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校长风度/闲话文库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汪春劼
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汪春劼是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由他编著的《校长风度》一书对13位从无锡走出去的著名大学校长人生成长的轨迹做了深度扫描。本书并非“传记”,而是以人物一生为背景,来扫描来透视作者自己最感兴趣、也最能凸现人物性格和命运的某些片断。这些片断更多地集中于他们担任大学校长之前。

内容推荐

汪春劼编著的这本《校长风度》介绍了无锡、苏州一代的文化俊彦中,在中华民国时期担任校长的13位名人的事迹,对于当今的大学校长有着很重要的启迪作用。

目录

引言

中国近代国立大学校长中唯一的女性:杨萌榆

 洞房花烛夜的厮打

 最早走出国门的新女性

 “学生为王”的时代

 学界大牛间的口水战

 横死于日军枪口下

二十六岁的大学校长:胡敦复

 一招鲜,处处先

 选才有方的伯乐

 白手起家办大学

 拒绝“招安”的私立高校

从赌徒到哈佛MBA:潘序伦

 家在东坡书院旁

 年轻时不懂事,懂事时不年轻

 哈佛大学的“宅男”

 下海创业的年轻教授

 滚雪球式的办学

 见证立信学校的消失与重生

绘画大师中的交际达人:徐悲鸿

 一次征稿让他一脚跨入“上流社会”

 二十三岁的他,结交的多是文化大腕

 家中有六个仆人

 他的朋友很多,他的对手也不少

只读过中学的大学校长:钱穆

 读书种子

 一路有良师指引

 任职中小学十八载

 叫座的北京大学教授

 跟国民党走

 香港中文大学的开创者

 被台湾学界边缘化的大师

地盘不断被削减的大学校长:潘菽

 史上最牛的三届学生

 不断拔高的“被捕”

 哥哥影响下改变的人生

 南京大学的第一人掌门人

提前“下课”的北大校长:周培源

 周家有子初长成

 人生的青葱岁月

 他与清华“大牛”的交集

 骑马上班的教授

 从“白丁”到领导

 在北大的风口浪尖

 提前“下课”的北大校长

 这一辈子不是为所追求的

从文艺青年到从政书生:顾毓琇

 世家子第

 清华八年

 文艺青年

 书生议政与从政

 九秩老翁成“空中飞人”

淡定面对人生的大落大起:钱钟韩

 与钱钟书同窗十三载

 选择清华还是选择交大?

 “东方MIT”的“学霸”

 没有拿到学位的“海归”

 从“白丁教授”到校级领导

 淡定于人生的大落大起

年龄最大的大学掌舵人:钱伟长

 出生在书香门第

 弃文选理的大跨越

 学生运动的干将

 留洋归来的理工翘楚

 向顶头上司说“不”

 清华右派的旗帜

有着强大气场的政治家校长:蒋南翔

 学生与校长的交集

 学生与校长的碰撞

 从清华走出的政治家

 有着强大气场的政治家校长

 斯人已去,毁誉交加

天上掉下一个大学校长:虞兆中

 顺风顺水的人生

 “违规”讲课的助教

 没有担任过副职的领导

 “不听话”的大学校长

乐于助人的“理工男”:钱令希

 大户人家的子弟

 屈指可数的大学同学

 25岁的工科教授

 一对黄金搭档

 爱才如命

 家中那本难念的经

后记

试读章节

现代每个人的成长几乎都要经历三种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石,对一个人的成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胡敦复从小就享受到了让人羡慕的家庭教育。

世居无锡堰桥镇村前村的胡家是一个望族,诗书传家,先祖胡瑗是北宋鸿儒、著名教育家,曾出掌苏州府学和湖州府学,主修“明理达用”,卓有声誉,被公认为宋代儒学宗师。宋神宗称他为“真先生”,清初在无锡惠山之麓、天下第二泉旁建专祠祀奉,占地四亩;后又购四十亩祠田,保证其日常开支。因战乱,祠堂受损,胡敦复的父亲多次捐款维修。

从胡瑗至胡敦复历三十一代,胡敦复的祖父曾任桃源县(今泗阳县)教谕,清末举为江苏省咨议局议员,民国初曾任临时省议会议员,颇有社会声望。对胡敦复影响最大的人是他的父亲胡壹修与叔叔胡雨人。

胡壹修与胡雨人昆仲终生情深意笃,志同道合,既会“聚财”也会“散财”,致力于地方的复兴。他们经营了许多事业,如养鱼、制陶、植桑、养蚕、经商、开荒;他们将一部分经营所得敬恭桑梓,如架桥铺路,筑坝围堤,开浚河道,兴办学校,助贫扶孤,调解纷争。尤其是在地方上开建公园,创办图书馆,这在当时全国的乡村都是领风气之先的。胡氏兄弟在无锡人气极旺,是深受民众爱戴的地方士绅。

胡敦复曾这样评价父亲胡壹修:“综观先严生平,急公好义,乐善不倦,而自奉至俭,自视淡然。……其待人接物也,如冬日之日,有吾先祖之遗风。其为人谋也,无问远近亲疏,一尽忠恕之道。其致力公务也,夙兴夜寐,念兹在兹,所谓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者。其设计经营一切事业也,以至少之财力,收至大之效果。虽力所不及者,亦能随机应变,因时制宜。”父亲对胡敦复的影响集中在两点,一个是喜欢做实事,为社会谋利;另一个则是奉献精神。

与其兄有别的是,胡雨人精力更多地集中在教育上。他二十一岁考中秀才,三十一岁(1898年)考入南洋公学师范学院,1900年,胡雨人赴日本留学,是当时在日为数不多的公费留学生(1896年,中国有十三人赴日留学,1901上升到三百人)。1902年回国后,他曾担任多所学校的领导,并先后任北京女子师范教务长、校长,江苏南菁中学、无锡公益工商中学、宜兴中学等校校长。他是中国近代教育的第一批开路先锋之一。

胡氏兄弟俩思想前卫,乐于接受新知,信仰天主教。在旧学盛行,新学饱受争议,众人依旧按科举的指挥棒做功课时,兄弟俩比他人领先一步,让下一代抛弃科举老路,去大胆追求西学。早在1897年,已过而立之年的胡雨人在南洋公学读师范时,便让十一岁的胡敦复跟他来南洋附小学习;1900年,兄弟俩又让九岁的胡明复(敦复二弟)、八岁的胡刚复(敦复三弟)、六岁的宝如(胡壹修的小弟)跟随一位在华日本人学习日文。1901年,兄弟俩开设家塾,有男女学生十多人,课程十几门,为方便请外语老师到家塾上课,曾把家塾迁至上海徐家汇南洋公学附近与无锡市中心三等学堂旁。

1902年6月,在弟弟胡雨人的建议下,胡壹修亲送敦复妹妹胡彬夏与敦复的未婚妻华桂馨进入东京实践女校学习(时中国女孩尚不能走出家门求学)。同年冬天,胡氏公学在堰桥镇村前村成立,次年设女子部。江苏巡抚获悉此举,立即下令各地严厉禁止设立女子学校,以维护纲纪。于是女子部仍托名家塾,由有文化的胡雨人妻子继续主持,三年以后禁令取消,才正式并入公学。上述胡氏兄弟的所作所为,在当时皆为非常之举,震世骇俗。1906年出版的《锡金乡土地理》如此介绍堰桥,“镇之望族为村前胡姓,留学外洋及外省者不少。居民多入天主教,教民子弟,皆就学于上海徐家汇教会学校。”

胡壹修胡雨人的一言一行,不仅让胡敦复兄弟姐妹领先一步接受西学,得以赢在起跑线上,使他们一招鲜而处处先;同时父叔昆仲那独到的眼光、大胆的举动、不断取进的精神、事业家的情怀也深刻影响着胡敦复。

与同龄人只读四书五经相比,胡敦复是幸运儿,他的启蒙教育兼有中国传统文化和近代西方科学两种色彩。十一岁之前,胡敦复在家接受叔叔的指点,打下了坚实的国学根底;十一岁之后,在叔叔胡雨人的安排下,他考入了南洋公学附小(时称外院)。那时,从无锡乡下到上海只能乘坐木船,一百二十公里的水路却要用几天时间。开埠半个世纪的上海名声在外,高楼林立,机器轰鸣,城市繁华,灯火通明,小小年纪的胡敦复坐在船上,看着岸边的风景,对这个即将到达的大都会充满着向往。

P32-34

序言

距今九百多年,世界上第一所大学(1088年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的诞生,标志着人类在精神财富的创造上迈上一个新天地;其后,大学在许多国家生根开花,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巴黎(1170年)、牛津(1167年)、剑桥(1209年)、哈佛(1636年)、耶鲁(1701年)、柏林(1810年)、东京(1877年)等。

在中国,大学制度是西学东渐的产物。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诞生于1895年(北洋大学堂)。二十世纪前半叶,中国教育理念很快与世界先进高等教育接轨——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场所,更是培养人的思想、情感、意志、品质之所在,是铸造灵魂的地方。

但是,自进入市场经济以后,在各种利益的驱使下,中国部分大学日益违背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违背学问研究的内在肌理,以至于“痛苦而无奈地步入追名逐利、失魂落魄的‘快车道’。”(南京大学校长陈峻,2012)在资本与权力的双重压力下,大学的独立性、学术性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大学失去了宁静,变得浮躁与世俗化。北京大学钱理群先生曾指出:

我们中国大学弥漫出两种可怕的思潮:实用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思潮。所谓实用主义就是完全被个人利益所驱使,有用就干,无用不干。因此必然也走向虚无主义,就是除了时尚和利益之外一切都不可信,一切都不可靠,一切都可以放弃抛弃。实用主义和虚无主义就导致了大学的两个结果:一个是知识的实用化,一切与实用无关的知识都被大学所拒绝,既被大学的老师所拒绝,也被大学里的学生所拒绝;二是精神的无操守,拒绝一切精神的追求和坚守。

现行的大学教育不仅面临科技革命、知识经济、网络技术、全球化、公开课等的强烈挑战,也面临市场经济、资源危机、腐败风气等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的压力和冲撞。而漩涡中的大学校长处于冲突的交汇点。“和前辈教育家们不同,当前大学校长的实际关注,主要是建设一流大学、重点学科等数量化的指标和校际竞争,主要是被体制所规定而非学术所引导,也不是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学术研究和行政管理的双重角色、党政关系二元格局的扦格,使得并非所有校长都能一展身手……大学同时并行着官场、市场、学界的不同机制,大学校长的形象于是在学者、官员、企业家、政治家的多重影像之间逐渐模糊。”

现在,大学管理的行政化已为千夫所指,但根除它恐非易事。作为在无锡高校任教的一名普通教师,笔者怀着一份本土情怀,期望通过聚焦部分无锡籍大学校长,来思考大学之道,思考处于困境中的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之路。

被称为鱼米之乡的无锡(包括江阴与宜兴两个县级市)面积4787平方公里,人口637万(2010年统计),人才辈出,一百多年间涌现了一大批大学校长,据不完全统计,仅正职就有:

小小的无锡之所以盛产大学校长,同其水土、经济、文化、传统有密切的关联。无锡位居太湖之滨,交通便利,经济发达,书香世家的比例也远高于其他地方。“科举时代,无锡的读书人醉心于举业的比较多,故有‘文风特盛’之称”。清朝统治的268年间,共产生了114个状元,状元人数最多的省份依次是江苏49人、浙江20人、安徽9人、山东6人、广西4人。江苏状元人数占全国总数的43%,遥遥领先于各省;在整个清朝的26747个进士中,来自江苏的有2920人,占此总数的11%。无锡县在清朝有3人中状元,226人中进士(同期,人文荟萃的江阴是78人、宜兴148人、常熟161人考中进士)。科举废除后,作为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无锡经济依旧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人民生活富裕,重视教育的传统得以延续。

本书共剪影了十三位大学校长,他们全都作古。余生也晚,且与他们无亲无缘,然而,异时同地,也足以使我恒常感受到他们曾在的气息。在我所供职的江南大学校园里,钱穆大师的塑像坐落在人文学院旁的树林中;理学院大楼被命名为钱伟长楼,奠基时,九十一岁的老人亲临现场;徐悲鸿故居、周培源故居、钱锺韩故居、顾毓琇故居现都修葺一新;我也曾踟蹰于钱穆与钱伟长出生地、求学处、任教地,以及当年蒋南翔、虞兆中小学读书的校园……追寻他们的“足迹”。

严格讲,本书并非“传记”,在下并不是完全按照传记的方式来写每个人物,而是以人物一生为背景,来扫描来透视自己最感兴趣、也最能凸现人物性格和命运的某些片断。这些片断更多地集中于他们担任大学校长之前。

本书从众多的无锡籍大学校长中,选择了十三位作为观照的对象,这种选择没有什么标准,只是笔者能找到他们更多的信息,在绘制他们的“肖像”时,把握性更大点。本书编排上,以传主的出生日期为序,以此可以看到中国家庭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的变迁,看出时代的奔行轨迹。

一个大学校长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决定于青少年时代生活的社会环境给他提供的文化养分。本书所聚焦的十三位大学校长成长历程,颇能印证这一点,他们大多出生于书香世家,家庭殷实,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时,他们本人喜爱读书,勤于思考,锲而不舍,不断进取。当然,他们能走上校长之位,还与他们屡逢知遇的遭际有一定的关联。

关注大学校长的成长之路,关注的不仅仅是处在困境中的中国高等教育,也透过大学校长们受过的家庭教育、中小学教育来观照中国基础教育。学者傅国涌就提出:比大学更重要的是中学,比中学更重要的是小学,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要接受大学教育,而所有的人几乎都要接受小学教育。

大学应当通过在各项工作中坚持严格的伦理准则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学风,保持和发挥自己的重要作用;能够完全独立和充分负责地就伦理、文化和社会问题坦率地发表意见,成为社会所需要的知识权威,以帮助社会去思考、理解和行动;通过不断对新出现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趋势进行分析,加强自己的批判和前瞻功能,成为预测、警报和预防的中心;发挥智力和道德影响力,捍卫和积极传播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包括教科文组织《组织法》中所提到的正义、和平、自由、平等和团结;享有作为自己的权利与义务的充分的学术自由和自主权,同时对社会充分尽职尽责;在帮助确定和解决影响社会、国家和全球福祉的问题方面发挥作用。

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大学使命的阐述——只有当中国大学的管理者与社会能认同这一阐述时,世界一流大学离我们才不会太远,可要做到这一点,注定并不容易。

后记

不才忝列一所部属211高校,曾在课堂上问陈吉宁、王恩哥何许人?学生们一脸茫然。作为有身份有影响的现任清华、北大校长,在这信息唾手可得的互联网时代,竟也是名声不显。

如今朝野普遍感到,中国的大学,作为研究学术、探寻真理的所在,它的学术风气已式微不彰;作为高等教育、培育人才的所在,它的教育品质已急遽低落;作为批判世俗、烛照社会的所在,它的社会改革动力已大大萎缩。

面对沉疴缠身的高等学府,人们对处在漩涡中的大学校长投去更高的期许,对过去的大学领路人产生了更多的关注。由是市面上有了不少讲述民国大学主事者的书籍。可这些传记大多是可信的不可读,可读的不可信;仰视、包装的多,平视、卸妆的少。

如何写好人物传记,杨奎松先生有过深刻与系统的表述:“想办法能够贴近当时的历史环境,深入当事人的内心世界,以理解的同情的心态,来获得对历史人物当时思想情感和思想观点的正确把握。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关注历史人物的家庭出身、生长环境、教育背景、人生际遇及其性格质点与情感经历等种种因素的作用,重视对日记、口述及回忆史料的分析和利用。在这样一种基础上,如果再能适当地注意心理层面的分析和研究,对历史人物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行为与思想变化的解释,才容易更贴近历史的真实,并且也才能够让读者更立体更全面地了解历史。”

后学极为赞同杨师的理念,以“同理心”去解读传主人生的高潮与低谷、正面与负面、快意与恩仇。拙著写作时,没有平面地列举材料,而是挖掘不为人注意的“边角废料”,摒弃宏大、僵硬的教科书式历史叙事,贴近人物的内心世界,聚焦其成长过程中的一些“里程碑”事件,回到历史现场,努力写出传主的实在身分,实在神情,实在口吻——由是我笔下的传主与“百度”上那些广为人知的脸谱化描述有了一定的差异。如家中有六个仆人的徐悲鸿,既是绘画大师,又是交际达人;被蒋南翔打成右派的钱伟长,在清华求学时两人不仅是熟稔的乡党,而且是并肩战斗的学运骨干;钱伟长的叔叔钱穆现在名气很响,但其健在时,很长一段时间在内地被视为“反动文人”,在台湾被主流学术界边缘化;顺风顺水的周培源在北大校长位子上任期未满,便提前“下课”;潘菽当了几年南京大学校长,遭遇的却是“地盘”不断缩减,连自己终身从事的心理学专业也停止招生;潘序伦这位“现代会计学之父”逛过窑子,生前公开发表的自述中秉笔直书,但死后,当代人却删其文字,为尊者讳……

一百多年前才从西方移植到中国的高等教育,拥有过一段花样年华,也有过一段“知识越多越反动”的沉重。为了让读者认知时更完整更原汁原味,对一些有价值的史料拙著不进行剪辑,照单全收。  扫描这十三位大学校长的成长之路,投射的不仅仅是处在困境中的中国高等教育,也透过大学校长们在清末与民国年间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中小学教育来反思当今问题成堆应试盛行的基础教育。对当年课程、考试、教学的信息,本书给予了较多的关注。

写作中,得到诸多师长、朋友与学生的无私支持与真诚相助,他们是江南大学承欣茂、黄焕初、朱同丹、刘焕明、刘桂秋,无锡市史志办的程彤光主任,无锡市文化局的顾必成,教育部法规司的翟刚学,灵山基金会的王文,民间公益一线行动者寇延丁,上海大学读研的陈珍,华东师大历史系博士韩戌,山西大学历史系常利兵,上海崇明县政府董文欢,李慎之干金李尔柔,江苏新区的武鑫等等。伍大福博士校阅了全部书稿,为拙作增色不少;我的硕士生导师——西北大学李振民先生几十年来一直对不才关爱有加,耄耋之年还在电脑上细读拙稿,其恩可感,遗憾的是师母杨敏2012年底已归道山,再也听不到善良单纯的她对我稚嫩文字由衷的“点赞”与抬爱,祈望她的灵魂在天堂安好。良友书坊的臧杰先生长期致力于文化的传播与提升,为本书的出版他付出大量的心力,厚情深谊,尤需铭谢。

此书写作时,适逢鄙人第四个本命年。岁月的流逝让我对悲欣交集的人生,对生命的脆弱与不可逆,有了更深切的认知;对亲情友情的珍贵有了更深的体晤。本书献给与我生命离得最近的所有亲人,献给一直关爱与帮助我的师友、同事与学生。

拙著如果有一点创新,那也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与众人的成果上。为搜集材料,我在江南大学、华东师大、上海市、无锡市四家图书馆频繁出入,并受惠于新开发的“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在此,对为拙作提供方便的贤达们致以深深的谢意。

这部小书的问世,如果能让读者认识到过去的知识中其实有很多似是而非的东西,认识到成功者在攀上峰顶后仍会“伤痕累累”,认识到“人生就像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认识到作为国家精神高地的大学应守住根本,抵抗堕落,那将是笔者最大的荣幸。

汪春劫

2014年干江苏无锡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7: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