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小林、王婷编著的《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县域经济发展统筹与地方财政体制激励》首先介绍本书的背景意义、视角定位、范围确定和框架设计。在此基础上,展开理论和实证分析,共分以下四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对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进行概念界定和实现路径机理分析。
第二部分测度出西部民族地区城乡公共服务的水平差距及效率差距,包括西部民族地区与全国、东部和中部等地区的比较,以及西部八个民族地区的内部比较,形成对西部民族地区城乡公共服务差距的直观认识。同时,也要对西部民族地区城乡公共服务差距影响因素进行解释。
第三部分主要分析如何打通县域经济发展统筹的财政路径,重点针对财政体制激励、城镇化进程推进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为提出实现西部民族地区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对策提供一个突破口和路径。
第四部分主要在上述路径传导基础上,围绕县域经济发展统筹和地方财政体制激励两个方面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进行经验借鉴、问题分析、模式创新等研究,提出相关制度改革的重点,包括打通城镇化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传导路径改革和地方财政体制创新改革。
从云南、贵州、青海和宁夏等既具民族因素又具贫困特征的地区看到,城乡公共服务差距较大。尽管这种差距直接表现为政府对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较少,但在西部民族地区出现这种政府行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些地区本身发展滞后,地方政府迫切需要加快经济发展,从而将财政资源尽可能多地投向具有经济增长潜力的城镇地区。因此,要实现西部民族地区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关键是要找到其农村地区的经济增长点,唯独县域经济发展统筹能达到这一目标。这样,西部民族地区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就将能走出财政负担下的“外生援助型”发展,进而实现一种经济作用下的“内生拉动型”发展,当然这种发展模式与地方财政体制的激励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缪小林、王婷编著的《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县域经济发展统筹与地方财政体制激励》首先通过理论与国外实践经验研究,对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形成一个理念上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对西部民族地区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进行现状诊断和传导机制分析。最后,提出实现西部民族地区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机制框架及相关制度保障。
第1章 总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2 研究视角定位及意义
1.3 研究范围及特征分析
1.4 研究框架设计
第2章 概念理解: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与国外经验借鉴
2.1 相关文献评述
2.2 主要理论借鉴
2.3 国外实践经验
2.4 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概念理解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西部民族地区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现状分析
3.1 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标准
3.2 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指标
3.3 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方法:均等化综合指数法
3.4 西部民族地区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指数的测度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西部民族地区城乡公共服务资金配置效率评价
4.1 城乡公共服务资金效率评价体系构建
4.2 西部民族地区城乡公共服务资金配置效率测度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西部民族地区城乡公共服务差距的原因诊断与出路分析
5.1 西部民族地区城乡公共服务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5.2 西部民族地区城乡公共服务差距检验模型设计
5.3 西部民族地区城乡公共服务差距检验实证分析
5.4 西部民族地区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的出路:县域经济发展统筹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地方财政分权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及传导机制
6.1 财政支持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的提出
6.2 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的研究文献回顾
6.3 研究设计与检验
6.4 实证结果与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城镇化进程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及传导机制
7.1 城镇化与经济增长:问题提出与文献回顾
7.2 城镇化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及传导路径
7.3 研究设计
7.4 实证结果与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县域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机制研究
8.1 实现县域经济统筹城乡公共服务的路径框架
8.2 打通城镇化对居民消费传导路径的制度改革
8.3 打通城镇化对社会投资传导路径的制度改革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地方财政体制激励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机制研究
9.1 中央对西部民族地区的特殊性政策梳理
9.2 西部民族地区地方财政体制现状及评述
9.3 西部民族地区地方财政体制改革的重点
9.4 本章小结
第10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运用
10.1 研究结论
10.2 政策运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