在学习汉族政权制度的同时,他们往往也会把本民族旧有的一些特色融合进去,这对国家后来的发展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比如忽必烈改革中保留了王公贵族的特权,结果导致后来元朝的内乱不断。

本书从中国历史上的改革中,选择比较有代表性的27次来进行介绍。按照时间顺序,它们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春秋战国时期到秦朝的改革,其目的是逐步建立封建制度,以适应专制主义封建国家的需要;第二个阶段是从两汉到唐前期的改革,其目的是调整封建制度,加强中央集权,以适应国家疆域不断扩大、中央事务不断增加的需要;第三个阶段是从唐中期到清中期的改革,其目的是打击地方分裂势力,以巩固统一与稳定,并适应商品经济发展客观现实的需要;第四个阶段是鸦片战争以后的改革,其目的是向西方学习先进的事物与制度,克服内忧外患,以挽救清王朝的统治。可以看出,不同时期的改革有不同的使命,这是由历史规律自身决定的。

正因为历史的发展有它自身的规律,所以它不是由某个或者某几个历史人物决定的,这也就注定了改革也必须要顺应历史潮流。正如四川大学著名历史学家蒙文通先生所说:“事不孤起,必有其邻。”改革不会是横空出世的,而是往往建立在以前的变革的基础之上的。比如秦始皇的改革是在商鞅变法的基础上,对战国以来各国变法成果的总结;隋文帝的改革是对从汉光武帝以来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历代改革成果的总结;宋太祖的改革是对从唐中期以后制度历次变革的总结。我们当然要承认改革者自己在改革中贡献出的智慧与辛劳,但是也不能盲目地将改革的所有成果都归结到他们的头上,也要注意到他们之前千千万万为变革做出过贡献的人。这样既有助于我们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也有利于我们能够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改革不仅体现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改革的自身也有一定的规律。中国历史上的改革,有的成功,有的失败,里面其实也有一些值得琢磨的地方。改革要想成功,离不开以下几个要素:

第一,改革者自己既要有政治眼光,还要有办事能力。他不仅能把握时代发展的方向,还能够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比如子产既明白郑国的问题所在,同时又由于他早年经历过各种政治风波,经验丰富,所以在施政方面也颇有才干,使得他推行的改革也很有成效。相反,在唐代中期的永贞改革中,王叔文等人虽然意识到国家问题的根源在于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但是他们缺乏对政治斗争残酷性的认识,居然天真地以为派两个将军就可以迅速控制宦官手里的军队,结果在宦官集团的疯狂反扑下,改革很快失败。

第二,改革者要得到强有力的支持,能够控制国家局面。有的改革是由国君倡导的,那么这个国君必须能够牢牢掌握住国家的权力。比如明太祖的改革是建立在他自己拥有国家政权的基础之上的,这样的改革推行起来自然是顺风顺水。如果改革是由大臣主导的话,那就必须始终取得国君的支持才行。比如在商鞅变法中,秦孝公一直给商鞅大力支持,直到秦孝公死后,商鞅才在守旧派的千夫所指中被处死。而在王安石变法中,宋神宗一开始对王安石委以重任,信赖有加。可是在保守派的猖狂攻击下,宋神宗逐渐动摇,使王安石独木难支,不得不辞去宰相之位。此外,大臣们依赖的国君也必须有实权才行,比如在戊戌变法中,维新派倒是始终受到光绪帝的信任,可是当时清政府的大权牢牢掌握在慈禧太后手里,光绪帝自己都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变法最后的失败也就在所难免了。

第三,改革者需要好的时机以及有利的环境。如果这个政权本身处在兴旺发达期,而外部的环境又比较稳定的话,改革往往会成功。与之相反,要是这个政权本身就已经是日薄西山,而外部动乱不断的话,那么改革很难成功。比如孝文帝改革的时候,北魏政权正处在蓬勃发展的阶段,而这个时候北魏已经统一了北方,与南朝基本上相安无事,没有大的战乱,这就为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时机与环境。而洋务运动的失败,一方面固然是因为洋务派没有注意到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变革,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时候清政府的腐败已经无药可救,而当时帝国主义国家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清政府要忙于抵御外敌,自然无暇顾及洋务运动的深入开展,这同样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自古以来,中国的读书人一直主张经世致用,认为学问应该走出书房,为世人所知,为国家所用。四川人民出版社这一次出版的“中华古代文史故事系列”,就是这种经世致用思想的一次突出体现。笔者受邀撰写这本《中华改革故事》,在倍感荣幸之余,也有一种深深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笔者自幼爱好历史,又学习历史多年,深知当今时代存在一种浓厚的急功近利的思想,轻视人文性强的文学、历史等科目。其实各个学科都有各自的用处,工商、管理等科目有利于发家致富,物理、化学等科目有利于科技进步,而文学、历史等人文学科则有利于陶冶情操,提高人文情怀,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使命感,这绝不是其他学科所能够取代的。就本书而言,想要达到的目的有以下几个:

第一,希望通过介绍这些改革,勾勒出中国历史发展的轮廓,为大家认识中国历史提供一条线索。笔者十分服膺司马迁所写的《史记》中的《平准书》,该篇字数不多,却以经济发展作为主线,把西汉初年到汉武帝时期几乎所有的重大事件和人物都提到了。本书的写作,颇想借鉴这种手法。而且蒙文通先生曾经说过:“观水有术,必观其澜。”也就是说,想要能够认识历史必须把握住历史的剧烈变革时期,就像看河流一定要看河水碰撞造成的波澜一样。为此笔者在介绍改革本身故事的同时,花费了相当多的笔墨对改革的背景进行介绍,尽可能地将那个时期重大的事件、人物、职官、制度等历史常识都有所提及。这样既有助于读者理解改革的内容,也能够为读者补充一些历史知识,增强对历史的兴趣。

第二,希望通过介绍这些改革,来为今天的改革开放事业提供借鉴。我们伟大的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三十多年,对于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事实证明,只有改革开放才是真正的强国之路,不深入改革开放,中国就得不到发展。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如今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很有必要回顾一下中国历史上的改革故事,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认识改革的意义,也能够为改革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借鉴。

第三,希望通过介绍这些改革,来弘扬改革精神,鼓励大家投身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去。在历朝历代的改革中,从吴起为了在楚国推进改革而被乱箭射死,到商鞅为了秦国变法而被五马分尸,从王安石的“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畏,祖宗不足法”的不落窠臼,到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慷慨激昂,改革者积极进取、不畏艰险的精神始终闪烁着熠熠的光辉。可以说,正是这些改革者们的不懈努力,才推动中国历史的改革事业不断前进,造就了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我们今天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离不开这种伟大的精神。

最后谨以一句话,献上笔者的美好期盼:

四海之内,川流不息,大哉中华,学无止境。

朱忠文

2012年夏成都锦江畔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5: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