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胧诗在追求象征、在营造意象群时,强化了语言的密度和抽象性,但当诗人内心的冲动淡化时,当诗人情绪被稀释,当诗人的迷惘被理性完全控制住,朦胧诗的朦胧可能就是为了朦胧而朦胧,为了抽象而抽象,为了象征而象征,语言也好,意象也好,象征也好,都因在内心深处的那股泉涌而具有生命力。如果泉枯了,所有外在的装饰和技艺都显得苍白和做作。朦胧诗的后期常常为这种装饰的苍白而困扰,至于有意去向西方展示中国的“特色”就更让诗歌陷入某种形式的框架。在这样的意义上,朦胧诗在80年代后期的终结,是自然的,是艺术运动的规律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