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兵器史
分类
作者 周纬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为中国兵器史研究的拓荒之作,是一部尘封半个世纪的巨著!

本书是中国古兵器研究领域至今绝无仅有的通史类读物,被视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研究的经典之作。

  中国古代兵器研究之先驱周纬先生,穷三十年心力,收集文献史料,观摩兵器实物,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兵器的发展源流、形制演变与制作工艺,汇集兵器实物图片数百幅,方成就了这部自问世以来广受研究界与读者推崇的拓荒之作。

内容推荐

中国古代兵器研究的先驱周纬先生广泛接触兵器研究者和收藏家,遍访图书馆与博物馆,搜集研读相关著述,更出资收集了几百件古兵器珍品和近万幅资料图片。在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他对中国历代兵器的发展源流、形制演变、制作工艺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书是中国古兵器研究领域至今绝无仅有的通史类读物,被视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研究的经典之作,也是我国近现代学术界对中国及亚洲古代冷兵器进行正规学术研究的奠基之作。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石兵(角、骨、蚌、玉兵器附)

 第一节 原始石器时代及

  旧石器时代之石兵

 第二节 中石器时代之石兵

 第三节 新石器时代之石兵

 第四节 石铜器时代之石兵

 第五节 玉兵

第二章 铜兵

 第一节 铜器时代

 第二节 三代铜兵

  甲 所谓夏代铜兵

  乙 商殷铜兵

  丙 周代及春秋、战国铜兵

  壹 周代及春秋、战国长兵

  子 周戈

  丑 周戟

  寅 周矛

  卯 周殳

  辰 周代劈斫长兵

  贰 周代及春秋、战国短兵

  寻 周刀

  丑 周剑(匕首附)

  叁 周代及春秋、战国射远器

  肆 周代及春秋、战国防御武器

 第三节 三代以后之铜兵

  甲 秦代铜兵

   壹 秦代长兵

   贰 秦代短兵

   叁 秦代射远器

   肆 秦代防御武器

  乙 汉代铜兵

   壹 汉代长兵

   贰 汉代短兵

   叁 汉代射远器

   肆 汉代防御武器

   伍 附铜鼓

  丙 两晋、南北朝及唐代铜兵

第三章 铁兵(包括钢兵)

 第一节 周代铁兵

 第二节 秦汉铁兵

 第三节 晋唐铁兵

 第四节 宋代兵器

  壹 宋代长兵

  贰 宋代短兵

  叁 宋代射远器

  肆 宋代防御武器

  子 宋代卫体武器

  丑 宋代守城武器

 第五节 元代兵器(辽、金、西夏附)

  壹 元代长兵

  贰 元代短兵

  叁 元代射远器

  肆 元代防御武器

 第六节 明代兵器

  壹 明代长兵

  贰 明代短兵

  叁 明代系兵

  肆 明代射远器

  子 明代弓箭

  丑 明代火器

  伍 明代防御武器

  陆 明代冶铁铸兵之法

 第七节 清代兵器

  壹 清代长兵

  贰 清代短兵

   子 清代军用刀及宝刀

   丑 清代宝剑

   寅 清代杂形短兵

  叁 清代射远器

   子 清代暗器

   丑 清代弓弩

   寅 清代枪炮

  肆 清代防御武器

   子 清代防守武器

   丑 清代卫体武器

 第八节 边疆各族兵器

  壹 边疆各族长兵

  贰 边疆各族短兵

   子 边疆各族之刀

   丑 边疆各族之剑

   寅 边疆各族之标枪

   卯 边疆各族其他短兵

  叁 边疆各族射远器

   子 边疆各族之弓弩箭矢及箭筒

   丑 边疆各族之火器

  肆 边疆各族防御武器

   子 边疆各族防守武器

   丑 边疆各族卫体武器

  伍 边疆各族之鼓

图版

试读章节

新石器时代之石兵,业已大形进化,非但人工磨制精良,兵器平泽锐利,可与现代之石器相比而无逊色,抑且各种兵器均有,如石刀、石刃、石匕首、石刺刀、石枪、石矛头、石戈、石镞、石棒、石斧、石圭、石镰刀、石锛、石铲等器(日本且有石盔发现),几于全套武装均有。既然出土之地点较多而广,可依地理由西北而东北而东南而西南,分省叙述,并各依出土先后以列之。

瑞典考古家安特生氏,于十余年前,在甘肃、新疆一带曾发现新石器时代之石器,为数不多(陶器则甚多),但其中有一兵器可与注意,即骨石合制之刀是也。其刀以骨为干,而以燧石薄片嵌入为锋口,出土于西宁县周家寨(第一图)。

一九三二年,法国教士德日进与杨钟健在甘肃、内蒙古及新疆一带收获新石器时代之石器不少,其中有类似他处出土之物者,有异于各处出土之物,而从未经人研究者。此类石器大多数均系打琢石器,极有兴趣及价值。其中有大石铲三具,其长达三○公分,想系新石器时代居住沙漠地方人民所用之大型石铲;内硅晶石制平杵形大铲二,发现于内蒙古乌里乌苏沙漠中,两头作圆形,体平而如板;又绿岩石制尖脚形大铲一,发现于新疆吐鲁番东边七角井子地方,其切面略如合盖蚌壳形,边上之打琢痕迹较多。琢腰平面石子二件,颇似近年马来半岛出土之腰形石斧,系在新疆温宿出土者。此种中部左右琢入凹成腰形之腰形斧(第三图版第一号)。出土范围甚广,北至蒙古、张家口等处,南至马来半岛,中达四川、西康及西藏等处,均曾发现同式样之器,今又在较西之新疆温宿地方觅获,可以证明当时利用此等石兵之人群,其足迹几遍及于亚洲之东南北各处,是否与广西中石器时代之人类同期或在后,尚待证实,今只能假定为新石器时代之石器耳。一边琢腰两面有刃绿石小刀一具,其切面作合蚌形,又圆锥形或馒头形火山石块小石锤一具,均获自内蒙古哈达庙地方,颇似“满蒙新石器时代式”;而半琢腰之刃,又与腰形斧同其源流。据德日进之记载,谓此次在内蒙古搜寻石器之结果,并未发现磨制石斧,仅获打制(琢制)之器,然则此种石器之属于中石器时代,固有可能性也。新疆西部七角井子地方出土之石器,尚有立体如锥(蛇头形)、平面如扁蚌之绿石块制石凿或石琢二具,系用扁平石块制成,而琢打其一边者,其尖喙凸出可认。德氏又在新疆温宿地方获得黄色柔沙石制之石刀,磨制甚平,磨工颇细,其形略如雪茄烟,底圆而上尖略歪,两面磨平,一边开口,有三缺痕,想系用损者。德氏谓此刀颇似数年前李济在河南殷虚发现之刀。又在温宿获一石刀或石刮,则较上刀大为简单,系用天然长扁一头圆形、一头直形之石子琢打其一边而成刃者,切面作叶形,想较上刀为古。温宿出土之石器,据云大都均系用天然石子制成,石子大小不等,大率长圆形或圆形,其体扁直平泽者居多。或琢打其一边而成刃,或琢打其圆体而成磨盘与冲捣器,或琢凹其腰而成腰形斧。此种石子制之石器颇多与近年马来半岛出土之石子制石器相仿佛,彼此应有关联(第三图版第一号)。

东北诸省近十余年来,出土新石器时代石器颇多。如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梁思永氏,曾先后在吉林昂昂溪及热河查不干庙、林西、双井、赤峰等处,掘出新石器时代石器及骨器多种。安特生氏,亦在奉天锦西县沙锅屯掘出仰韶时代遗址之琢制石镞数种及磨制石斧(第六图版第十一、十二、十四等号及第三图版第六号)。昂昂溪之骨兵,有渔叉及骨刀等器(第七图版第十四、十五、十六、十七等号),应系古代渔人所用,其中亦有角制器数件。石兵则有精琢不同式之石镞(第六图版第九、十两号),精琢类于矛头之石器(第六图版第三、四、五等号),琢边石刀(第四图版第一号),石斧锛(第三图版第二、三两号),以及么石制石刃及类于石矛头或匕首之兵器。

热河林西之石兵则有大石核制之石刃、石刮刀、石凿、石槌等器;么石制之小刃及刮、锥、凿等器;非么石制之钻、割、刮等器;精工琢打而成之非么石制石刃、石刮、石钻、石槌等器以及捶制捣器、磨器、大小石磨盘及手磨棒杵等器。赤峰出土石器,有制作简朴,颇类旧石器时代石器之石兵二件、粗糙石刮、石槌、磨制石斧碎片及捣磨石器。其中有一大石子制之石斧,石皮尚在,琢痕清晰可数,颇堪注意(第三图版第四号)。

从前热河凌源地方,曾出土双孔燧石小刀,嗣后河南殷虚等处亦掘出此种双孔小燧石力极多。章鸿钊氏谓为石粟鉴;《集韵》云:鉴,刚也,其刃长寸余,上带圆銎,穿之食指,刃向手内,农人收获之际用摘禾穗,与锤镰制不同,而名亦异,然其用则一,此特加便利耳。”录之以备参考。

奉天锦西县沙锅屯洞穴层出土之石镞,多系琢打制法(长者疑系矛头),形式亦与河南出土者不同(第六图版第十一、十二、十四等号),然安特生断为仰韶时期遗址之石兵(一九三六年,北平研究院史学会考古组,由徐炳昶君领导,曾在陕西宝鸡斗鸡台地方掘出新石器时代之石兵多件,尚未详细报告)。

日本关东厅博物馆及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均藏有东北南部貔子窝及牧羊城出土之石镞多具,大小长短不等,有平底、尖底、弧底及半圆底诸形式,均磨制之物(第六图版第十五、十六两号)。日本帝国大学又藏有河南安阳小屯出土之尖长石棒一件。判为石镞,恐系矛头,作三角锥形,茎部切面作圆形(第六图版第六号)。又东北南部牧羊城出土骨镞,茎长而刃无棱(第七图版第十三号)。安特生图示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出土新石器时期末之磨制石兵数件,称为仰韶文化期之制作品。中有石矛头一具,其形式已与后来脱胎铜制矛头相仿佛;板岩石镞三具,均底平而尖锐,体形则各不同(第六图版第十七、十八、十九、二十等号);绿色石锛一具;白色大理石凿一具;绿色石斧二具(第三图版第五号)。各器磨工颇精,琢痕乌有,且形式整齐锋利,已接近铜器时代,故安特生断为新石器时代尾期之物。又日人小林胖生曾居北平多年,搜集吾国古兵极多,即铜镞一项,闻在河南等处收集者,已有数千件之多。其所收藏之仰韶村出土石镞,由章鸿钊君选印十件于其《石雅》一书中,但其中多数恐系石矛头,仅一、四、五等号,或为石镞,然四号又类小刀,其头形体恐亦非作镞用者。总之,仰韶期接近石铜器时代,或已至石铜器时代。石矛之形式,已甚进化。又因石矛头或者脱胎于石镞,或者同时创制,形制略同,择其小者短者装小柄短柄为箭而射远者为镞,择其大者长者装大柄长柄而刺近者为矛首,故仰韶出土之石矛头,辄被误认为石镞也。近十年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河南安阳殷虚等处发掘之结果,发现石兵不少,但石镞迄未多见,骨镞则甚多,贝蚌镞亦有。李济因而假定殷人所用石镞或许是别处输入的;但即系别处输入的,如殷人喜用之,殷虚中亦当有巨量遗镞,因石镞较骨蚌镞耐久,埋地不损腐,而战士载镞其数量必较他种兵器为多,故小林胖生能在河南一省以贱价搜获精美铜镞至数千枚之多(内有殷周及战国之物)。今殷虚少见石镞,恐系石镞至殷代业已退化,铜镞业已进化至相当程度,非石镞之所能冀及,故殷人或殷之前代人遂放弃石镞而改用铜镞也。至于殷虚出土其他石兵之所以尚多者,非但系殷人祖先之所遗留,亦因便于利用,其值较廉,故仍继续制造,而与铜兵并用耳。如大批出土之小石刀二种,一作雪茄烟状,可切、可割、可刮;一作扁豆荚形,而两端各有一孔,与上述热河石粟鉴同形,可以穿索悬腰,可以敲燧石发火,亦可切、可割、可刮,便于使用,或且可为农具,如章鸿钊氏之所引证者,是以殷人仍普用之。以安阳一处出土者计之,此类小石刀已有数千具之多,可知当时制造之多及使用之广(第五图版)。此外尚有长方厚背、凸背、三角及长方曲身四种直刃形之石刀。凸背尖端曲刃石刀、梯形双刃石刀,均已去铜刀之形式不远,用法亦与铜刀同样便利,而值较廉,且不生锈,故不畏汗,置诸怀中,反较为耐久便用(第五图版)。其他石器,如石斧、石锛,磨工均甚精泽,且有穿小孔者,或者亦曾与铜器并用(第三图版第七、八、九、十、十一等号)。故殷虚出之石兵,已在石铜器时代之后,其较佳者,均系铜器时代之石器,较仰韶期之石器更为晚近之物矣。近年河南浚县大赉店史前遗址出土之石器。其时期则较早。据刘耀氏所图示者,尚有打琢痕迹,但磨工业已精泽,恐非新石器时代末期之物,当为石铜器时代之石器。计有彩陶期覆盂形大刃一件,似斧而非斧,似割牛刀而非刀;且三面均有琢打而制之刃,人手只能把握上面;但上面虽平,而有一边作凹入之短槽,或为缚柄之用,此器或系安柄之战斧,亦未可知。又有玉斧一具(第九图版第十二号)、玉戈或玉矛头一具(第六图版第三十四号)以及黑陶期中心穿孑L之板岩小石刀、小石锛及无孔之火成岩小石斧,体厚而类于凿,均系磨制石器而略带有琢痕者。又河南安阳等处,亦曾掘出骨制斧、锛及骨镞、蚌镞不少(第七图版第四、九、十、十一、十二等号,第八图版第一、二、三、四等号)。

P12-15

序言

《中国兵器史》一书是中国古兵器研究领域至今绝无仅有的通史类读物,被视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研究的经典之作,因此,它的出版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为我们留下这部珍贵史稿的是中国古代兵器研究的先驱周纬先生。周先生一八八四年生于安徽,一九○三年作为官费生赴法国留学,并获得巴黎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周纬先生虽然以外交、法学及经济为专业,并曾著有《巴黎和会纪要》、《新国际公法》等书,但毕生倾心于兵器史研究。他研究的心路历程我们从他在一九三七年为“上海市博物馆丛书”所写的《亚洲古兵器与文化艺术之关系》一书的自序中可见一斑,他讲到:“余童年即喜把玩家藏之周剑,以劈厨刀,厨刀辄缺其口,深异二千数百年前之朽物,铜绿满身,何以尚能犀利坚固若此,是必古人之文化艺术,有非今人之所能及者。稍长喜读侠义之书,窃慕削铁如泥之宝刀名剑,而以未能见及为憾。壮年治学,遂未遑注意及此。迨至再度游欧,绾理外交,获与波斯、土耳其、印度、日本诸国名士贵族及收藏家,时相过从,见其厅间壁上,所悬古刀良剑,珍若拱璧,怦然心动,请解绶出鞘一观,则凛若寒霜,灿如日星,皆余数十年欲见而未获见之斩钉截铁刀剑也。乃知周秦而后,亚洲其他民族,真有此等宝物,童时读书,并未受绐。乃发奋穷其究竟,走读欧洲各国图书馆,遍求其藏书之底蕴,遍览各国各地博物院,研究其实物之体质,并觅访各国藏兵专家而虚心请益,至诚受教,如是岩十年,学乃大进。而余本人之剑庐藏器,亦获增至二百五十余件,其中亚洲各民族之古刀名剑,大都系斩钉截铁之佳品焉。民国十五年归国以后,一方面致力于吾国古兵器,自石兵铜兵顺代而下,以迄清代兵器,为有系统之研究;一方面继续与亚洲各国各地兵器专家及博物院、考古学会、地质学会、教育机关等联络通信,获得亚洲古兵之材料消息甚众,相片图形,不期然而积至将近万余器之多,均亚洲之精华,可以为亚洲文化艺术之代表物,令亚洲人可以自雄者也。同时以多年之努力,悉心研究其铸造淬砺之术,日积月累,获其精华,罄其奥妙,亦幸得蔚然成章。”

在周纬先生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以求地努力下,一直到了一九四五年时,才终于完成了他计划中的《中国兵器史》、《亚洲各民族古兵器考》及《亚洲古兵器制造考略》这三大著作的初稿。这三部大作,是我国近现代学术界对中国及亚洲古代冷兵器进行正规学术研究的奠基之作,此后周先生本着负责的态度,打算进一步修订,定稿后再行出版,然而不幸于中途病故,未能亲眼目睹这三部中国近现代古兵器研究的开山大作的出版。

通过以上文字我们可以看到,周纬先生成就如此巨著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还需要很多“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作为保证,所以我们认为正是由这些非一般的著作者所能具备的条件,铺就了周先生完成这部中国古兵器集大成之作的道路,使得本书成为了中国古兵器研究领域的绝唱。然而,之前的版本都是以《中国兵器史稿》为书名出版的,鉴于本书是中国古兵器研究领域至今绝无仅有的通史类读物,被视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研究领域不可替代的经典之作,尤其是出版近六十年来,得到了一代代读者的高度评价,经住了时间的检验,故此,为了给周纬先生的这部遗作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为了将这部尘封的经典奉献给广大兵器爱好者,我们特将“中国兵器史稿”正式改为“中国兵器史”出版,令这部由“真金白银”打造的作品,摘除历史遗留的面具露出其熠熠生辉的原貌。

编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7 23: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