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计量史话/物质文明系列/中国史话
分类
作者 关增建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史话》旨在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较为完整、准确地介绍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普及类系列丛书,从而使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能够了解自己祖先的历史。《中国史话》系列丛书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介绍了从古至今数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这些历史不仅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辉煌,展现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而且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与抗争精神。

本册为《计量史话》,由关增建编著,对中国古代计量各重要分支做了深入浅出的介绍,是中国第一部以计量史为名的学术著作。

内容推荐

计量事关国计民生,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属性,是维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并确保其经济和科学技术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是构建诚信社会的技术保障。要了解计量,就要了解中国计量史。关增建编著的《计量史研究》分门别类,对中国古代计量各重要分支做了深入浅出的介绍,是中国第一部以计量史为名的学术著作,曾被译成日文,在日本计量史学会学报《计量史研究》全书连载。阅读本书,将使您获得对中国古代计量的整体了解。

目录

再版序言1

一 中国古代计量的产生8

1 原始计量的萌生8

2 社会化生产的促进11

3 治理国家的需要14

二 计量基准的建立及管理18

1 时间计量单位的确立18

2 空间方位的划分23

3 度量衡基准的选择30

4 度量衡的管理37

三 历代度量衡的发展41

1 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统一度量衡41

2 汉代的度量衡制度44

3 度量衡大小制的形成48

4 唐宋以降度量衡的演变53

5 近代度量衡制度的建立59

四 计时方法的演化65

1 日晷计时的发展65

2 漏刻计时的演变72

3 机械计时的进化82

五历法要素测定91

1 测影验气定岁首91

2 祖冲之巧测冬至97

3 郭守敬高表测影102

4 朔望月长度的测定109

六 空间计量的进步115

1 长度计量的多样化115

2 立表定向的历史发展123

3 指南针的演变128

4 天体方位测定137

七 量器和衡器的演变144

1 先秦标准量器144

2 新莽嘉量151

3 衡器与杠杆原理159

八 古代有关计量理论168

1 对计量性质的认识168

2 计量的社会作用173

3 误差学说177

试读章节

计量的产生和广泛应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标志。在中国先民与自然界的长期抗争中,原始计量得以萌芽,并伴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古代计量。

1 原始计量的萌生

计量这一概念,在国内已经使用了很长时间,但至今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计量是指统一准确的测量。即是说,计量是一种测量行为,这种测量不但要求尽可能的准确,而且要符合社会化的要求:对于同一测量对象,不同的测量者进行测量时,应能得出相同的结果。凡是满足这些条件的测量,都属于计量。

计量产生的先决条件是人的思维的进步,首先表现在量的概念的形成上。所谓量,是指现象、物体、物质可以定性区别和定量确定的一种属性。量的概念来源于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实践,是比较和积累的结果。原始的量的概念,与人类的产生应该是同步的。

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当类人猿制造出自己的工具——石砍砸器时,就已经实现了向“人”的转化。而即使制作粗糙的石器也需具有量的概念。因此,可以推论:量的概念是在从猿变人的极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亦即量的概念的形成,与人类的产生是同步的。

原始人对于量的概念的理解还比较粗糙,这表现在他们所制造的石器,还不能保持一定的形状和大小。现在发现的旧石器早期的各种砍砸器,制作都十分简单,彼此差异很大,就表明了这一点。虽然如此,原始人在制作这些最简单的石质工具或者利用这些工具去砍伐树枝、制造棍棒时,也必然涉及对大小、长短这些直觉的量的比较,这是不言而喻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石器时代步入了它的中晚期。这个时期的工具较之以前有了很大进步,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类型,例如石刀、石斧、石镰等。甚至还出现了复合工具。例如在石斧上钻孔,装上木柄,这就构成了一套复合工具。复合工具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它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对量的认识的深化。因为复合工具在制作时,涉及不同部位的相互配合。就拿在石斧上钻孔来说,就要考虑孔的位置和大小,以便使木柄能够顺利装上。这时的人类虽然还没有测量工具,但他们必然能够进行比较相互大小、长短距离之类的活动。而这种比较本身,就是一种原始的测量。

但是,仅仅有原始的大小、多少等量的概念,还不足以建立起古代的计量。只有在发展到学会了计数,并将数与量的概念结合起来,人类才有可能真正开始其原始的计量活动。因为计量的目的,就是为了用数量表示各种事物及现象的大小、多少等,没有数的概念,就不可能实现这一目的。

学会一定的计数并把握这些数之间的关系,这对人类发展而言,是走向文明的一个大飞跃。要实现这一飞跃,并非易事。观察小孩成长的过程,我们可以发现,要使小孩建立大小、有无、多少等概念,要比教会他们数数容易得多。这一情况与人类社会初期所经历的情景大致相仿。调查材料表明,1949年以前,中国个别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比较缓慢,在计数上最多还只能数到3或10,3或10以上的数就数不清,而统称为“多”了。可见学会计数,对人类而言,确实是一件大事。

从发展角度来说,人类认识数,应先从“有”开始,再到略知一二,以后在社会生产和实践中不断积累,知道的数目才逐渐增加。中国古代有“结绳记事”和“契木记时”的传说,这大概就是对最早计数活动的描述。据统计,仰韶文化及年代稍后的马家窑文化等遗址出土的陶钵口沿上,发现有各种各样的刻画符号几十种,这些符号据推测可能是某种数字排列,这表明中国先民当时已经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计数了。P8-10

序言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古老国度,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探寻、创造的脚步。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的素纱衣向世人昭示着古人在丝绸纺织、制作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敦煌奠高窟近五百个洞窟中的两千多尊彩塑雕像和大量的彩绘壁画又向世人显示了古人在雕塑和绘画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还有青铜器、唐三彩、园林建筑、宫殿建筑,以及书法、诗歌、茶道、中医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无不向世人展示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展示了中国这一古老国度的魅力与绚烂。这是一份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珍视。

历史不会永远眷顾任何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当世界进入近代之时,曾经一千多年雄踞世界发展高峰的古老中国,从巅峰跌落。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打破了清帝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从此中国沦为被列强宰割的羔羊。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不仅使中国大量的白银外流,更使中国的领土一步步被列强侵占,国库亏空。民不聊生。东方古国曾经拥有的辉煌,也随着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轰击而烟消云散,中国一步步堕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也由此开始了救国教民、富国图强的抗争之路。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从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民屡败屡战,终于认识到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道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倒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从此饱受屈辱与蹂躏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古老的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摆脱了任人宰割与欺侮的历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每一位中华儿女应当了解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也应当牢记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民族屈辱的历史。

当我们步人全球化大潮的21世纪,信息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地区之间的交流壁垒被互联网之类的新兴交流工具所打破,世界的多元性展示在世人面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区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两种以上文化的交汇与碰撞,但不可否认的是,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西方文化扑面而来,有些人唯西方为时尚,把民族的传统丢在一边。大批年轻人甚至比西方人还热衷于圣诞节、情人节与洋快餐,对我国各民族的重大节日以及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却茫然无知,这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大业中的重大忧患。

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中华民族之所以历数千年而不分离。根基就在于五千年来一脉相传的中华文明。如果丢弃了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文化,任凭外来文化随意浸染,很难设想13亿中国人到哪里去寻找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大力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和民族自尊意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体系,光大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业。

当前,我国进入了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历史任务和来自各方的新挑战,全党和全国人民都需要学习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保证,,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社会科学研究的机构,有责任为此作出贡献。我们在编写出版《中华文明史活》与《百年中国史话》的基础上,组织院内外各研究领域的专家,融合近年来的最新研究,编辑出版大型历史知识系列丛书——《中国史话》,其目的就在于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较为完整、准确地介绍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普及类系列丛书,从而使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能够了解自己祖先的历史,在东西南北文化的交流中由知己到知彼,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中国与世界各国愈来愈深的文化交融中,保持自己的本色与特色,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永远发扬下去。

《中国史话》系列丛书首批计200种,每种10万字左右,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哲学、艺术、科技、饮食、服饰、交通、建筑等各个方面介绍了从古至今数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这些历史不仅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辉煌,展现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而且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与抗争精神。我们衷心地希望这套普及历史知识的丛书对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发挥应有的作用,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新一代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阔步前进,为我们祖国美好的未来贡献更大的力量。

陈奎元

2011年4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6:4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