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从张景中》编著者彭翕成。
《师从张景中》讲了两个人,不,应该说是两代人的故事,一个经历了世事沧桑依然平和拼搏的长者和一个初入职场充满梦想勤学乐思的后生在数学、教育、人生等方面的点点滴滴,博古论今,数里数外,耐人寻味。
《师从张景中》不局限于对张景中先生治学研究、培养人才等有兴趣的数学爱好者,书中所传递的坚忍不拔的精神振奋人心,给人以鼓舞,适合所有有志奋斗者阅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师从张景中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彭翕成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师从张景中》编著者彭翕成。 《师从张景中》讲了两个人,不,应该说是两代人的故事,一个经历了世事沧桑依然平和拼搏的长者和一个初入职场充满梦想勤学乐思的后生在数学、教育、人生等方面的点点滴滴,博古论今,数里数外,耐人寻味。 《师从张景中》不局限于对张景中先生治学研究、培养人才等有兴趣的数学爱好者,书中所传递的坚忍不拔的精神振奋人心,给人以鼓舞,适合所有有志奋斗者阅读。 内容推荐 《师从张景中》编著者彭翕成。 《师从张景中》真切细致地记述了著名数学家张景中院士对青年学生的关心照顾和指导培养,而作者自己虚心向学,终略有小成。 《师从张景中》角度独特,记录真实可信。书里张师的教导对于年轻人治学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而其中的师生故事也让人潸然泪下。 《师从张景中》不局限于对张景中先生治学研究、培养人才等有兴趣的数学爱好者,书中所传递的坚忍不拔的精神振奋人心,给人以鼓舞,适合所有有志奋斗者阅读。 目录 第1章 《人民日报》上的张景中 1.大学在图书馆读报的日子 2.《人民日报》1957年8月23日:做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学生 3.《人民日报》1982年8月1日:国家科委发明评选委员会公告 4.《人民日报》1986年11月14日:关键是信任知识分子——民主办学在中国科技大学 5.《人民日报》1995年1月3日:少儿图书“金作(画)家”评选揭晓 6.《人民日报》1995年11月6日:1995年新当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单(共59人) 7.《人民日报》2000年2月22日:科普应成为公益产业(院士园地) 8.该不该相信命运 第2章 张师引我进华师 1.知遇之恩永难忘 2.我和张师的论坛交流 3.超级画板的仇恨 4.千万人吾往矣,前方是什么 5.《近代欧氏几何学》杂记 6.写稿赚钱的日子 第3章 张师指导我写书 1.《数学哲学》 2.《仁者无敌面积法》 3.《绕来绕去的向量法》 4.《向量、复数与质点》 5.出书之我见 第4章 向张师学写科普 1.我看张师科普 2.我的科普观 3.崔永元为什么怕数学 4.谈谈单位 5.为什么没有诺贝尔数学奖? 6.《了不起的密率》的赏析 第5章 张师与数学竞赛 1.张师从没参加过数学竞赛 2.张师的初数研究和竞赛 3.数学竞赛之我见 第6章 师从张景中杂记 1.师生情缘春风化雨 2.惊其博学叹其卓识 3.坚持原则教学认真 4.珍惜时间将勤补拙 5.勤读文献深人思考 6.出大成果做小题目 7.数学教育教育数学 8.淡泊名利磨剑随喜 9.改革微积分 10.三见齐民友先生 11.下一个数是? 12.开方乘10计考分 13.江总书记与五点共圆问题 14.能“感知”原子弹位置的景中学长 15.想破解3"+1问题的M青年 16.媒体制造的“数学天才”神话 后记 试读章节 在胡伯威先生的《青春·北大》书中,有这样一段: 我记得数学系张景中也来参加过我们的会议。他也在 永远只求克服自己,不求克服命运,只求改变自己的愿望,不求改变世界的秩序。 ——数学家兼哲学家笛卡儿《谈谈方法》 我问:“夏衍先生有一首诗:‘敢想容易敢说难,说错原来非等闲,一顶帽子头上戴,搬他不动重如山’,描述右派之苦,您有没有觉得责罚太重,命运不公?” 张师说:“当时我就觉得自己发表那些言论,不应该受到那样的处理。但同时又觉得还是应该去劳动,因为劳动也是建设,也是必需的工作;而且,到了农场我看到周围的农民可能比我们的生活还要苦。有一次我们在一个村庄附近挖沟,有一个农民就找到那个领着我们的队长,说我们劳动教养能吃饱,让他们也劳动教养好了。整个国家有这么多人生活这么苦,我们的苦也就算不得什么。只是没有想到会有20年那么长。” 丁石孙先生的《我在北京大学的前期经历》回忆: “1957年6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社论《这是为什么?》,这篇社论明确指出‘大鸣大放’中的很多意见是向党进攻,并不是为党好,于是很多同学被打成右派。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些人政治上并不复杂,实际上是很天真,也比较狂妄。 学生被打成右派后,情节较轻的,还可以上学;但比较严重的,如张景中就不能上学了,他被发配到新疆劳动。其实,被打成右派的学生多数是有头脑的。但他们在反右运动刚开始时不明形势,也不知道后果的严重性,还一肚子的不服气。有一次,系党总支要段学复、江泽涵、程民德和我4个人去和张景中谈话。这次谈话是在他被打成右派之前进行的。我们跟他从上午10点一直谈到下午2点,结果也没有能够说服他。当时,系党总支的意思还是想挽救张景中,希望他认个错就过去了,但他坚持不认错。张景中被打成极右分子,后来的经历很惨。他被发配到新疆,干强体力劳动,好在他身体不错。经历了这么沉重的打击,他能够再起来很不容易。” 当时找张师谈话的四位老师,丁先生较为年轻,只比张师大9岁,刚从清华毕业来北大教书没几年,其余三位都是数学界的大佬级人物。可见数学系对张师的重视,希望他能转过弯来。若干年后,却是丁先生做官最大。 江泽涵(1902-1994),数学家,我国代数拓扑学的开拓者。1930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34一1952年,任北京大学数学系主任。1955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段学复(1914-2005),数学家,中国群表示论的奠基人。1943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6一1952年任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1952年起,任北京大学数学系主任近40年。1955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程民德(1917-1998),数学家,从事多元调和分析、多元三角逼近论的研究,并在中国倡导开展模式识别、图像处理的研究。1955-1966年,任北京大学数学系副主任。1978~1988年,任北京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丁石孙(1927-),数学家,主要研究领域为代数学。曾任北京大学校长,民盟中央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至于丁先生说张师身体不错,我记得张师曾提起:“劳动教养20多年,身体肯定是有所损伤的,平反后国家发了“大鸣大放”中出了名,是他和谭天荣共同发起“黑格尔~恩格斯学派”。虽然他本人的大字报说了些什么我已完全不记得,但知道他在数学系也是一个天才。此人瘦小、光头、其貌不扬,‘卫道士’曾经揭露他在辩论时情急动武,有一张漫画上画着他用自己的光头去撞人家的肚子。到反右进行了一段时间以后,他发表了一个声明,说他现在才深深体会到这样的政治太肮脏,没有意思了。当然后来他绝对逃不脱一顶右派帽子。 很多回忆文章都提到张师除了数学厉害外,文学功底也甚为深厚。其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 由于勤奋好学和极高的数学天赋,张景中和他的同班同学王选,不仅成为全校公认的全优生,被评为“北京市三好学生”,还被学友们冠以数学力学系“十大才子”的雅号。 王选在《回忆北大数学力学系的大学生活》时写道: 54级新生共200多人,在数学系历史上是空前的,新生的水平也是空前的,54级后来出了6名院士:张恭庆、周巢尘、胡文瑞、张景中、朱建士和我。 5班中最突出的是张景中,他不仅成绩好,文学水平也不错,发表过诗作,他的政治课读书报告曾作为范本张贴在墙上供大家学习。可惜的是,1957年他被划为极右派,发配到新疆。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他仍不忘业务,与人合作,得了一个国家发明二等奖,后在机器定理可读性证明方面做出重要成绩,当选为院士。 P8-P10 后记 我年少轻狂的时候,看了些史书,便学着写评论,譬如孔子、苏东坡、蔡锷等,我都写过些小文章。 后来慢慢写得少了。前辈之功绩,岂是我等小辈能评的。 跟了张师后,感念教导之恩,想过给他写传。 但我也知道,张师名动天下,我何必作此文章,以微尘而附华岳? 很早之前,就有人让我把关于张师的逸事写一下,甚至还有杂志约过稿,但我没有写。 作为张师学生当中的靠后一辈,通常所谓搭末班车者,如若要我来给张师写传记,总结张师的学术成就,是远远不够资格的。 何况以我对张师的了解,他为人低调,是不大喜欢别人写这些东西的。我只希望本书的写作,是为有想了解张师,或有意为先生作传者,添一材料。无意把张师塑造成完人,世间哪有完人?只是想把一些所见所闻所感写出来。 也许有人在看了第一章之后,会认为这本书是张师的传记。 法国文学评论家巴尔特认为:“任何传记都是一本不敢称作小说的小说。” 我是不希望别人把这本书当小说看的。我真的是想让人知道世间还有纯真的师生情谊。 钱钟书先生有一段俏皮话:“你要知道一个人的自己,你得看他为别人做的传;你要知道别人,你倒该看他为自己做的传。自传就是别传。” 本书虽不是传记,但也符合钱先生的说法,既写了张师,也写了我自己。 未遇张师前,我处世以父亲为榜样,作文以鲁迅为尊。 得遇张师后,我处世、作文尽以先生为准。 蒙先生不弃,忝列门墙,这是让很多人羡慕的。但毕竟时日尚浅,初窥治学门径,登堂之日尚远,人室之期无望。 张师与我,是师与徒,如父与子。 我常常抱怨父亲,为什么我喜欢文科,还强迫我学理科,学数学有多痛苦,你知道吗? 父亲回答:“你不学数学,会认识张师吗?” 是啊!我年少丧母,人生之大不幸!然青年时得遇名师,不知是天公的补偿,抑或是母亲的庇佑。 认识张师是我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得之我幸! 难以想象,如果没有遇上张师,我的人生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幸好,我不需要这个假设。 跟随张师才几年,但张师早已融人我的生命。反之,我对张师有没有影响呢?也许是有的,只不过影响甚微而已。 张师一生,桃李满天下,提携帮助的后辈又何止我一人?遥想30年前,张师刚平反,初到中科大,根基未稳,当收到一个高考落榜生的信时,毅然为之在中科大谋取职位。30年过去,当年的年轻人早已是专家学者,数学机械化领域的重要人物了。可见张师眼光独到,看人之准。 我原想:这本小书应该等到我功成名就之日才出版,因为这样更显得张师的教诲是有用的。 但我现在打算出版这本书了。张师的教诲是有用的,这是张师先前的很多弟子都已经证明了的。我若成功,徒添一案例罢了。我若失败,也不会影响张师之威名。 想起张师的教导:论文的质量不是由发表论文的刊物决定的。类比可得,张师教诲是否有益于人,也不由记载者成功与否而决定。 更何况,不论是父子还是师徒,每一个人都是单独的个体,后者并不是前者生命的继续。你可以嘲笑全真七子武功不济,但不能草率地下结论王重阳的武功也很糟糕。毕竟中神通王重阳的武功天下一绝,为江湖所公认。 早在2010年,我就和张师提起要写这本书。张师并不是十分支持,他认为我应该趁年轻,做些更有意义的事情。而我觉得,这本书的写作很有意义。我们各执己见,无法说服对方。 我曾尝试将本书的部分内容发表在博客上,获得一些朋友的好评。他们觉得这些文章比我写的科普更有启发价值。 本书记录的是我和张师之间的一些事情。可以说,基本上都是微不足道的。但小事有时影响并不小。 正如张师在回忆华罗庚先生时,曾感慨:“从这几件小事,我深深感到,大师的风范和学术活动,如同阳光雨露,对于大师来说也许毫不经意,而后学者在其影响下却受益匪浅。” 也许这就是所谓的一代一代的传承吧。 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同仁,特别是编辑汪操先生,为本书出版所作的努力。记得有一天早上他在QQ上和我说,最近在想怎么设计封面,昨晚梦中来了灵感,画三个小图,分别代表孔子(传统文化)、鲁迅(“五四”作家)、武侠,因为除了张师这个直接的老师之外,这三方面对我的有影响也很大。我觉得,他是懂我的。 感谢单位领导和同事对我的关心和照顾。工作的这7年,与同事在一起的时间远远比家人多。常常想起刚来的时候,工程中心还只是教育部级,人数也少。而现在已经是国家级工程中心了,人数也翻了几番。成功没有偶然,进步都需要付出。我一直都记得2009年的那个暑假,为了申报国家工程中心,大家都在通宵达旦地准备材料。转眼几年过去,国家工程中心又要面临验收了。希望一切都顺利吧。 工作的这7年里,每年回老家的日子不过20来天。常常想起我的父亲,他是很想出来走走的,只是因为要照顾一百多岁的爷爷,离不开。我空前地热爱学习,一天不看书,就觉得空落落的,总有一种危机感,还夹带着一些内疚: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父亲常和我说:“各人自扫门前雪,也是好的。大家把自己照顾好了,别让别人操心。”这也许也就是苏东坡“千里共婵娟”的通俗表达吧。记得苏东坡有一首《南乡子》,其中有几句是: 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 书评(媒体评论) 不止一位熟悉张景中院士的数学家跟我说过,张景中是天才式的人物。吸引我读这本书的,正是这位天才人物和他的天才助手。 ——上海教育出版社总编辑助理刘祖希 曾经武汉共拜师,读了此文更识君。床头本书常阅之,给力人生必超群。 ——河南大学葛强 一个学界前辈,一个恩师,一个平易近人又坚持真理的学者:作者以学生、助手和忘年朋友的身份,叙写景中大师的成就、品格。在对张师的工作和生活的记叙中,在对张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的白描中,把张师丰富的内心世界生动展现出来。 ——作家黄三畅 翕成非常喜欢看书。我不遗余力支持他,即使是在家里条件十分困难的时候。他看武侠,耽误了学习,我没少批评他。他喜欢“五四”时期的作家,尤其是鲁迅、梁实秋、林语堂、胡适诸位。容易看得出来,《师从张景中》明显带着《师门五年记》(胡适弟子罗尔纲著)的影子。 翕成以前常向我抱怨:自己资质太低。这个问题确实应该由我负责,但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负责,不过他现在抱怨得少些了。胡适说,做事情要下笨功夫。笨功夫也是一种功夫,甚至也许还是唯一能走向成功的功夫。我想翕成应该能体会到这一点了。 ——题写书名的老爸彭美智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