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9年11月《自己拯救自己》一书在英国一经出版,立即获得了普遍欢迎和广泛赞誉,接着被译为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发行。十多年后,即1871年该书在日本出版,当年发行量竟达150多万册,从此,该书成了日本人最喜爱的书。特别是二战之后,日本民众更是以该书为力量源泉,通过吃苦耐劳、坚韧不拔、诚实公正、勤奋节俭的自助精神,使自己摆脱了生活困境。同时日本经济也因此很快崛起。
本书全书以一句古训“自助者,天助之”贯穿始终,通过历史上各界名人生动而具体的事例,论述了一个人的幸福与成功来自于自我塑造,比如勤勉、勇气、信念、合理的金钱观念以及自身修养等所有年轻人必备的优良品质。处处闪耀着作者的思想火花,睿智深刻,字字珠玑,同时又深入浅出,其中许多故事感人肺腑,催人奋进,能使处于逆境中的人们找到强烈的共鸣。本书曾被誉为“美国梦的灵魂”。
本书内容源于作者为一批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病人所做的演讲,通过给他们灌输一个人将来的幸福和健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自己的道理,激励这些人选择了以信任、负责和有价值地行事来定位自己的人生。于是,促成了《自己拯救自己》这部作品的问世。这本书出版后,好评如潮。几乎所有欧洲国家都用自己的语言翻译出版过这本书,同时还被翻译成印度语和日本语出版。
本书在中国问世后,立即成为畅销书,是近20年来出版的励志书中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少数精品之一。正如作者所言:“伟大的行为会留给世人宝贵的财富,后人将从中获益无穷。”这句至理名言也能恰当地作为对作者的评价,他的行为给人类留下的财富是无价的,无数人从他的作品中受益,倍受鼓舞,迈向成功的人生。
三、天赋并不重要
在自然史方面取得卓越成就的孔德·德·布芬年轻时,并没有什么过人的天赋,智力平平,反应迟钝,而且天性懒惰,从小就生活在富裕人家,衣食无忧,人们或许以为他会纵情于荣华富贵之中,一无所为。
但他不想成为酒囊饭袋,不想碌碌无为,他立志要致力于科学研究。他经常为自己睡懒觉浪费时间而苦恼,而时间是有限的财富,他决心破除这个坏习惯。习惯是一种力量,要破除它谈何容易。他斗争了一段时期,但毫无成效,早上仍然起不来。
他求助于佣人约瑟夫,只要约瑟夫能在早上6点钟以前把他弄起来就奖一克朗。可是,当约瑟夫叫他时,他不是借口生病,就是因吵醒他的睡眠而假装生气。而当起床后,又大声喝斥约瑟夫没准时叫他起床,而放纵他睡懒觉。他的话激怒了贴身男仆,约瑟夫铁下心来要赚一克朗,对布芬的恳求不再心慈手软、也不在乎他的威胁,一次又一次地强迫布芬6点之前起床。
有一次,任凭约瑟夫怎么弄,布芬都赖在床上不肯起来。为了成功,约瑟夫想得动点真格的了,于是他在被窝里放了一盆冰水,这一招马上见效。通过约瑟夫的不懈努力,布芬终于克服了睡懒觉的习惯,对此布芬一直心存感激,常说自己还欠约瑟夫三、四卷自然史呢。
40年来,布芬一直是从早上9点工作到下午2点,然后又从下午5点工作到晚上9点,天天如此,从不间断。久而久之,这成了他的习惯,几十年如一日,习惯真是一种力量。
他在自传中写道:“工作是他的生命的组成部分。从事学术研究则是他发乎内心的乐趣;一直到事业辉煌的最后时刻,他还常说多么希望为了自己的事业再奉献几年。”他是一位很有良心的作家,仔细推敲著作中的每一个字,认真润色每一段文字,直到内容与形式完美后他才满意。《自然史的变迁》,他先后写了不少于11次,才自感满意。
每一部著作他都深思熟虑,从不马虎,从事著述50年来,一直如此。对任何细节从不马虎,事无大小,他都是如此,还常说,天才就是有条有理,一丝不苟。
作为一个伟大的作家,他的成功就在于能像蜜蜂一样不停地劳作、永无止息。正如迈登·勒克所言:“布芬的成功最明白无误地表明天才就在于把全部精力专注于某一特定的目标。当布芬完成他的第一部著作的写作时,已疲惫不堪;但他强迫自己再回到原作上来,一个字一个字地推敲、润色,一直到他感到满意为止。一直到他在这种反复推敲中感到快慰而不是厌烦和疲乏为止。他的成功是这样换来的。”
约瑟夫·休谟从事的是完全不同的职业,他天资平平,但坚毅果断、意志非凡、诚实异常。他的人生格言是“坚忍以行”,并终生践履此言。休谟早年丧父,母亲在蒙特罗斯开了一家小店铺,含辛茹苦地拉扯大他们兄妹几个。后来,母亲把他送到一位外科医生那里学习,打算培养他成为医生。毕业之后,他以轮船医生的身份随船去过几次印度,后来在东印度公司获得军校学员医生身份。没有人像休谟那样不要命地工作,也没有人像他那样严谨地生活。由于他恪尽职守深得上司的信任,不断被提拔。1803年,马哈特战争爆发,他随鲍威尔将军出征。在战争中,翻译人员牺牲了。
休谟学习和研究当地语言,接替了翻译的工作,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随后被任命为医疗队的队长。他的工作能力十分惊人,这些工作对他说来远远不够,另外他还当出纳员、投递员。工作越多,他就越高兴,干得也就越来劲。他还签约负责提供军需品,这既有利于部队也有利于自己。回到英国后,他已有了不少积蓄,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家里的穷人们提供帮助,这也是他长久未曾实现的夙愿。
约瑟夫·休谟不是那种贪图安逸,追求个人享乐的人。对他而言,工作和劳动就是快乐和幸福。为了了解祖国和人民的实际状况,他走遍了英国的每一个城镇。当时英国已享有制造业的盛誉,为了获得其他国家的有关情况,他多次到外游历,扩大视野。
1812年回到英国之后,他进入国会成了议员。期间除短暂中断外,他连任了34年议员,有史记载的他的第一篇演讲是关于公共教育问题。在休谟漫长而令人尊敬的生涯中,他一直诚挚地关注公众教育问题以及其他种种社会问题,如刑法改革、银行储蓄、自由贸易、经济发展与艰苦奋斗、扩大民众代表权等问题。
对任何有益公众的问题,他都全身心地投入,不屈不挠地为之奔波、呼吁。他是一个名副其实为公众事业着想、为公众事业操劳的人。无论干什么事,他都竭其所能,不遗余力。他并不善言谈,不是那种大话连篇、不干实事的人,他讲的每一句话都朴实无华,但他言必行,行必果。他的坦率、单纯、热诚、一丝不苟的性格体现在他的一言一行之中。
如果说事实是检验一个人的最好的试金石的话,这用来衡量约瑟夫·休谟真是再合适不过。沙佛兹伯里说:“嘲笑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这句话对休谟来说也许有最深刻的体会。没有人像他那样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嘲笑,但他又确确实实地终生在这个职位上,常常面对多种政治力量的打击,选民运动也直接攻击他,人们并未感觉到他的影响和作用,但许多重要的改善经济的举措都是在他的努力下实现的。为了克服重重障碍,每推行一项富国强民的举措他都要殚精竭虑,奋力以求。
这其中所付出的辛劳真是无法估量。他6点起床,处理各方来信并把自己的报告准备好提交议会;早餐后,他接待来访人员,有时一个早上要接待20人之多。议会会议很少有他不参加的,有时争论激烈,会议一直拖到下午2、3点钟,但他从不提早退席。几十年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他无数次以压倒票数当选,却不断地遭到打击、排挤,乃至冷言恶语的讥讽;许多时候,他孤立无援,如落群孤雁过秋风,只觉秋风阵阵凉。
面对挫折、失意,他坚忍不拔,决不退弃,从不气馁,谦和中有刚毅,每临大事有静气。面对政出多门的纷争,面对各集团利益的冲突,面对个人进退维谷之境,他断之以公,行之以法,以民为重,绝不苟且。数十年苍苍岁月,他早已知寒识雨,但每当一项重大措施冲破重重障碍而得到公众的欢呼时,他都难忍老泪!其人意志如钢似铁,却常为民众抛撒涕泪。
他们身上所具有的品格,是人人都需要学习的,否则很难有所成就。
P45-49
《自己拯救自己》于1856年写成。3年后,付梓出版。这本书的创作动机显然是由一次并不怎么引人注目的事件所激发的。当时,我在利兹市一所曾被辟为临时霍乱病房的地方给一些苦难无助的年轻人作了几次有关人生问题的讲座。在讲座中,我尽力让他们明白:在人生的历程中,人们的幸福生活在很大程度上要靠人们自身的努力,依靠自我勤奋、自我修养、自我磨炼和自律自制;但首先是依靠诚实、正直和不折不扣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正是这些塑造了人类坚毅果敢的人格品性。
这些讲座的效果之好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那些曾经听过我的讲座的年轻人长大成人后,很多都做着一些讲信用、负责任和对社会有益的工作:他们中的一些杰出人物甚至把自己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归功于我的那些讲座,甚至称那些讲座成了他们一生的“精神导师”。
受此鼓励,我准备就上述主题撰写一本书,毕竟书籍要比口头语言流传更广。于是,每当结束白天的繁杂事务之后,我就在晚上的闲暇时间进行写作本书的准备工作。我将书名定为《自己拯救自己》,当时除了这一名称我还没发现有更切合主题的词。
1859年11月,《自己拯救自己》在英国首次出版,立即获得始料未及的欢迎和赞誉。当年11月,该书在英美连续重版4次;美国出现盗版,而且泛滥成灾。作为作者,我对此无能为力,因为盗版行为受当时美国法律的保护。接着各种译本在欧洲各国出版发行,最远的印度和日本也翻译出版了该书。1871年,日文版首发,其发行量竞达150多万册,成为日本人民最喜爱的书。在美国,《自己拯救自己》的出版次数和读者群远远超过英国。
出版《自己拯救自己》后,我又接着写了《品格的力量》,并在1871年出版。在这本书里,我把那些最优秀男女的高贵而壮丽的人生图景展示在年轻人面前,力图给他们的心灵以震撼力。这似乎是一条影响和塑造年轻一代高贵的心灵素养的途径。伊沙克·狄士累利先生说:“某些人主张,不要去了解作家的个人经历,只要阅读作家的著作就行了;然而,我却经常发现作家的个人经历比其作品更加妙趣横生。”这种说法正是我所追求的著书模式。普卢塔克曾说过:“从许多杰出人物的辉煌业绩里很难发现一个人的德行或邪恶,相反,从一个人说话的口气、简短的言论或某些玩笑中,却能找出他区别于伟大业绩的真实人格品性来。”
1875年,《节俭》写作完毕并出版。在这本书里,我赞美了劳动的尊荣,建议人们勤俭节约以获得经济上的独立,并为他们的家庭提供一个幸福的基础。为此,人们应该过一种清白的、有节制的和坚毅果敢的生活,避免暴饮暴食带来的灾祸。此外,我也建议人们不断修养和提高自己的优点、德行和宗教情感,这不仅是个人和家庭幸福的基础,也是社会得以和谐运转的条件。
在《节俭》出版5年后的1880年,我又写成并出版了《职责X这是我写的人生丛书的最后一本。希望这本书也像前几本书一样受人们喜爱。我力求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做好任何事情。细心的读者将会发现,在《职责》里,我详细列举了人类历史进程中那些最优秀而勇敢的男女为世人做出的杰出人生典范。
伟大的功绩都是伟大的遗产,后代将从中受益无穷。通过了解人类先贤的所做所为,我们就能知道人类在未来能够完成什么样的业绩。一个伟大的人生,尽管会随着生命的结束而终结,但是,它将永远是展示人类力量的里程碑。谁能登上人生职责的最高峰,谁就是他所属的族群中最杰出的人物。
“人生的职责像天空的星光一样照耀着大地;那抚慰、救治人类并给人类带来福音的慈爱之心就像大地的鲜花一样撒满人间。”
塞缪尔·斯迈尔斯
1880年11月于伦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