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百问》和《伤寒百问歌》这两本书都是以简单易懂的形式阐明和发展了《伤寒论》的成就,启发了人们学习《伤寒论》的思路、指导后人如何深入学习《伤寒论》,对《伤寒论》的整理和阐释贡献巨大,是研读《伤寒论》的重要读本。
《伤寒百问》以通俗的语言,用问答的形式,来叙述《伤寒论》的原意。书中设一百问,论述伤寒各种相类证候及杂症,抓住了其纲要,易于理解。书中对阴毒伤寒、妇人、小儿伤寒的证治也做了详细论述,充实并发展了《伤寒论》的内容。
《伤寒百问歌》以七言歌诀形式论述了临床辨证有关的93个问题:包括六经证候、类证鉴别、症状治法等问题,并引前人有关《伤寒论》注文以阐析部分歌诀,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便于对《伤寒论》主要论点的理解,对后世研究学习《伤寒论》具有很大的帮助。
《伤寒百问》(即《南阳活人书》的最初版本),北宋时期名医朱肱撰著。
首创“六经”之说。提出研究《伤寒论》必须以经络论三阴三阳,以阴阳表里为辨证大纲,形成了《伤寒论》的经络学说。
本书以通俗的语言,用问答的形式,来叙述《伤寒论》的原意。书中设一百问。论述伤寒各种相类证候及杂症,抓住了其纲要,易于理解,然后详列各方,说明各方主治的病症,同时选取了《太平圣惠方》、《千金方》、《外台秘要》等方以补仲景之未备。此书对阴毒伤寒、妇人、小儿伤寒的证治也做了详细论述,充实并发展了《伤寒论》的内容。
《伤寒百问歌》以七言歌诀形式论述了临床辨证有关的93个问题。包括六经证候、类证鉴别、症状治法等问题,并引前人有关《伤寒论》注文以阐析部分歌诀,比较通俗易懂,便于对《伤寒论》主要论点的理解。
伤寒百问
序
卷一
第一问 均是伤寒也,冬谓之伤寒,春谓之温病,夏谓之热病,何也?
第二问 伤寒一二日,发热恶寒,头项痛,腰脊强,何以知太阳经受病?
第三问 伤寒二三日,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何以知阳明经受病?
第四问 伤寒三四日,胸胁痛而耳聋,何以知少阳经受病?
第五问 伤寒四五日,腹满而嗌干,手足自温,或自利不渴,或腹满时痛,何以知太阴经受病?
第六问 伤寒五六日,口燥舌干而渴,口中和而恶寒,何以知少阴经受病?
第七问 伤寒六七日,烦满而囊缩,何以知厥阴经受病?
第八问 古人云:三日已前当汗,三日已后当下,何也?
第九问 伤寒只传足经,不传手经,何也?
第十问 素问日:伤于寒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何故?伤寒反为热病。
第十一问 如何谓之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
卷二
第十二问 伤寒与伤风何以别之?
第十三问 谓伤风见寒脉,伤寒见风脉,何也?
第十四问 热病与中暑何以别之?
第十五问 难经云:温病脉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随其经而取之,何也?(温痰谓之天行病,仲景无方,外台千金尚枢密等详。)
第十六问 有温病,有风温,有温毒,何以别之?
第十七问 有中湿,有风湿,有湿温,何以别之?
第十八问 痓病是伤寒所致,与伤寒相类,何以别之?
第十九问 脚气近伤寒,何以别之?
第二十问 伤食近伤寒,何以别之?
第二十一问 风痰近伤寒,何以别之?
第二十二问 疟疾近伤寒,何以别之?
第二十三问 虚烦近伤寒,何以别之?
第二十四问 发热而恶寒者,何也?
第二十五问 恶寒者,何也?
第二十六问 恶风者,何也?
第二十七问 太阳证,热多寒少者,何也?
第二十八问 太阳、阳明、少阳发热,何以别之?
卷三
第二十九问 往来寒热者,何也?
……
卷四
卷五
卷六
伤寒百问歌
序
卷之一
卷之二
卷之三
卷之四
方剂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