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我那位会说:“我一猜就是你的电话。”
吴:她有什么感觉跟我说说,我有什么见闻也跟她讲讲。这样她就很高兴。
赵:正是“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
吴:如果我不打电话,她忙了一天工作,总觉得缺点什么。
赵:我大体上从事科技工作20年,从事政府工作20年,并没有发觉,自己的语言有点变了。我母亲就说过:“我觉得你还是有点官气。”我说:“何以见得?”她说:“比如,别人给你打电话说得长了,你就会说,‘好吧,今天就谈到这儿吧’。你哪能就这样把人家的话阻止了呢?”我辩解说:“我电话实在太多了。”我夫人也有类似的提醒。
吴:这样的话,您母亲、夫人会跟您讲,下级就不会讲。有时听听这些话是很有好处的,我夫人就批评我:“你不会跟人讲small talk,一讲就讲正事,什么聊聊天啊,都不会。有时工作中眼睛一瞪,显得你太厉害。这样不好。”
赵:我年轻的时候,夫人提醒过我:“有时候朋友聚会,你滔滔不绝,别人也不好意思打断你。”
吴:亲近的人能够给你提出别人不会提的意见,这也是交流,有利于改正自己没意识到的毛病。交流,不要总是试图改变对方
梁洛:两位老师好,我是上海戏剧学院研究生部编导专业的学生。我看过一本《吴建民传》,里面提到,在吴大使处于人生低谷时,您的夫人施燕华大使与您互相扶持,令人称道、羡慕。但是,现在我有个困惑:大家都说大学里的恋爱是没有结果的,这可能有很多原因,比如沟通不畅而产生隔阂。在这个我们通常渴望被肯定的年代,如果对方老想改变我,两个人在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障碍就会越来越多,沟通就没有效果。还有一个原因大概是关心则乱,有很多人在这个过程中彼此还是关心对方的,但是最后却不得不分开。怎样沟通和交流,才能够起到一个好的效果呢?
吴: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就是人和人交流的问题,特别是男孩子和女孩子之间的交流问题。你刚才提到想改变对方,根据我这一辈子的经验,改变对方是很困难的,改变自己是容易的。
西汉时期有个著名的政治家叫贾谊,他写了一篇文章叫《退让》,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过去有两个诸侯国,一个叫楚国,一个叫梁国。这两个国家都是在边界上种西瓜,楚国的瓜不浇水长得很不好,梁国的瓜天天浇水长的很好,楚国人就很嫉妒,晚上跑过来把梁国的瓜秧连根拔了,瓜就死掉了。梁国人知道了就很生气,这也太坏了!于是,就跟梁国的县令上报,梁国的县令叫他们不要报复,相反,晚上派人去帮楚国人浇水,并且不要让对方知道。久而久之,楚国的瓜也长得很好。后来楚国人发现了,我们的瓜长得这么好,原来是对方不仅没有报复我们,而且想办法帮我们浇水啊,就很感动。楚国的国王亲自跑到梁国去赔礼道歉,两国就和好了。这就是退让的美德,它说明了一个道理:改变自己更容易。两个人交流时不要总想着改变对方,你越想改变他,他就越想反抗,不如先改变自己。人与人相处很奇妙,如果对方感觉你很体谅他,他会很感动,做出相应的行为,就像楚国人看到梁国人这样子。再举个大的例子,中国改革开放,就是首先改变自己,然后世界也变了,向中国敞开怀抱,各国企业家也到中国来了。改变了自己以后也就可以改变对方。这是大例子和小例子的结合。
P42-P43
每一个人都需要有人和他开诚布公地谈心。一个人尽管可以十分英勇,但他也可能十分孤独。
——【美】海明威
能向他人征求意见,叙述自己的痛苦,这会是一种幸福,可以与穿越炎热沙漠的不幸者从天上接到一滴凉水时的幸福相比。
——【法】司汤达
一个人必须知道该说什么,一个人必须知道什么时候说,一个人必须知道对谁说,一个人必须知道怎么说。
——【美】德鲁克
谈话,和作文一样,有主题,有腹稿,有层次,有头尾,不可语无伦次。
——梁实秋
本书献给热爱生活的人们,尤其是年轻朋友们。我们希望读者能得到这样一种启示:善于交流对人生有莫大助益,增强自己的交流意识会使人生更美好。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意谓善于思考、勤于思考,会增加人生的存在感,祛除虚无感。但是,如果仅仅善于思想,而不经常与人交流,无异于身处孤岛,“思”何以升华?“在”又有何意义?鲁滨逊遇难流落于海中孤岛,但他还有一个交流对象,是他教化的土人“礼拜五”。假如没有这个交流对象,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恐怕也写不出来。
人的交流能力在咿呀学语时就开始受到父母的培养,幼儿园的说话课,小学的语文课,中学的外语会话课都大量采用不同的方式,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培养着孩子们的交流感。由于生长环境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生活实践不同,人的交流能力就有了高低之分,甚至差别很大。
那些善于交流的人,容易使自己处于较温暖的生活与工作环境之中,容易在工作上取得成就。一般而言,充分的交流,及时的沟通,是每个成功人士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
交流意识与交流能力强的人,是把交流当成了艺术,从而对自我有所要求。他愿意在许多场合有意识地去表达、去发问、去回答,自有收益,而渐成习惯,遂成自然。本书就是希望与读者们共同探讨:不论你从事哪种职业,处于人生哪个阶段,只要有意识地、适当地扩大交流的对象和范围,都会取得更大的成就,得到更多精神上的愉悦。
2009年10月,我和吴建民先生以“交流使人生更美好”为主题,进行了一次深入对话。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的《交流使人生更美好》,就是这次对话的成果。中央电视台的读书节目还对此作了介绍和推荐。 2012年11月,我们访问上海戏剧学院时,讨论了培养大学生交流能力的必要性。我们了解到该校的课程尤其着重“对话”的培训,于是和学校领导商定,在上海戏剧学院与上海几所大学的上百位青年学生们进行四场对话,主题依然是“交流使人生更美好”。我们和这些年龄相差达半个世纪的青年学生的对话,居然成功地跨越了两辈的代沟,令我们十分欣喜。青年学生关注的众多热点话题令我们深思;他们的激情也燃烧了我们,令我们真情作答。我们确信,长江后浪催前浪,势不可挡。
因为我们两人几乎已经经历了人生的大部分阶段,所以在对话中能从多种角度提出问题,也能从不同角度回答青年学生密切关注的焦点。但我们的回答却不是唯一的,相信读者朋友也许可以做出更好的回答。
这是由两个回合的对话综合而成的一本关于交流的通俗读本。文本内容没有以对话场次排序,而是以对话主题层层递进,各辑之间既有连带,也各有主题。节选我们两人的前一次对话,有助于理解我们和大学生们的对话,所以将这部分穿插于本书各相关位置。
如果此书能启发青年人和家长的某些思考,能帮助大家释放出潜在的交流能力,创造更高质量的生活,那将是我们的荣幸。
世界知识出版社的两位领导高树茂大使和沈国放大使(两人都曾是驻外大使)是第一次对话的倡议人,沈大使还现场观察了第一次对话,并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在第二次对话历时两天的过程中,上海戏剧学院党委书记楼巍教授全程主持并深度参与,该院有关领导和老师亦对这次对话提供了巨大帮助,学院图书馆馆长王伯男为促成本次对话呕心沥血,与他的许多学生一起,为本次对话进行了周密的安排和周到的服务。没有以上诸位和许多同学的贡献,本书不会如此顺利地诞生。由对话成书和由案台写作成书截然不同,记录稿需要去繁就简,提炼观点是需要功力的。世界知识出版社资深编辑袁路明女士、北京朗朗书房出版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呼延华先生和青年编辑何璐□同志,对此卓有贡献。谨表谢忱。
《正见民声(跨越50年的代际交流)》编著者赵启正、吴建民。
《正见民声(跨越50年的代际交流)》是交流实践的作品,是赵启正、吴建民之间以及他们与上海几所高校的逾百名大学生之间交流对话、思想碰撞的结晶。
一个是跨越多领域、做过多个政府部门领导的公共外交家,渊博幽默;一个是叱咤国际外交50年的资深外交家,温润理性。他们以卓尔不凡的人生经历和耐人启迪的成功故事,在数场对话交流中,围绕青年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倾囊相授,将交流的艺术、沟通的真诚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以金针度人的旷达、宽容、平和、真诚……传授给交流现场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可能的读者。辑成本书的每一段对话,或激情澎湃,或娓娓道来,或鞭辟入里,或循循善诱。那岁月沉淀的成长经历、人生阅历、问题思索、成功启示,都蕴藏在朴素、实用、情感真挚的文本中。
旁听一段好的交流对话能让人心旷神怡,亲历一场好的交流对话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里,你不仅可以找到青年人普遍困惑的问题答案,还可以学习两位资深“发言人”的交流之道和沟通艺术。旁听或亲历,只要你打开本书,就会感到一种真实的拥有。
交流,使人生更美好。
《正见民声(跨越50年的代际交流)》编著者赵启正、吴建民。
旁听一段好的交流对话能让人心旷神怡,亲历一场好的交流对话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这里,你不仅可以找到青年人普遍困惑的问题答案,还可以学习两位资深“发言人”的交流之道和沟通艺术。
旁听或亲历,只要你打开本书,就会感到一种真实的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