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叶中说,虽然有学者主张学术应该同政治保持距离,但刻意远离政治的学术,不愿意面对政治的所谓纯粹学术,很难说有多大的生命力。他希望用一种普通大众耳熟能详的表达方式,去探讨现实政治中颇为棘手的问题。基于这样的理念,在承担繁重的教学、科研和行政工作的同时,周叶中从1995年起便积极投身法制宣传工作。
刚开始做法制宣传工作时,周叶中主要讲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理论,他的听众大多是领导干部。在与这些听众的接触中,周叶中发现了两个问题:一是很多干部在学法过程中,往往是上面提要求,下面匆忙应付;二是干部学法偏重于经济法,但他们又不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学过之后派不上多大用场。
各级领导干部首先要学什么法?这引发了周叶中的深思。他结合自己的研究重点,终于找到答案:干部学法,最重要的是学宪法。然而,在许多人的观念中,宪法高高在上,似乎与日常的工作与生活并无太大关系。
宪法不能真正走入社会、不能走进工作与生活的现状,让周叶中产生了强烈的使命感。从1998年起,他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普及宪法知识的讲课。他告诉每一位听众:既要强调“国家”意义上的宪法,更要强调“公民”意义上的宪法;既要重视“政治”层面上的宪法,更要重视“生活”层面上的宪法。也就是说,宪法既是政治法规,又是公民的生活规范。
周叶中从生活中的实例出发,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澄清人们对宪法的认识。比如,“报考研究生需要单位盖章同意”是否侵犯公民的受教育权?父母无钱供小孩上学,乡镇人民政府是否有权状告该父母?高考取消年龄和结婚限制的规定,是否是对宪法规定的公民受教育权和平等权的充分保护?不少单位和部门“分房以男方为主”的政策是否有违宪法规定的平等权?因选举机关错误造成公民无法行使选举权,公民是否有权索赔?
他既讲宪法的一般常识,也有时重点谈宪法的修改,解释为什么要这样修改,这样修改是什么意思、如何体会,更多的是做一些宣传性的工作。这么多年来,他到全国各地讲宪法,讲了1200多场,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一次,周叶中到湖北省赤壁市讲课,几千人的会场鸦雀无声,一位镇干部生怕听漏了,连卫生问都不敢去。
“只有宪法成为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时,我们才有望真正达到建设法治国家的最终目标。”他说。为什么如今他所作的宪法报告那么有吸引力呢?周叶中解释说:“留校当教师那会,我还真练过演讲技巧。在学校上课时,我就一直琢磨如何将课讲得通俗,思考怎样才能将自己的知识生动地传授给别人。再说,我研究宪法,并不单纯地研究宪法本身,而是将研究宪法与国家、社会的发展,以及党在执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联系起来。比如,我对党的建设问题、台湾问题、农村税费改革等问题,都曾进行过研究。理论要想产生巨大的力量,就必须与现实生活中问题的实质紧密结合。宪法不是抽象的条文,它植根于生活实际,所以我总是力求讲得生动活泼,让人听来有滋有味。”周叶中深入浅出的讲解,拉近了宪法与公民的距离,使宪法变得可亲可近,而不再是生硬难懂的法条。
听完课,有的领导非常感慨地跟周叶中讲:“以前总觉得宪法高高在上,跟自己没有多大关系。现在才发现,原来自己的权力都是宪法授予的。”作为研究根本大法的学者,周叶中深知现行宪法是一部符合中国国情的法律,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树立宪法的权威、运用宪法解决好当前党和国家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迫切需要他和同行们贡献智慧。
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周叶中的宪法宣传总是直面现实,从不回避难点、热点问题,他希望用一种普通大众耳熟能详的表达方式,去探讨现实政治中颇为棘手的问题。比如多党制问题,有的人主张要想发展民主,发展政治文明,就必须搞多党制,但周叶中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事实上,多党制未必民主,一党制未必不民主。当然,我们是多党合作制。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多党执政还是一党执政,而在于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是否有有效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再比如三权分立问题,他总是较为客观地评价哪些可供我们借鉴,哪些则必须反对……
说到到外地四处巡讲,是否影响自己的工作,周叶中这样回答:“其实,这也是我的工作啊!到各地去讲宪法,我都是一到就讲,讲完就走。”不知有多少次,他在车上手抓一个大面包、握着一瓶矿泉水将就着边啃边赶路。在外讲课难免有时耽误做学问,但周叶中认为,让宪法走入大众比关门做学问更重要。“我的书写得再多、再厚,影响力也有限。与其关门做学问,不如走向社会,做一台宣传法制、普及宪法的‘播种机’。”
为此,无论多忙,只要有人请他去讲座,他总是抱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欣然前往,而且从来不谈报酬。在他心底里有一个朴素的想法:“我,得到的东西已经很多很多了,我是一个山里人,农村来的,今天有这么多的荣誉,很满足。如果我能给社会回报一点什么,心里才踏实。”有一次,千里之遥的鄂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请人去做法制宣传,别人嫌山高路远婉拒,但请到周叶中时,他爽快地答应了。讲完一天课,他顾不上休息,还要一路颠簸地赶回学校。
对这样的执著,周叶中有自己的解释:“依法治国不是所谓的精英学问,建立法治国家不能仅仅凭借一两个法制精英的努力。我希望深入下去,用最通俗易懂的法制报告提高基层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推动我国民主法制建设。”
记者的这次专访,正是周叶中在南京出席中国宪法学研究会年会后,辗转北京参加司法部有关课题研究评审之中拦截下来进行的。他也没想到,一下飞机就被记者“逮”上了,于是有机会在他休息的间隙面对面。据说,他在南京与会期间就一连作了3堂讲座,场场爆满。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他的电话不断,大多也是约请授课的。采访结束,已是黄昏了,可是他又要赶场。
周叶中,在我们眼中就是这样一个“大忙人”。P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