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砖王叶德林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黄康俊
出版社 经济管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新明珠的创始人叶德林,被众人尊称为“德叔”的人,集中了珠江三角洲人的特质和中国企业家的优秀本色,“低调而不低志,务实而又创新”,在中国陶瓷这个具有5000年文明的传统领域,开创了代表一个国家建陶行业的“新时代”,以其特有的“魔法经营”及带来的超常规发展,创下了一个又一个“中国第一”的纪录,成为德高望重的“中国瓷砖制造业王者”之一,被评为“全国建材行业劳动模范”、“陶业十年经济领袖”、“全国建材行业改革开放三十年代表人物”、“十大新粤商”等,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农家孩子走向成功企业家的典范。

叶德林以其出色的管理风格和人格魅力,赢得了新明珠成员的尊重,是众人敬重的英雄和偶像;同时还感染着每个与其接触过的人,让你见过面便会亲切地叫一声“德叔”,并认作终身朋友。

内容推荐

叶德林是新明珠的创始人。他所领导的新明珠,在短短的10多年中,从一家集体性质的小厂“蝶变”为中国建陶行业的“航母”;经济发展实力从2003年广东省“百强企业”的第37位,到2006年的第15位,再到2008年的第9位,如此快速成长的历史“个案”,包含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奥秘。

凭借在行业内的实力和美誉,叶德林被同行中人所敬仰、所拥戴,并被推举为中国建筑卫生陶瓷专业委员会的会长。他不辱使命,不负众望,首先让自己的企业从“标准”走向“标杆”。他高屋建瓴,一举手、一投足都以“国际标准”作为企业的行动准则,甚至用2000万元“种树”优化环境,创建出一个以“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现代化新型“建陶王国”,成为中国建陶行业目前最杰出的一个榜样,让传统意义上“烟尘滚滚”的工厂,嬗变为国家指定的工业旅游示范景点,赢得了世人一致的好评和追捧,也让同行趋之若鹜,纷纷仿效。

目录

第一篇 自善高度

第一章 夹缝中的经商天分/3

第二章 有天空,就能腾飞/6

第三章 认准目标与用心专一/9

第四章 把命运握在自己手中/131

第二篇 起跑之时已跨越

第五章 服从也是一种美德/19

第六章 起跑在棋高一着/22

第七章 非常道/25

第八章 独门武器/30

第九章 以结果论英雄/35

第三篇 中国砖王

第十章 嬗变,还我本色/43

第十一章 新招式:走国际标准/48

第十二章 扩张:并购“休克鱼”/53

第十三章 胸怀决定规模/58

第十四章 名牌与多品牌并举/63

第十五章 揭开建陶行业大展厅时代/68

第十六章 创新才能领先/73

第四篇 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十七章 开启中国建陶生产新纪元/81

第十八章 居高声自远/89

第十九章 走“专、大、新、全、强”之路/96

第二十章 出新无疆,大道无形/101

第二十一章 高瞻远瞩,主动转移/106

第二十二章 布局全国,决胜千里(一)/112

第二十三章 布局全国,决胜千里(二)/118

第五篇 新营销之威

第二十四章 新明珠“多子多福”/127

第二十五章 团队的力量(一)/134

第二十六章 团队的力量(二)/140

第二十七章 渠道,渠道,渠道/145

第二十八章 大家赢才是真的赢/152

第六篇 践行标准与新明珠特色

第二十九章 从标准到标杆(一)/159

第三十章 从标准到标杆(二)/164

第三十一章 新明珠特色之:领导有情/171

第三十二章 新明珠特色之:管理无情/176

第三十三章 新明珠特色之:制度绝情/181

第七篇 造砖先造人

第三十四章 儿子·拾砖工·副总裁(一)/189

第三十五章 儿子·拾砖工·副总裁(二)/195

第三十六章 培养中国首个农民工全国人大代表/201

第三十七章 让员工为新明珠自豪(一)/206

第三十八章 让员工为新明珠自豪(二)/212

第八篇 从商如水

第三十九章 无畏起伏,有容乃大/219

第四十章 润物无声,信水长流/224

第四十一章 定向而行,利众而立/230

后记

试读章节

成功并不与“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起五更,睡半夜”有什么必然联系。只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利用好别人的经验,然后达到自己的目标就行了。

——叶德林

1972年叶德林高中毕业,回乡务农。按当时政策的规定,回乡高中生必须在基层实践两年后,才有条件报读大学,之所以说是“报读”,是因为够条件后才能报名,报名后不是按个人考试成绩而是依据“政治表现”,由组织推荐上大学。

上进心强烈的叶德林,不甘心于在祖辈们刨食的乡间过日子。当时全国各地的农村都在学大寨,战天斗地,南庄公社也成立了一支农田基本建设兵团,以“兵团”作战的形式,开展轰轰烈烈的农田基本建设热潮。叶德林认为这是一条出路,立即报名参加兵团。这一方面可以过上青年人的集体生活——新鲜、热闹;另一方面希望在兵团做出成绩,争取获得上级的推荐,以圆自己一个大学梦。

所以,作为“兵团战士”的叶德林,事事处处积极肯干,任劳任怨。其间,他还学会了建筑、电焊、机修等方面的多项技能。

不曾想,另一个“幸运”的机遇,却改变了他人生的初衷。

1975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这是叶德林印象中最深刻、最兴奋的一个节日,尽管这天没有放假,但他成为了一名正式工人——领国家工资的劳动者。他享受“顶班”的待遇,接替了父亲在南庄水利所的工作。按当时上级政策规定,父母退休,其子女可以“顶班”。这样,叶德林便顺理成章地有了一份令同代人羡慕的职业。

这让争取做出成绩,希望两年后获得推荐读大学的叶德林,多少弥补了一点遗憾,毕竟,这是当时一种法定的“子承父业”,无需附加什么额外条件就可以拥有一份正式职业,自然是幸运的。但叶德林内心深处却是十分清醒的,在到水利所报到的那天,他起得特别早,临别,叶德林按捺住激动的心情,诚恳地对父母说:“爸妈放心,我会接好这个班,为你们争面子、为自己争前途的。”

这年19岁的叶德林,牢记父亲“做人要有目标,做事要用心专一”的教导,掀开了人生崭新的一页。

也就是从1975年开始,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推动下,实行十年农田基建规划,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农田基本建设热潮。在南庄,则在大搞桑基鱼塘建设,推广“六水四基”、“五水五基”或“七水三基”,筑桑基,挖鱼塘,而这正是水利所的主要业务,政府在这个时期也把水利所的工作当做重中之重。作为新人的叶德林,第一天到水利所上班,就面临着新的挑战。单位领导来不及对他“岗前培训”,就让他跟着一位早他工作两年的“师傅”到工地跟班,以干代学,负责指挥工地的施工、测量、验收土方等工作。

初出茅庐的叶德林,好学的劲头却让师傅大吃一惊。头一天上工地,他带着本子,跟着师傅转,不懂的就问,很快就记满了大半个本子。收工后师傅们走了,他仍留下来观察工地,对照记录,直到天完全黑了才一个人迟迟返回。晚上接着挑灯夜读,学习有关水利方面的资料和书籍,很快就掌握了业务要领。他平日能做到处处留心观察,事事虚心追问,勤于动手尝试,勤于思考总结,从而练就了水利施工员的基本功,一个月后,就可以离开师傅“单飞”了。

叶德林这样忆述自己的这段经历:

当时南庄水利所的人手不多,但任务又重又多,我刚进去就感到有压力。没有人手把手教你,关键全在于个人勤学苦练。在几十个员工中,包括我在内有三个是高中生,比我大10多岁的,也只是“农中”毕业的,我在其中算是文化水平较高的了,加上我勤奋好学、敬业,因而业务上手比较快,单位领导也看到我有能力,从第二年起,就让我担任施工组组长。

建桑基鱼塘,全靠人工掘、挖、担挑,开挖鱼塘,修筑桑基,为的是鱼塘养鱼,桑基种桑。一般建一个60m×90m、1:2坡度的鱼塘,要搬掉14000多立方米土,从平地挖下去,用人工挑土要一个多月才能建成。鱼塘有“六水四基”、“五水五基”等一个个方格塘规格,根据不同的地方,测量出来,组织施工、监督、检查,完工后验收。我那时才是一个20岁的施工员呀,要下到各个大队去指挥施工,有些人甚至连那些大队干部也不把你这么个“后生仔”的指挥放在眼里,有人还故意刁难或捉弄你。但我一概不去理会,我坚持耐心说服,同时还动手做。有一次在场的一名退伍军人可能看不惯我指挥施工,便指着斜坡说:“你有本事做个示范来看看。”我知道对方的用意,但我不计较,我抓起锄头就修整起来,很快就做出了一个“样板”来,这让对方尴尬地站在一边,旁边的社员都齐声叫好。

很快,各个大队的群众都知道了我做事的风格,也乐于接受我,对我工作给予好评。其实,做什么事情,只要你用心去学习、体验,就能掌握到要领,再加上一个责任心,要对自己和社会负责,就能做好。

叶德林的勤奋好学、追求上进,很快就为自己争得了提高知识水平的机会——一年半后,也就是1977年春,南庄水利所把仅有的一个脱产进修学习的名额给了他,让他到佛山地区水利学校学习半年,领导们指望这位年轻人日后学有所成,能提高本所的技术和管理力量。叶德林深知这样的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因此十分珍惜。他如饥似渴、系统地学习了与水利工程建设相关的课程,例如,堤围、道路、桥梁、涵闸等建设与维修工程知识。半年的时间内,他没有回过一次家,星期六、日,也留在宿舍学习,别人结伴去看电影了,他却拿着设计出来的图纸找老师指点,利用所有的时间来读书。在别人看来,他只是个“书虫”,没别的情趣。但叶德林却从中获得了学习的乐趣,他爱上了这行,他认为能学到知识,这比得到什么都宝贵。

学习回来后,这个在水乡长大的小伙子,更加热爱水利事业,决心要在岗位上做出一番成绩来。他结合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加上自己几年前掌握的土木建筑技术,利用工余时间,展开了一系列的技术革新尝试。

千百年来,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堤围涵闸,采用的都是直板式“一”字形闸门,后来改用了“人”字形的,但在水位落差巨大时,这两种闸门常常难以开启,还会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这也成了水利建设部门多年来攻关不下的一个难题。叶德林选择从这儿下手,偏要踩这个“雷”。他会木工,便找来材料,根据力学原理,独创了一种“弧形闸门”,经过试验,效果很好,既方便又安全,并且获得了上级水利专家的重视和肯定。南海市水利部门立即召开现场会议,在全县进行推广,弧形闸门很快风靡开来,成了珠江三角洲闸门的新宠。南海市水利部门负责人说:“叶德林同志大胆革新,创造出一种弧形闸门,改写了传统闸门技术的历史,是我社‘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技术标兵,值得我们学习和看齐……”

南庄公社的广播、报纸,纷纷报道了这一消息:“水利所有个21岁的技术标兵,名字叫做叶德林”,叶德林的事迹一时广为传扬。P6-8

序言

中国陶瓷拥有数千年的历史,而现代建筑陶瓷工业,却是追随欧美国家的脚步,才走过短短20多年岁月。可喜的是,虽然我们起步晚,但今日的中国建筑陶瓷和卫生陶瓷产量,已达到全球第一。

素有陶都之称的佛山,在我国建陶业的兴起和发展中,一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佛山众多的建筑陶瓷企业中,由叶德林总裁统领的新明珠陶瓷集团,成为其中一颗最璀璨、最耀眼的明珠,成就为我国建陶行业的一艘“航母”,扬名海内外,不仅赢得了世人的拥戴,还赢得了同行的尊重,这的确是一件令我们民族产业感到欣慰和自豪的事情。

目前,国内外建筑陶瓷大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尤其是在原材料价格上涨、燃料价格上涨、新劳动法实施等因素影响下,国内20%~30%中小陶瓷企业已经关停或倒闭,整个行业的增长速度已大大减缓。然而,新明珠陶瓷却是个“另类”,每年仍能保持30%左右的增长幅度,且稳中有升,一路向好。该集团坚持以科技兴企,自主创新,通过并购“休克鱼”,自建工业园、布局全国、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多品牌并进的“新明珠经营模式”,已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子,并不断超越自己、超越同行,向国际先进陶瓷企业看齐。这让我们充满深深的敬意和期待。

感谢作家黄康俊的努力,感谢他为我们揭开了叶德林及其领导下的新明珠集团的“神秘面纱”,向我们提供了一份真实、详尽的建筑陶瓷王国的“经营宝典”,展示了一个富有奋斗目标、敢于创新领先、具有社会责任感、乐于奉献的珠江三角洲民营企业家的真正风貌,为我们这个行业留下了一个新时代的典型和范例。

很长时间以来,佛山的瓷砖生产稳占全国的一半,现在所占比例在下降,因为佛山陶瓷企业正在进行适应性集体外迁,从2008年开始,它的生产比重已下降到30%~40%。以前是相对比较集中在那么两三个地方,其他地方比较少,如果进行迁移,中国陶瓷业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以前一个地区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会发生改变。从发达地区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转移,这个转移是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从国际上来讲,陶瓷产业都是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由资源欠缺的地区向资源丰富的地区转移。原来最重要的日用陶瓷生产国,是德国、英国、法国、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初时日本的产量是世界第一,后来产量慢慢下降,到1974年我国的产量就变成了世界第一。在瓷砖这方面,意大利和西班牙占了很大的比重,但是从1993年开始,中国就占世界第一了。都是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转移。国内也是这样的,并不是这两年,而是这么多年来的一个规律。原来瓷砖是以广东佛山、山东和福建等几个地方为主,现在除了传统生产瓷砖的这几个地方外,几乎全国各省都有。但是,毫无疑问,这次迁移会改变中国陶瓷行业的布局。前两年,我就认为在未来的3~5年,我们这个产业将进入一个调整时期,产业要经历大洗牌,会从原来的以量为主的模式,寻找更加科学、合理和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式来发展,也就是向质的方面转变。这也是必须迈出的重要一步。一方面,国家现在并不鼓励高耗能产业,在很多政策的制定上都在“逼”着我们转型。另一方面,国际市场也“怕”这种以量取胜的方式,相应地做出限制措施。所以,目前这种情况有些企业会倒掉,有些实力强的会生存,如果能熬过这段时间,再过一两年又将是一个艳阳天,能留下来的就是相当不错的。现在不像前些年那样,随便买台压机就能赚钱,产业的发展已经处在拐点上,产业结构的调整、转移不仅仅是在国内,一段时间以来国内的需求还是有的,但是将来我们的发展也可能向国外转移,也可能在相对稳定一段时间后慢慢萎缩。这样,就更加要求我们研究,如何从整体上提高建陶产品的品质,如何做到以质取胜,如何以优质品牌树立自己产品在国内甚至国际上的地位。我们高兴地看到,以叶德林为首的新明珠集团,正在以身作则,脚踏实地地实践着、努力着,从书中我们已分享了他们成功的喜悦,同样也感受到他们为此付出的艰辛。而最让我们鼓舞的是——从叶德林和新明珠事业的奋起中,我们找到了代表一个民族产业崛起的发展路径,看到了代表一个民族产业走向现代化、国际化的希望所在!

我相信,叶德林领导下的新明珠陶瓷集团成长、壮大的成功之道,将为我国正在成长的建筑陶瓷企业给出一个学习和借鉴的最好启示。同时我也相信,叶德林总裁和他从事的陶瓷事业的明天,将会更上一层楼,更加灿烂辉煌!

是为序。

2009年12月28日

后记

我与佛山南庄特别有缘。我在南庄完成了对兴发集团及其主帅罗苏的探讨后,随之便投入了《中国砖王叶德林》一书的采写工作。其原因在于南庄镇的两大企业——国家两大行业的巨头企业:一个是中国铝型材十强企业第一名;另一个是中国建陶“航母”,其产销量全国第一。我近年来对中国民营企业创新与发展的课题研究颇有兴致,因此,结缘南庄、结缘这两大优秀民营企业和她的主人,也就顺理成章了。

正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为珠江三角洲的水乡南庄,这个中国近代工业意识最早发育的地方——1872年简村人陈启源兴办了继昌隆缫丝厂,成为中国近代第一家民族资本的工厂,成为推动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第一人,这也是南庄人以及佛山人130多年来津津乐道并引以为荣的事。时至今日,作为陈启源的乡人,不仅沿承了这一良好的“乡风”,而且已将其更好地发扬光大,正是“江山代有人才出,长江后浪推前浪”,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企业家和企业。据资料显示,南庄镇企业目前已拥有“中国驰名商标”7个、“中国名牌产品”5个、“国家免检产品”21个,以及广东省著名商标和广东名牌产品数十个,成为全国获取以上荣誉最多的一个镇。南庄镇被评为“广东省乡镇企业十强镇”。

2003年,方圆76平方公里的南庄镇,云集了70多家上规模的陶瓷厂,年生产能力近6亿平方米。其中最为瞩目的龙头企业,则是拥有三大子集团的新明珠陶瓷集团,其董事长叶德林,更是当地企业家的“群龙之首”——禅城区总商会会长、中国建筑卫生陶瓷专业委员会会长、全国建材行业劳动模范、陶业十年经济领袖、全国建材行业改革开放30年代表人物、十大新粤商、广东省优秀民营企业家等。因此,在“中国建陶第一镇”——南庄,让人们“认识”一下该镇建陶第一号企业和第一号人物,我想应该会显示出不一般的意义。

或者,这就是本人写作《中国砖王叶德林》的初衷;或者,这本来就是水到渠成、无法回避的一种必然。所以,眼下才得以留下了这么一份朴素纯真的心灵记录,一个同样体现天时、地利、人和之“缘”的心灵记录。我是这么认为的。

说实话,作为平民的叶德林,该是我心目中没人可以替代的一位平民“巨人”;而作为企业家的叶德林,则是我众多企业家朋友中最“大器”的一位好朋友,我如同他的所有朋友一样对他充满敬重和爱意。随着我们频繁的交往。我尤其对他“做企业”的同时如何“做人”这一命题更感兴趣,也更加关注。这是一个用“心”而不是靠“力”去行走人生的人,这个“心”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心,而是“平常心”、“专心”、“诚心”、“热心”、“爱心”等诸如此类的“心”,所以,如此用“心”去做人、做事的叶德林,在社会上留下的履痕。必定是不同凡响、独出心裁、自成一派的。

我也试着用心去体察叶德林,曾自作聪明地对叶德林以“水”的性格而谓之——水一样的叶德林!

其实这个评价出自五千年的《道德经》,老子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先哲是这样告诫我们:有道德的上善之人,就像水一样。水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却安身于大家都不喜欢的低洼之所,水的这种品格,才是最接近于道的。水总是随遇而安,居于不争之地;容纳人所不容纳的东西而博大深沉;对别人奉献出真诚、仁爱;言而有信,如河水的汛期一样应时而至,恪守信用;乐于依据“平”与“正”的原则清净行事;能够根据环境的差异有效发挥功能;随天时机遇,动静有时,正因为与万物无争,所以就不会出现过失与偏差。把水的不争、处下、无我、柔顺、奋进、宽容、平静、随和等特性全部涵盖其中,人若能做到像水一样.必然能无往而不胜。  而我也觉得,叶德林做人的参照物应该是“水”,这兴许与他所处的人文环境有关。他出生于珠江三角洲水乡,傍水而居,开门见水,喜欢弄水——每天早上坚持游泳,一年四季风雨无阻。他经常用最平常的“水”来比喻做人,认为水是最有“德”的——“为人如水,而不应是山,山必有形,保守不变,固定一方;水似无形,遇圆则圆,逢方则方,随机应变。水利万物而不争功,能伸能屈、定向而行,容得别人宽阔自己,水能向下方成大海。”这是叶德林崇尚的水的品德。也就是说,他是从水的这些高尚品德中学着做人的。

“做人如水,从商如水,水一样的叶德林!”

我竟然也为自己这一蹩脚的比喻偷偷乐了一阵子。

事实是,叶德林是不需要我们这些廉价评议的。叶德林就是叶德林。叶德林就如珠江三角洲随处可见可触的“水”一样,普通、平常、清净、透彻。

中国是世界上建陶产量第一的大国,但还不是世界建陶第一强国,我们与欧美产业强国如意大利、西班牙等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需要直面现实、正视自己,但同时也需要爱惜自己,做回自己,千万别在学习别人、追赶别人时轻易将自己“丢”了。正如叶德林所说的,“先进文明的东西是属于全人类的,学习、拿来,为我所用,是最好不过的,也是有利于全人类的,关键是立足自己,不能丢失自己。”叶德林率领他的新明珠团队,在拿来国际建陶先进武器、引进国际先进经营理念的同时,却坚持自己和本民族独有的“特色”,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路子,因而,他成就了他自己,成就了中国砖的王者。

假如本人这次不遗余力地探讨一个人与一个企业成长的实录,能为那些正在成长和迅速成长的个人与企业提供一点借鉴或启示,那将是我最欣慰的,也正是我最期待的。

同时,我们有信心期待,在我们这个泱泱陶瓷大国,一个陶业百舸争流、千帆竞渡的时代即将到来;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代表华夏文明之一的陶瓷文明,将在古老而又年轻的华夏大地重放异彩,重振国威。

末了,我要在此答谢:

《中国砖王叶德林》一书的采写工作,自始至终得到佛山市禅城区总商会副会长黄坚先生的关心和支持,是他的拳拳诚意和提供的诸多方便,从此把我和叶德林总裁以及新明珠的事业连在一起。他在禅城总商会工作的创新上,开了许多先河,是当地企业家们一致喜爱的有心人,他与会长叶德林更是一对绝配的好搭档,我从他身上获得许多人生的“真经”,我衷心感谢他。

佛山市高明区总商会会长杨升先生,对《中国砖王叶德林》一书的写作寄予很大的热情,提供了很多有关素材,他与叶德林总裁是中共中央党校同届同学,又同时担任当地一个区的总商会会长,有着很多相似相通的地方,都是我们这个经济建设时代的英雄,我衷心感谢他。

当然,我最应该感谢的是叶德林董事长,因为是有了他的积极支持和配合,本书的写作才得以顺利进行,同时,还有他的无私奉献,愿意把自己人生中的种种甜酸苦辣与大家一起分享,我衷心感谢他。

在深入新明珠集团生活体验和采访中,得到了全体成员的协作和帮助,他们以新明珠人训练有素的服务态度和办事风格,为本书的采写做了大量的服务性工作,他们是可敬可爱的,我十分尊重他们,在此一并致谢。

在《中国砖王叶德林》一书的写作过程中,得到原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秘书长黄芯红先生的关心和重视,并欣然为本书作序,本人对此表示感谢。

《中国砖王叶德林》一书在出版过程中,承蒙经济管理出版社同仁的错爱,尤其是责任编辑勇生主任为之耗费了大量心力,特此表示感谢。  谨以此书献给叶德林先生和叶氏家族所有成员!

谨以此书献给新明珠陶瓷集团所有成员!

谨以此书献给所有关心和爱护中国建陶事业的有心人!

黄康俊

2009年1 2月29日

书评(媒体评论)

我在中国新明珠产业基地看到了世界陶瓷砖生产的新前景,我的另一个身份告诉我,与叶德林先生合作是最佳的选择。

——国际ISO/TCl89陶瓷砖技术委员会主席 Svend Hovmand

新明珠已成为陶瓷行业当之无愧的清洁生产标杆企业,叶德林总裁主动承担环保责任,是一个真正履行了社会责任的企业家。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会长 张人为

新明珠是一个很有开拓精神的企业,很多成果都得到了各级政府的认可,很多做法都得到了具体落实。

————镛山市市长 陈云贤

叶德林总裁在行业里带了个好头,他管理的新明珠企业在清洁生产方面是做得最好的企业之一,其在清洁生产方面规模之大为业内之最;其清洁生产流程设计之科学、各环节规划之细也堪称业内之最;其清洁生产的设施、设备及技术也居业内领先地位。

——广东省建筑材料行业协会秘书长 陈环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5: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