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地区位于太行山东南和黄河之北的夹角地带,自古以来不但是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优越之地,而且还是华夏之经济文化中心,素有“小江南”之美誉。
韩达主编的这本《河朔名邦焦作》将以图文并茂的方式,通俗生动地为我们讲述焦作的古往今来,历史要闻,名人圣贤,姓氏根亲,考古文化,名胜古迹,民间文化,地方美食,城市名片等内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河朔名邦焦作/中原文化记忆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韩达 |
出版社 |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焦作地区位于太行山东南和黄河之北的夹角地带,自古以来不但是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优越之地,而且还是华夏之经济文化中心,素有“小江南”之美誉。 韩达主编的这本《河朔名邦焦作》将以图文并茂的方式,通俗生动地为我们讲述焦作的古往今来,历史要闻,名人圣贤,姓氏根亲,考古文化,名胜古迹,民间文化,地方美食,城市名片等内容。 内容推荐 沿着历史的踪迹追寻,中国历史的起点在河南;沿着文化的脉络追思,中国文化的源头在河南;沿着血脉的流向追溯,中国人的根系在河南。据此,河南省委宣传部精心组织、全省18个省辖市共同编纂了大型丛书“中原文化记忆”,以弘扬河南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显赫的地位,并以普及、精装两个版本出版。 本书为该系列丛书之《河朔名邦焦作》,由韩达主编。共分10章,包括:谈古说今——河朔名邦的古今变迁;要事回放——千古兴衰的历史坐标;名人扫描——历史天空的璀璨群星;寻根问祖——绵延不断的血脉之缘;古城印象——时间淹没的古繁华;考古探秘——历史尘封的文化遗存;胜景掠影——惊艳世界的焦作山水;名品荟萃——琳琅满目的物质风情;非遗概览——人类文明的免检传承;城市名片——走向世界的城市经典。《河朔名邦焦作》内容全面,史料确凿,语言流畅,图片精美,故事动人。 目录 谈古说今——河朔名邦的古今变迁 山河与土地承载的人文情怀 历史心中的耿耿于“怀” 舟车都会的陆海 要事回放——千古兴衰的历史坐标 盟津之誓与武王伐纣 晋启南阳 州城盟誓 寇恂守河内 汉献帝贬居山阳 修建广济渠 怀帮(商)兴起和发展 太极拳创立与传播 太平军怀庆战役 福公司与中原公司成立 焦作路矿学堂创办——中国第一所矿冶大学诞生 焦作煤矿工人大罢工 常平阻击战 道清战役 名人扫描——历史天空的璀璨群星 孔门十哲之卜商 军事谋略家——司马懿 竹林七贤之山涛 竹林七贤之向秀 玄学之宗——王弼 泰山北斗百代文宗——韩愈 坎坷人生凌云诗才——李商隐 山水画大师——郭熙 致力教育 力推汉法——许衡 布衣王子科学巨星——朱载埔 廉吏名臣——何瑭 太极宗师——陈王廷 一代循吏——曹谨 寻根问祖——绵延不断的血脉之缘 起源焦作姓氏 代表姓氏 源于焦作的日本三姓 焦作移民 拜祖寻根活动 古城印象——时间淹没的古繁华 怀庆府治——河内故城 千年商业古镇——清化镇 中原古村落中的明珠——寨卜昌村 考古探秘——历史尘封的文化遗存 考察太行道 宋墓探秘 发掘陶仓楼 胜景掠影——惊艳世界的焦作山水 世界地质公园——云台山 豫北之脊——神农山 生态之谷一青龙峡 山水之峡——峰林峡 青天河风景名胜区 太极之乡——陈家沟 万里黄河第一观——嘉应观 千年古刹——月山寺 净影寺 名品荟萃——琳琅满目的物质风情 当阳峪瓷器 黄河澄泥砚 盆窑黑陶 丹沁竹林与清化竹器 四大怀药 武陟油茶 怀庆府驴肉 海蟾宫松花蛋 怀庆三辣 延陵大葱 七贤澄沙糕 博爱水席 非遗概览——人类文明的免检传承 董永传说 唢呐 怀梆 陈氏太极拳 高抬火轿 苏家作龙凤灯 月山八极拳 二股弦 司马懿得胜鼓 武德镇抬鼓 武陟盘鼓 赵氏孤儿传说 郑王词曲 火龙舞 河阳花鼓戏 和氏太极拳 韩湘子传说 丁兰刻木传说 虎舞 哼小车 武陟黄庄大辫戏 城市名片——走向世界的城市经典 强健世界的拳术——太极拳 怀商文化的传承弘扬——四大怀药 亿万年造化的美妙景观——云台山 人与自然的相依相托——焦作煤炭 薪火相传的百年学府——河南理工大学 拯救自然的宏大宣言 焦作城市发展展望 后记 试读章节 千年商业古镇——清化镇 清化镇,为今焦作市博爱县县城,是晋豫交通要道上著名的商业古镇。清化镇是由古揆城演变而来,《竹书纪年》载,战国梁惠王元年(前370)有揆城,唐初为太行县治,宋时更名为清化镇。而它真正的繁荣史也从此时开始。 一首古诗勾勒出的梦想家园 明代前七子的领袖李梦阳曾有一首诗作《由宁郭抵清化镇即事》来吟咏清化镇,诗中这样写道:“夹溪修竹带青葱,便拟移家住此中。却忆乡园浑未乏,不知何事厌江东。”诗中表达了作者对清化镇优美自然风光的喜爱。作者通过拿清化镇和自己的家乡来作对比,将自己对清化镇的喜爱之情用诗歌表达到了极致。寻找心灵家园是中国诗人心中很重的一个情结。古今许多诗人都表达过身在故乡却更加思乡的一种情感。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情感,是因为对诗人们而言,真正的故乡并不仅仅是一种地理上的故乡,更多是一种心灵上的归宿之地,是一种内心对于美好环境与生活的世外桃源般的想象之所。于是李白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是因为兰陵美酒让他有了这种归宿感。而李梦阳的这首诗则通过故乡与清化镇的对比更加确切地表达出这里就是自己心灵的归宿。 诗人的梦想虽然会不切实际,但一定意义上能够表达出人类理想主义的生活状态。正是因为有了诗人的描绘和人类对美好的追求,人类的生活才得以完善而又趋向完美。而这首诗所表达的诗人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想象是以现实之中的清化镇作为载体的,一个小镇的美丽由此也被提升到了理想主义的高度。 诗中直接的景物描写只有一句,即第一句,里面提到的竹子至今仍是博爱县的一个特产。这里的竹林是我国纬度最高的竹林,也是我国北方地区靠人工灌溉的最大竹林。它的栽种历史悠久,《山海经·北山经》记载:“虫尾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多青碧;丹水出焉,南流注于河。”魏晋时期这里也是“竹林七贤”的活动地。这里背靠青山,水资源丰沛,溪流众多,土地肥沃,大片的竹林给这里又增添了一分江南的秀气。苏东坡有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林成为这里美好自然环境的点睛之笔,是构成一个文人家园梦想的一部分。但这并不是全部,自然风光应该只是这种家园梦想的一部分。这里自古发达的商业所营造出的小镇的经济繁荣,给这里居民提供的一种祥和安宁的社会环境和安居乐业的生活方式,亦是这种家园梦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真正成就了一个几百年前的理想主义家园之境。 数百年前文人的甚至人类的理想家园,也许是这座古镇头上最为闪耀的去之不掉的光环。口古瓷片折射出一个小镇的商业繁荣 作为一个商业名镇,清化镇古代商业的发达程度也许是今天的本地居民所无法想象的,想要探寻这份被岁月掩埋的繁华景象,也许大地之下有我们需要去挖掘的答案。 2003年7月,清化镇中心基建工地在施工时挖出了大量古瓷片,这些瓷片所代表的瓷器品种从五代起至清朝雍正年间,历代无有间断。属五代至北宋早期的品种有唐三彩类、白瓷点绿彩类,但数量较少。属北宋中期至金元时期的瓷器类有白瓷、白底黑花、白底褐花、白底铁锈花、红绿彩绘、酱釉、黑釉、蒋斑、褐釉、茶叶末釉、钧瓷类、宋宫窑类;陶器类的有宋三彩刻花、孔雀蓝釉、孔雀蓝绞粉、褐黄绞粉等。属明朝至清朝早期的有龙泉瓷类、景德镇青花瓷类、德化窑青花瓷类、青花釉里红等,其中以明朝的青花瓷数量最多,品种最全,瓷质、青花发色、画工最优秀。从器物品种看,以民间用的碗、盘、瓶、罐、盒、壶、枕、杯等为主,兼有一些冥器、儿童玩具及佛事用品,附着物有宋、金、元时期的一些窑具、制瓷工具,制瓷业的附带产品料质(玻璃)头簪也有大量出土。从现有宋、金、元陶瓷标本看,以离清化镇不远的柏山、月山、王封、当阳峪等窑的陶瓷产品为主,该工地窑址(古称青化窑)生产的为陶瓷附带。 经过进一步考察,专家推断出了这些陶瓷与清化镇的渊源,即最初清化镇是柏山、月山与当阳峪等窑陶瓷产品的销售点,大约到北宋后期以后,成为边销售边小规模烧窑的生产基地。而烧窑的目的主要是对以上诸窑的部分产品进行深加工(如红绿彩瓷中加彩工序的完成),同时生产宋、金时期使用的料质头管。元代末期至明朝早期,南方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和龙泉瓷大量进入北方,取代了本地生产的粗糙的陶瓷,清化镇便成为一个民用陶瓷的批发集散地,大量明朝以后的青花瓷片证明了这一点。 一个小镇有品种和数量如此丰富的陶瓷,显然不是仅仅满足本地居民需要的,那么作为一个陶瓷集散地,这些陶瓷又销往何处呢?这需要从地理环境入手来讲了。清化镇距沁河、黄河较近,离太行山最近,南方用船只运来的陶瓷及其他商品可直达太行山脚下的清化镇,清化镇东西方向几十千米内以及更远的古城镇都不具备该条件。而到达这里之后,它们主要被销售到晋东南地区。因为晋南地区是从黄河古渡口三门峡进入,再由晋南北上至太原、大同,而晋东南只能由清化镇进入。所以元代以后,这里威了南方陶瓷进入晋东南的转运地,附带的商品有南方的茶叶、红绸等。同时,这里也是晋商们南来北往的聚集地,一直延续至清代。 清化镇地理位置的优势一直延续到近现代。京汉铁路未通以前,这里是由京入陕的重要通道。20世纪初,道清铁路修建就以清化镇为终点,清孟铁路以此为起点。这都证明了清化镇的重要性。 P96-98 后记 编著一本可全面反映焦作文化的书是笔者的夙愿,但一想到山阳故地所包蕴的东西是那样的博大和精深,便觉完成此一夙愿绝非举手之劳。然而生于斯,长于斯,于不知不觉中周身早已被这块土地的色彩和气韵所浸染,一本关于全面反映焦作文化的书在心中已然有了雏形。适逢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中原文化记忆丛书》,焦作占其中一卷,心中倍感欣幸之至。于是便与有志于书写焦作文化的朋友们共同致力于此书的编撰工作。这些来自社会各界的学者、教授、文坛耆宿,以及相关行业专门从业人士对本书的完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这多种力量的汇集方才构成了本书的丰富和斑斓。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我们曾数次召开编撰会议:上至全面把握编撰宗旨,下到对每一个细节的耐心求证,不留任何瑕疵。作者们为考证一个典故,或印证一处地名,查阅大量资料,上百里考察奔波。至于数次修改文章,抱病完成自己撰写的章节,利用业余时间熬夜修改文稿,就更不在话下了。 本书的编撰得到了中共焦作市委宣传部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这种支持为我们完成此书提供了很大的动力。在此,谨向他们一并表示由衷的感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