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曾国藩家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清)曾国藩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曾国藩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尽管曾氏留传下来的著作太少,但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内容推荐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咸丰年间19世纪中叶。《曾国藩家书》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

目录

一部家书,百年望族

禀祖父母

 禀祖父母·请救济族人

 禀祖父母·告一家病况及同乡病故事

 禀祖父母·告在京中窘状及孙妇等病情

 禀祖父母·告生一女

 禀祖父母·请漆寿具及告英军占宁波

 禀祖父母·告九弟已归家

 禀祖父母·论高丽参之功用及与英国议和

 禀祖父母·告升翰林院侍讲

 禀祖父母·报告考差

 禀祖父母·请将银馈赠戚族

 禀祖父母·告送率五回家及生女

 禀祖父母·告曾孙爱习字及晒皮衣之法

 禀祖父母·报告补侍读及皇上求雪

 禀祖父母·欲另寻祖母坟地

禀父母

 禀父母·述到京后之状况

 禀父·谨守保身之训

 禀父·筹划归还借款

 禀父母·借银寄回家用

 禀父母·九弟急欲南归

 禀父母·九弟暂不归家

 禀父母·在外借债过年

 禀父·便附家中大布及茶叶

 禀父母·九弟择日南归

 禀父母·九弟习字长进

 禀父母·告孙女种牛痘及经济状况

 禀父母·两弟患业不精

 禀父母·九弟路上安否

 禀父母·痛改过失

 禀父母·年漆寿材一次

 禀父母·促四弟季弟师觉庵。六弟九弟下省读书

 禀父母·顺四弟六弟之意任其来京读书

 禀父母·盘查国库巨案

 禀父母·暂缓儿女联姻

 禀父母·无法位置妹夫

 禀父母·劝弟除骄傲气

 禀父母·教弟注重看书

 禀父母·京寓庆祝寿辰

 禀父母·寄书物等回家

 禀父母·不可入署说公事或与人构讼

 禀父母·专人去取借款

 禀父母·诸弟愿意来否

 禀父母·身上热毒未好

 禀父母·请祖父换蓝顶

 禀父母·拟为六弟纳监

 禀父母·报告两次兼职

 禀父母·病在肝虚

 禀父母·请勿悬望得差

 禀父母·附呈考差诗文

 禀父母·六弟成就功名

 禀父母·请敬接诰封轴

 禀父母·毋以男不得差及六弟不中为虑

 禀父母·四弟送归诰轴

 禀父母·男在京事事省俭及告对九弟等之期望

 禀父母·遵命一意服官

 禀父母·询问托人寄上之物及告勿因家务过劳

 禀父母·当归蒸鸡治失眠

 禀父母·好地气必团聚

 禀父母·述纪泽姻事

 禀父母·具折奏请日讲

 禀父·述办水战之法

 禀父·军中要务数条

 禀父·在省中修理战船

禀叔父母

 禀叔父·请再代办寿材

 禀叔父母·移寓吕祖阁

 禀叔父·侠士料理友丧

 禀叔父母·报告升翰林院侍读学士

 禀叔父母·寄银五十两回家并述其用途

 禀叔父母·勿劳力过甚

 禀叔父母·托人带归银

致诸弟

 致诸弟·勿屈于小试。大学之纲领。应用日课册

 致诸弟·述近况并对待童仆之态度

 致诸弟·述修业以卫身

 致诸弟·己巳戒烟欲作曾氏家训勉励自立课程

 附课程表

 致诸弟·讲读经史之法及求师友之注意点

 致诸弟·喜述大考升官

 致诸弟·学诗习字之法

 致诸弟·论孝弟之道

 致诸弟·述求师友宜专

 致诸弟·告身健及纪泽婚事

 致诸弟·述济戚族之故

 附录 五箴并序 甲辰春作

 致诸弟·喜得会试房差

 致诸弟·托友带归各物

 致诸弟·告应酬太忙及勿为时文所误

 致诸弟·论进德修业

 致诸弟·须立志猛进

 致诸弟·戒勿恃才傲物

 致诸弟·看书须有恒

 致诸弟·诗之命意。结亲之注意点。劝勿管家中事

 致诸弟·无师无友亦可成第一等人物

 致诸弟·论中表为婚之不当

 致诸弟·带物归家

 致诸弟·喜述升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

 致诸弟·评论文章及书法

 致诸弟·升内阁学士

 致诸弟·述现服清凉药

 致诸弟·不可与人太疏。许配二女事

 致诸弟·勿占人便宜。儿女姻事勿太急

 致诸弟·述大女儿订姻

 致诸弟·欣闻两次喜信

 致诸弟·温弟馆事。述思归省亲之计

 致诸弟·指导考试。劝勿告官

 致诸弟·述改屋之意见。留心办贼之态度

 致诸弟·喜述补侍郎缺

 致诸弟·寄归银两物品

 致诸弟·不必重价买地

 致诸弟·癣疾愈见大好

 致诸弟·托查遗失家信

 致诸弟·述修改长郡馆

 致诸弟·计划设置义田

 致诸弟·述派较射大臣

 致诸弟·寄物。告在闱较射及江岷樵家遭难事

 致诸弟·迎养父母叔父

 致诸弟·四弟已经出京

 致诸弟·具奏言兵饷事

 致诸弟·折奏直谏

 致诸弟·拟为纪泽定婚

 致诸弟·成就纪泽亲事

 致诸弟·详述办理巨盗及公议粮饷事

 致诸弟·劝除牢骚及论邑中劝捐事

 致诸弟·暂缓纪泽亲事

 致诸弟·决定纪泽亲事

 致九弟·遣归长夫多名

 致诸弟·付回奏折底稿

 致诸弟·尽可不必来营

 致诸弟·广东水师已到

 致诸弟·不能威猛由于不精明

 致诸弟·鄂兵久无饷银

 致诸弟·长夫皆令回里

 致诸弟·广西水勇到省

 致诸弟·湖北业已失守

 致诸弟·令子侄见军旅

 致诸弟·述贼人数更多

 致诸弟·述陆路大胜

 致诸弟·即日移营前进

 致诸弟·述贼不能水战

 致诸弟·宜注重勤敬和更宜注意清洁。戒怠惰

 致诸弟·自述不愿受官。注意勿使子侄骄佚

 致诸弟·告战事情况及聘请明师

 致诸弟·带归卒岁之资及告军中声名极好

 致诸弟·军事愈办愈难

 致诸弟·水师陷入内河

 致诸弟·至江西整顿战船

 致诸弟·认真操练水师

 致诸弟·读书不必求熟

 致诸弟·营中需才孔亟

 致诸弟·打单眼铳数竿

 致诸弟·难以打出湖口

 致诸弟·调彭雪琴来江

 致诸弟·陆军势已不支

 致诸弟·喜九弟得优贡

 致诸弟·拟添募五百人

 致诸弟·监务筹饷有二

 致诸弟·细述鄂赣军情

 致诸弟·述吉安府失守

 致诸弟·瑞州屡获大胜

 致诸弟·自谓宦途风波。思抽身免咎

 致九弟·催周凤山速来

 致四弟·宜常在家侍父并延师事

 致九弟·不可久顿城下

 致九弟·急来瑞州更替

 致四弟·不宜常常出门。联姻不必富室名门

 致九弟·军饷可望充裕

 致四弟·看书不必一一求熟

 致九弟·恐哨勇不老练

 致九弟·军事尚隐尚诡

 致九弟·宜全神注陆路

 致诸弟·劝宜息心忍耐为要

 致九弟·戒浪战

 致九弟·必须细侦贼情

 致九弟·交人料理文案

 致诸弟·训练注重讲辨

 致九弟·述无恒的弊病及带勇之法

 致九弟·惭对江西绅士

 致九弟·公文不可疏懒

 致九弟·待人注意真意与文饰。顺便周济百姓

 致九弟·周济受害绅民

 致九弟·勉其带勇须耐烦

 致九弟·论长傲多言为凶德致败者

 致九弟·愿共鉴诫长傲多言二弊

 致九弟·注重平和二字

 致九弟·宜以求才为急

 致九弟·述凭濠对击之法及捐银作祭费

 致九弟·劝捐银修祠堂

 致九弟·喜保同知花翎

 致九弟·克终为贵

 致九弟·赴浙办理军务

 致九弟·述自长沙起行

 致九弟·述寓武昌抚署

 致九弟·过浔祭塔公祠

 致四弟季弟·注重种蔬养鱼猪等事

 致九弟·拟优保李次青

 致九弟·望来帮办一切

 致九弟·述捐饷增学额

 致九弟·喜闻克吉安信

 致九弟·望即来营小住

 致四弟季弟·述零匪难奏功

 致九弟·当报近日军情

 致诸弟·宜兄弟和睦贵行孝道又实行勤俭二字

 致诸弟·温甫尸无下落

 致诸弟·述温弟事变及家庭不可说利害话

 致诸弟·述六弟遗骸未寻得

 致诸弟·述起屋造祠堂及改葬之注意点又述写字之法

 致诸弟·奏温甫殉难事

 致诸弟·寻获温甫弟遗骸

 致诸弟·邑中须有团练

 致诸弟·湖南协饷停解

 致四弟·述近况

 致四弟·以寿序作格言

 致四弟·责晏起

 致四弟·述奉防蜀之旨

 致四九两弟·必须略置墓田

 致四弟·述楚军难北征及湖南樊镇一案

 致四弟九弟·述捻匪之猖獗

 致四弟九弟·颇虑统将乏人

 致四弟九弟·问新屋形状及述贼包围鲍营

 致四弟九弟·述克复太湖县

 致四弟九弟·痛悉叔父去世

 致四弟九弟·闻克复杭城信及嘱不必添营

 致四弟九弟·论进补药及必须起早

 致四弟九弟·寻地必求愜意

 致四弟·治家八字诀

 致四弟·述苏锡失守信

 致四弟·嘱纪泽来省觐

 致四弟·述营中诸务丛集

 致九弟季弟·述杨光宗不驯

 致季弟·讲求将略品行学术

 致沅弟季弟·嘱文辅卿二语

 致沅弟季弟·随时推荐正人

 致九弟季弟·以勤字报君以爱民二字报亲

 致九弟季弟·问军中柴米足否

 致九弟·北援不必多兵

 致九弟·告战事为天雨所阻

 致九弟季弟·戒傲惰二字

 致九弟季弟·谢给纪泽途费

 致九弟季弟·告军事失利

 致四弟·述剿贼情形及忧心子弟骄奢逸

 致四弟·述战事并教子侄以谦勤

 致四弟·不信医药僧巫和地师

 致四弟·教去骄惰

 致四弟·戒不轻非笑人

 致九弟季弟·宜以静字胜贼

 致四弟·教子弟以三不信及八本

 致九弟·陆路万难多运

 致九弟·论人力与天事

 致四弟·述安庆之得失

 致四弟·洋船济贼油盐

 致九弟季弟·须将外濠加挖

 致九弟·宜作坚守之计

 致九弟·暂缓奏祀望溪

 致九弟·述贼万难持久

 致九弟·闻安庆克复

 致九弟·述挽胡润帅联

 致九弟·今专守庐江无为

 致四弟九弟·望来共商大计

 致四弟九弟·但求保全上海

 致九弟·注意训练新军及戒用人太滥

 致季弟·慰丧弟妇

 致九弟季弟·筹办粤省厘金

 致九弟·咨鄂协解火药

 致九弟·办事好手不多

 致九弟·抽本省之厘税

 致九弟·宜多选好替手

 致四弟·纪鸿幸取县首

 致九弟季弟·注意清慎勤

 致九弟季弟·刚柔互用

 致九弟季弟·述负李次青实甚

 致九弟季弟·须惜士卒精力

 致九弟·望勿各逞己见注意外间指摘

 致四弟·开用总督关防及监政之印信

 致九弟季弟·不服药之利

 致九弟季弟·不可服药

 致九弟季弟·金陵似可克复

 致九弟·述保举人为难

 致九弟·述查参金眉生

 致四弟·告军中病疫

 致四弟·对本县父母官之态度

 致九弟·兵贵机局灵活

 致九弟·述器重杜小舫

 致九弟·切忌全作呆兵

 致九弟·拟接季弟灵柩

 致九弟·述季柩已到此

 致九弟·作季弟挽联一副

 致九弟·派送季柩归里

 致四弟·述为季弟治丧并家中来接柩事

 致九弟·述为季弟请谥

 致九弟·整顿陈栋之勇

 致九弟·申请辞退一席

 致九弟·述彼此意趣之不同

 致九弟·述纪梁宜承荫

 致九弟·论恬淡冲融之襟怀

 致九弟·尽可随时陈奏

 致九弟·不必再行辞谢

 致九弟·当大事宜明强

 致九弟·欣悉家庭和睦

 致九弟·战事宜自具奏

 致九弟·在积劳二字上着力

 致四弟·注意俭字

 致四弟·勤俭首要

 致四弟·宜劝诸侄勤读

 致九弟·毋恼毋怒以养肝疾

 致九弟·心肝之病以自养自医为主

 致九弟·郁怒最易伤人

 致四弟·教家中以勤俭为主

 致四弟九弟·述浚秦淮河及书信往来论文事

 致九弟·讲求奏议不迟

 致四弟九弟·述军情

 致四弟九弟·寄银与亲族三党

 致四弟·述养身五事

 致九弟·宜在自修处求强

 致四弟·送银共患难者及述星冈公之家规

 致九弟·一悔字诀

 致九弟·必须逆来顺受

 致四弟九弟·谕旨饬沅陛见

 致四弟·念及丁口繁盛

 致四弟九弟·述为学四要

 致四弟·兄弟同蒙封爵

与二子书

 与纪泽书·闻母大故,料理奔丧事宜

 与纪泽书·料理奔丧事宜

 与纪泽书·知长沙被围

 与纪泽书·绕道回乡

 与纪泽书·至家料理母亲后事

 与纪泽书·出殡之事一切从俭

 与纪鸿书·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与纪泽书·劝儿勤学,不可浪掷光阴

 与纪泽书·教子读《汉书》

 与纪泽书·教子读书习字及做人之道

 与纪泽书·读书当循“虚心涵泳,切己体察”之法

 与纪泽书·作诗宜讲究声调

 与纪泽书·教子读十三经

 与纪泽书·教子作字及学作赋

 与纪泽书·劝儿学天文历法

 与纪泽书·常慰岳母,答《诗经》疑

 与纪泽书·教子作文习字

 与纪泽书·敬爱长辈,为后辈立榜样

 与纪泽书·习字作文皆可摹古人间架

 与纪泽书·习字宜下苦功

 与纪泽书·看书不可无恒

 与纪泽书·读书不求记忆但求明白

 与纪泽书·整理文稿

 与纪泽书·习字当学大家

 与纪泽书·族中红白喜事当不失礼

 与纪泽书·明春办大女儿嫁事

 与纪泽书·教儿早起有恒举止厚重

 与纪泽书·嘱儿服侍叔父

 与纪泽书·读书不必强记但求识其意味

 与纪泽书·治家八法与读《文选》之道

 与纪泽书·嘱儿研习小学

 与纪泽书·纪泽觐见途中

 与纪泽书·至齐云山一游

 与二子书·不积田产嘱儿读书

 与二子书·告之近况

 与纪泽书·不可轻信医药

 与纪泽书·文章雄奇之道

 与纪泽书·痛补所短发扬所长

 与纪泽书·告之近日战况

 与二子书·嘱儿买茶及种竹

 与二子书·嘱儿不可从军不必做官

 与纪泽书·告之近期战事

 与纪泽书·种菜之法及写匾与子侄

 与纪泽书·择定大女儿嫁期

 与纪泽书·论述《尔雅》

 与纪泽书·寄银为大女儿于归之用

 与纪泽书·贼氛环逼,忧闷之至

 与纪泽书·论读诗与作诗

 与纪泽书·述战事之艰,询问县考事宜

 与纪泽书·论古今文人琐事之劳,述其母病况

 与纪泽书·论纪泽之优缺,述军事近况

 与二子书·劝儿立志

 与纪泽书·论读书与作文之法

 与纪泽书·嘱其厚待袁婿

 与纪鸿书·劝儿常守俭朴之风

 与纪泽书·劝儿多读古书,法王羲之、陶渊明,不法嵇阮

 与纪泽书·论《汉书》之训诂,《庄子》之诙诡

 与纪泽书·述军中士卒多病

 与纪泽书·述战事之艰辛

 与纪泽书·分析军事

 与纪泽书·论训诂之学

 与二子书·述军事劳烦,牙疼殊甚

 与纪泽书·论四言诗

 与纪泽书·练字应从刚字厚字用功

 与纪泽书·论韩愈五言诗

 与纪泽书·述军事近况

 与纪泽书·劝女顺从女婿

 与纪泽书·处乱世而得宽闲之岁月

 与纪泽书·论古茂之文章,劝儿背诵经典

 与纪泽书·述军事近况

 与纪鸿书·论科考

 与纪鸿书·安排子女来皖相见

 与纪泽书·劝儿以勤谦二字为主

 与纪泽书·悯将士之辛苦

 与纪泽书·述军中之苦

 与纪泽书·述军营近况

 与纪泽书·安排各项事宜

 与纪泽书·述军中近况

 与纪泽书·述军营发生疾病

 与纪泽书·告知朝廷封赏

 与纪鸿书·勉励家中子弟去傲惰二字

 与纪泽书·请其详查封赏之事例

 与纪泽书·告知封赏之事

 与纪泽书·告知近况

 与纪泽书·催刻李秀成供

 与纪泽书·述近日之劳乏

 与纪泽书·请抄写《轮舟行江浅深说》

 与纪泽书·告知欲登舟回安应

 与纪泽书·述回皖所经之地,称愧受恩典

 与纪泽书·告知行程

 与纪鸿书·劝儿以谦敬保家门之盛美

 与纪泽书·告知行程

 与纪泽书·告知行程

 与二子书·谕儿谦慎勤俭

 与二子书·询及家事,简述近况

 与纪泽书·述近况并指定二子阅习书目

 与二子书·述战事并指点二子功课

 与二子书·举例亲授二子作文

 与纪泽书·示儿应读书有恒

 与二子书·商议四女婚事

 与纪泽书·安顿友人葬事及家事

 与纪泽书·交代藏书读书事宜

 与纪泽书·示儿养生之道

 与二子书·述近况,问寒衣

 与纪泽书·嘱家事数条

 与纪泽书·私助幕友银钱

 与纪泽书·述军情近况

 与纪泽书·交待琐事数条

 与纪泽书·寄书命二子细览

 与二子书·为子择良师

 与纪泽书·谕纪泽来营过年

 与二子书·交待家事若干并命纪泽代为查寄典籍

 与纪泽书·交待琐事若干

 与纪泽书·问妻病,嘱纪泽添寒衣

 与纪鸿书·细教纪鸿习文练字

 与二子书·教子以眠食二功养生

 与纪泽书·安排二子行程

 与二子书·教二子多用“浑、勤”之功

 与二子书·述军情,斥长婿

 与二子书·训导二子当应科场

 与二子书·治病忌屡改方剂,忌轻服药

 与二子书·嘱纪泽协修县志

 与二子书·曾家女子须擅纺织酒食

 与二子书·嘱儿要习勤有恒,半月一禀

 与二子书·指点二子作文读史要义

 与二子书·勿轻服药,重在眠食

 与二子书·得孙大喜

 与二子书·家事数条,心得若干

 与二子书·拟奏请开缺

 与纪泽书·读诗文当先认其貌,后观其神

 与纪泽书·止纪泽来周家口营

 与纪泽书·述近况

 与纪泽书·述军情近况,嘱儿善待新邻

 与纪泽书·须作代代做士民之想

 与纪泽书·家信每月三封,不可再少

 与纪泽书·不积银钱留与儿孙

 与纪泽书·为后辈读书事忧虑

 与纪泽书·纪鸿抱病

 与纪泽书·点评纪泽新诗

 与纪泽书·读书须具大量,不宜妄生意气

 与纪泽书·纪泽痘症渐愈

 与纪泽书·数地大旱

 与二子书·嘱家事数条

 与纪泽书·交待私银取用事宜

 与纪泽书·述因深感报销批旨,故恐难请开缺

 与纪泽书·制造船炮为自强之本

 与纪泽书·发妻目疾加剧

 与纪泽书·述新年近况并议若干家事

 与纪泽书·安排家眷来保定事宜

 与纪泽书·视儿女勿过于娇贵

 与纪泽书·议家眷北来行程并拟买一侍妾

 与纪泽书·诸事从简从省

 与纪泽书·述近况及心境

 与二子书·托人进京买茸

 与二子书·建议热水洗脚

 与二子书·通报归期

 与纪泽书·述身体近况

 与纪泽书·述晕症未痊愈

 与纪泽书·通报近况

 与纪泽书·天津缉凶事务缠身,并示儿养身之道

 与纪泽书·外务目疾弥深焦灼

 与二子书·述目疾之苦

 与纪泽书·外务目疾日益烦心

 与纪泽书·悔疚与外国公使交涉失败

 与纪泽书·身体病恙。困惫不堪。时事熬煎

 与纪泽书·与外国公使再次照会

 与纪泽书·与外国公使交涉

 与纪泽书·知老境之难

 与纪泽书·告知近况

 与纪泽书·拟赴江南履任

 与纪泽书·目疾偏方

 与纪泽书·被逼缉拿天津之事案犯

 与纪泽书·竭力缉拿天津案犯

 与纪泽书·调任两江总督

 与纪泽书·天津教案徘徊不决

 与纪泽书·天津教案奏结,拟归南

 与纪泽书·拟由水路南下

 与纪泽书·做进京准备

 与二子书·不欲在京庆生

 与二子书·述近况

 与二子书·示儿张弛之道

 与二子书·抵扬州

 与二子书·扬州应酬体力不支

 与二子书·教子养生之道

 与纪泽书·报近况

 与纪泽书·嘱子五十岁之前读书

 与纪泽书·抵清江。买川笋。读《通鉴》

 与二子书·告知近况

 与纪泽书·抵苏会客戏酒

 与纪泽书·起行赴金陵

清史·曾国藩传

试读章节

禀祖父母

禀祖父母·请救济族人①

祖父大人万福金安:

四月十一日由折差发第六号家信,十六日折弁又到。孙男等平安如常,孙妇亦起居维慎,曾孙数日内添吃粥一顿,因母乳日少,饭食难喂,每日两饭一粥。

今年散馆,湖南三人皆留,全单内共留五十二人,仅三人改部属,三人改知县。翰林衙门现已多至百四五十人,可谓极盛。琦善已于十四日押解到京,奉上谕派亲王三人、郡王一人、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尚书会同审讯,现未定案。梅霖生同年因去岁咳嗽未愈,日内颇患咯血。同乡各京官宅皆如故。

澄侯弟三月初四在县城发信已经收到,正月二十五信至今未接,兰姊以何时分娩?是男是女?伏望下次示知。

楚善八叔事,不知去冬是何光景。如绝无解危之处,则二伯祖母将穷迫难堪,竟希公之后人将见笑于乡里矣。孙国藩去冬已写信求东阳叔祖兄弟,不知有补益否。此事全求祖父大人作主。如能救焚拯溺,何难嘘枯回生!

伏念祖父平日积德累仁,救难济急,孙所知者已难指数。如廖品一之孤、上莲叔之妻、彭定五之子、福益叔祖之母及小罗巷、樟树堂各庵,皆代为筹画,曲加矜恤。凡他人所束手无策、计无复之者,得祖父善为调停,旋乾转坤,无不立即解危,而况楚善八叔同胞之亲、万难之时乎?孙因念及家事,四千里外杳无消息,不知同堂诸叔目前光景。又念家中此时亦甚艰窘,辄敢冒昧饶舌,伏求祖父大人宽宥无知之罪。楚善叔事如有说法之处,望详细寄信来京。

兹逢折便,敬禀一二。即跪叩祖母大人万福金安。

道光二十一年辛丑四月十七日

①祖父,曾玉屏,号星冈,是对曾国藩一生影响最大的人。曾国藩曾形容祖父“声如洪钟,见者惮慑,而温良博爱物无不尽之情”。曾玉屏年少失学,游手好闲,被村中长辈所讥笑,他闻之自责不已,卖掉骑行的马匹,从此徒步而行,日出而作,勤俭务农,家族也越来越兴旺。他对子孙要求严格,修建祖祠、讲求礼仪、敬老扶贫。他教导家人不信巫医僧徒,要求子女好学不倦,希望他们能够成为有学问素养的人才。他所订立的四字家训“书、蔬、鱼、猪”被曾国藩继承和发扬。曾玉屏约逝世于道光二十九年,享年76岁。

祖母,王氏,“孝恭雍穆,娣姒钦其所为。自酒浆缝纫,以至礼宾承祭,经纪百端,曲有仪法。”祖母到老年仍亲自检点家政,勤俭持家,对晚辈属下慈爱宽厚。王氏逝世于道光二十六年,享年80岁。

禀祖父母·告一家病况及同乡病故事

孙男国藩跪禀祖父大人万福金安:  五月十八日孙在京发第八号家信,内有六弟文二篇,广东事抄报一纸,本年殿试朝考单一纸,寄四弟、六弟新旧信二封,绢写格言一幅,孙国荃寄呈文四篇、诗十首、字一纸,呈堂上禀三纸,寄四弟信一封,不审已收到否?六月初五日接家信一封,系四弟四月初十日在省城发,得悉一切,不胜欣慰。

孙国藩日内身体平安。国荃于二十三日微受暑热,服药一帖,次日即愈;初三日复患腹泻,服药二帖即愈。曾孙甲三于二十三日腹泻不止,比请郑小珊诊治,次日添请吴竹如,皆云系脾虚而兼受暑气,三日内服药六帖,亦无大效。二十六日添请本京王医,专服凉药,渐次平复。初一、二两日未吃药,刻下病已全好,惟脾元尚亏,体尚未复。孙等自知细心调理,观其行走如常,饮食如常,不吃药即可复体,堂上不必挂念。冢孙妇身体亦好,婢仆如旧。

同乡梅霖生病于五月中旬日日加重,十八日上床,二十五日子时仙逝。胡云阁先生亦同日同时同刻仙逝。梅霖生身后一切事宜,系陈岱云、黎月乔与孙三人料理。戊戌同年赙仪共五百两,吴甄甫夫子戊戌总裁进京,赙赠百两,将来一概共可张罗千余金。计京中用费及灵柩回南途费不过用四百金,其余尚可周恤遗孤。

自五月下旬以至六月初,诸事殷繁,荃孙亦未得读书。六弟前寄文来京,尚有三篇孙未暇改。广东事已成功,由军功升官及戴花翎、蓝翎者共二百余人。将上谕抄回前半节,其后半载升官人名未及全抄。

昨接家信,始知楚善八叔竹山湾田于去冬归祖父大人承买,八叔之家稍安,而我家更窘迫,不知祖父如何调停?去冬今年如何说法?望于家信内详示。

孙等在京别无生计,大约冬初即须借帐,不能备仰事之资寄回,不胜愧悚。吴春冈分发浙江,告假由江南回家,七月初起程。余容续禀。即禀祖父、祖母大人万福金安。孙跪禀。

道光二十一年六月初七日

禀祖父母·告在京中窘状及孙妇等病情

孙男国藩跪禀祖父大人万福金安:

六月初七日发家信第九号,二十九日早接丹阁十叔信,系正月二十八日发,始知祖父大人于二月间体气违和,三月已全愈,至今康健如常,家中老幼均吉,不胜欣幸。四弟于五月初九寄信、物于彭山屺处,至今尚未到,大约七月可到。

丹阁叔信内言去年楚善叔田业卖与我家承管,其中曲折甚多。添梓坪借钱三百四十千,其实只三百千,外四十千系丹阁叔兄弟代出。丹阁叔因我家景况艰窘,勉强代楚善叔解危,将来受累不浅。故所代出之四十千自去冬至今不敢向我家明言,不特不敢明告祖父,即父亲、叔父之前,渠亦不敢直说。盖事前说出,则事必不成;不成,则楚善叔逼迫无路,二伯祖母奉养必阙,而本房日见凋败,终无安静之日矣。事后说出,则我家既受其累,又受其欺,祖父大人必怒,渠更无辞可对,无地自容,故将此事写信告知孙男,托孙原其不得已之故,转禀告祖父大人。现在家中艰难,渠所代出之四十千,想无钱可以付渠。八月心斋兄南旋,孙拟在京借银数十两付回家中归楚,此项大约须腊底可到,因心斋兄走江南回故也。

孙此刻在京光景渐窘,然当京官者,大半皆东扯西支,从无充裕之时,亦从无冻饿之时,家中不必系怀。孙现经管长郡会馆事,公项存件亦已无几。孙日内身体如恒,九弟亦好。甲三自五月二十三日起病,至今虽全愈,然十分之中尚有一二分未尽复旧。刻下每日吃炒米粥二餐,泡冻米吃二次。乳已全无,而伊亦要吃。据医云此等乳最不养人,因其夜哭甚,不能遽断乳。从前发热烦躁、夜卧不安、食物不化及一切诸患,此时皆已去尽,日日嬉笑好吃。现在尚服补脾之药,大约再服四五帖,本体全复,即可不药。孙妇亦感冒三天,郑小珊云:“服凉药后,须略吃安胎药。”目下亦健爽如常。

甲三病时,孙妇曾于五月二十五日跪许装修家中观世音菩萨金身,伏求家中今年酬愿。又言西冲有寿佛神像,祖母曾叩许装修,亦系为甲三而许,亦求今年酬谢了愿。

梅霖生身后事办理颇如意,其子可于七月扶榇回南。同乡各官如常。家中若有信来,望将王率五家光景写明。肃此谨禀祖父母大人万福金安。

道光二十一年六月二十九日

P2-4

序言

一部家书,百年望族

曾国藩是晚清一代重臣,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曾国藩二十八岁步入仕途,之后在京十年七迁,连跃十级,一生辅佐了道光、咸丰、同治三代君王,屹立官场三十四年而不倒。他功勋显赫,是晚清时代的中流砥柱;他革新务实,更是近代中国的开拓之人。梁启超曾盛赞道:“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这样一位位高权重的大人物,对自己、对家人却极其严格自律。曾国藩自为官之初便与家人勤通书信,虽然他本人著述并不甚多,但是仅一部家书,便记录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包括修身、齐家、治学、交友、用人、从政等每个人生关口的思索与自省,足以真实直观地体现他的学识、造诣、智慧和修养。

曾国藩对于家人、兄弟、子女的叮嘱和教诲是巨细靡遗的,大到汇报家国大事、嘱托家人“持盈保泰、盛极生亏”的哲理,小到药方、食谱、教子习字的笔画、笔法,无一不娓娓道来。信中之言情真意切,动人衷肠,这些修身养生的智慧与为人处世的感悟皆是曾国藩身体力行的经验总结,即便在今日读来也仍使人由衷感佩,受益匪浅。

《左传》有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曾国藩以他的执着、克己、勤勉、远见,成就了一生不朽的功德,他留下的文字,成为伟人毛泽东的“咏之珍藏”。蒋介石也曾说:“曾文正家书及书札,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梁启超更推崇他的著作应“一日三复”。

曾国藩在家书中曾提及成事准则:“凡人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这简单朴素的一句话,也值得我们在今天甚嚣尘上的名利欲望之世界中深思。曾国藩何以能成为“千古第一完人”,曾氏家族何以能绵延长存,成为足以影响后世的百年望族,相信今人都可以从这部家书中找到答案,并观照自己,从而受益一生。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作品,于1879年由李瀚章编撰、李鸿章校勘,由传忠书局刊刻传世,是迄今为止最权威、最经典的版本。本书即以此为蓝本,并参照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对原书中存疑错漏之处予以校正,力求向读者呈现曾国藩家书的最佳读本。

书评(媒体评论)

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二一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身在拂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并不朽,所成就震古铄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

——梁启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5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