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地讲,对人类来说,真实是由意识构建出来的东西。从包括奥尔德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在内的许多科学家、作家和哲学家,到宗教领袖们,都认为所有感觉实际上只不过是拥有一些特质的幻觉而已。科学家们则知道,无论是人们看到、听到、触摸到、闻到还是尝到的东西,实际上只是外界刺激的一个非常可怜的“受限版”。例如,我们知道在光谱上有更多色彩是人类所看不到的,比如,红外线;有许多气味是人们闻不到的,比如,一氧化碳。进一步来说,人们所接受到的感官刺激的质量——天空的颜色、玫瑰的香气、砂纸的触感、钢琴上弹出的低音C——对每个人来说并非都完全一样。
毋庸置疑,人们在感官刺激的接受程度上是存在差异的。眼睛近视的人在看远处物体时,会不如远视眼看得清楚,反过来也是一样。嗅觉缺失的人闻不到气味,还有些人的听力则不怎么好。有些感知能力的差异有其遗传原因(比方说,有人会觉得芽甘蓝的味道很糟糕),有些则和生命的不同阶段有关(就像婴儿和老年人的视力往往比儿童、少年或者年轻的成年人差),还有些则是疾病或者损伤所带来的结果(例如,我们的一位同事,就因为摔裂了颅骨而失去了嗅觉)。忘掉“设身处地”吧——只要用一下别人的感官,你就能感受到截然不同的真实。
把这一切都考虑进去的话,人们也许会认为真实虽然是主观的,但是对每个人来说依然是恒定的。但是,即使是在同一个人的脑中,真实也是经常变化的。考虑一下红绿色盲——他们不能区分红绿两色。统计数字显示,有8的男性和不到1的女性受到这种问题的困扰。可是,每个人每天都会体验到色盲。看一下房间的角落,观察一下两面同色墙壁的接合处。在问到“这两面墙是什么颜色”时,大多数人都会说出某种单独的颜色,例如,白檀色或者鹿皮色,或者其他无论什么颜色。墙壁被刷成同样颜色的假定驾驭了人们的心理感受,从而带出了这样的答案。然而,房间里的光线往往是沿着不同的路径反射到人们的视网膜上的,所以从不同墙面发出的光波长度是不同的,而光的波长决定了颜色。于是,大多数人在感受这些颜色的时候都会出错,而导致了临时性色盲。我们的感知系统让墙看起来像是同样的颜色,为观察者简化了这个世界——即使当观察者有意识地尝试不顾这种感知过程而去注意每面墙颜色的不同时,结果也是一样。感知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颜色恒常性”(Color Constancy)。
在人们以主观方式观察现实的时候,没什么特别让人困扰的。当然,我们看到的东西和其他人看到的不同,甚至有时连我们自己看到的都不一样,但是我们依然能就“我们面前是什么”的问题和他人达成一致,并且还能和其他人分享我们的感知。那些脱离了这种集体感知的人,那些看到、听到或者感觉到完全不存在的事物的人,经常被当作疯子或者神经错乱者等。例如,幻听的连环杀手“山姆之子”戴维·博科维茨(David Berkowitz),和曾经获得诺贝尔奖的、总是产生幻觉看到不存在的人的约翰·纳什(John Nash),都是著名的例子。事实证明,无论如何,那些甚至是我们身边的“健全”的人所认为的真实,也并非对每个人来说都相同。
许多人都认为著名记者卡尔·伯恩斯坦(Carl Bernstein)在发掘信息这方面,比大多数美国人都强——毕竟,是他和鲍勃·伍德沃德(Bob Woodward)曝光了“水门事件”。不过他的前妻诺拉·艾芙蓉(Nora Ephron)可不同意这种评价。在她的自传体小说《心火》(Heartburn)中,诺拉·艾芙蓉记述了她的婚姻生活——很可能是和卡尔·伯恩斯坦一起度过的。她幽默地描述了冰箱灯对男性的致盲作用——这种事总是在男人打开冰箱想找块黄油的时候发生,而他们也每次都会大喊(并不是对着某个特定谈话对象):“黄油在哪里?”迟早他们的配偶会带着怒意过来,看着打开的冰箱,然后立刻就指出来“不就在这里吗?”——黄油已经打开了包装,而且就在眼前。诺拉·艾芙蓉半真半假地断定,尽管黄油已经出现在男性视野中很醒目的位置,但是男人的大脑还是没办法把它从眼前的其他东西里分辨出来。
在一份更科学的记录里,伊利诺伊大学的感知学者丹·西蒙斯(Dan Simons)也研究了类似的行为。这种情况在两性中都存在。他把这种现象叫做“非注意盲视”(Inattentional Blindness),以此描述一系列惊人实验显示的特别的奇怪结果。他的书《看不见的大猩猩》(The Invisible Gorilla),就是从这些研究中得名的。
如果我们要你看一段两组篮球队员在组内彼此之间相互传球的视频,并且数出每组球员传球的次数,那么如果有一只大猩猩从球员之间走过的话(图1-1),你认为你是否会注意到?当然会,是吧?但是,虽然结果令人吃惊,但是大概有一半的概率是你不会注意到。
P1-4
如果你想要了解未来,就看这本书吧。虚拟现实正在改变世界,这不仅是因为人们正在不断地设计理想的数字设备,也因为虚拟现实为技术文化提供了一股神话般的潜流。在这本书出现之前,很少有作品会介绍什么是虚拟现实,以及虚拟现实会如何在理解人类文化和认知上打开一扇新窗口。在如何使用虚拟现实来理解人类这一领域,两位杰出的作者拟定了规则。
杰伦·拉尼尔,《你不是个玩意儿》一书的作者
卓越,有远见,且吸引入。本书对于即将到来的、由数字化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驱动的人类和社会变革来说,是一本必读的探索。吉姆·布拉斯科维奇和杰里米·拜伦森有着这个骤变的惊人世界中的优秀头脑,他们的书是我们通往未来的重要指导。
菲利普·津巴多,《路西法效应》的作者,斯坦福大学荣誉退休教授
你试过沉浸在虚拟现实中吗?那是一种让人喘不过气的体验。在本书中,两位作者把它展现出来了!他们清晰的描述让我们脊背发凉,我们开始意识到,我们所感知到的真实也可能是虚拟的。我们将会很快用上这些技术,我们将会在其中探寻那些我们在真实世界中所探索的东西。
迈克尔斯·S·加扎尼加,《大脑、演化、人》的作者,圣哲研究中心主任
对于我们数字化未来的预测已经够多了。本书是关于今天我们正在面对什么的直接信息,它来自杰里米·拜伦森和吉姆·布拉斯科维奇——绝无仅有的两位行走在真实生活与其虚拟扩展边界上的科学家。
道格拉斯·洛西科夫,《编程或被编程:数字时代的十个命令》的作者
一本让读者爱不释手、沉浸在虚拟现实世界中的书。这本书引人入胜地阐明了了科学和科幻之间的界限。
格雷·斯莫尔,医学博士,《iBrain》一书的作者,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记忆与衰老研究中心主任
“现在,我们是在电脑程序里?”
这句台词是尼奥(Neo)的——在沃卓斯基(Wachowski)兄弟编剧、执导和制片的大片《黑客帝国》(The Matrix)里,基努·里维斯(Keanu Reeves)所扮演的尼奥。困惑的尼奥用这个简单的问题让千百万观众相信,虚拟现实能够如此真实,以至于人们无法分辨自己是否正身在虚拟世界之中。当然,《黑客帝国》只是一部电影,但是脑科学验证了沃卓斯基兄弟的许多设想。
在分辨虚拟体验和真实体验的时候,大脑经常会出错。当人们看到超级模特——例如,巴西超级模特吉赛尔(Giselle)或者意大利男模法比奥(Fabio)——的3D数字化模型与真人时,大脑神经元的放电模式相当相似,甚至全无分别。在虚拟现实中的峡谷上空走钢丝是恐怖的经历。即使那些冒险者知道这是虚拟而非现实时,也依然如此。
人们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数字化刺激。凯撒家族基金会(Kaiser Family Foundation)近期的一项研究表明,除了上课时间之外,孩子们平均每天会花8个小时在数字化媒体上,而这就意味着每星期数十小时的时间。人们与虚拟形象的交互已经涉及了生活的每个方面——商业往来、学习、约会、娱乐,甚至性关系。过去人们认为在线约会是不大体面的行为,但现在这已经很正常。年轻人把他们的:Facebook好友看得和生活中和身边的人一样重要。数百万的玩家每周用去20多个小时,在网络游戏和虚拟世界里化身为数字形象——有趣的是,这些玩家的平均年龄不是15岁,而是26岁。孩子们花在家庭视频娱乐设备,特别是那些玩家能够化身为虚拟形象的游戏上的时间,超过了花在电视和平面媒体上时间的总和。从新词儿中借一个术语来表述就是:虚拟体验正在“如病毒般传播”。 技术给虚拟世界的开发注入了动力,让虚拟体验能够变得更加“沉浸”——这个词的意思是能提供感官信息,来让人们感觉自己就身处在虚拟世界当中。在美国,任天堂的Wii游戏机经常和大屏幕高清电视一起成为起居室的标配,把玩家的肢体动作转化成游戏里虚拟人物的动作。当你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任天堂的wii、微软公司的Kinect和索尼公司的PlayStation Move也许已经支持3D显示了。虚拟体验已经不再是仅靠敲击键盘的几根手指或游戏控制杆来操纵:当游戏中的主角在四处跳跃、瞄准、挥舞球拍、高尔夫球杆或棒球棒的时候,它们已经和玩家紧密相连。
立体3D媒体技术早已不再是科学家们和那些玩立体魔景机(VJew—Masters)的人的专利,它已经成了改变电影、电视和游戏产业的技术。电影院正在诱惑观众,让人们多付一点钱就可以透过3D眼镜观赏视效惊人的巨片;游戏和电视产业正在推动3D电视走进每一个家庭。广受欢迎的娱乐与体育节目电视网(Entertainment and Sports Programming Network,ESPN)甚至开始了3D转播。
尽管我们现在还不能像《黑客帝国》中的尼奥那样,只在后脑勺插一个插头就能把自己送进虚拟世界,但是数字媒体依然能带来更多、更真实的体验——而且并不仅仅是针对人类。10年前,大部分家里的猫狗宠物们都会忽视电视节目,但是现在,高清电视节目《动物星球》会让它们目不转睛、让它们发抖,有时候甚至还会惹怒它们。它们也同样分辨不出数字化图像和真实的区别。
这就引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大脑不太在乎某种体验到底是真实的还是虚拟的。实际上,和真实世界相比,可能许多人宁可选择虚拟世界。想想看,只需要按一下按钮,你就不会变老,就能减掉几磅肥肉,或者让肌肉块凸显出来。想象一下从来不会有剪坏头发的日子,不会不小心让脸上浮出轻蔑的表情,也永远不会变成过气明星。再想象一个没有腐烂气味而只有新鲜空气的世界,只有当你在房间里时外面才会下雨,而全球变暖只不过是个传说。在这个世界里,你的曾祖父还活着,而且还能和你6岁大的女儿玩抛接球游戏。再也不用去看牙医,更不用担心猪流感。
但是对于那些生活在理想虚拟世界里的人们来说,还会有些其他的后果。这些问题是那部美国史上票房最高的电影——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Avatar)的主题。这部电影里,在一个遥远的星球上,因下肢瘫痪而被困在轮椅上的军人杰克·萨利(Jake Sully),以进入一具虚拟身体的方式成了另一个种族“纳威人”(Na’vi)的一员。用这个化身的手臂、腿脚和尾巴,他能跑过丛林,也能在树枝上荡来荡去。他甚至坠入了爱河。
……
我们正站在新世界的转折点上,这个新世界充满了惊人的可能性和潜力,以及当人们从面对面交流转向虚拟交流时带来的巨大危险。如果“虚拟”这个词可以等同于“在网上”,那么世界上大概有1/3的人口已经在虚拟中生活了。世界上有3亿多个网站和无数的网络程序,包括电子邮件、聊天室、视频会议、电脑游戏和社交网络等。而这个世界的近70亿人口中,已然有1/4以上在忙于——在某些情况下,是沉迷于——这些虚拟化的交往。网民们平均每天花在网上的时间长达3个小时,在像韩国这样的国家中,人们平均在线的时间还会更长。数字化的交流能让人们随时工作和娱乐,IBM的数字融合部门——他们居然真有这样的部门——的一位副总裁预言,在5年之内,IBM所有员工就都会拥有自己的化身。一些预测指出,在不远的未来,80%的互联网活跃用户和财富500强公司都会在《第二人生》里出现。
如果保持现在的增长速度的话,在4年内,互联网用户的数量就将会是现在的3倍,用户花在网上的时间也会有同样程度的增长——最大的增幅将会出现在非西方世界国家。我们可以确信,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在每天的虚拟交往中受益,暗示着人们的社交场合从真实世界转向数字世界的引爆点即将被突破。而我们正处在“虚拟生存”这个戏剧化转变的早期阶段——有限交互和完全浸入之间的区别,就像是2D和3D之间的区别一样。
在本书中,我们将会阐述虚拟现实如何改变人性、社会,以及我们过去所知的文化。我们的目标,是让读者了解这个美丽新世界的正反两面——我们正生活于其中。我们探索意识、感知、神经科学、媒体技术、社交和主流文化的概念,以及这些概念和虚拟现实的相互影响。本书的目标读者范围很广——科学爱好者、未来学者,以及最主要的是任何一个在意识深处已经能感觉到世界正在彻底地改变、生活正在变得更加数字化的人。这种改变让人兴奋、激动,同时又令人心生恐惧。
本书的目的在于满足读者的好奇心,不只是几乎已经近在眼前的种种,还涉及遥远的未来。尽管我们有时候会举出一些科幻案例来让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但是本书主要还是基于科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其中许多研究都是出自我们自己之手)。
虽然看起来似乎有些颠覆,但是考虑到人类神经生理构造的话,转变到更加虚拟的世界——互联网只是其中的一小步——也许几乎是不可避免的。真实世界制约着人们的感官和身体,而想象力则推动着人们花很多时间去寻找反抗这些束缚的方法,不停地探寻着新的生存方式和可能性。只不过在今天,我们能够获得那些来自数字空间的、看似冰冷的机器的帮助。
《黑客帝国》、《阿凡达》和《Tron》在展示真正的未来吗?我们的大脑可以分辨哪里是“真实”的终结,哪里是“虚拟”的开端吗?在数字化世界中,永生意味着什么?技术会在五年、五十年和五百年后引领我们去向何方?
两位富有创新精神的科学家探索了虚拟的真实和迷思,探讨了正在出现的数字技术的无穷潜力。
欢迎来到未来……
即将来临的沉浸式数字技术的爆发,加上最近对大脑工作方式的研究突破,将会很快让我们的生活演进到过去只有科幻小说中才能想象的程度。在本书中,两位虚拟现实的先锋权威——斯坦福大学的杰里米·拜伦森和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吉姆·布拉斯科维奇——以开创性的研究展示了我们大脑在数字世界中的行为方式,把我们带入一段穿越虚拟宇宙的神秘旅程。
《虚拟现实(从阿凡达到永生)》探索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快速应用,对未来的人类生活和社会带来何种影响。沿着这一思路,拜伦森和布拉斯科维奇在数字体验下研究了永恒的哲学问题——关于自我和“真实”;阐释了虚拟现实当前和未来的形式——沉浸式视频游戏和社交网站等形式将会无缝整合进我们的生活;展示了许多虚拟现实技术令人震惊的实际应用,从教育到医疗再到性和战争;探索了长远的可能性,例如“全人格下载”可以让你的后代在你过世一百年后,依然能和“你”对话。
令人着迷、远见卓识、渊博深刻。本书是我们前往虚拟未来的重要指导,而在那里,生而为人的体验将会大大不同。
《虚拟现实(从阿凡达到永生)》探讨了新兴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对于人类生活和社会的未来将意味着什么。沿着这条道路,作者吉姆·布拉斯科维奇、杰里米·拜伦森审视了伴随着数字体验而产生的关于自我与“现实”的永恒的哲学问题;解释了虚拟现实的最近形式和未来形式——包括令人沉迷的视频游戏和社交网站——将很快完全融入我们的生活;想我们展示了许多令人惊讶的虚拟现实的实际应用,从教育、医疗到性别和战争;更探索了更深层次的可能性——如“完全个性下载”,让你的玄孙可以在你死后一百年与“你”对话。本书引人入胜、高瞻远瞩、博大精深,是一部关于虚拟未来的重要指南,在这个虚拟未来里,人类的经历将会发生深刻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