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化过程中,有些动物的面部感觉器官变得非常敏锐。海洋深处,有一种叫“穴居鱼”的鱼类,他们非常适合在黑暗的环境中生存,在那种环境中虽然什么都看不到,但是穴居鱼可以通过长在身上的脊状物触须,探测到水中游动的猎物微小的波动;经常出没于沙漠地带的响尾蛇,有着非常灵敏的感知热量的本领,它的面部就像一部非常灵敏的红外线探测仪器,可以捕捉到热量的微小变化,从而可以准确地定位猎物;狗更是有着非常灵敏的鼻子,它们可以辨别出数万种不同的味道,并能分辨很远处的气味;猎豹和老虎的眼睛,就像架在脸上的一副高倍望远镜,并能够用三维立体的方式把观察到的物体定位……这些动物的面部都有非常特殊的感觉器官,这和它们各自的生活习性是密不可分的。
而我们人类的脸也是如此。人类脸的雏形可以说已经冲破了原始生物脸部的混沌状态,突破和超越了很多哺乳动物,而出现在进化之树的最高处的枝丫上。人类的脸和类人猿、大猩猩甚至是猴子等灵长类动物的脸无疑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但这并不能说我们人类的脸就能够和这些灵长类动物的脸画上等号,因为人类的脸有着区别于这些动物的很多明显特征。
首先,我们人类相对较小的嘴,把人类和这些体形硕大、遍体黑毛的动物(我们人类的近亲)截然地分开了。你仔细观察一下我们人的头部,它和猿猴相比有两处明显的区别:人的大脑变大了,嘴却变小了。
人类和这些动物最初的分化发生在大约距今200万年前,那时我们人类祖先的食物从难消化的多纤维食物变成了一些相对容易消化的食物。这一饮食结构的变化给人类身体结构带来的变化是不言而喻的。它的第一个结果就是人类的消化道不再像类人猿那样肥大,而变得相对小了。消化道变小后,人体自然就可以把更多的能量分配给身体其他器官。因此,以前用于消化系统的大量能量,就能重新分配供给大脑,于是通过进化,大脑容量变大了。
与此同时,选择易于消化的食物也意味着人类的脸可以进化得更小一些,由于人类在咀嚼时已经用不着硕大锋利的牙齿,更不必再用巨大的颌骨来撕咬那些劣质的、不熟的食物,整个咀嚼系统都相应变小了。嘴不再是突出的,这使得我们脸部的线条变得越来越平,经过数万年的进化,就形成了我们现在的脸型。
我们人类的脸为什么同很多哺乳动物不一样,没有长着毛呢?一张光滑洁净的脸会被大家喜欢和爱惜。相反,如果满脸都是痤疮、粉刺之类的东西,而且脏兮兮的,都是皱纹……这样的一张脸很容易让人们产生反感,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还要从进化的角度来解释。大家都知道,我们人类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主要是靠语言和表情动作。但很多动物并不是如此,比如,蚂蚁靠触角和气味,海豚靠它们声带发出的超声波,就是一些和我们人类有着“近亲”关系的初级灵长类动物,也很少通过复杂的表情来进行交流。非洲卷尾猴会利用它们的尾巴来传递信号。公猴子们把自己的尾巴高高地旋转扭曲起来,然后发出一种特殊的香气,香气顺着空气慢慢地飘散开来,这可以引起很多异性的青睐,它们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向异性求爱。可是人类和一些高级的灵长类动物,在进化初期就选择了与众不同的交流方式,那就是声音和表情动作。特别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产生了复杂的交流方式——语言,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但是在人类的进化初期,人们的语言表达远远没有现在这样丰富多彩,所以更多的交流,只有通过表情动作来完成。而脸部,又是人们表达表情动作的主要“场地”,所以,如何能使人的脸成为人们交流的主要工具,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张无毛的脸,正好符合这个要求。虽然我们知道地球上诸如狮子、狗、猫,尤其是大猩猩、猴子等一些高级的哺乳动物,它们也可以用脸来传递部分信号。但是,一张光滑无毛的面孔,却能够大大增强信号传递的深度和广度。我们人类的面部表情所传达的信息是非常清晰、细腻的,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地球上任意一个物种都望尘莫及的程度。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由于面部表情达意的需要,脸上的毛发变得越来越少,直至全部消失。也正是在此过程中,人类一步一步地走向了文明。
P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