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那些个黄昏与黎明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杨俊文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夜里往往是做梦的时候,梦能做长,天就亮了,一夜自然过去。

1974年7月30日的夜,却成了我的梦,以至40年尚未消逝。我仍然无法判断那个生活起点的夜晚,遭遇的是悲是喜、是忧是欢,也无法探究从那个夜晚开始的一切,与今天的一切有何种缘由。只是它常常走进我的梦里,且无数次看到它笼罩的新奇、不解、感奋、无奈、希冀、怅惘的一双双眼睛。岁月和岁月里的人早已远去,而那个夜晚却停留在那里……

两辆解放牌卡车从铺着沙土的县道上下来,沿着坑洼弯曲的小路,摇摇晃晃地进村时,太阳快要落山了。翻山越岭地跑了将近一天,终于来到辽宁西部与河北省青龙县交界的碾子沟大队。

知青点的房后站着好多人,其中有许多老人和孩子,还有抱着孩子的妇女,挤满了从东到西的一条土路。看这场面事先像是有人安排的。只有屈指可数的几辆畜力车的偏僻地方,突然乘汽车来了这多么城里人,对从未见过汽车开到这里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件惊天动地的事。见车开过来,人们先是翘首相望,而后迅速躲闪到路两边。车开到他们眼前,却没人为这支队伍鼓掌。他们也许不习惯用掌声去表达心情,况且他们也无法预知这群年轻人会给他们带来什么。我看到他们身着的破旧衣服和怔怔的眼神,似乎已经感觉到了这里的一切。

车一停下,尘土便忽地翻卷起来。这也许是城市与农村最直白的迥异。当地的人不像我们,怕尘土飞进嘴里,非要眯眯着眼睛,用手把嘴捂住。他们对待尘土的态度像是没有尘土,依然睁大眼睛,好奇地看着这群远道而来的青年男女。

大家打开车厢板,纷纷跳下车,双手拍打一阵衣服,男女四十三人,便在两名大队干部的引导下,按性别分别走进一幢房子的东西两个走廊。这就是知青宿舍,是这些年轻人思想的快马从未奔驰过的一个角落。

知青点的路北是学校,晚饭是大队特意安排的,吃饭的地点就在学校的教室里。尽管一阵热情相让,但进去吃饭的不过十几个人,女生没有一人去吃。在学校的操场上,大队举行了欢迎仪式。先是大队书记讲话,他站在教室的屋檐下,只有短短几旬,大意就是欢迎毛主席的客人,有困难找大队,希望扎根农村等等。然后算是文艺演出,节目由当地的农民自编自演。操场上摆放许多凳子,大队有专人负责招呼知青一律坐在凳子上。那场面像是唱大戏似的,不知来了多少人,但他们没人坐凳子,全都站在知青周围,有些人还站在了教室的屋顶上。

节目有唱有跳。看来这里多曰没有下雨,地没有半点的湿润,几个人跳起来,烟尘很快布满了整个操场,并向四周飘散开来,把黄昏的颜色勾兑得更像黄昏。知青们旅途劳顿,加之一日之内便由城市到乡村,所以兴致不高,有些女生如黄昏般阴沉的脸,用头巾蒙盖着,把头深深地低下。坐着看节目的,只是躲避着弥漫的尘土,却无意地冷落了山里人的热情,没有人为节目鼓掌,鼓掌的都是站着的当地人。其实,尽管那些节目简单,除了“四老汉学毛选”、“三句半”、“数来宝”,似乎再没有什么,但毕竟是大队经过认真准备的。知青们对此却不以为然。直到现在,我仍觉得辜负了那份纯朴的情义,一直想把没鼓起的掌声再补给他们。

以一种难以言表的心情回到宿舍,才开始细细打量眼前陌生的新居。可能是大队接到安置知青的任务晚了,宿舍虽然建好,还没有来得及分割出若干个房间,空荡荡的只有两个“筒子屋”,每个屋足有二十米长,一眼望去,尽是一块块裸露的土坯。里墙全是用土坯垒的,从外面辨别不出。外墙堆砌的全是石头。当地的山土层薄,大都是没用的碎石,后来知道,建知青点砌墙的石头是从附近的河底挑拣出来的。石头没有方圆,当然没有鲜明的棱角,缝隙用白灰掺拌碎麻勾抹。屋里的土坯贴着外墙的石头,只有一米左右的高度涂抹了泥,虽不平但很光滑。男女的分界,也是一道摞起的土坯墙。由于墙距离棚顶已不够一块整坯的高度,顶部便没有封堵。整个墙体没抹上泥灰,坯间都有明显的缝隙,使两边说话的声音如在一室。P1-3

目录

插队之夜

忧郁的吴祥

苦涩的尊严

家书

让寒夜远去

喝粥

课钟

看一场电影

荒野上的诗情

光棍

豆腐

夜色如约

吃派饭

魔鬼故事

那些个黄昏与黎明

批斗会

地震

代销点

杀猪

两头驴

阴影

白蛇风波

分红

结缘范敬宜夫妇

返城

序言

《那些个黄昏与黎明》是杨俊文先生的一本散文随笔集,一本和他的知青生涯有关的集子。

今年是“文革”期间掀起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45周年。这是因为当年波澜壮阔的上山下乡运动,起始于毛主席于1968年12月21日晚上“知识青年到农村去……”那条最高指示的发表。而千百万知识青年,真正落实这条指示,身体力行地走向广阔的天地,是在过了1969年的元旦和春节之后。可能是大多数知青步入了老年的门槛,可能是到了这个年龄段的人都爱回忆往事,近年来各种各样的知青回忆录、知青文集、图片集、摄影集、谈话实录……特别多,收到这些写真性质的文集,我总会饶有兴致地翻阅一遍,选出那些感兴趣的篇目,细细地拜读。原因很简单,只因我也曾经是个知青。我时常想,知识青年离开农村之后,有的当了外交官,有的当了高级军官,有的当了高级知识分子,有的成了省部级高官,有的成了名教授、名艺人、名学者……后来的人生也很精彩,但是他们为什么不约而同地觉得,知青岁月永难忘怀呢?他们为什么最愿意回顾的,还是插队落户的日子呢?

其实他们的心愿很简单,只是希望不要轻易地忘记这段历史,从而愈加珍惜今天的生活。

读了杨俊文先生的《那些个黄昏与黎明》,我最想说的,也是这层意思。

杨俊文先生出生于1956年。他下乡时18岁,已经是1974年了。用知青一代人的话来说,他是小弟弟。尽管只在辽宁省建昌县碾子沟大队插队落户了近3年的时间,但是他在这3年时间里用心感悟,用整个青春的热情投身于乡间的生活,他干农活、干粗活,吃粗糙难咽的伙食,住尘土纷扬的土炕。可在这过程中,他细心地体察着知青的感受,体察着农民们的辛劳和憨厚,接触着东北农村里的男女老幼,否则他写不出“农村里的老人才是真正的老人”这样的话。

正因为有了知青岁月里的用心感悟和体验,今天他才能写出这些散文和随笔来,但这些饱蘸着他感情的散文、随笔,不是一般的生活实录,不是空泛的怀旧,而是以他的思想他的情感,以他的灵魂,以那些和着血泪与温情的生活体验,为读者构筑起一道时光之桥,让我们借助他回忆的情愫重回那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重回那一段他青春起步的岁月。

比如他写到的在乡村看电影的场景,几乎所有的知青都经历过。但是在他的字里行间,又透出当年的知青和农民们,是多么饥渴地盼望着文化生活。又比如他的《家书》,通过为不识字的农民代写家信,刻画了一个年轻的战士对待二位女友的态度,以及当父母的本真的天性。再比如写下乡第一天的《插队之夜》和离开农村那一日的《返城》,既写出了千百万知青共同经历过的“第一天”和“离别之泪”,又写出了碾子沟插队知青们不同一般的插队之夜和返城的波澜。《插队之夜》中女知青的突发疾病和雨夜送救,《返城》里把知青分成几拨回归的情节,始终吊着读者的心,堪称是神来之笔,又是生活的天赐。

看得出,杨俊文的散文随笔,在朴素的叙事中有他独到的抒情,在看似平易中显出深沉的意蕴,在平实中见新奇,读来让人咀嚼再三,深长思之。

这就显得很不易了。

《那些个黄昏与黎明》是一本有关知青生活的书。但她又是一本不同一般的知青生活之书。

是为序。

(作者系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内容推荐

杨俊文编著的《那些个黄昏与黎明》作品从农村最普遍的事物开始,通过对村干部、光棍汉、吃糖葫芦的小孩、翻泔水缸的大人、校长、乡官、代销点、小毛驴等丝丝入扣的刻画,再现了一个特殊年代里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风貌。富有质感的文字向人们展示的不仅仅是往昔的记忆,也不仅仅是痛惜、留恋和反思,更是一种历尽沧桑之后有关人生的把握、判断及态度。由字到句,由句到章,层层透露出一个落后、贫寒以及苦难见证者胸怀的广阔、哲思的深邃和精神的硬度。

编辑推荐

杨俊文编著的《那些个黄昏与黎明》内容介绍:当所有的知青站在车上同送行的男女老少长久地互相挥动着惜别的手臂,当所有的彷徨、忧伤和汗滴最终成为挂在脸上欢笑的泪水,当所有的记忆渐渐淡忘却只有那些个黄昏与黎明挥之不去,有谁能说清楚.那段岁月是与忠勇的结伴同行,还是与困苦的不期而遇,究竟属于不幸或归于灾难?40年过去了,我始终找不到一种可供万千个心魂同声断定的答案。

岁月,并不蹉跎!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3:5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