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座城池一路风景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鑫
出版社 四川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王鑫用自己的灵动笔触,写一座城池的古今中外、俚俗高雅,也写一路走来、一路思索的见闻与思考,在游走中将古今中外的掌故现实之类娓娓道来,在行摄时将属于自己内心深处的那分真感情加以抒发。《一座城池一路风景》,文引图穿,文图相映,成就了一本颇具可读性和体验感的旅游笔记。这,一定是源于他对于世间万物的热爱与哲思,源于他对于一路风景的欣赏与眷恋。

内容推荐

《一座城池一路风景》主要是作者王鑫近年来行走、旅行的散文、随笔和摄影图片精选集。足迹涉及柬埔寨吴哥、四川甘孜阿坝藏区、成都及四川周边乡村古镇以及云南丽江、大理,海南三亚、青海可可西里等地。作者以文化人的笔触描述旅行和生活中的见闻、所思所悟,以摄影师的镜头捕捉在此过程中的感人瞬间,为读者带来一次不同于普通旅行书的感观体验。同时每张摄影图片配以拍摄所使用的技巧、参数和背后的小经验、小故事,使书兼具可读性和学习借鉴功能。

目录

缘起·成都

 去看浮华背后的悠哉

 单挑全世界

 舌上江湖

 绿夏

 浣花之红

 老茶馆遛鸟人

 少城,那远去的背影

 遥望布拉格

发见·吴哥

 《花样年华》掩藏的秘密

 独闯秘境

 高棉的微笑

 漫步暹粒雨季

 劳拉的丛林蟒影

 建筑之魂

 天使的小邪恶

 地雷上,不抱怨的世界

 浮世中的绝美

巡旅·蜀境

 不曾远行的那些感动

 逃离都市的野风

 飘过山村那片云

 绝壁上的灯光

 礼州,在时光的角落里

 静静的李庄

 千年罗泉京都豆腐

 烟雨柳江南国往事

寻心·藏地

 仓央嘉措的精神之旅

 关于“康”

 康定,只为那首情歌

 雅江,行旅中的驿站

 走向“世界高城”

 尘世之外的金色佛土

 理塘,智慧的幸福

 然目卡村的希望

 道孚大白塔

 天地之辩

 一路向西,冰火风云

 天边的太阳部落

 寂静的“翡冷翠”

 刹那娇羞已是永恒

后记

 诗意的栖居

试读章节

霏雨茫茫,两岸青瓦灰墙;烟波荡漾,云中琵琶悠长。苍山黛色下的柳江古镇,绝对具有江南水墨画卷的韵味。

柳江古镇,依山傍水,位于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县城,始建于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清代中期,因镇上柳、姜两姓族人合资修建了一条石板长街而命名为“柳姜场”,后随时间的更替,演变为今天的镇名。

细雨曼舞的清晨,我有幸行走在此幻境中,穿过迷雾,又仿佛看到了柳汀镇上曾经的往事。

一名长者模样的先生身着长衫,沿着花溪河边缓缓踱步,身后几个年轻学生跟随左右。先生突然停下脚步,望着对岸正在削刨木料的木匠出神。先生捋了捋胡须道:“你们跟我有些时日了,不知道你们学业是否有长进?”弟子们面面相觑。“今天我就来出题考考你们,就以‘木匠解。木’为题,谁能用四书里的一句话来破题?”

半晌,众弟子抓头挠耳谁也答不上来。先生见状心中不悦,刚要教训,却听见附近传来一个童声:“我晓得!”老者转身一看,是个光着脚丫笑嘻嘻地盯着他的小孩。便问道:“你能答得起?”那孩子不假思索:“那是厚往薄来嘛!”不错,不错,先生心生惊讶:“你没念书,咋晓得四书的句予呢?”小孩不慌不忙地说:“我每天都到这儿放牛,偷偷地躲在窗外听先生教书,先生教一遍,我跟着念一遍,先生教三遍,一日三次,就背得了。”

小孩大声地背诵起《论语》《中庸》来,朗朗如流水。“你有这么好的记性,为啥不读书?”小孩嘟着嘴说:“没钱呀!”先生便说:“我不要你的钱,来读书吧。”

这位长者就是中国清代著名的书法家张带江,而小孩名叫曾壁光,后成为他的得意门生和爱婿,进入朝廷奉诏照料恭亲王奕祈、醇郡王奕赧读书,后来官拜贵州巡抚。

老者,学童,书法,励志的往事,似乎更增添了柳汀的人文底蕴。今天的柳江古镇,遗存了部分旧有的花木和建筑,如黄葛、麻柳古树,石板长街。岸边一株据说已有两百年树龄的黄桷兰,高达数十米,枝繁叶茂,花香袭人。与这株黄桷兰一墙之隔的曾家大院中还有一株奇树,树上挂满了像豇豆般细细长长的果实。当地没人知道它的名字,也没人知道它的来历,人们形象地称它为“豇豆树”。

蒙蒙翠夏,潇潇细雨,是游历柳江古镇的绝佳时节。晨色中,游人甚少,只有几个垂钓的老翁和一些老年摄影爱好者在岸边取景。街巷里,雨润后的青石板发着油亮的光,每一块石头映照着近九百年的熙来攘往。一些小吃店铺陆陆续续开张,蒸笼煮锅冒着腾腾热气,店招上那些诸如豆花饭、叶儿粑、米粑、糖心油炸粑、酸豆腐脑、肥肠豇豆粉、白宰钵钵鸡、老腊肉等食名,望着就让人垂涎欲滴,更不要说那些味美可口的当地河鲜了。

我行走在古镇两岸,头发和衣衫逐渐被打湿,只好站在枝叶繁茂如盖的大榕树下躲避、停歇。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从清代至民国,柳江便是洪雅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水陆交通便利,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纵横百里的原始森林,一望无际的幽篁竹海,木业、纸业发达,还有煤铁矿产,有雅连、牛夕、五倍子、天麻、厚卜、杜仲、黄柏等天然药材和笋子等土特产……

雨滴大了起来,步履匆匆中,我走入街边一家小店,点了一碗肥肠粉,坐在门旁的木凳上,一边在品尝中看着细雨将清幽的石板路慢慢润泽,慢慢涂上一层油光,一边回味关于柳江镇的过往。

岁月虽然已经久远,但在历史的雾幔中依稀还能辨认出曾经的风物人杰。在柳江镇,出现过地位显赫的“四大家族”,俗称“曾家的房子,张家的女子,杨家的顶子,何家的谷子”,意思是曾家房子修得最气派,张家出美女,杨家官做得大(顶子指官帽),而何家是米多的地主。他们的代表人物分别是曾壁光、张带江、杨茂修、何肇南。当然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他们只关注富贵贫穷和家长里短,因为这些与他们的生存世界是息息相关的,是最为务实的。能攀上“土豪”“官绅”就是前辈子修来的福气,能嫁入豪门便可享受荣华富贵,更有甚者卖身求荣、叛国投敌。因此,当时的知识精英们就像“鲁迅”们,更加感到启迪民智的重要性,他们仿佛潜移默化地深知自身的职责,凭一己之力,鼓呼呐喊。

如杨茂修,其一生颇有传奇。他曾经留学法国,娶了瑞典豪门之女玛丽·安妮,回国后在1947年受《华西日报》社长赵星洲之聘,担任该报副刊主编,笔名“傻瓜”,在报社发表《傻话》,以辛辣讽刺……

P150-P151

序言

选择了摄影,就选择了“在路上”。古往今来的大家名家几乎皆是如此。

“十步之内必有佳片”,这句话在我看来,有时候是行万里路者对于盲目上路而茫然无措者的劝慰,有时候则是“有了钱的时候我却没时间”的自我解嘲。每个人都有行走天地间,向着远方去的渴望,都希望能用自己的眼睛去探寻全新的世界。难怪曾在东方旅行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法国著名摄影家马克·吕布说,一个摄影师首先需要的是一双好鞋,我几十年的摄影生涯穿破了无数双鞋。

大部分追求所谓“艺术境界”的摄影者,恐怕很难明白,自己多数时候生产出来的照片,只不过是富而思雅的自我意识的结晶,要想达到艺术的境界,还需要时间和多重因素的磨炼。

即使如此又若何?我们还是喜欢呼朋引伴逐风弄月,驾车呼啸而去,徒步行脚天涯,希望偶有艳遇、巧遇或奇遇,能够看到日夜轮回、山川依旧。

在这个过程中,摄影是什么?它首先一定是记录行程的利器、留存记忆的工具,是辅助自己将旅途捋顺进而及时传播自我价值观的媒介。“有图为证”在这里应该理解为,无论对于摄影名家还是对于普罗大众,图像只不过是我们行走足迹的注脚。

谁也不能否认,文字是最富魅力的记录载体,或长或短的句子,可以引发无数的美好想象。摄影则是最易凝结信息的记录载体,一幅被定格的画面中,可以解读出成千上万字的丰富内容。无论有闻辄记,还是拍照留念,旅行中的我们要什么,我们怎么看,我们如何面对这个诱人而又恼人的世界等疑惑,都终究会写进每个人的记忆深处。

从传播角度来说,文图结合的传播肯定最有效——在某些时候,号称“一图胜千言”的图像只是个哑巴,没有文字的辅助,它不能开口说话。同样,在很多时候,文字只能抽象化出某些概念样式,而无法以具象的方式感染人。飞扬的文采加上美妙的图像,会是什么样的光景,图文书的畅销已然向我们证明着一切。图片在报纸版面上越用越大,而纯粹的画刊版却越来越少的现象,也正成为这一结论的有力注脚。

摄影的成果是时空的切片,快门开启之间,眼前的时光就会被凝结留存,所以在日本摄影家荒木经惟眼中,作为“此时此刻”的记录是不可重复的,也就成为永远。

旅程中的摄影之重要,在于它可凝结图像成就永恒。如果像中国传统的旅行团一样,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则会索然于对大自然的单纯的影像撷取,索然于拍了一大堆照片却“不识路上全面目”,而恰恰少了那种静静的观赏和慢慢的体味。

摄影是通过观看产生力量的。当我们抛却了相机,目光直视眼前的山水田园、草木炊烟时,又会有什么样的体悟?当这种发乎心灵深处的感触促使我们不由自主地再次拿起相机,轻轻按下快门时,才会真正把旅程记忆定格成融入无数联想空间的时空切片。

王鑫用自己的灵动笔触,写一座城池的古今中外、俚俗高雅,也写一路走来、一路思索的见闻与思考,在游走中将古今中外的掌故现实之类娓娓道来,在行摄时将属于自己内心深处的那分真感情加以抒发,文引图穿,文图相映,成就了一本颇具可读性和体验感的旅游笔记。这,一定是源于他对于世间万物的热爱与哲思,源于他对于一路风景的欣赏与眷恋。

王鑫的文字旁征博引却似信手拈来,轻松中寓含着深刻,而吉光片羽的照片则静静地躲在字里行间,对视着我们,对视着相识或者未曾相识的读者,安静甜美而又意韵深长。这些照片没有被刻意地艺术化,亦没有成为旅途的见闻图录,更多的是以具象的细节,作心境的描摩,作视线的浓缩,从中可见一路走来的苦辣酸甜。

值得关注的是,他在《一座城池,一路风景》中专门撰文,论及自己对于摄影的思考与感受,其视野纵览中外古今,识见不同凡响。他还谈及对不少摄影家及其作品的看法,亦值得一读一思。

我始终认为,摄影也好,艺术也罢,只不过是为自己的喜好找一个充分必要的理由,戴一顶“高大上”的帽子。而真正的摄影人则会明晰地知道,自己的照片将走向何处。一如此书中提及的塞巴斯蒂奥·萨尔加多这样的名家,把摄影当成最犀利的工具,来研究劳动关系及世间万物起源等哲学命题。

一个人走得再远,也走不出自己的内心。旅行者的一路欢歌,依然会归为一个城市的永恒记忆。珍惜在路上的每一次机会,是旅行者的心里话,也应该是摄影者的必杀技。

祝愿王鑫的行摄之旅,结出更多思考的硕果,有文有图有感悟,有思有论有真情。

后记

站在写字楼的落地窗前,窗外依然是钢筋水泥打造的世界。

高楼林立,阳光从深蓝的玻璃幕墙上反射过来,照得人脸发烫,萌动的季节已然有了初夏的气象。

平整如机场跑道的路面上,奔流着千万辆各色轿车,像上帝打发无聊的玩具。昨天人们还在羡慕着那些被称之为“车轮上的国家”,如今,车轮滚滚的场景已经上演。眺望远处,已经没有风景,街道消失在灰蒙蒙的尽头,鼻腔和咽喉里是挥之不去的堵塞感。

此时,我的思绪仿佛回到一个个曾经旅行过的地方,就像一个老者坐在幽暗的放映室里,用幻灯机播放着过去每一段短暂而又浪漫的回忆。

生活在中国西南之城,十多年的氤氲浸染,早已习惯了忙碌和散淡。当我刻意成为一个旁观者,站在这个名叫生活的“剧场”边“打望”时,看到的面孔多是匆忙、焦虑和木然。即便是瞬间的幸福与快乐表情,也亦如天际里拨开浓云迷雾时偶然撒下的一缕阳光。每当我驱车行进在夜深人静的街面,走在每天必须面对的分岔路,街灯由远而近又渐行渐远,在电台的浅吟低唱中忽然会越发觉得曾经期待的光辉岁月似乎越加遥远,那首《存在》一次次扯去麻木的外壳,撞入内心——

人们在奔忙、疲惫中年华渐渐老去,回首一生不过尔尔,突然间那些曾经的梦想寥少实现。一个广场歌唱家讲述着这样的故事:“我喜欢音乐,喜欢唱歌,但我干了一辈子的药剂师。2000年的时候,我老婆去世了,临走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我错了,我不该左右你的人生,我离开后,去作曲吧,去唱歌吧,追求你自己的梦想,祝福你,我的爱……’我会上千首歌,很多是我自己写的,我唱给你们、他们、遇见的人,或者广场、树木,或者流水、白云,这样的生活,多好!不是吗?”

于是有人幡然醒悟,激烈者决然辞去工作,挥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单身者说,那点薪水之于高房价、高消费如杯水车薪,还不如壮游天涯,纵情山水,过得清静,乐得快活。当然也不乏有人成家立业后带着家小离群索居寻找自己的“乌托邦”。德国生态学家马悠(JosefMargraf)与妻子李曼果带着孩子旅居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一住就是十余年。他们自己修建房屋,自给自足,连孩子都是自己教育。美国的一对夫妇,辞掉高收入的工作,卖掉了城市里的房产,在阿拉斯加买下一座半岛,开荒种田,过起了最原始的田同生活……

还有更甚者,遁出现世,隐没于群山,成为真正的隐士。其目的如《后汉书·逸民列传》所述:“或隐居以求其志,或回避以全其道,或静己以镇其躁,或去危以图其安,或垢俗以动其概,或疵物以激其清。”

这样的生活有一个诱人的好处,如弗洛伊德在《文明与缺憾》中所说,可以避免纷繁俗世的滋扰,这个途径所带来的幸福显而易见是静谧的幸福。

然而这些选择和追求需要莫大的勇气,因为你必须放弃很多,甚至会受到人们的诘问和亲朋们的阻挠。所以,更多的人如你我,告别单身,承担着工作和家庭的责任,成为群体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社会早已不容你有半点逃离现实的非分之想。

对于那些辞职旅行者,我只能羡慕其不必考虑后果的洒脱。他们可以成为周游世界的先行者,虽然是走马观花,穷游自乐,几年或者十几年的漂泊,积攒了几十国的游历,但那只是他们自己的行游,他们的故事和旅途的奇遇、惊喜,与我没有半点干系。

当我还是一个外出旅行的“菜鸟”时,热衷于在网络上收集各种攻略、路书和游记,常常按照“前辈”们的独家经验去体验一番。相同的路线,所见所观所感,有似曾相识,也有各自的不同。现在,我已经对提前做旅行的功课没有太多热情,最多了解一下地理位置、当地交通和住宿情况,然后带着一颗陌生人的心去体会。一边闲散地行走,一边用快门把瞬问截取成片,然后将收获的一切统统打包装进行囊。回到书房,再一一倾囊而出,慢慢地、细细地品味。

对于某些人来说,旅行就像鸦片,“一天足不出户就会死”。只有在路上,他们才能找到存在感,他们才能找到活着的理由,他们才能在炫耀与分享中找回自我和尊严……

其实,旅行是一件私密的事,重在内心感受和个人感悟。在一个大家都在忙着追赶的社会里待久了,需要静下来、慢下来,捋一捋心,透一透气。就像用相机的慢门拍摄到的街道夜景,走动的人变成了模糊的身影,车流的尾灯拖曳成一束束发光的线条,唯有静止的建筑和树木才是清晰的。

其实,旅行不过是一种心境。谈到旅行,人们多会津津乐道于国内外那些烂熟于心的著名景点,似乎只有通过航班、火车、轮渡和越野车等交通工具抵达的地方才能被称为“旅行地”。从起点到终点,差别在于距离,不同的便是当时的心情。

心远地自偏。当没有机会远游时,我依旧不改行走的习性,在短途或近郊漫步中体会自然的休养生息,在老旧社区里用相机拍下身边的百姓人文。一花一世界,谁敢说身边没有可以探求的未知领域呢?

树欲静,而风不止。今天,“成功学”依然是众人争相修习的法门,主流价值观依然主导着社会的每个角落,让我们不自觉地被其左右,甚至是无可奈何地被裹挟。功能主义和实用主义依然成为人们对每一个行为价值“先入为主”的判定依据。正如某位摄影杂志主编所说,无论走多远,我们都是时代的囚徒,逃不脱浮躁的侵袭,但理智的取景器,仍然能够告诉你,什么才是生活真正的焦点。

旅行,它不是“速效救心丸”,但可以观照内心。旅行就像一片云,只有走过高天,俯视田园,让我们得以用新的视角去审视这个世界。  旅行,让我们在路上享受自在的宁静。

旅行,让我们在路上寻找诗意的栖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8 3:2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