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粹艺术读本》是一套让青年学子轻松愉快地走进国粹艺术大门的普及读本。
《中国国粹艺术读本》是一套让每个家庭了解国粹文化与营造艺术氛围的首选图书。
本书为该系列之一的《中国服饰》分册,书中从远古的服饰到近现代的中山装对中国服饰进行了简练、全面的介绍和普及,且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可读性、艺术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服饰/中国国粹艺术读本 |
分类 | 生活休闲-时尚娱乐-服饰搭配 |
作者 | 张琬麟 |
出版社 |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国粹艺术读本》是一套让青年学子轻松愉快地走进国粹艺术大门的普及读本。 《中国国粹艺术读本》是一套让每个家庭了解国粹文化与营造艺术氛围的首选图书。 本书为该系列之一的《中国服饰》分册,书中从远古的服饰到近现代的中山装对中国服饰进行了简练、全面的介绍和普及,且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可读性、艺术性。 内容推荐 服饰,是服与饰的双意,是服装与装饰的总称。服与饰从它们产生之日起,就有着相对的分工,这就是包裹人体的服装,比较侧重于对人体的保护;而装饰人体的头饰、化妆、文身、色彩、佩饰品、图案纹样、材质机理等,则偏重于满足人的精神需求。 该书从远古的服饰到近现代的中山装对中国服饰进行了简练、全面的介绍和普及,且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可读性、艺术性。 目录 前言 1 远古衣痕 (1)最初的人类服装 (2)“植物衣”的故事 (3)服装的保健功能 2 饰体碎片 (1)人体装饰由来 (2)“豹尾虎齿”西王母 (3)装饰的精神功能 3 服饰交响 (1)服与饰的搭配 (2)服饰的等级化 (3)司马相如的故事 (4)遮身饰体的交响 4 冠冕堂皇 (1)最隆重的祭祀礼服 (2)《论语》中的冕服形象 (3)“天人合一”“君权 神授”的服饰体现 5 坚甲利兵 (1)秦代军服形制 (2)色彩兵马俑 (3)秦铠甲的实用性 6 汉丝纹样 (1)“丝国”美誉 (2)汉代的纹样 (3)丝绸之路的故事 7 挽髻汉履 (1)汉女善挽髻 (2)足服与汉履 (3)“巾帼”的故事 (4)发上“文章” 8 褒衣博带 (1)宽博多变为尚 (2)“竹林七贤”衣着 (3)褒衣博带的浪漫风韵 9 裤褶■裆 (1)裤褶祸裆新制 (2)孝文帝易服 (3)实用与审美联姻 10 威猛戎装 (1)乱世铸“三铠” (2)“明光铠”名称由来 (3)艺用铠甲的设计特点 11 幞冠风景 (1)首服及幞头样式 (2)“巾”的力量 (3)戏曲幞头的艺用功能 12 胡服时尚 (1)胡服流行风 (2)女着男装的故事 (3)开放唐装的启示 13 华妆艳饰 (1)叹为观止的妆饰 (2)“花钿”的由来 (3)大放异彩的唐代服饰 14 奇异舞服 (1)异彩纷呈的舞服 (2)《霓裳羽衣舞》服饰 (3)另类的舞蹈服饰 15 清雅风韵 (1)清丽素雅的背子 (2)背子事宜二三 (3)宋代服饰特点 16 髡发左衽 (1)髡发辫发与左衽 (2)契丹髡发女子 (3)髡发之启示 17 瓦楞顾姑 (1)元代服饰冠帽 (2)顾姑冠的由来 18 补子官服 (1)明代官服与补服 (2)祥瑞“麒麟” (3)符号补子缘起 19 凤冠霞帔 (1)最尊贵的女性礼服 (2)凤冠霞帔的故事 (3)凤冠霞帔的目的 20 满汉女装 (1)满汉女装并置 (2)“十从十不从”内涵 (3)趋于融合的满汉女装 21 改良旗袍 (1)旗袍的改良演变 (2)丝袜与改良旗袍 (3)含蓄的性感 22 合鐾男装 (1)东西服饰之合璧 (2)中山装的由来 后记 试读章节 “豹尾虎齿”,是中国古籍《山海经·西山经》对古老神话传说中西王母形象的描绘,其原文道:“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从字面看,人模样的西王母,长着豹子尾巴和老虎牙齿,并善于呼啸,蓬散的头发上戴着“胜”头饰……然而,揭去文字表面的神秘面纱,西王母耶带着原始野性气息的服饰装扮形象,就会生动地显现存我们面前:人模样的西王母,身披豹皮豹尾,颈挂虎牙项饰,并擅长模仿动物的呼啸声,在她蓬散的头发上戴着“胜”字头饰…… 由此来看,西工母“豹尾虎齿”形象的离奇描述,其实是对原始先民戴头饰、披兽皮、垂兽尾、挂兽牙的真实服饰形象的文字记录。它与大量的原始岩画、出土文物、历史文献记载的原始先民朋动物形象或动物形象的某些部分来装饰人体的做法,是一脉相承的。 服饰,是服与饰的双意,是服装与装饰的总称。服与饰从它们产生之日起,就有着相对的分工:这就是包裹人体的服装,比较侧重于对人体的保护;而装饰人体的头饰、文身、化妆、色彩、佩饰品、图案纹样、材质机理等,则偏重于人的精神需求的满足。 大量的人类服饰史料表明,“装饰”比“服装”往往更多、更集中地体现了人文精神,是人类服饰文化的主要载体。世界上许多民族独特的头饰、化妆造型、色彩喜好、图案纹样等,既与古老的图腾崇拜、巫术信仰有关,也与民族的性格气质和审美心理等有关。 随着社会的发展、阶级的出现和历史的迁移,人类“装饰”自身的精神需求也在不断地丰富和拓展,成为贵贱等级的标识、身份地位的象征、民族群体的表征、职业性别的区分,尤其是成为人们美化和提升自我外观形象的重要T具和手段。 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先秦时代,是中国完成两大人类社会形态的重要历史时期,夏、商、周奴隶制国家的建立与衰亡,以及战国时期中国封建制的初步确立,使野蛮混沌的原始社会步入了文明的阶级社会。 这个时期的服饰,在上古时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形成了冠帽、衣裳、深衣、衣裤、鞋靴与首饰佩饰、图案纹样、色彩装饰等的服饰搭配与配套,完成了服装两大基本形制。并且,适应先秦时代阶级意识的空前强化和统治者的利益需要,服饰被濡染上鲜明的阶级色彩,成为标识身份等级、维护统治阶级内部秩序的工具,而纳入了“礼治”范畴,与之相应的冠服制度也被建立起来。 服装两大基本形制,指“上下分装式”和“上下连体式”形制。虽然,服装的具体形制,亦即具体款式,五花八门,浩如娴海,但其基本形制不外乎“上下分装式”和“上下连体式”两种。先秦时代的衣裳、襦裙、衣裤,属于上下分装式;而深衣、袍服,则属于“上下连体式”。 衣裳,即上身为衣、下身为裳的套装样式。裳的最早形制,是分前、后两片,遮前的裳片用三幅布联缀,遮后的裳片用四幅布联缀,上端打有褶裥,装有腰带以系结。裳是商、周男女遮蔽下身的主要服装。 襦裙,即上衣为襦、下衣为裙,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女式套装样式。襦,是比一般上衣要短的衣服,其衣长只到腰际,穿时下配及地长裙。 裙,是从裳演变而来。古代的“裙”“群”二字同源,群者,多也。因古代布幅较窄,裙子需要用多幅布帛拼缝而成,所以名“裙”。大量资料显示,人们穿裙的风习,大约在汉代以后。襦裙虽然是汉代妇女的常服,但其基本形制,早在战国时期的中原地区就已经出现了。它传至清代的两千多年时间里,虽在长短宽窄、纹样和色彩装饰的细节上时有变化,但是,它的上下分装式基本形制始终没有变。 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裙子实物是用四幅素绢拼制而成,上窄下宽,呈梯形,装有同样素绢的裙腰,其两端被延长,用于系结。 衣裤,是上身着衣、下身着裤的套装样式。中原人最早的裤子,是无腰无裆的“胫衣”,是穿在裳内的传统服装。胫,即小腿,早在春秋时期已有胫衣。它的形制只有两条裤管,很像后世的套裤,由于穿时套在胫上而得名。 合裆长裤因适应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而得到较早完善。汉族穿用合裆长裤,是始于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政策后,但最初多用于军旅。到了汉代,合裆长裤已为百姓穿用。由于它具有蔽羞的功能,可以不必外罩裳裙,活动起来又很方便,所以,成为军人和社会地位低卑的奴仆常服。但是,以衣裳为贵、为正统的上流社会,则视衣裤套装为卑贱,而很少单独穿着衣裤外出的。 深衣,属“上下连体式”形制。周代以前的服装形制,只有上下分装式的衣裳套装,至春秋战国,上下连体的深衣开始流行。深衣的制作过程,体现了中国古人对祖宗法度的尊重和对古代衣裳传统的继承精神。其具体制作程序,是首先分裁出上衣和下裳衣片,然后在腰部再将它们缝合一体,南此形成了上下连体的服装形制。这种新的服装形制,实为后世长袍长衫的由来,对后世服装产生了很大影响。P18-20 序言 21世纪,人类文明跨入一个全新的时空。 不管是否愿意,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乃至每一个人都被这个时空一网打尽; 无论是否承认,每一种文化传统,每一种文化元素,甚至每一种文化基因都面临着决定性的选择。 因为,凭借科学技术原创而生发的文化创新正在超强提速,伴随全球一体化而弥散的文化消费令人眩目。 当此考验,开放的中国生机焕然,不仅实现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增长,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而且重视和谐文化的建设,既立足干本土、传统、民族,又面向世界、现代、未来,弘扬中华文化,共享人类文明,致力于推动和谐世界的进程,引起全球性的关注。 在实现社会转型,以及工业化、城市化、后工业化等现代化过程中,我们没有惊慌失措,我们没有麻木不仁,我们更没有放弃责任,而是登高望远,审时度势,科学决策,精心部署实施,解决了观念、人才、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的困难,进行了各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泵、转型、创新、开发等实践,发展了文化生产力,协调了文化生产关系,买现了文化转型,确保了国家文化安全,参与了当代世界多元文化的创造与共享。 其中,最值得大书特书的便是我国始自20世纪80年代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导、对中华文化遗产所进行的保护行动。由于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文化艺术界的坚守与躬行,全民族的积极参与,至今,我们已经建立起文化遗产保护的领导体制,制定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全面规划,采取了包括国际保护、国家保护、民问保护、教育保护、法律保护、学术保护、产业保护在内的一系列举措,实施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开畏了对文化遗产杰出传承人的命名,建立了国家遗产日制度,公布了一批国价文化遗产名录,申报成功了数十个世界遗产项目,加速了文化遗产立法的步伐。 由此所引发的文化盛事不可胜数,但见孔子学院太大方方走向世界,满足了各国人民揭示“中国奇迹”的语言需求;以“百家讲坛”为代表的文化讲古深受欢迎,对华人社会的历史传统“充电”及增强文化认同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传统节日的恢复如雨后春笋,城乡人民的文化生活日趋丰富;整理国故正在拓展其广度与挖掘其深度,使儒学的第四次重振雄风渐成可能;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保护与利用,多元一体的精神家园多姿多彩;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不断加强,中华文明日益显现出“和谐万邦”的魅力。 这一切,昭示了这样一个光辉灿烂的文化前景:一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经悄然开始,一个以大繁荣、大发展为标志的文化建设新高潮正在兴起,一场中西文化的平等对话正式开启。 越过高山,跨过险滩,蓦然回首积淀五千年的文化传统,我们慨叹先人的惊人智慧、伟大创造、博大胸怀。 保护遗产,反思历史,我们终于发现它们并非是前进的障碍、发展的负担,反而是精神的支撑、知识的宝藏,更是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的不竭资源与永久动力。 展望未来,拥抱世界,我们确信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根本标志,也是中国与世界互相理解的唯一桥梁。我们与它相伴始终。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历时两年创意出版了这套“中国国粹艺术读本”丛书。其目的是向国人、尤其是青少年传承我们民族艺术创造的结晶,也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精粹。对于这项工作,中国文联极为重视,不仅给予资金支持,而且孙家正主席、胡振民副主席亲任编委会主任具体指导;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关心具体表现在为其特批立项,并保障出版书号;中国文联出版社将之确定为精品工程,力求精心设计、精心组织、精心实施,宋建民、奚耀华、朱辉军、王利明等社领导及张海君主任等堪称鞠躬尽瘁,编辑和作者们不计名利和精益求精的态度更是令我感动。 庚胜不才,却参与和见证了世纪之交启动中华文明复兴及其遗产保护的全部过程,还非常荣幸地担任这套“中国国粹艺术读本”丛书的主编。这虽非我的能力与地位所及,却是我不可推辞的使命。 我所期待的是:通过这套丛书,中国的国粹艺术能为广大读者所认识、珍爱、传承,中国的文化遗产能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保护、利用,中国的精神财富能为全人类所共有、共赏、共享。 如果因为这套丛书的问世而使国人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我将感到十分欣慰; 如果由于这套丛书的存在使世界了解中国更加客观、全面、理性、准确、人文,我将感到非常愉悦。 2l世纪,人类文明跨入一个全新的时空。 这个时空不排斥古老,它秉持“推陈出新”。 这个时空不拒绝外来文明,亦主张“中为洋用”。 要么,御新时空如神骏;要么,被新时空所异化、吞没。 是为序。 2007年12月30日 (作者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书记处书记) 后记 在有限的时间、篇幅、精力和水平条件下,去解读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服饰文化遗产,其遗漏和缺憾就在所难免了。 本书能问世,要由衷感谢许多学术前辈卓越成果的启发和滋养,他们是:冯泽民、齐志家著的《服装发展史教程》,黄能馥、陈娟娟先生著的《中国服装史》,高春明先生著的《中国古代服饰大观》,华梅先生著的《人类服饰文化学》,王克芬先生著的《中国舞蹈发展史》等。 还有,本书使用的大多数图片,也都采自上述先生的大作,包括上海市戏曲学校中国服装史研究组编著的《中国历代服饰》以及沈从文著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在此,由衷表达我真诚的敬仰之意和感激之情。 张琬磷 2009年11月于回龙观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