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消费者将更为挑剔,以便宜、折扣为卖点的商业模式并不足以吸引他们。怎样才能从盲目做大规模回归到产品品质、个性化、多样性以及消费者黏性上来?当规模化带来的同质化无法很好地满足消费者的定制化需求时,“小而美”的创业模式必将开辟新的蓝海。
刘翀、邱吉青著的《小而美(微创业的生存法则)》告诉读者小不是市场小,是细分市场;美是细节之处让用户感动,经营方式的创新、有新意、追求极致,以产品、营销、服务等多维度打造最佳的客户体验,众多“小而美”将构成未来商业发展的根基。电子商务的技术将为小微企业带来更自由的商业操作空间,互联网对单一而又特别需求的聚拢效应在空间和时间碎片化推动之下的网商创新,品牌新模式的变革正悄然而至。
小而美,是马云提出的一个电商新概念。其实,不仅仅是电商,小而美还是一个放之线上线下而皆适用的经营准则。
刘翀、邱吉青著的《小而美(微创业的生存法则)》从经营模式、专业精耕、轻资产运作、创意经营、网络驱动、整合资源和管理推动等几个角度,来详谈“小而美”的实现法则,内容新颖,角度独特,旨在为广大中小经营者、创业者开拓视野,指点迷津。
这些“小而美”店铺并没有光彩夺目的装潢和照片,也没有大规模的交易量,但是它们依靠自己的独特魅力留住了那些有着同类品味需求的顾客。它们活得很滋润。
更值得关注的是,不仅仅是淘宝网和中小网商在谈论“小而美”,一些线下中小经营者和创业者,也都对此津津乐道。我们且不论“大而强”的难度,只谈“小而美”本身独特的魅力:当“大而强”以绝对的优势吸引着大众的眼球时,那些几乎被忽略的“小而美”却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顽强地生长,甚至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展现自身之美,释放出超乎想象的能量。
“小而美”,对应的是“大而全”,它们往往能在很小的细分市场内将业务做到极致。从更广义的范围上看,“小而美”就是那些规模不大但却有着独特价值的企业。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可能只有一家占地10平方米的蛋糕店,你的服务半径也许只有3千米,但是你的蛋糕味道异常鲜美,顾客对之念念不忘,每天的产品都供不应求。那么,你的生意就是当之无愧的“小而美”。如此看来,要达到“小而美”的标准,需要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小”。“小”是指那些“功效独特”、能够轻松聚焦到某一“特定消费群体”的商品或服务。“小”并非是指商品的大小和价格的高低,只需针对特定的消费群体,而不必针对大众市场做全面推广,也因此,它们付出的营销和销售费用相对是较少的。
第二,“美”。必须是“美”的,否则“小而美”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美”指的是卓越、极致的功效,相对于“小”而言,“美”讲的是一种深度,即你对顾客及其需求理解的越深入,你的商品和服务也就越“美”。
根据这一标准,“小而美”就是那些功效独特、极致,具有明确细分消费群体的商品和服务。在人们通常的思维中,迷恋“大”是主流的审美取向。做生意、做企业也往往都以“大小论英雄”,都有“巨人症”,一味地比规模、比市值、比资产总额……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很多企业违背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无视根基,不顾道德底线地扩张,形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
事实上,做小、做专、做美,比做大、做强更容易,更何况我们很多时候看到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而强”,而是一种虚胖。
在意大利,全国绝大多数企业都是小企业,它们并不追求规模,而是走专业化路线,在各自的领域内潜心耕耘,精益求精,把自己做成“1米宽、1000米深”的专业型企业。这就是“小而美”。
对“小而美”中的“小”,没有一成不变的定义。多大的企业规模才称得上是“小”?那些收入从数十万元到过亿元的标杆企业,只要它们足够“美”,都可以被列入“小而美”的范畴,只要做得专就好。比如,专注于梳子行业的谭木匠,规模说小不小,但要和一些大型企业相比,它的个头还是小了些,但它通过对梳子行业的精耕细作,做成了全球第一,垄断了梳子市场,创造了产值,这也是“小而美”。
“小而美”独具魅力,要实现“小而美”,通常有以下三种途径:
第一,通过技术创新,重新界定相应的产品和服务,提高用户体验,甚至改变用户的生活方式。这一方式门槛相对较高,一旦突破,将能为企业带来核心竞争力并能在较长的时间内独享竞争优势。
第二,发现新需求,满足新市场。“小而美”源自对生活的用心观察和不懈追求,其中有太多的地方值得我们深思,进而去改善、去满足,这就是商机。
第三,追求极致,精耕细作。相对于技术突破和创造市场需求,这一点是最容易下手的,但要想持久地做下去,需要的则是非凡的耐力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动力。比如,一家餐饮店,在口味上持续改进,形成特色,令顾客流连忘返;又比如一家服务企业,为顾客创造独特的消费体验,让顾客心驰神往。
P3-5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数不清的创业者和公司频频喊出“打造世界500强”“成为下一个王者”“境外上市”“做大做强”的口号;媒体关注的也只是那些行业翘楚,好像只有他们才配得上胜者、传奇的称号;人们津津乐道的同样也是那些首富、寡头、巨无霸在台前的光鲜亮丽与传奇经历。在这样的价值导向中,似乎只有把公司做大、做强,做成行业第一,才是一件有面子的事。否则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商业世界需要多样化的生态,在商业丛林中,既应该有“大而强”的参天大树,也不能缺少“小而美”的无名花草,否则,就有失商业生态的平衡。
另一个被忽略的事实是,当“大而强”以绝对的优势吸引着大众的眼球,那些几乎被忽略的“小而美”也在不起眼的角落里顽强地生长,它们以出人意料的方式释放着超乎想象的能量。据《商业周刊》评选出的全美“100家发展最快的小公司”数据显示,它们在过去三年的业务平均年增长率为28.7%,利润增长61%。而全美最大的500家公司,其销售额和利润增长率则分别是10.3%和-23.8%。
这些数据,不是空洞苍白的,验证者随处可见。
在日本,一家名为“小竹”的蛋糕店,营业面积还不到4平方米,年销售额竞高达3亿日元(约合1792万人民币);“荣达快印”这家不起眼的小快印店,垄断了全国九成以上的申报材料打印市场,被誉为“中国资本市场的风向标”;“A-one精密”包括老板在内总共只有13名员工,却拥有1.3万位国外用户,其拳头产品是超硬弹簧夹头,并在全球拥有高达60%的市场占有率。2003年,该公司在大阪证券交易所上市;2010年以前,Fonrtbleau只是一家默默无闻的淘宝女装小店,这年8月,它成功获得了800万元的风险投资,成为“首个在淘宝上获得风投的店铺”。
它们所创造的骄人业绩,足以让大公司汗颜。
杰克·韦尔奇曾这样称颂小企业:“小公司有序、简单、不拘束。小公司充满激情,对官僚主义嗤之以鼻。小公司不乏好点子——好主意不问出处。在小公司里每个人都被需要,每个人都得参与,奖惩的依据是每个人对企业的贡献。小公司有远大理想,做出了榜样。”
反观大公司,当他们走向卓越时,常常会不经意间养成影响其成功的坏习惯,如自欺欺人、傲慢、自满、竞争力依赖、竞争近视、数量沉迷以及领地守护,而小公司则更具激情、活力,更加专注,更锐意进取、易于创新。
为化解这种矛盾,一些大公司提出了“将公司做小”的口号。
腾讯董事局主席马化腾这样表达自己的焦虑:“能不能保持小公司的灵活,而不是公司越大越官僚,内部决策缓慢,对用户新的需求反应缓慢,这是我每天担心的。”为打消这种焦虑,腾讯筹建6大事业群,号召“小公司精神”。 马云对大公司病也忧心忡忡,他的破解之道是分拆:“我要确保我们把大公司运作得像小公司一样”。2012年,马云把集团下属7大事业群拆成25个事业部,他声称要“把决策权交给能听见枪炮声的士兵,让每一位基层员工都去思考问题”。
微创业对成名已久的巨头们,或许是“窄门”。不过对那些一文不名的草根微创业者们,却是不折不扣的“宽门”。由于微创业接地气、门槛低,非常适合众多的草根阶层:他们没资金、没背景、没资源,甚至没学历、没经验、没能力。微创业模式为他们提供了一个通往“小而美”的大舞台。小即是大,快即是慢。更小,意味着更专业、更迅速、更精确、更快捷、更细致、更耐心、更贴心……也更容易将梦想照进现实。
微创业背后往往对应着一个个走“窄门”的特立独行者,他们有主张、有激情、有创意,他们有着敏锐的判断力,不按常理出牌,绝不人云亦云,经得住诱惑,具备别人所无法复制的用于安身立命的专业精神及素养,他们自有一套独特的生存法则。
在这个追求个性化、崇尚自我实现的时代,在这个“长尾也凶猛”的商业环境中,需要微创业,需要“小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