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家都在讲“正能量”。在西方自然医学领域,十分强调人体能量的作用,这与中国传统养生理论不谋而合。作为中国传统养生核心内容的精气神养护,就是在养护我们自身的能量之源。“精”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而神则被视为生命活爱动的外在表现,或称为生命结构的总体功能信息。养生养的是人的“精气神”,也就是在激发我们自身的正能量。《健康正能量(中国人正能量养生的智慧)》从精、气、神三个方面对正能量养生进行阐述,内容涉及饮食、运动、心理等多个与健康有关的内容。本书由孙建光、许彦来主编。
在中国传统养生理论中,精、气、神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们构成了我们人体的健康正能量,也是古代朴素人体生命学说的基本要素。“精”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而神则视为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或称为生命结构的总体功能信息,三者之间具有相互滋生、相互助长的内在联系:精充气足则神全,是奉养形体,维护生命的根本。古代医学家和养生家认为,养生养的就是人的“精气神”,遵循正确的方法,往往能够获得健康和高寿。为了阐述精、气、神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特殊作用,将其与自然界万物赖以生存的一些基本物质共同比喻为“三宝”,这就是所谓的“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风、火、水;人有三宝:精、气、神。《健康正能量(中国人正能量养生的智慧)》从精、气、神三个方面对正能量养生进行阐述。
《健康正能量(中国人正能量养生的智慧)》内容涉及饮食、运动、心理等多个与健康有关的内容。本书由孙建光、许彦来主编。
这里所说的神,指的并不是人们信仰中的神。人们信仰的“神”字的本义,指的是北斗的斗柄。古人通过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联想四时寒暑的更替以及生物生、长、化、收、藏的规律性变化,发现各类变化都与北斗星之斗柄的变化方位相关联,从而将其定为天地万物变化规律的标志。至于是谁主宰、控制宇宙的变化,限于古代生产力及人们认识能力的低下,只能推测为宇宙中的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于是出现了主宰世界一切的“神”的概念。
主宰世界的神是虚无的,而掌控我们思想的神却是真实存在的,我们就是在“体内之神”的指引下工作、学习、生活。没有身体内的神灵,我们就成了行尸走肉,没有了任何存在的价值。
“得神则昌,失神则亡”。神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综合和概括,包括人的精神状态、思维活动、运动感知。中医学认为,神是人身之主宰。惟有神的存在,才能有人的一切生命活动现象。古代养生家强调指出:“神强必多寿。”这里所说的“神强”实为脑神健全之意。只有脑神健全,才能主宰生命活动、脏腑协调、肢体运动、五官通利,使全身处于阴阳平衡的正常生理状态。
《黄帝内经》说:“神者,水谷之精气也。”也就是说,神是以精气为物质基础的,所以又称精神。精神是脏腑气血盛衰的外露征象,它通过机体的形态动静、面部表情、语言气息等方面表现出来。所以说,精盈、气充、神全为养生长寿之本,而调摄精、气、神的关键又在于养神。
历代中医十分强调神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有神则生,无神则死,神弱者病,守神者健。察神的存亡,对判断正气盛衰、病情轻重以及预后好坏都有重要意义。所以望神是中医望诊中的重要方面。望神就是观察病人的精神好坏、意识是否清楚、动作是否矫健协调、反应是否灵敏等。
中医认为神和五脏的关系极为密切。《黄帝内经》中说:“肝藏血,血舍魄”;“心藏脉,脉舍神”;“肺藏气,气舍魄”;“肾藏精,精舍志”;“脾藏营,营舍意”。
可见,五脏与神息息相关。但与心脏关系最为密切。正如《黄帝内经》指出,“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神藏于心,外候在目”。“目”为五脏六腑之精气所在,所以察眼神的变化又是望神的重要内容。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如患者两眼灵活、神志清楚、反应灵敏、语言清晰、声音洪亮、呼吸正常者为有神,表示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情较轻、预后多良好;而病人表现为目光晦暗、瞳仁呆滞、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呼吸气微,甚至神志昏迷等为“无神”或“失神”,表示正气已伤、病情危重、预后不好。此外,久病、重病患者,本来精神已极度衰微,而突然出现“精神转佳”、“面红如妆”等“假神”现象,称为“回光返照”或“残灯复明”,应引起特别注意。
总之,中医认为“精神内伤,身必败亡”,“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所以,历代医家在养生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中,都非常重视“养神”、“神补”。中医有“药养不如食养,食养不如精养,精养不如神养”的说法。
那么,如何“养神”、“神补”?就是精神调养。医学专家认为,一个健康人须形神兼备,“形”是身体,即生理;“神”是精神,属心理状态。而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神”。重视“神补”,对人们的健康大有裨益。
嵇康在《答难·养生论》中特别强调老年人精神修养的重要性。他认为养生有五难:“一为名利不灭,二为喜怒不除,三为声色不去,四为滋味不绝,五为神虚精散”。老年人要善于养生,就要注重精神修养,做到心境宽舒,坦坦无忧。而要使心境宽舒,就要克服“五难”,要正确对待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既不为非原则的无端琐事而忧虑焦躁,也不为一时得失而牵肠挂肚。孔子的心胸是非常开阔的,对待生活持达观态度,“不怨天,不尤人”。
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人类心理活动与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心情好时,人体的生理功能就处于最佳状态,而心烦意乱时,人体的生理功能就会随之下降,久而久之,就会引起多种疾病。现代医学也证实,人类疾病有50%~80%是由于精神过度紧张引起的,如高血压、心动过速、神经衰弱等。
有关机构曾进行癌症回顾性调查540例患者,发现其中有89%的病人都有长期不正常的精神状态,多数人有严重的精神创伤,有精神过度紧张和抑郁的历史。他们还发现,癌症病人具有惯于自我克制、情绪压抑、倾向于防御和退缩等特点。国内外医学研究均表明,致癌的主要过程为:情绪紧张刺激——引起心理矛盾——造成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由于动员心力、体力应付紧张状态,造成体力过度消耗,促使机体免疫力降低——直至癌症发生。P12-14
鼓足“精气神”,激发健康正能量
健康对我们如此重要。如果人们平日多掌握一些对抗疾病的方法,也就尽可能能少地被疾病所侵袭,从而过上健康快乐的生活。
也许有人会问世上真有这样的方法吗?这些方法都是什么呢?这些都是在后面的篇章中要给大家详细介绍的。但在掌握这些方法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弄明白我们生病的原因。
影响我们身体健康的归结起来无非就是“精、气、神”。翻阅《黄帝内经》我们不难看出,这部经典的中医学著作从头到尾讲的也就是精、气、神。中医学认为,精、气、神为人身的三宝,生命物质起源于精;生命能量有赖于气;生命活力表现为神。精、气、神,构成了我们身体的健康正能量。
精,就像土壤中的各种元素和水分一样,植物若想成长就要时时刻刻从中汲取自己所需的元素,否则的话,植物就会枯黄,最终死亡。我们人类也一样,成长、生存也离不开各种各样的营养物质。我们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有一部分是生来就有的,是我们的父母在孕育我们的时候就赠予我们的,那就是和我们繁衍后代息息相关的生殖之精。其余的营养物质则是来源于我们的饮食。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吃饭的根本原因。平时大家都说吃五谷杂粮,为什么要吃五谷杂粮呢,原因也就在于此。
气,是维护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精微物质,是推动人体脏腑组织机能活动的动力,它既是物质的代称,也是功能的表现。气在人体有推陈出新、温煦脏腑、防御外邪、固摄精血、转化营养等重要职能。“人之有生,全赖此气”、“人活一口气”这些都是民间的俗语,民间流传下来很多东西都很经典,这些关于气的总结也是如此。可以说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道出了气的真谛。
神,是指人体的一系列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为心(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大脑)所主。心为人体的最高司令官,神则居其首要地位,心健则神气充足,神气充足则身强,神气涣散则身弱,故《黄帝内经》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因此,清心寡欲以养神,人体就能保持健康,益寿延年。白居易诗云:“忧极心劳血气衰,未到三十生白发。”这是神耗而早衰的真实写照。可见,“神安”,我们才会健康,才会充满活力。
因此中国人养生有三大法宝:养精、养气、养神。我们防病养生,防的就是精气神受损,自然养的也就是精气神。精气神一旦出问题了,运行在经络中的气血就会在我们的身体里面横冲直撞,气血流通出现障碍,身体五脏六腑中的阴阳平衡就会被打破,我们的身体自然就不能安享太平了。《吕氏春秋·达郁》篇指出:“血脉欲其通也……精气欲其行也。若此,则病无所居,而恶无由生矣。”传统的养生方法,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以及按摩、针灸等等,其主要机理也都在于促进精气流通,以使病体康复。精气流通作为传统养生理论指导原则之一,其本质要义不外乎协调阴阳气血,使机体各种功能处在最佳状态,从而有益于健康长寿。
因此,若想健康长寿,活到天年就要养好精气神,让我们的身体充满着健康正能量。所以,我们不能把自己身体的全部交给医生。每个生命都蕴含着自愈的能力,这种能力源于我们生活的方式,源于我们的家庭,也源于我们的朋友。
说了这么多,我们只是想告诉大家一个奥秘,不要迷失在各种各样的养生方法里,要学会倾听你内心深处的声音,选择最有感触的一种,并且投入到其中经营自己的健康。经营健康就像经营生意一样,要有耐心,也要有高瞻远瞩的眼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一个精气神十足的人。
健康需要正能量!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