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之道精粹》是根据清代几本著名的官场教科书《佐治药言》、《学治臆说》、《学治说赘》、《幕学举要》、《传家宝》等汇编整理而成的。全书按照今人的习惯将其分为为官要道、佐治心法、执法慎戒、修身尽职四编,对原文予以详细;隹确的注释、翻译,并在评论部分“史鉴新得”中,列举了丰富详尽的历史故事,不仅为读者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例证,而且通过这种实证,既丰富了原文的有关内容,提高了读者诸公的应变能力,还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我们希望通过本书的编选,对那些为官者和将要为官的人适应今天的社会能有所帮助和启示。
《从政之道精粹》是根据清代《佐治药言》、《学治臆说》、《学治说赘》、《幕学举要》、《传家宝》等汇编整理而成的。这些书作为那个时代“居官者皆宜日览”的必读书,其为官从善出发、以德为本的宗旨是值得肯定的。同时,这些书中文字多是警醒世人、劝人向善的至理名句,可以说,每一条都是嘉官贤臣之道,清官良吏之法,可学可用,易于接受,具有积极的现实借鉴意义。
为了便于读者简明扼要地读懂并掌握历代从政之道的精要,我们编辑的《从政之道精粹》一书,按照今人的习惯分为“从政要道”、“佐治心法”、“执法慎戒”、“修身尽职”四编,并对原文做了详细准确的注释、翻译,还在“史鉴新得”部分列举了丰富详赡的历史故事,这不仅为读者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例证,而且通过这种实证,既丰富了原文的有关内容,也提高了读者的应变能力,增加了阅读的趣味。
勿以土产充馈遗
【原文】
地产土,宜非有上官之利也。偶因取给之便,奉上官、赠僚友,后遂沿为故事①,甚至市以官价,重累部民,毒流无既,如之何可为厉阶也。故旧规所有,尚宜斟量裁减。若所产之物素未著名,断不可轻用馈遗。贻后人之害。祸同作俑②。
【注释】
①故事:旧事,旧规旧例。
②作俑:始作俑,意为第一个做这种坏事的人
译文
地方上的土特产品,并不是由于上级官员的倡举所带来的利益。但是因为取用方便,偶然拿来,孝敬上司,馈赠同僚,后来就沿袭为例,甚至于通过买官卖官的形式形成了一个专供体系。这样就大大加重了辖区内民生百姓的负担,由此而产生的副作用也没有穷尽。如此行事,怎么能够鼓励官吏们呢?所以,对于古老相传的习俗,应该作出适当的斟酌取舍。如果所出产的物品,一向都不出名,就千万不能轻易地用来作馈赠礼物,从而给后人留下祸根,使自己沦为这种祸患的始作俑者。
史鉴新得
土特产,是土产和特产的并称,是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馈赠。俗语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可见,土特产与这块土地以及生活在它之上的人群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此一地此一群人的产物,凡是离开了这块土地和这里的民俗,所谓的土特产也就改变了它原本的味道。
荔枝原产于我国五岭之外的岭南地区,在古代,每年都有进贡荔枝的习俗。最早记录这一事例的是葛洪,他在《西京杂记》中说:汉刘邦称帝时,收到南海尉赵佗自岭南进奉的荔枝,很是高兴。到东汉时期,进奉荔枝更是成为一种制度。
自居易《荔枝图序》中写道:“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如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但是荔枝不耐贮藏,古人曾这样描述: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昧尽去矣。古代宫廷有人想吃荔枝,就要派人日夜兼程从南方远送到长安,十里设驿,五里设岗亭,马不停蹄,人不离鞍,不分昼夜地驰驱传送,沿途使者飞奔,众鸟惊啼,尘埃漫空……数千里的路途中不知有多少人因此而丢了性命,多少匹马被累死于驿路之上,给人民造成了很多痛苦,但是贡奉者为了求得宫廷享用者的欢颜,都是以此为荣耀,争相敬献。在历史上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唐明皇为了宠幸杨贵妃,千里运送荔枝的那穷奢一幕。相传杨贵妃喜食鲜荔枝,于是唐明皇命蜀中、南海并献,派骑专程飞驰传送数千里,从广州送到长安,色味未变,依然如刚摘下一样,鲜美无比。唐明皇为了满足宠妃的口腹之欲,看到宠妃尝到鲜荔枝时的笑靥,唐明皇真是不惜一切代价,那种情景,自然而然地使人联想到了“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典故。
杨贵妃的欢乐已经令历史付出了沉痛的代价,但历代的统治者们并未因此而汲取教训,反而变本加厉,兴起千奇百怪的新花样,且总在巧立名目,争亲买宠,竭尽巧思,变着花样地进贡所谓名优特产,给百姓增加了更为沉重的负担。
莫为虚名冒昧创始
【原文】
非万不得已,止宜率由旧章,与民休息。微特孽不可造,即福亦不易为。不然,如社仓、如书院,岂非地方盛举?而吾言不必创建,独非人情乎哉?社仓之弊前已言之,书院之名径始劝捐于民,总不无所费。及规模既定,或倚要人情而荐剡①主讲,其能尽心督课者,什不得三四。师既公属空名,弟亦遂无实学。以闾阎②培植子弟之资,供长吏摩酬情面之用。已为可愧。其尤甚者,资不给用,则长吏不得不解豪以益之,而归昝于始谋之不藏③,是何为乎?夫书院犹有遗累,况其他哉!故善为治者,切不可有好名喜事之念。冒昧创始。
【洼释】
①荐剡:推荐、聘用。
②闰阎:指乡村。闾、阎都是古代乡村里巷的门。
③藏:即减。善、好。
【译文】
除非万不得已,做官者都只应该遵循旧有的典章制度办事,使老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罪大恶极之事当然不可为,即使是造福于老百姓之事也不要贸然去干。就拿兴建社仓、创办书院这类事来说,难道这不是造福地方的好事吗?但我却认为这种事不能做,建社仓的种种弊病,我在以前已经谈到。建书院这个想法从一产生,再经过劝老百姓捐资修建,总的说来不可能不需要费用。等到书院一旦建成,规模已定,那就会邀请要人出任书院主讲。这类人能够尽心尽力督训J学子学习的,十个之中没有三四个。为师的既然只是挂个空名,那学生又怎会有真才实学呢?用一般乡村学生的学费,来作为地方基层应酬的费用,已经让人感到非常愧疚。如果办书院的费用不足,上级官员还得立项审批并列支资金以作补充,因此就会归罪于创建书院的人,规划设计考虑不周到。由此可见,这样做有什么必要呢?创建书院这种事尚且有如此多的麻烦,其他的事就更不用说了。所以,要慎重地提出治理方略,千万不可为了虚名而贸然去创建某事。
史鉴新得
“昭宣中兴”之后。稍微缓和的农民起义又如星星之火一般在中原大地上燃烧起来。汉朝天下岌岌可危。随着社会危机的加剧,人们普遍意识到,他们不能照旧生活下去,社会不能照旧发展下去,统治者也不能照旧统治下去,必须有所改变。人心思变,关键在于怎样变。有些人主张“限田限奴”,实行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结果行不通:有些人主张选贤任能,选取刘姓家族中有才能的人做皇帝,结果也失败了。人们逐渐对西汉皇朝失去了信心,对刘氏的统治失去了信心,认为汉朝气数已尽,希望“异姓受命”,要求皇帝退位,把皇位传给贤人。社会矛盾异常尖锐,皇帝完全陷入绝望的困境里,连最忠于汉朝的宗室刘向也认为汉朝的命运已经完结了。此时,上层豪强的代表王莽粉墨登场了。他的变革分两步:一是代汉自立;二是维护新政。“革新”失败后。社会更加动荡。
凭心而论,王莽新政并非一无是处,相反,其中不乏合理因素、正确因子。从新政内容看,实行王田制的本质是限田和均田,其目的是要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不许买卖奴婢等,含有关心民间疾苦等内容,其方案具有一定的合理因素。
然而,王莽良好的愿望竟导致失败的结局,最终导致新朝政权颠覆,王莽本人惨死!王莽何以会一败涂地?
王莽新政在指导思想上不是向前而是复古,更往往与现实脱节。社会向前发展是顺应客观规律,倒退就违背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就必然失败。以复古为指向的王莽新政注定违背客观规律,也注定失败。
比如,恢复井田制,实行“王田”制,将全国土地收归国有,重新分配。这一政策的出发点虽然很好,但却违背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规律,使豪强大户的利益受到损害,引发强力集团反对。
再比如。在币制改革中。王莽恢复已被历史淘汰许久的原始货币,违反货币发展规律,大大增加了货币流通障碍。
同时,普通老百姓也并没有从改革中受益。相反,由于执行中严重走样,一些看上去明显对普通老百姓有益的改革措施在执行中也让他们受害匪浅。 可见。无人受益的改革最终必然会失败!P4-7
随着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的建立,作为国家机器重要组成部分的官员诞生了,官场也随之形成。几千年来,在官场这个千姿百态、风云谲变的舞台中,命运各不相同的各色人等,却无一例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人性的真实。
人间世事,宦海浮沉,祸福难测,谋官、做官、保官、升官,有多少人能趋利避害、耳聪目明、平步青云,又有多少人一着走错全盘皆输。人居官场,不只锦绣如花,满眼荣华富贵,更多的是别人无法理解的沧桑与无奈。中国封建社会,以官为轴心,当官是每个人求取功名利禄的唯一途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的目的只是为了一朝金榜题名,戴上乌纱帽,荣华富贵出人头地,光宗耀祖。所以,为了当官,有的人求助于终南捷径;为了保官,有的人不惜同室操戈,煮豆燃萁。当然,不论在何种场合,也都有相应的游戏规则。如果你蓄意破坏而自己又不具备制定规则的相应条件,你就会被撞得头破血流,等待你的只能是失败,以至于毁灭。因此,人在官场中生存,就必须遵守这些特定的规则,忽视或是践踏约定俗成的规则,只能是给自己找麻烦。古人为了不使为官者误入歧途,就提供了大量的参考资料,如《官海指南》、《入幕须知》、《长随论》、《仕途轧范》等,这些书为置身于封建官场中的各色人物提供了门类齐全的、系统的专业指导,同时也为如何处世,尤其是在官场中怎样应酬提供了借鉴。
我们这本《从政之道精粹》是根据清代几本著名的官场教科书《佐治药言》、《学治臆说》、《学治说赘》、《幕学举要》、《传家宝》等汇编整理而成的。前三部书为汪辉祖所作,《幕学举要》为万枫江所作,《传家宝》为石成金所作,他们均为名噪一时的幕僚。几十年的幕府生涯使他们对社会和官场看得入木三分,其著作也成了“居官者皆宜日览”的必读书。作为封建社会的官僚,他们编撰的书必然会充满着浓烈的封建礼教气息,但其为官从善出发、以德为本的宗旨还是值得肯定的。同时,他们还为我们提供了不少有关当时时代的政治和司法方面的情况,可供研究者、从政者参考和学习。另外,这些书中文字多是警醒世人、劝人向善的至理名句,可以说,每一条都是嘉官贤臣之道,清官良吏之法,可学可用,易于接受,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今天,我们在《从政之道精粹》一书中,按照今人的习惯将其分为为官要道、佐治心法、执法慎戒、修身尽职四编,对原文予以详细;隹确的注释、翻译,并在评论部分“史鉴新得”中,列举了丰富详尽的历史故事,不仅为读者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例证,而且通过这种实证,既丰富了原文的有关内容,提高了读者诸公的应变能力,还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我们希望通过本书的编选,对那些为官者和将要为官的人适应今天的社会能有所帮助和启示。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了许多有关为官参政方面的书籍,并在此基础上注入了一些新的认知和感悟。在此谨向原作者与编译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当然,鉴于我们的学识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