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隐逸与超越/中国艺术博士论丛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杜觉民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何为逸品,何为逸品绘画,庄子美学对其又有何影响?

艺术大师将为你解答其中的奥妙与玄机,并带你深度体验逸品画家倪瓒、徐渭、朱耷的不朽佳作,体悟逸品画家的别样人生。

内容推荐

逸品意识以冷静恬淡的心态,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中,在主观消失在天人合一的自我忘却中,把人生、世界作为一个梦境、一个审美意象来品味,从而在精神层面上超越出来,获得永恒的解脱。庄子和逸品画家所确及的问题,对现代仍具有非常迫切的、值得研究的意义。

目录

总序

引言

第一章 逸品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逸的源起

 第二节 逸的意识之形成

 第三节 绘画品评中的逸品意识

第二章 神品明与逸品之比较

 第一节 人世与出世

 第二节 神品——儒家美学的一社会化

 第三节 逸品——道家美学的个性化

第三章 逸品画家案例解读

第四章 庄子美学思想对逸品意识之影响

结语

附录

试读章节

“逸”的含义真正形成并发展完善是魏晋时代。

在中国漫长的艺术发展史中,中国画是用文化或伦理的眼光看待自然、创造艺术,思维方法是以人作为主体,而不是以自然作为主体。以人及天,再以天及人,艺术本体和人紧紧结合。在整个社会中,艺术又必然是严格礼制社会的产物,成为统治阶层巩固自身地位的堡垒上的一块坚石。孔子儒学以其成熟的道德理性、积极的人世精神、豁达的人生理想,培育、熏染着中国文人士大夫的艺术观念和实践。“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克己怀仁的士大夫文人思想是以“神品”品格体现的。又由于受政治宣传推崇,渐渐地形成一套正统的绘画艺术体系。但任何东西达到极致,都有走向其反面的可能。公元3世纪末到7世纪初,一统天下的儒学开始动摇,徘徊了一百年的佛教和淡化了六百年的庄学乘虚而入,与儒学遥相呼应,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沉重的社会灾难,促使经学崩溃,庄学滋兴。文人遁隐成风,雅好清谈。“逸”的意识就是在这样的土壤里渐渐滋生出来的。

东汉以来,豪强兼并势力发展,统治集团内部官僚与外戚、宦官之间的斗争激烈展开;在地方上,由于采取用武力来镇压各族农民起义,州牧、郡守擅兵的割据条件也逐渐形成,加上灾荒不断,最苦的是百姓,元鼎六年(公元前107年)“关东被河灾及岁不登,数年,人或相食,方二三千里,令饥民得流食江淮间”。初元二年(公元前47年)“民众久困、连年流离,离其城郭,相枕席于道路”。永始二年(公元前15年)“饥馑仍臻、流散冗食,委死于道以百万数”。民不聊生的状况,迫使农民只有造反以求生,于是在东汉安帝统治的19年中,农民造反发生了4次;顺帝统治的19年中,农民造反发生13次;冲、质两帝一共在位不满4年,农民造反发生了4次;桓帝统治21年,农民造反发生了14次;灵帝即位12年,农民造反发生了6次,东汉王朝无法控制整个局势;延熹五年(公元162年)爆发的农民起义,人数多达十余万人。到了公元184年,爆发了全国性的黄巾大起义,基本上瓦解了专制腐朽的东汉王朝。

P18-19

序言

在中国绘画史上,评论绘画优劣的标准,在唐代是以“神、妙、能、逸”的品评方式出现的。但这四格论画一直是有争议的,最终焦点落实在逸品与神品哪个为高的争议中。自元代以后,大致上都认为逸品高于神品。所以,我们以客观、冷静的现代视角对逸品绘画的内核——逸品意识的发生、发展及其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做一番理性的考察,特别是考察逸品画与传统文化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无疑是以当代的理性方式去认识传统艺术的重要途径之一。

庄子美学思想在传统文化意识形态中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它直接给传统艺术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基因,并且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庄子美学思想提供的不光是客观、理智的思考方式,还将天生富于感受力的心灵直接去捕捉问题,并经由高文化、高修养去过滤、净化问题。这是与中国绘画,特别是逸品绘画相通的体验方法,这是在庄子思想的哲学层面背后所呈现的、极有深度的思维方法,是一种深层次的生命意识的体验。这种深度,既来自于性灵感受力的强度,也来自于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的深度。这种从生命意识的体验出发,面对人生困境、忧患与自我异化,寻求一种超越苦难、忧患,消除自我异化而进入自由、逍遥的人生境界,是一种谋求精神解脱的哲学。既从苦闷中衍化出来,又对苦闷进行超越。这是庄子美学思想的核心,也是逸品审美思想的核心。因而,庄子美学对逸品意识的发展具有某种内在的、逻辑上的理论关系。

日本学者今道友信认为,中国古代美学、古代文论“向人类启示了宇宙的诗境,启示了艺术的秘密,不存在的秘密,还启示了超越者的美”。因而他认为研究东方美学(特别是庄子美学)“在今天就更为重要,就更能使现今的世界焕发出新的生气”。我们面对现代工业文明,面对人性在物质文明、科学万能、人类理性的盲从中,在一个汲汲追求商品价值、讲求功利效用的时代;在一个人类理性高度发展,事事都机械化、电脑化的时代,人的性灵何在?艺术的价值何在?精神的审美意趣何在?这是一个现实而又永恒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这也是西方近、现代美学家所困惑、所关注的问题。

庄子美学在人类思想史上,最早以个体精神的自由为出发点,主张把人的精神从“殉名…‘殉利…‘殉天下”的自我异化中解脱出来。逸品意识以冷静恬淡的心态,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中,在主观消失在天人合一的自我忘却中,把人生、世界作为一个梦境、一个审美意象来品味,从而在精神层面上超越出来,获得永恒的解脱。庄子和逸品画家所涉及的问题,对现代仍具有非常迫切的、值得研究的意义。

本文试图通过梳理逸的意识起源,到逸品意识的形成发展及逸品画家的个案分析,去理清逸品的意识与庄子美学的相互关系。其中所蕴含的美学思想,并不是以结论的正确性来判断的,而是以其思维过程的启发性、暗示性,以及触及问题的深刻性见胜。就古代绘画思维方法论的吸收、借鉴而言,对现代画家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庄子和逸品审美思想是一个非常丰富的系统,具有深邃和广泛的内容,具有可供多种理解的宽广意境,如果我们能从人类精神发展的总潮流、总趋势中深刻地去体悟这种审美意义的实质,找出庄子和逸品审美思想对人类精神的独特贡献,确定庄子和逸品审美思想在人类审美历程中的重要意义,这恐怕是其真正的、永恒的生命力所在,也恐怕是像今道友信所说的,是中国美学思想对世界意义的生命力所在。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9:1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