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坤伶皇座(童芷苓)/菊坛名家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朱继彭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童芷苓,一个从京剧中寻找自我、以艺术为生活的女人。从天津剧坛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到享誉梨园的“坤伶皇座”,再到“文革”炼狱、浴火重生,一代名伶的璀璨人生始终伴随着令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本书系作者在多次访谈和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历时多年锤炼而成的一部呕心之作,童芷苓精彩而曲折的人生、精湛而多变的艺术、豁达而不服输的性格在书中充分展现。严谨而不乏生动的文笔使本书璨然可读,富于思考的时代追问使人难抑慨叹……

内容推荐

本书系作者在多次访谈和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历时多年锤炼而成的一部呕心之作。

童芷苓,一个从京剧中寻找自我、以艺术为生活的女人。从天津剧坛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到享誉梨园的“坤伶皇座”,再到“文革”炼狱、浴火重生,一代名伶的璀璨人生始终伴随着令人难以想象的艰辛。童芷苓精彩而曲折的人生、精湛而多变的艺术、豁达而不服输的性格在书中充分展现。严谨而不乏生动的文笔使本书璨然可读,富于思考的时代追问使人难抑慨叹……

目录

丛书总序一 刘厚生

丛书总序二 王家熙

第一章 童年的梦

 一、一块璞玉

 二、我要养家

 三、初涉艺海

第二章 拾级而上

 一、烽火江南路

 二、机缘垂青有备人

 三、登堂入室

第三章 扬帜称雄

 一、“纺”上海

 二、“劈”申江

 三、梦圆“中国”

 四、走南闯北

 五、坤伶皇座

第四章 童芷苓旋风

 一、通缉令

 二、童芷苓旋风

 三、时尚拜师

 四、幸会“夜店”

 五、警钟长鸣

 六、闹天蟾(Ⅰ)

 七、闹天蟾(Ⅱ)

第五章 人生选择

 一、十字路口

 二、良机错失

 三、凤还巢

第六章 蓄势养锐

 一、“三记”试新

 二、随遇而安

 三、飘香欧陆

 四、乍阳又阴童家班

第七章 大步越雷池

 一、大马金刀赵一曼

 二、双峰插云

 三、大步越雷池

 四、武则天

 五、福兮祸所伏

第八章 “文革”炼狱

 一、莫须有

 二、打不死的童芷苓

 三、留得青山在

第九章 浴火重生

 一、我要唱戏

 二、春风吹又生

 三、极品《金玉奴》

第十章 昨夜星辰更灿烂

 一、海内存知己

 二、誉满香江(Ⅰ)

 三、誉满香江(Ⅱ)

第十一章 艺高人胆大

 一、独家《王熙凤》

 二、单刀赴会

 三、我又回家啦

第十二章 风景这边独好

 一、风景这边独好

 二、世界文化名人

 三、折了擎天柱

 四、一定要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

 五、饮水思源

 六、童派国剧研究社

 七、《杀》、《戏》双绝

第十三章 雁过留声

 一、咱们有缘

 二、金山之行

 三、晚霞红遍

第十四章 壮哉童芷苓、美哉童芷苓

 一、最后一搏

 二、壮美人生

 三、有志者事竞成

试读章节

苓社,是古都数十家班社中的一支新军。虽已是梨园界一方诸侯,但要成为一路强师,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童芷苓,要成为真正的大名角,首先须在北平占有一席之地,还必须有走南闯北的成功经历,其中沪、津两地便是重中之重。

平津地区战时涌现出大批才华出众的青年俊杰,已打出品牌的有四小名旦、李万春、李少春、叶盛章、叶盛兰、李盛藻、王金璐、高盛麟、裘盛戎、袁世海和言慧珠、吴素秋、李玉茹……加上正在盛年的程、尚、荀三大名旦和筱翠花,马、谭、奚、杨“四大老生”以及十全大净金少山等人,北平成群鹿逐鹿之势,天天都是“春秋战国”。苓社要维持经常性演出很不易,实因粥少僧多,在戏园子的争夺上,资格实力相对较嫩的苓社自然难得先手。童氏父女十分明白自己的处境,除了不计戏园子等级高低,尽可能增多上台机会外,更重要的得把自己知名度迅速提上去,最好能得前辈名家的提携“扶我上青云”。

芷苓在北平演的大多是苟师的戏,但毕竟功力有欠,诸如《钗头凤》之类故事曲折、人物众多的戏初演时总会失之于“凉”,但对《埋香幻》之类故事简单、角色不多的戏又不敢上手。在她心目中,这类戏只有先生能演热,她多渴望能与先生同台,把她捧上一捧,但这又不现实。她想起了言二姐,仗着经常出入言家的方便,引起了言菊朋老先生的注意,于是得到了与言菊朋和名净马连昆合作《二进宫》的机会。只是言老体弱,登台寥寥,言家这条捷径又走不通了。为了提高知名度,童父把脑筋动到了反串戏上。

古都舞台常见《连环套》,举凡武生花脸凡有些来头的,都有这出戏,《连环套》也是芷苓跑码头的卖座戏之一。她反串的黄天霸有个头有扮相,虽没有响堂坚挺的杨小楼式的逆锋之音,但凭女性逢高必起的嗓音也别有一番风味。黄天霸是俊扮武生戏中人物造型最美的一个角色,又是许多黄天霸戏中唯一不带武场的,芷苓反串武生以此戏最为合适。可窦尔墩呢?父亲马上想到了当年杨小楼的绝配侯喜瑞。这戏谁能与侯同台,不亚于镀金,若得此老襄助,剑出偏锋的芷苓必在北平引起轰动。

汉侠先生领着女儿循址找去,叩门求见。芷苓从未见过这位老前辈,心想此老既与金少山、郝寿臣并称三大净,必有叱咤风云的气概和居高临下的架子,进得门去,只见堂上一位面容瘦削的长者,布衣布鞋,拱手向前,芷苓还以为侯府管家。他自报名姓后,方知眼前这位便是大名鼎鼎的侯喜瑞,看他外形,唱丑角差不离,听他说话,心中又是一阵纳闷,这位老人家嗓子是豆沙馅的,怎么回事呀?她一旁坐下静听宾主叙话,一阵好感油然而生,侯老平易近人,语气和蔼,一点“谱”都不摆。当听到请他与芷苓合演《连环套》,先是一愣,对芷苓打量了一番,继又哈哈一笑说:“一男一女,一老一少,这出《连环套》倒也有趣。”侯老虽觉意外,对芷苓小小年纪敢邀他同台,也自有了几分好感。“行,你照你路子演,我会傍着你。”芷苓大喜过望,赶紧站起身来行了一礼,直说,“全仗您老扶持。”她也真大胆,就此“台上见”了。

《拜山》一折,芷苓与侯老台上见面,心里吃惊非小,侯老这股子精气神把整个场子压得服服帖帖。侯老始终用眼神领着芷苓,于是她渐渐从拘谨中松弛了下来。两人在台上展开了对手戏,有老人家托着,这戏没法不紧凑、不提神。尤使她感到惊奇的是,侯老运用挺胸、收腹、缩臀的技法,台上始终长身长腰,气魄很大。又见他每逢两人并站时,总向台前跨一小步,芷苓恍然大悟,原来两人高度不等,一步“抢阳”,侯老无形中就把高度拉平,不显身子矮了。大家终究是大家,不由人不服。

应苓社之请,侯喜瑞又助演了几场,如《双沙河》、《翠屏山》,他身居配角,台上全力以赴一丝不苟,和芙蓉草一样,多冷的戏也能演热。往往一出戏下来,芷苓感觉奇好,处处顺手,便当面请教:“您老真绝,有您在台上,戏就光彩了,这是什么缘故?”侯老十分谦逊:“我在台上很平常,就是不偷懒,也不洒狗血。”又说:“到了台上,神不能散,气不能竭,劲不能泄。要知道自己在台上是干什么的,我是杨雄,就干杨雄的;我是窦尔墩,就干窦尔墩的。”老先生从不争角色,不争牌次,戏德之高,行内公认。那天《连环套》散戏,在后台也曾对芷苓大加鼓励一番:“北平唱这戏的人多,你也算不含糊了。”芷苓惶恐不迭,忙说:“我在北平还是第一次唱《连环套》,要不是您老扶着走,我这几下子哪够‘一卖’?您不带,我还真不敢上呢。”她说的是大实话。P53-55

序言

这是一套为菊坛名家立传的丛书。第一辑六册,记述了六位京剧名家的艺术生平。

京剧,是我国近二百年来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力的民族戏曲剧种。其写意型、综合性等艺术特征构成的表演体系,在世界艺坛享有盛誉,成就之高举世公认。京剧表演艺术的建设,是全面的、体系化的,达到了十分成熟的境地。行内称为“四功五法”的“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形成了戏曲审美的有机统一体。在我国,京剧素有“国剧”之誉。之所以能成为国剧,主要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它全方位地传承了我国几千年的戏剧传统;第二,在20世纪20年代,奇迹般地出现了一个以四大名旦、杨小楼、余叔岩、马连良、金少山等为中心的大师群体,使这种代表我国民族戏曲特征的表演艺术达到了巅峰状态。正是因为它所积累的艺术资源实在太丰富、太宝贵了,也才值得我们认真保护、全力弘扬。不过,与表演艺术的成熟很不相称的是,京剧的理论建设与文字总结始终处于相当滞后的状态。做好中国戏曲表演理论体系的建设,是我们戏曲工作者和戏曲爱好者长年以来的愿望与追求。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工作始终进行得不甚顺利、不甚迅速。那一直并未真正弄懂的“斯坦尼体系”,竞长期被作为指导一切戏曲工作的理论基础,甚至用以改造我们的舞台呈现方式。

十年动乱之后,欣逢盛世,治史修志工程在全国有计划地开展,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就京剧研究来说,不仅史材的发掘和积累更为广泛,而且观念的变化更具科学性了。特别是突破了数十年来干扰理论建设的左倾思潮,使我们的工作进入了比较健康的发展道路。《菊坛名家丛书》的组编和出版,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的。戏曲表演理论体系的整体建设,很需要以每一位艺术家个体经验的总结来奠定基础。如“四大名旦”的艺术观,从总体而论,当均属写意范畴。但梅兰芳、苟慧生对写意戏剧观就有着不同的理解,在实践中也有着不同的体现。梅、杨、余之后,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京剧界继续着人才辈出的辉煌局面。本丛书第一辑的六位传主均属于这一时期涌现出的名家。他们的成就和各自走出的路数,也有记录和研讨的必要,这对我们理论体系的建设都是不可或缺的。近三十年来,我们初步做了为大师级表演艺术家立传的工作,出版了有关的系列专辑(虽然还很少、很不够),这当然都属于理论建设的基础工程。而本丛书开始为又一辈表演艺术家立传,迈出这一步是十分有意义的,因为这象征着理论建设基础工程向更广阔的外延发展了。

这六位传主都是深受各界观众欢迎、能经受住演出市场长期考验的。他们都经过艰苦奋斗,闯出了自己的路,形成了个人的风格,并为行内外所认可和推重。在六位名家中,除孟小冬外,我都很熟识,与他们都有较多的过往。近年来,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连续举办童芷苓、言慧珠等艺术家的纪念活动,研讨他们的舞台艺术,从中引出了许多对于表演和教学很有价值的话题。记得1963年,我随童芷苓领衔的上海京剧院二团赴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等地巡回演出,一路上协助她整理各种文稿,对于那期间演出剧目过少的问题,她就发表过很多有益的意见;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又在各种场合听她说过“让台不是个办法”的问题。从今天的现状来看,她当时提出的建议对我们仍然很有启示作用。她一直认为,她与言慧珠、李玉茹、赵燕侠不是四大名旦让台让出来的,她们那时都尽量争取多向四大名旦学习,在前辈的传、帮、带之下,通过艺术竞赛相互激励,共同提高。这套丛书中,就详细记载了童芷苓、言慧珠40年代初在上海打对台那种激烈竞争的盛况。她们的多才多艺、剧目的丰富多彩,如今青年演员可能已无法想象了吧!看了这几本书,回顾那些场景,足以使我们认识到,当年童芷苓、言慧珠、李玉茹和今天还健在的赵燕侠、小王桂卿这些艺术家,能够在那样剧烈的舞台竞争中建立起自己的艺术威信,是何等地难能可贵!值得指出的是,他们成名成家所经历的时代,与他们的师辈相比,“西学东渐”的势头似乎更为强劲,这对他们艺术风格的形成当然会有所影响。但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也没有背离民族化和“京剧姓京”的大格局。

丛书的作者们都尽心尽意,力图用精准的表达方式,展现这六位京剧名家的人生阅历和艺术理念。我相信,这套丛书一定会引起广大读者的阅读兴趣,也相信,面对当今京剧创作演出和人才培养的现状,几位传主的成功经验是会给予我们不少启迪的。

2009年11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8:1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