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家洪治纲对文学批评有自己独特的认知,在他看来,文学批评应该是批评家建立在文本细研之上的价值立场。抛弃了“法官”的潜意识,回到具体的批评对象中,以自己的专业学识来阐释它们的内在品质,以此展示自己所恪守的艺术立场和价值标准,远比四处兜售所谓的“学识”更重要。这部评论集收录了洪治纲近年来发表在各大刊物上的文章,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融会与整合,是对90年代文学、底层写作等文学现象的观察和思考,第二部分阐释与质询是对单个作家的梳理和探寻,第三部分角析与重构是对具体文学作品的解读与剖析。
本书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发表的一些最具代表性的文学评论。既有缜密的整体思考与分析,又有犀利的个案质疑与批评,体现了作者严谨扎实的治学精神和敏锐准确的艺术感知力。全书共分三辑:第一辑为文学态势研究,举重若轻地论析了新世纪以来的一些重要文坛现象及其内在根源。第二辑为若干重要作家或文学新人的专论,以坚实的史料和严谨的思维,探析了他们的创作个性与不足。第三辑为具体文本的研判,主要解析了一些具有广泛影响的长篇小说之内在艺术肌理。其中的文章或获全国鲁迅文学奖,或被《新华文摘》转载,或获刊物年度优秀论文奖。
第一辑 融会与整合
主体性的弥散——对90年代文学的一种反思
多重文体的融会与整合
底层写作与苦难焦虑症
魏晋风度与“鱼道主义”
想象的溃败与重铸
谎言是何等的楚楚动人——《2004中国最佳中篇小说》序
缝隙中的呓语——20世纪70年代出生女作家群的当代都市书写
短篇小说,或一些问题
第二辑 阐释与质询
贾平凹:困顿中的挣扎
尤凤伟:知识分子的另一种书写姿态
史铁生:“心魂”之思与想象之舞
阎连科:乡村苦难的极致之旅
艾伟:人性的勘探与诗意的表达
陈昌平:幽暗深处的历史回响
潘向黎:在隐秘的女性空间里游走
张惠雯:让叙述在灵性的语词里曼舞
第三辑 解析与重构
民族精魂的现代思考——重读《白鹿原》
具象:秘密的交流与永恒的悖论——论韩少功的《暗示》
形式·成长·语言——论林白的《致一九七五》
承纳与救赎——论范小青的《赤脚医生万泉和》
1976:特殊历史中的乡村挽歌——论毕飞宇的《平原》
在裂变中裂变——论余华的《兄弟》
“史诗”信念与民族文化的深层传达——论刘醒龙的《圣天门口》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