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研究海明威的专著在国内外为数不少,但这些专著大多运用文化人类学、现代语义学和文体学等研究方法从某一角度或某一方面对海明威进行深入研究,像侯晓艳的《海明威--作家中的明星》这样同时从传记学、文学、心理学、传播学、商业营销学等多角度出发,将经典与时尚对接,把创作主体的内在特质与市场经济下文化生产的效益性原则相结合,从而对海明威的成名和巨大影响力进行系统考察和研究的,就作者的视力范围内目前还没发现。因此,本书的意义就不仅体现在对海明威研究作了一些新的尝试,从而丰富了海明威研究,更重要的是对当下大行其道的“明星机制”、文化产业化和文学时尚化等方面的问题也作了些许探讨。
《海明威--作家中的明星》主要从海明威与众不同的诸多特征人手对他的超强影响力进行研究,其中引用了一些传记材料。作为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小说家,海明威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既是作家和战地记者,又是士兵、拳击手、渔夫和猎人,他同时出色地扮演多种角色,而且总是可以轻易地吸引公众的注意力。世界上还很少有作家像海明威那样,随心所欲地生活,又认认真真地以创作的形式来记录生活。也很少有作家像海明威那样,与自己笔下的主人公交织在一起,让人难以分辨。因此,了解和考察其惊险、刺激的生命历程,既是人们深入理解其文学作品不可或缺的一种方式,也是解密他深受读者欢迎,具有超强影响力的一把钥匙。
侯晓艳的《海明威--作家中的明星》在对他的生平材料进行归类梳理分析时也对他的大量作品进行了阐释。任何一个作家都不可能将自己的生活和创作割裂开来。所以,以海明威的生活、经历、性格、思想为线索,再结合其各个时期的创作来研究海明威作品的多种特点,也是本书的一个特色。比如从叙事手法方面研究海明威的创作技巧;通过对作品主人公、情节、环境等要素的文本分析,探讨海明威作品中所涉及的虚无、爱情、战争、死亡等主题,以及由此体现并引发的关于海明威本人宗教观、生态观、性别观、人生观、战争观等价值取向的讨论。最终归结到海明威走红,成为作家明星的内在和外在原因,即自身特质和外在打造上来。
第二节 九死一生的战争经历
海明威虽然不是职业军人,但他丰富的战争经历却是很多职业军人不能相比的,更是一般作家无法企及的。他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并在战场上有相当出色的表现。战争既成就了他的英雄梦,又凭增了他的传奇性。
海明威喜欢冒险和追求刺激的性格使得他向往战场,向往荣誉,渴望在战场上建功立业。他满脑子都是当英雄的幻想,战争对他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他“把战争视为极有竞争性的拼搏”,认为只有在这样的活动中方能显出英雄本色。1914年,欧洲爆发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霸权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两年后,美国也卷入了这场战争中。为了招募更多的人上战场为政府卖命,军方对不明真相的国人进行蛊惑,“一时间,国内‘拯救国家’和‘为民主自由而战’的宣传甚嚣尘上,凡是血管里流着血的人都不能不激动,何况欧内斯特这样的充满着冒险精神和人生幻想,并且好斗的年轻人。他断然宣布要去从军。大学对他没有吸引力,父母的反对他只当耳边风。可是,他被拒绝了——为了那只在拳击中受伤的眼睛,他失去了、而且似乎永远失去了当兵服役的可能。”但他并不甘心,后来几经周折,他终于在1918年5月12日接到了应征入伍的电报,只不过不是作为上前线打仗的士兵,而是作为美国红十字会战地服务队的队员。尽管如此,他还是热血沸腾,兴奋不已。“他彻夜不眠,被狂热的朋友们簇拥着,被多情的姑娘们陪伴着。他渴望在战争中建立奇功,骄傲地认为自己将要投入的是‘消灭一切战争的战争’。”随后,他抱着单纯的想法,远涉重洋,来到欧洲,以一个未满19岁青年特有的激情,一头扎进了战火硝烟中。当时,艺术、美酒、风景甚至女人,所有的一切几乎都引不起他的兴趣,只有战场的刺激才能使他来劲。他不满足于平凡的救护工作,到处找仗打,专门把自己置身于最危险的境地。在炮火中,他的畏惧、担心、拘谨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宿命论的思想,视死如归的气概,以及证明自己无所畏惧的勇气,他表现得异常勇敢和坚强。
1918年7月8日午夜时分,当他正在战壕里给意大利伤兵们分发香烟和巧克力时,一发迫击炮弹在他附近爆炸,他身受重伤,短暂的昏迷后醒来,发现离他不远处有个伤得比他更重的意大利伤兵,于是,他拖着自己的血肉之躯艰难地把这个伤兵背到了150码外的地下掩体内,途中又被重机枪子弹击中膝盖。当战壕里的人们从他背上放下那个伤兵时,发现这个伤兵早已死去,而海明威也已晕了过去。医生先后给他做了十几次手术,从他身上共取出了237块弹片。受了如此重的伤,他在医院里居然只待了四个月左右就痊愈出院,重返前线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获得了两枚军功章。
海明威的这段经历简直就是个奇迹,一般读者读到它的反应就像他写给家里的信中所描述的当时战壕里亲眼见到他这一情况的人们的反应一样:“他们无法想象,我双膝都被打穿,我右边的鞋被打了两个大洞,还背着个人,怎么竞能走了150码。而且还有200多处轻伤。”但这毕竟就是事实!这是海明威第一次近距离接近死神,第一次大难不死!如此经历有一次已让我们难以置信了,而海明威的传奇性就在于类似的神话还在不断被他创造,奇迹还在他的身上继续发生。
1936年11月底,出于人道主义立场和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对被压迫、被剥削的劳苦大众的同情,当然,也有受新结识的女友玛莎.盖尔霍恩影响的原因,海明威同北美报业联盟签订协议,接受了北美报业联盟总经理约翰·惠勒交给他的使命,和玛莎一起远赴正处于内战中的西班牙当战地记者,同时也为西班牙共和派反法西斯主义的正义事业做点贡献。1937年2月,海明威告别妻子玻琳,离开美国,登上“巴黎号”客轮启程,在巴黎作短暂逗留后,经由图卢兹、巴伦西亚抵达马德里,住进了佛罗里达酒店。
不久,海明威结识了第12国际旅的政治委员古夫塔夫’雷格勒并成为他的朋友。通过他,海明威采访了第12国际旅旅长马塔.扎尔卡,即卢卡奇,此前他曾先后指挥过意大利加里巴第、安德烈巴尔蒂和塔埃尔曼联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意大利战场上,海明威与他曾在敌对阵营中作过战,而现在他们却成了好朋友。海明威跟随他出现在保卫马德里的战壕中,共同见证了马德里被轰炸的日日夜夜。海明威无所畏惧的勇敢精神在此期间再次表现出来,他教年轻战士们如何使用步枪向法西斯分子射击。他采访林肯旅的美国志愿者,参与共和军攻占瓜达拉雅拉的行动。还同荷兰电影导演约里斯·伊文斯一起冒着枪林弹雨拍摄了纪录片《西班牙土地》,并为该影片撰写和朗读了解说词。
危险无处不在,一天夜里,佛罗里达酒店的巨大热水贮水罐中突然掉进了一枚炸弹,顿时,整个大楼陷入一片惊慌之中,水蒸气四处弥漫,充满了楼道、房间、卫生间等各个角落。而此时的海明威身披睡袍,双手托着玛莎出现在了避难的人群中。自此,他和玛莎的地下恋情得以公开,他这一战地浪漫恋曲也广为人知。
海明威经常冒着枪林弹雨到前线采访,并写出了大量关于这……
P9-11
欧内斯特·海明威是各国读者非常熟悉,甚至非常喜爱的一位美国作家,也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他那些深刻隽永的艺术作品,那神话般的传奇经历,那既会豪饮、钓鱼、滑雪,又会打猎、拳击、斗牛的潇洒做派,尤其是那“重压之下的优雅风度”,直面悲剧无论如何也要拼搏到底的“硬汉”精神都令无数读者肃然起敬、赞叹不已。
人们不仅译介和阅读海明威的作品,了解他的经历,还从多方面对他进行深入研究。从1929年以来,仅我国学术界出现的海明威研究论文就多达数千篇,这其中也有本书作者近10篇,因为海明威也是本书作者一直颇感兴趣的一位作家。对海明威走红现象作比较系统和全面的研究,也是作者多年来的一个愿望。
尽管研究海明威的专著在国内外为数不少,但这些专著大多运用文化人类学、现代语义学和文体学等研究方法从某一角度或某一方面对海明威进行深入研究,像本书这样同时从传记学、文学、心理学、传播学、商业营销学等多角度出发,将经典与时尚对接,把创作主体的内在特质与市场经济下文化生产的效益性原则相结合,从而对海明威的成名和巨大影响力进行系统考察和研究的,就作者的视力范围内目前还没发现。因此,本书的意义就不仅体现在对海明威研究作了一些新的尝试,从而丰富了海明威研究,更重要的是对当下大行其道的“明星机制”、文化产业化和文学时尚化等方面的问题也作了些许探讨。尽管这些研究和探讨还不够深人,也不够成熟,但它至少可以引发读者的一些思考,也可以对海明威研究者们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同时,对不少做着“明星梦”的年轻朋友也或多或少会有些启迪:不是仅有某方面的天赋或仅靠外在的包装就可以成为大众认可的真正明星的,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和消费社会已然来临的今天,要想获得成功,必须既要有真才实学,又要注意宣传自己,二者缺一不可。
本书主要从海明威与众不同的诸多特征人手对他的超强影响力进行研究,其中引用了一些传记材料。作为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小说家,海明威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既是作家和战地记者,又是士兵、拳击手、渔夫和猎人,他同时出色地扮演多种角色,而且总是可以轻易地吸引公众的注意力。世界上还很少有作家像海明威那样,随心所欲地生活,又认认真真地以创作的形式来记录生活。也很少有作家像海明威那样,与自己笔下的主人公交织在一起,让人难以分辨。因此,了解和考察其惊险、刺激的生命历程,既是人们深入理解其文学作品不可或缺的一种方式,也是解密他深受读者欢迎,具有超强影响力的一把钥匙。本书在对他的生平材料进行归类梳理分析时也对他的大量作品进行了阐释。任何一个作家都不可能将自己的生活和创作割裂开来。所以,以海明威的生活、经历、性格、思想为线索,再结合其各个时期的创作来研究海明威作品的多种特点,也是本书的一个特色。比如从叙事手法方面研究海明威的创作技巧;通过对作品主人公、情节、环境等要素的文本分析,探讨海明威作品中所涉及的虚无、爱情、战争、死亡等主题,以及由此体现并引发的关于海明威本人宗教观、生态观、性别观、人生观、战争观等价值取向的讨论。最终归结到海明威走红,成为作家明星的内在和外在原因,即自身特质和外在打造上来。
具体说来,本书内容分为三编。第一编主要论述了海明威成为作家明星的潜质和特质。这一编的第一章是从海明威兴趣爱好、战争经历、狩猎生涯、情感历程和死亡方式的与众不同,论述了海明威一生经历的传奇性,指出正是这种传奇性使他成为人们敬仰的英雄,从而大大增加了他的知名度;第二章又从题材来源、人物形象、文体风格等方面论述了海明威的创作与他经历之间的密切联系,指出了他创作方面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具有明显的自传性,并分析了海明威身上所具有的作家天赋,这些是其他作家没有或少有的特点,同时也成为引发人们关注他的兴趣点;第三章从心理学、教育学角度分析了海明威性格的二重性及其形成原因,指出海明威不仅表面给人的印象与实际的性格相差甚远,而且与别的作家相比也截然不同,说明他在这方面也能让人产生好奇心;第四章从宗教、性别、生态、人生和战争等多方面分析了海明威思想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正是这种复杂性和矛盾性构成了海明威作品思想内涵的丰富和深厚,这是优秀作家的必备条件,也是他的作品耐人寻味和吸引读者的主要原因;第五章指出海明威生活方式的现代性在现实生活层面和小说艺术层面的表现及其意义,这也是海明威令众多读者感兴趣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二编论述了海明威成为作家明星的外部原因。这一编的三章分别从自我形象的包装、报刊的宣传和电影电视的传播三方面论述了海明威作品具有超高人气的缘由,突出了对一个明星而言外力打造的重要作用。
第三编分析了海明威作为一个作家明星的社会影响力。他不仅在美国有大量的读者、崇拜者和研究者,而且还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认同,在中国也掀起了阵阵“海明威热”。海明威对中国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学术界对他作品的译介和研究上,也表现在他的创作对中国现当代作家创作的影响方面。
有人说写书就像熬粥一样,费时也费力,此话虽不假,但我-认为还不够全面,因为熬这锅粥还需费脑。本书从开始构思,到着手准备,再到现在基本完稿,历时5个月,其间我除了正常上班,所有空余时间几乎都搭进去了,每天想得是头昏脑涨,写得也可谓昏天黑地,到此总算将这锅粥熬好了,至于味道如何,有没有人喝,那就不是以我的意志为转移的了。
以前从没干过写书这事儿,总觉得那是专家学者们的活儿,自己想都没敢想过。去年下半年,在几个同事的鼓励下打算硬着头皮尝试一下,但一时又不知写什么好,等有了大致方向后也不知该从何下手,如此折腾了半年之久,直到今年2月底;t-真正开始动笔。
在前期的准备过程中,资料的收集和查阅是必不可少的,这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所在学校的图书馆藏书量十分有限,好在13年前在四川大学访学和以前写有关海明威论文时收集的资料还没丢失,现在又可以拿来为我所用。另外,互联网查阅资料的方便快捷也为我的写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总之,本书只是在参阅了大量专家、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海明威备受读者喜爱和产生广泛影响的原因做了一些探讨。由于学术视野、学术水平和资料、时间等有限,不足甚至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同行和读者不吝赐教。
在此,我要向我写作过程中所参考过的所有文献资料的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也要向曾经给过我许多鼓励、帮助和指导的老领导毛克强教授、周世伟教授、同事黄诗玉教授表示衷心的感谢!可以说,没有他们,就没有这本书的面世。
侯晓艳
2013年7月25日于宜宾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