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文明之光(3)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吴军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吴军的《文明之光(3)》介绍了直到20世纪的音乐、艺术和一些科

技进步,尤其重点介绍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革命,并且在最后引出

我们当下必须关注的环境和发展问题。由于各章内容差异较大,可能不

是所有的读者都对全部的内容感兴趣。好在每一章都是独立的,读者可

以挑着读。

内容推荐

计算机科学家吴军博士继创作《浪潮之巅》、《数学之美》之后,将视角拉回到人类文明史,以他敏锐的眼光从对人类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却在过去被忽略的历史故事里,选择了有意思的几十个片段特写,有机地展现了一幅人类文明发展的画卷。

作者所选的创作素材来自于十几年来在世界各地的所见所闻,对其内容都有着深刻的体会和认识。《文明之光》系列《文明之光(3)》每个章节依然相对独立,书中全景式地展现了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多样性。内容涉及音乐、美术、计算机、互联网、金融、硅谷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启迪、微粒子和宇宙天文学、环境保护八个专题。

吴军博士的《文明之光》系列,为读者全面了解人类文明史中那些绚烂多彩的璀璨文明,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目录

前言

第十七章 从巴赫到柴可夫斯基一近代音乐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精制而典雅的巴洛克音乐

 第二节 英雄史诗般的古典主义音乐

 第三节 凸显个性的浪漫主义音乐

 第四节 丰富多彩的民族主义音乐

 附录一 贝多芬给他的永恒爱人的书信

 附录二 格里尔帕策(Franz Grillparzer,1791—1872)在贝多芬葬礼上的演讲

 附录三 经典音乐发烧唱片推荐

第十八章 从达维特到麦克斯一绘画的发展和个性的解放

 第一节 标准审美的(新)古典主义

 第二节 温情脉脉的浪漫主义

 第三节 光与色交织的印象派

 第四节 写实人生的新世纪绘画

 附录一 近代到现代绘画艺术的主要流派

 附录二 世界著名艺术博物馆馆藏介绍

第十九章 计算的时代一从算盘到人体的一部分

 第一节 自动计算一从梦想到实现

 第二节 划时代的发明一电子计算机的诞生

 第三节 超越科学计算

 第四节 让每个家庭都拥有计算机

 第五节 “三无”时代

 附录 计算机大事记

第二十章 伟大的博弈一华尔街的今昔

 第一节 庞氏游戏和泡沫

 第二节 华尔街的诞生和发展

 第三节 一个人掀翻华尔街

 第四节 将鸡交给狐狸照看

 第五节 不断重复的愚蠢

 附录一 些金融术语的含义

第二十一章 亘古而长青一硅谷的奇迹

 第一节 旧金山湾区

 第二节 硅谷的诞生

 第三节 硅谷的发展

 第四节 常青的奥秘

 附录 硅谷大事记

第二十二章 互联网时代

 第一节 互联网的诞生

 第二节 商业模式之争

 第三节 互联网的本质

 第四节 互联网从2.0到3.0

 附录 互联网大事记

第二十三章 上帝的粒子一希格斯玻色子和希格斯场

 第一节 世界是能量的

 第二节 上帝的粒子

 第三节 宇宙的起源一大爆炸

 第四节 宇宙的终结

 附录 宇宙诞生的时间表

第二十四章 增长的极限一珍爱我们的地球

 第一节 人类对环境的影响

 第二节 缓慢的增长

 第三节 珍爱地球

 第四节 科技的力量

 附录一 有关中国历代人口变化的说明

 附录二 有关韦伯太空望远镜有趣的统计数据

 索引

试读章节

第一节 精制而典雅的巴洛克音乐

人类的各个文明阶段都有各自的音乐艺术,但是早期的音乐都与宗教(包括祭祀)相关。而音乐成为生活娱乐的一部分,则是在物质生活相对富裕以后,这时音乐里宗教的气息也就相应减少了,世俗的气息渐渐增加。不过欧洲的音乐却是经历了两次从宗教到世俗的过程,第一次是从远古到古希腊罗马时期,音乐从祭祀、祈福和对神灵的赞美等礼仪用途,慢慢发展成世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到了中世纪,音乐又基本上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消失了,所剩不多的音乐大多出现在宗教的场合。教会一方面供养了音乐家并且培养了歌手,另一方面却把音乐变得单调而波澜不惊。欧洲音乐第二次走向世俗的过程,就是渐渐摆脱教会影响的漫长过程,虽然这个过程从文艺复兴时期就开始了,但是真正产生质变的是在18世纪初的巴洛克时期,因此巴洛克音乐是所有古典音乐的基础。

巴洛克,源于西班牙语的Barocco,本意是不圆的珍珠,引申的意思是“有很多细节”,它最初用来形容文艺复兴后期那些豪华的建筑及其精致细腻的装饰风格。因为在那个时期,欧洲世俗王权(包括贵族们)的势力得到扩张,他们喜欢富丽堂皇的宫殿,讲究奢华的排场。后来这个词被用到绘画和音乐上,其含义也是类似的。巴洛克音乐的特点是华丽而精致,加人了大量装饰性的音符。不过与后世的音乐相比,巴洛克音乐旋律短促,高低起伏很小,这说明它还没有完全摆脱宗教音乐的影响。

巴洛克时期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包括意大利的维瓦尔第(Antonio LucioVivaldi,1678—1741)’、德国的亨德尔(Georg Friedrich Handel,1685—1759)和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Bach,1685—1750)。他们三个人都是伟大的音乐家,限于篇幅,这里只介绍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巴赫。

巴赫来自于一个音乐世家,很多传记作家说巴赫的家族出了上百名音乐家,这多少有点夸大,因为这上百人中很多人不过只是能演奏一下乐器或者写一两首早已失传的歌曲而已。不过,他们家族还是出了不少在德国音乐史上享有一定地位的音乐家,其中包括塞巴斯蒂安·巴赫的父亲,约翰·安布罗休斯·巴赫(Iohann Ambrosius Bach,1645—1695)。当然,把所有其他的巴赫们加起来,成就也不及塞巴斯蒂安·巴赫。但是,就是这样一个音乐天才,他的音乐生涯却差点就被他的亲哥哥扼杀了。这一切要从巴赫小时候说起。

巴赫生于1685年,他的父亲算是个颇有才气的音乐家,但是在他10岁那年就与世长辞了,而他的母亲在一年前已经过世了,全家的生计就靠巴赫的大哥约翰·克里斯托夫·巴赫(Johann Christoph Bach,1 671—1721)勉力维持了。我想罗曼·罗兰一定是按照这个名字给他的名著《约翰·克里斯朵夫》中的主人翁起了名字。这位大哥对弟弟妹妹们应该还是不错的,除了养活他们,还教巴赫演奏乐器和简单的创作,但是却不让巴赫碰任何乐谱。巴赫只好在晚上趁哥哥睡着了,悄悄将乐谱偷出来抄写。当时没有电灯,蜡烛也很贵,因此巴赫只能在月明的夜晚做这件事,然后白天练琴时练习。当然,这样一来二去,终于被他哥哥发现了,巴赫受到了严厉的惩罚,不过巴赫并没有因此嫉恨哥哥,他还把自己早期的一部作品献给了他的这位大哥。

等到巴赫15岁时,他哥哥已经有三个孩子,家庭的负担实在太重了,于是巴赫不得不自己去挣钱糊口。当时没有一个音乐的市场,能供养音乐家的除了贵族就只有教会,于是巴赫在教会里表演了两年,先是作为唱诗班的歌手,后来嗓子变音了,就改做管风琴手和小提琴手。巴赫在修道院的图书馆里读了很多前辈的作品,这些作品为他后来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到了17岁,他便离开家乡,在一些王公贵族拥有的乐队里担任管风琴师,在这一期间,他不断地学习、演奏和创作。

在巴赫成长的道路上,他不曾正式拜过师,但是他不断地去寻找名师指点,在他成名之后有人问他,何以写出如此完美的音乐,他说,如果谁像我这样下一番苦功夫,也能达到同样的境界。为了聆听当时管风琴大师布克斯特胡德(Dieterich Buxtehude,1637或1639—1707)演奏的音乐,巴赫当时请了一个月的假,跋涉300公里从安斯塔特(Arnstadt)到吕贝克(Ltibeck)来向这位大师学习。在获得了宝贵的音乐创作和演奏经验的同时,他也因此丢了工作(因为他实际上离开了四个月时间,而不是一个月)。这一年,巴赫2l岁,他已经成为德意志境内(当时没有统一的国家,德意志只是对欧洲说德语地区的总称)很有名气的乐师了,于是他获得了一个相当于城市乐团首席音乐总监的位置,有着颇为丰厚的年薪(85金币加上足够的粮食和生活物资)。和凡人一样,他开始娶妻生子,一辈子生了21个孩子。两年后,即1708年,巴赫离开那里,来到了当时德意志文化的中心魏玛共和国,一呆就是九年。这生活相对稳定的九年不仅是巴赫早期创作的重要时期,也成为了西方音乐发展的重要阶段。1817年,巴赫另谋高就,在柯滕(K6ttlen)的宫廷里担任首席乐队长,一干就是六年,在这六年里,巴赫的创作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的代表作《勃兰登堡协奏曲》就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

……

P2-4

序言

人总是要有些理想和信仰。

当人们问起我的理想时,我就给他们讲贝多芬晚年的一个故事。有一天,贝多芬的老朋友维格勒来看他,贝多芬回忆起他们年轻时的理想,那时他们一起读着席勒的《自由颂》,追求自由的理想。贝多芬说他要写一部交响曲,告诉全世界他那“人类团结成兄弟”的理想,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写出了不朽的《第九(合唱)交响曲》。一百多年后,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再次提到贝多芬和席勒那样的理想,他写下了《巨人三传》和《约翰.克利斯朵夫》。在后一本书中,罗曼.罗兰寄托了他希望德国和法国两个世仇民族能够团结成兄弟的理想。今天,罗曼·罗兰的这个理想已经实现了。我自己也一直有着贝多芬和罗曼.罗兰那样的信念,相信最终人类能够团结成兄弟。我相信,即使今天不完美,将来终究会变得美好,而实现这一切则是要依靠文明的力量。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看到或者听到这样那样的丑恶现象。我们有时会抱怨社会,对未来产生怀疑。我们时常听到这样的抱怨:“都二十一世纪了……”,仿佛在今天的文明程度下,一切事情都必须是合情合理的。其实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和地球的历史相比,实在是太短暂了,大约相当于几分钟和一年的关系。虽然我们今天的社会比农业文明时期已经高度发达了,但与它所能达到的文明程度相文明发展的脉络的。在人类的文明进程中,还有很多重要而有意思的事件在书中暂时没有提及,不过今后如果还有机会,我希望能将它们补上,这样可以将人类文明的过程描绘得更完整一些。

这三册书创作的素材,很多来自于我十几年来在世界各地的所见所闻,并参考了我收集和阅读的大量论文、书籍和实物。当然,写文明故事本身回避不了历史,并且涉及到对历史事件的评述,在这方面我一般采用通行的看法。比如关于人类的起源,我选择了同源说(即现代人源于东非),虽然大部分印第安人不同意,中国的一些学者也不同意。对于宇宙的构成,我选择了标准模型(即按照目前的理解分到夸克为止,虽然一些辩证哲学家一定要说夸克也可分)。有关经济学和金融领域的一些看法,我主要参考了斯坦福大学夏普教授和普林斯顿大学麦基尔教授在Google授课时阐述的观点。这些观点,很多是值得讨论和争鸣的,但是我并非写学术专著,未必一定要让读者接受其中的一种,我会尽可能采用最新、最流行的观点。如果读者不同意其中的一些观点,也没关系,因为透过这些具体的事例了解文明的重要性才是本书的目的。写书的目的是抛砖引玉,引起读者的思考,而不只是为了灌输内容。

为了方便大家阅读,共享我的见闻,我在书中加入了大量的图片,这些图片我尽可能地使用自己在世界各地拍摄的,以及我的两个女儿绘制的。对于我没有也暂时无法去拍摄的,我一律采用了维基媒体图片。

本书的内容基本上是按照时间顺序来组织的。第一册讲述从人类文明开始到近代大航海共八个专题;第二册讲述了从近代科学兴起到原子能的应用的另外八个专题;第三册介绍了直到20世纪的音乐、艺术和一些科技进步,尤其重点介绍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革命,并且在最后引出我们当下必须关注的环境和发展问题。由于各章内容差异较大,可能不是所有的读者都对全部的内容感兴趣。好在每一章都是独立的,读者可以挑着读。为了方便读者选择,我对各章大致作了以下分类。

历史:第1、2、7、8、11、13、14、15、16和20章。

科技:第3、4、6、9、12—16、19、21一23章。

艺术:第1、2、6、7、17和18章。

政治:第5、10、1l、15、16、20和24章。

在本书构思和创作的过程中,我就一些专题专门与不少专家作了交流和探讨,以保证书中内容的正确性。著名物理学家斯坦福大学的张首晟教授也是个历史迷,他对本书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并且为本书写了序言(见本书第一册)。他和我就本书的内容进行了多次的讨论,尤其是对涉及到物理学和自然科学的内容进行了把关。在此,我向他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本书的写作和出版过程中,特别要感谢JustPub的周筠女士、李琳骁先生和胡文佳女士,作为本书的主要编辑、排版校对和审阅者,他们花了大量的心血和时间修改完善这本书。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王石先生在百忙中为本书写了序言(见本书第一册),在此向他表示衷心的感谢。另外,我还要感谢人民邮电出版社信息技术分社的刘涛社长和俞彬副社长,感谢他们为本书出版所做的大量繁琐细致的工作。同时感谢为本书题写书名的著名书法家、瀚海置业的王汉光董事长,以及设计本书封面的Sigma Marketing公司邹政方先生带领的团队。

最后,感谢张彦女士为本书做了最初的校对,并感谢吴梦华和吴梦馨为本书绘制了很多插图。

人类文明还在不断地发展,人们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提高,加上本人学识有限,书中不免有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还请读者指正,也请读者原谅。

吴军

2014年11月于硅谷

书评(媒体评论)

著史需史才、史学和史识。吴军博士的史才,我们在《浪潮之巅》中已经领略;他在不同文化、不同机构下科研工作的积累,加上他长期游历欧美实地考察,也赋予了他难得的史料厚度和相关知识底蕴;从科学家向投资家身份的成功转型,使得他常常能道出超越同侪的见识。这些独特条件,确保了他能以一人之力,从浩瀚的原材料中,合理选择片段,拼成一幅文明之光的拼图。

王石/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

古代罗马的强大,今日美国的繁荣,是因为那些建国元勋,真正接受了来自于欧几里得的灵感,理解并提炼了科学的精神,活学活用,悟出了治国之道。由此可见,人类文明跨领域的交流可以创造新的奇迹。

在今天的世界,用铁路与航海来建立地理的联络已不是那么重要,而建立知识的桥梁,连接不同知识领域的孤岛,才是推进文明的动力。知识跨领域的连接能有效提高信息的密度,必然导致我们网络时代的文明大爆炸。

张首最/物理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

吴军的书有一种魔力,吸引你要赶快把它读完,这种魔力源于他与众不同的看问题的视角和平实的叙述。从《浪潮之巅》、《数学之美》,再到今天的《文明之光》,无一例外。吴军创作的另一个特点,是从来不坐在书斋里编书。为了创作《文明之光》,吴军走遍世界各地,寻访当年文明的遗迹,并到各大博物馆参观了大量的文物,然后写下了自己对文明的感悟。

书中文字轻松而优美,图文并茂,引人入胜。毫不夸张地讲,在快速消费时代,这是一本适合人们拿在手上慢慢欣赏品读的好书。

陶宁/创新工场酋席运营官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12: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