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或称“列国”)是中华民族有史载以来思想开初大活跃的时代,是民族心智迅速走向丰富、成熟的时期。发生于该时期并且形成籍载的人物活动,许多都凝结着古人的智慧和文化心态,反过来,它们又对后世之人产生深长的启迪,并且对民族心智的形成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冯立鳌创作的《东周时代国人的心性智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分析古籍所载的列国时代一些耐人寻味的人物活动和事件。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东周时代国人的心性智识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冯立鳌 |
出版社 | 中国言实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春秋战国(或称“列国”)是中华民族有史载以来思想开初大活跃的时代,是民族心智迅速走向丰富、成熟的时期。发生于该时期并且形成籍载的人物活动,许多都凝结着古人的智慧和文化心态,反过来,它们又对后世之人产生深长的启迪,并且对民族心智的形成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冯立鳌创作的《东周时代国人的心性智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分析古籍所载的列国时代一些耐人寻味的人物活动和事件。 内容推荐 冯立鳌创作的《东周时代国人的心性智识》对十余部史书、古籍中所记载的春秋战国时代许多有影响的典型事件,从计谋和社会心理两个角度作了深透的分析。着重分析了事件中谋略活动得以成功的技巧和奥秘,在有关军事谋略中还涉及《孙子兵法》的某些理论渊源和应用;在许多地方,本书还从当代人的眼光去发现和提出问题,着重揭示了事件当事人的活动心态及其对后世的文化意义。 目录 前言 计谋篇 衅盟计郑国乱郐 郑武公活用苦肉计 曹刿“治气”胜齐军 郑人空城退楚兵 郑人凭鸟辨空营 隰朋蚁穴探水 骊姬巧计杀申生, 狐偃释“土”励君心 虚设饵空言诱囚 阳处父诳敌退军 救卫君宁俞“闹鬼” 商臣激将察君心 秦穆公“济河焚舟” 臾骈辨辞反识诈 寿余巧使诈降计 晋人诈降演“双簧” 士会骗誓返故国 设陷阱诱人人坠 “双簧计”程婴救赵武 楚王诈言安军心 养由基箭射斗越椒 楚人擒鹿显御 乐伯一箭止追兵 老人结草绊杜回 逢丑父李代桃僵 谷阳借汤献酒 离间计栾书陷谷Ij至 假士兵晋人虚张势 孙林父告败隐罪 子产托言祭伯有 蘧启强巧计索宝弓 借头计公子招卸责 楚弃疾惊死二兄 假尸计楚王安人心 费无极阴使连环计 奋扬临诛借“王盾” 费无极杀人巧借刀 伍子胥金蝉脱壳 “宝珠计”子胥诈边侯 要离诈施苦肉计 刖跪暗使溺尿计 自述罪厨师反脱死 晏婴两计救圉人 使吴国晏婴斗吴王 田成子“负蛇”受崇敬 美珥计薛公窥王心 裸身计奸夫脱逃 卜皮查案巧用间 智伯巧用大钟计 变容计豫让毁形 杀人藏刀与借刀杀人 司马意荐举王后 明求料而暗烧麽 翟黄谈贤救任座 济阳君自攻杀政敌 叔向“遗书”杀苌弘 公叔测心陷吴起 子高赞功救县吏 韩昭侯握爪佯寻 佯见马子之察诚信 借道佯示不得已 淳于髡空笼献鹄 诈疯计孙膑逃齐 待人溺水方援手 卜筮计邹忌诬田忌 揭王密甘茂诬公孙 庸芮智说宣太后 公子池谈悔献策 苏秦暗用激将法 苏秦遗计获凶手 悬美色张仪脱贫 郑袖骗用掩鼻计 靳尚借妒救张仪 杀靳尚双环同心 陈轸将计就计 张仪一计免双祸 田单奇计败燕军 鸡鸣狗盗过函关 暗示法隐情明传 范睢佯死逃生 示劫非宝反劫持 楚王“合计”退齐兵 齐明借箭射双雕 口是行非脱两难 武士巧辩免死罪 妾余连使自伤计 江尹为敌树敌 李园献妹窃政 心理篇 褒姒的悲苦命运 雍姬亲父而害夫 争媚楚息蔡双受害 “感旧不言常掩泪”的桃花夫人 秦公建畴祀天 宋长万受侮弑闵公 鬻拳兵谏楚文王 秦穆公大梦逞心 楚文王临终定后事 狐突幻见申生 怀赢缄口脱两难 介子推辞禄焚躯 子玉重耳各梦战 孙叔敖为官免三怨 楚优孟逢场作戏 陈国蓄多反易攻 燕姑梦兰孕穆公 公子宋尝鼋弑君 陈灵公相服戏朝 娶夏姬巫臣废使命 相人者的奥秘 楚共王宽宏容叛臣 魏颗夜梦释心疑 赵婴齐临祸梦天使 晋景公梦鬼丧命 羊斟御车误华元 卫献公戏臣遭驱逐 庾公差的两全之道 卫宁喜立约复献公 荀偃赴战梦坠首 辛俞持理抗君命 子罕以不贪为宝 子罕返国敬子韦 晋国的禁盗良策 弥子瑕食桃啖君 晏婴访鲁释君迷 越石父怒绝晏婴 齐景公夜间饮乐 苟寅收贿识啬夫 察“渊鱼”智士假作痴 赵鞅梦射熊罴 陶朱公侧翼视物 陶朱公舍金救子 鲁丹散金说中山 吴起吮脓除卒疮 西门豹两度治邺 “巧诈”与“拙诚”的比较 魏文侯双辞韩赵 梁宋就偷浇楚瓜 吴起讲楚庄王的故事 公叔痤病榻荐卫鞅 徐子的百战百胜之术 齐威王自孝见忠 玉杯无底难盛水 惠施主和驳张仪 惠施的保宠之法 颜周齐王各命前 收民心齐王嘉田单 田单攻狄不下 韩非讲箕子佯醉 尚功与尚恩的历史比较 后记 试读章节 郐人之所以中计上当,一是由于他们观念上的滞后。他们过分迷信衅盟活动,没有想到身为王室司徒的郑桓公敢于“亵渎神灵”更没有想到郑国会以此作为制造和输送虚假情报的手段。二是郐君对自己的众多大臣缺乏起码的信任,敌国留下的盟约竟轻易地摧毁了他们君臣的长期共事关系,足见这种关系缺乏应有的信任基础。三是郐君在获取虚假情报后,处事急促草率。因为即使许多大臣通郑卖国为真,事发后也应允许他们中的有些人悔过自新,甚而可以启发他们重新回到自己国家的立场上来。外敌厉兵秣马之时,绝不能在国内大开杀戒,乱了政局。没有这点起码的政治经验,亡国迟早难免。 苦肉计是以自我伤害为代价换取敌人信任,借敌人麻痹之机制服敌人的计策。《韩非子·说难》和《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共同记载了东周初郑武公(郑庄公寤生之父)灵活使用计策攻灭胡国(今河南郾城县一带)的事情。郑武公早有灭胡之心,苦于力量不足,为此他先将自己的女儿嫁给胡君,结下亲戚关系。不久他在朝中问群臣道:“我准备兴兵扩张领土,你们看应该攻打哪个国家?”大臣关其思提议:“应该首先攻打胡国。”郑武公闻言大怒道:“胡国是我们的兄弟邻邦,为什么要攻伐呢?”下令杀掉了关其思。胡君听到此事,觉得郑国与自己友好,是非常可靠的邻邦,于是毫无戒备,郑国乘机大举起兵,攻灭了胡国。 郑武公的灭胡之策,实质上是对苦肉计的变通使用。苦肉计是为取得敌人信任而制造自我伤害,伤害的对象一般是某一具体人物,计策本身要求,应把这一具体人物伤害到既足以取得敌人信任,又不妨害他后面制敌活动的程度。郑武公的苦肉计却是以本国国家力量、君臣力量为伤害对象,他杀掉了一名称作关其思的忠臣智士,伤害了自己的力量,但并非将自我力量伤害到不能攻敌制胜的程度。关其思是一个具体人物,他没有参与郑武公计策的筹划,没有参加郑国后来的灭胡行动,他只是郑武公计策的牺牲品,不是苦肉计本身要求的必不可换的残害对象。 郑武公对苦肉计变通使用的另一点,是在计策的实施中无须双簧式的表演,计策本身的伤害行为不需要一个知情人扮演角色作配合。由于伤害对象是某种自我力量,因此实施时只需选出一个牺牲品,自我把握伤害的程度就够了。 齐桓公争得君位后,派人向鲁国索要齐国“囚犯”管夷吾,得到后即任为相国。鲁庄公受齐国愚弄,准备兴师伐齐,齐桓公派大将先行伐鲁,两军于前684年战于鲁地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左传·庄公十年》记载了鲁人曹刿协助鲁庄公指挥战斗并取得胜利的谋略活动:两军相对,鲁庄公准备鸣鼓进军,曹刿认为还不到时候,加以制止,等齐军鸣了三通鼓之后,曹刿才让庄公鸣鼓。鲁军冲锋进军,齐军大败而逃。庄公准备下令追击,曹刿说:“先别着急。”他下车察看齐军的车辙,又登车凭轼远望,然后对鲁庄公说:“可以追赶了。”鲁军于是开始追击。 鲁军取胜后,曹刿向鲁庄公解释取胜的原因说:“作战靠的是勇气,一鼓气方盛,再鼓则气衰,三鼓则气竭。齐军三鼓气竭时,我们正一鼓气盛,所以能战胜他们。”曹刿又向庄公解释之所以要察看后再追击的原因:“大国多诈难测,恐怕有埋伏,以诈败引诱我军,我见他们后退的车辙杂乱,又望见他们旌旗倒下,知道他们是真的败退,所以才让您下令追击。”P2-3 序言 春秋战国(或称“列国”)是中华民族有史载以来思想开初大活跃的时代,是民族心智迅速走向丰富、成熟的时期。发生于该时期并且形成籍载的人物活动,许多都凝结着古人的智慧和文化心态,反过来,它们又对后世之人产生深长的启迪,并且对民族心智的形成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本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分析古籍所载的列国时代一些耐人寻味的人物活动和事件,以期昭示古人的智慧和应有的文化魂灵,加深对民族心智的理解。 本书从“计谋”和“心理”两个视角来分析发掘这些材料,故分上下两篇。计谋,实际上是一种行事的方法,因这些方法具有预谋性、机巧性、独特性和实践验证的有效性,并且有可能被模仿和复制而形成一种行事样式,故可称为计谋。在该篇的分析中,本书寿重指出该方法所以成功的奥秘和施行的关键点。但与所谓的“三十六计”不同,本书分析注重的是一种方法在施行时的具体情况。如果离开具体情况,对行事方法进行归类列条的、抽象的渲染,尽管能举出不少例证,但总有失之空洞的遗憾。真正的谋略必然是具体情况下的产物,必然与具体的环境、条件和目的相联系并对这些要素进行了综合考虑,计谋方法也只有在这样的情境下才能给人以切实可感的启发,因而本书对所列计谋只做具体的、微观的分析,不做列条归类。同时。本书把人们习惯上所称的“阴谋”与计谋一样看待,把它们都看作一种实现特定目的的手段和行事的技巧。自然,“阴谋”可能是一种暗地里行使的卑鄙低劣的勾当,但事实上,它同样是一种行事的技巧,它只是在和用计人特定立场、卑劣目的的结合中才具有了卑鄙的性质。本书既然只在一般意义层面探讨行事的方法和技巧,因而不对具体计谋的性质作褒贬之分,只就事论事,进行抽象意义上一般概念的分析研究。在涉及军事活动的分析中,揭示了其与《孙子兵法》有关理论的内在关系。有人说,丰富的生活经验,有助于思维的开阔,因为生活经验丰富的人,在头脑中储备了大量的应对难题的办法,许多问题一经出现就能迎难而解。这也许就是计谋篇对人们最直接的意义。 在心理篇的分析中,本书要着重揭示当事人的活动心态及其对后世的文化意义。一方面,本书的分析尊重史料,并且不脱离当时的时代,结合事件的具体情况力求做出深透的微观分析,使人们能看清当事人的心理活动特征;另一方面,其分析又试图从当代人的眼光出发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从时代的逆向上考察其文化意义。分析中借鉴了一些现代心理学的理论观点。本篇的分析能否实现文化心理的鉴赏,丰富滋养人们的文化心理,则要靠读者自己去体悟、评判。 本书所用资料尽量取材于古籍,但有如下一些情况:第一,有些事件各典籍上记载不一致;第二,有些史籍所载事件,经后人考证为误载;第三,还有一些古籍上无记载而历史小说中有叙述、被后人所传的典型事件。无论资料来源如何不同,但它们毕竟是古人的一种谋略文化活动,即便缺乏历史的真实,至少也是资料的作者所处时代古人心智的积淀。本书注重的是对古人心智的剖析而不是史籍故事的叙述,因而将许多复杂的资料一般在同一意义上看待和使用,两个部分中一般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排列J顷序,每篇中均一一交代资料的多处出处,以便读者查阅。 “重读《列国志》书系”一共四册,分别为《春秋时代强国的创业争霸》《战国时代大国的博弈争胜》《列国政局的五百年云谲波诡》《东周时代国人的心性智识》。本册作为书系的一部分,注重的是对人物及事件特定一点的特定一点的微观上的分析,对事件历史背景及前后关系则不予考察,至于事件在当时的政治意义和历史影响等相关问题,可能在本书系其他各册中论及。本册撰写于1994年春,1995年首次印制发行,陕西人民出版社在1999年、上海三联书店在2007年分别修改出版过两次,承蒙读者和多家媒体厚爱,许多篇章传播较广。这次与书系其他各册统一整理,交由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盼广大读者朋友能给予批评指正。 涉及东周时代国人心性智识的事件,列国的典籍记载纷繁冗杂,笔者所阅有限,大量可供分析的典型资料并未发掘;同时,人类的认识是没有止境的,全书所选用的许多资料必定还有更多的分析认识空间等待开掘,从这一意义上讲,本书的方法及其结论对读者朋友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或者能在生活中的某一点滴上能给读者以启发,也就基本达到了作者的初衷。 作者 2014年1月20日 后记 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交往历时已久,到今天终于认识到,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是世界优秀人群保持自己民族自信的重要根据。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是一株久历寒暑、最富年轮的劲松,其千难不衰的经历、抗风耐霜的生机和复兴在望的前景都是民族的外在表征,而蕴含于历史进程中及人物行为中的思想理念、思维方式则是其内在的文化基因,是世界文化宝藏中的珍贵财富。习近平主席最近谈到中华民族文化时提倡“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这为中华文化在当代社会的继承和发扬提出了新的思路。 《重读<列国志>》书系包含的四部论著,是在春秋战国550年的时段内(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线索,体认中国社会的一段曲折发展历程及其相伴随的民族文化现象。该书系近百万字,撰述初版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后来几经修订,多次再版。现在看来,贯穿其中的中心论题,一是历史人物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二是当事人物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三是人物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过程及其效果。论著对上述三方面内容的归纳叙述和客观展现。以及对思想理念、行为方式的理性评判,正是希望能得到跨越时空、超越国度的认识成果以供借鉴,希望张扬某种文化精神。可以说,对历史进程的深层体认和对民族文化的初步积累,应是本书系所期望实现的浅近目标。 2014年初出版的拙作《重读司马迁》书系,三册60多万字,涉及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海内至公元前87年汉武帝去世约134年间的社会政治发展历程,其上线与《重读<列国志>》所涉时段的下线相衔接,是该书系的延伸与深化。作者试图把一定历史资料负载着的体现中华先民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的中国传统文化做出进一步连贯的解读,发掘其中更多的认识成果,体认和弘扬其中的文化精神。 本人所在单位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为撰著提供了很多帮助,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领导和朋友给予了热情鼓励,杨春霞女士做了许多文字处理及校对工作,樊景良先生、张金良先生及其同事以强烈的事业心和崇高的敬业精神推进了论著的出版,中国言实出版社的几位编辑朋友为该书系的问世做出了辛勤工作,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作者 2014年4月20日于广州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