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影里,姜有贵道:“不来的,过后咱要好生理论理论。”
锣鼓在前,唢呐随后,红彤彤的灯笼引导着几挂大车出了队部的大门。
陈玉清和黄富山起劲儿地吹着唢呐,欢快的东北大秧歌的曲调在辽阔的田野上显得格外嘹亮。春风轻轻吹,马铃叮当响。当几挂满载欢歌笑语的大车停在路口的时候,人们便听到公社小广场上那欢快的锣鼓声。
路旁挤满了看热闹的人群,各屯来参加庆祝会的队伍潮水般地涌进公社门前的小广场。
知青们也都穿上红红绿绿的衣服,扎着又宽又长的腰带,在苗雪娟的带领下,一边扭着,一边吹吹打打地向公社小广场走去。
苗雪娟在队伍前头起劲地扭着,她那火红的腰带就像一束在阳光下燃烧的火炬,她优美娴熟的舞姿不断博得人们的喝彩:
“加劲扭啊!新二屯的秧歌全公社是有名的!”
“雪娟,好啊!没有人能比得过你!”
听到人们的称赞,苗雪娟扭得更加起劲了。她脸上挂着笑,冲着秧歌队伍喊道:“咱扭出个样儿给他们瞧瞧!一、二,浪起来——,一、二,浪起来——”
顿时,知青们收住脚步,惊愕的目光一齐投向苗雪娟。
“你妈才浪!”宋刚低声骂道。
刘万春问姜有贵:“好好儿的,怎么骂起人来?”
姜有贵说:“谁骂人了?她是让你们扭得美点儿。”
宋刚说:“在我们天津,‘浪’就是骂人。”
“‘浪’在咱这儿叫美,男女都能用,哈哈——”姜有贵笑得前仰后合,“浪啊……美啊……”
女知青们臊得红了脸,低了头,只有汪艳秋在哧哧地笑。
锣鼓又响起来。路边有人大声喊道:“前边放眼儿射呢!”
杨书记冲那方向骂了一句:“你个臭王八犊子!”
公社门前鞭炮齐鸣,锣鼓喧天,人流如潮,像开了锅。
很少遇见这样的场面,于是,大人孩子都来凑热闹。不过,庄稼人还是知道欢庆是时间性的,而种庄稼是季节性的。你耽搁它三天,它荒废你一年,你糊弄它一会儿,它糊弄你一年。地里不播种子就不会长出庄稼,也甭想一喊口号就麦浪滚滚,一扭秧歌地里就齐刷刷地长出油绿的菜苗来。庄稼人得种地。
天刚蒙蒙亮,知青们就爬起来,在门前忙着洗漱。杨书记顺土道走下来,冲着他们说:“嘴里有啥?一个劲儿地掏!”他把棉袄披在肩上,“一会儿都到钱家茔去,昨儿干啥今儿还干啥。”
钱家茔的土地黑油油的,很松软。刘万春挑着水桶在前边走,李明起从后边跟上来,说:“听说这菜秧子还得十多天才能栽完,到那时,还不把咱都累散架?”
刘万春说:“哪这么多泄气话!”他把扁担换了个肩,两只水桶在身边沉重地画出一个圆。
李明起说:“一天百十来担水谁受得了!”
一阵风吹过来,顺着垄沟腾起一股烟尘,李明起晃了一下身子,桶里的水泼溅出来,一双解放鞋立刻就湿透了,他赌气地放下扁担,说:“歇着!”
刘万春说:“要歇大家一块儿歇。”听他这么说,宋刚、宋宝文和小顺子也放下水桶。
“哎——还干得动吗?不行,咱妇女跟你们换着干!”妇女队长陈秀香叉着腰向这边喊。
李明起转过身,只见二十多个妇女都在看着他们,尤其陈秀香那张似笑非笑的脸真让他恶心,就像嘴里被人塞了苍蝇。
小顺子说:“换着干,还不换出你的大肠头来。”
李明起冲宋刚他们几个喊道:“妇女们跟咱们挑号儿啦!咱们干起来呀!”
宋刚蹦起来应和着:“给她们来个狗撵狗!”
小顺子说:“干!干出孩子吃鸡蛋!”
张德奎也说:“别拿玉米饼子不当干粮。”004-005
这是一曲凄婉而炽热的歌,烙在心中,刻在记忆里;这是一首苍凉而凝重的诗,写在风中,镌在星光里。
我终于写完了这本书的最后一个字,此时,我不知道该怎样形容我的心情,是欣慰?还是感慨?或是不安和苦涩?这些我都说不清楚,只是恍恍惚惚地觉得有那么一点点的如释重负的感觉。写作的时候,我时常含着泪水,现在书写完了,可我的心还是不踏实,从来没有尝过的一种滋味。北国风霜雨雪的呼唤使我的感情一次又一次地回到那片黑土地上。
外边很静,可我没有睡意,我把这本书看做是我的第二个女儿,我很爱她。现在,她像个熟睡的婴儿就躺在我的案头,可我不敢惊动她,怕她醒来再搅得我心神不宁。
知青的历史,是一部沉甸甸的令人终生难忘的历史。我有过这样的经历,也有像书中人物一样的痛苦和欢乐。每当我向人们讲起这段历史的时候,总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只因为这是我们自己的故事——知识青年的坎坷、不幸与不懈的追求。
在知青联谊会上,我们的第一杯酒敬献给英年早逝的不灭的知青亡魂,以寄托大家的沉痛哀思。我的一位同学含着泪水唱的第一首歌就是《小芳》,听他用挚情来呼唤那黑土地上的亲人。想起这些,更觉得我这支笔的笨拙。
我感谢黑土。感谢她教会我面对现实的自信和勇气;感谢她教会我以朴实的性格对待亲情、友情和爱情;更感谢她以善意的目光看待人生。我讨厌虚情假意、口是心非,我喜欢直来直去、以诚相待,因为这是黑土的性格。
我想念黑土,想念知青点饥寒交迫的日子;想念黑土地上的暴雨、狂风和漫天飞雪的情景;更想念那里每一个淳朴善良的人,以及那片土地上的一草一木,因为这是一段忘不掉的情。
多少次,梦回黑土,醒来后,睡意全无。十八岁,金子般的年龄——我踏上黑土,那是一个真实的世界。累了,骂娘。饿了,咬牙。肩膀的皮不知掉了几层,满手的老茧又厚又硬,更可怕的是孤独与失落常使我在小窝棚里望着星星黯然神伤。青年点是我的家,这个家充满了坚韧、友爱和善待,也让我懂得了爱情的纯真与美好。实际上,无数个青年点汇聚的是一种精神,就像黑土地上的高粱。
上小学,我遭遇过退稿信,师范在读时,退稿信又一次和我相遇。毕业后,笔耕不辍,但十几万字的打稿让我点了炉火。几次失败,我没有灰心——为了心中的梦想。这一次,我成功了。苍天有眼。丑媳妇总得见公婆呀!
写作能充分表现爱。在写作中能拾到金子。我喜欢写作,可我很笨。我表现了爱,纯真而圣洁的爱,爱人,爱那一片黑土以及黑土上的绿色与金黄。确实,它是我心底情感的进发。
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是真诚的爱,直到永远,而最可恶的则是虚伪。人需要真诚,就像黑土地上的秋实。
从写作中我似乎明白了一个道理:再富有的人也有他的苦恼,再贫穷的人也有他的欢乐。
写作和我的工作并不矛盾,我是个教书匠,很穷,也很富有。
在写作和校稿期间,承蒙大沽中学和盐场中学的领导和老师们热情的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借此,向百花文艺出版社社长薛炎文、原副总编辑、《散文》原主编刘雁老师、《小说月报》原创版唐嵩老师以及在写作中给我帮助和鼓励的朋友们致以诚挚的谢意。
孙方泰
2009年10月
书中讲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群天津知青在东北农村插队的故事。理想与现实、热情与困惑、奋斗与思考,在黑土地上发生了艰难的碰撞;风霜雨雪记录了知青们用信念和血汗书写的历史,爱情的飘落更是催人泪下。作品以饱含激情的笔触生动塑造了刘万春、宋刚、汪艳秋、二妮等鲜活的人物性格,突出了他们不懈的追求和坎坷的人生经历,真实地再现了那个年代的风云画卷。
岁月沧桑,黑土情深,那是我美丽的初恋。蓦然回首,暮年已近,我,面对夕阳——依然唱着动人的情歌……
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是真诚的爱,直到永远,而最可恶的则是虚伪。人需要真诚,就像黑土地上的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