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煜主编的《人如白玉戏如兰(徐玉兰)》是“海上谈艺录系列丛书”之一,记载著名越剧小生演员徐玉兰从艺生涯。她的从艺过程从艺80年来的艺术道路,都充分展示了越剧徐派艺术之美。徐玉兰从艺经历丰富,解放前从学艺到登台,由最开始的老生该行当小生,自组“玉兰剧团”,解放后参军,赴朝鲜慰问志愿军,在改革的浪潮中跨出了组建“红楼剧团”的第一步,徐玉兰的徐派小生为观众留下了许多的经典人物:贾宝玉、张生、张继华,无一不是经典,无一不是越剧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人如白玉戏如兰(徐玉兰)/海上谈艺录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董煜 |
出版社 |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董煜主编的《人如白玉戏如兰(徐玉兰)》是“海上谈艺录系列丛书”之一,记载著名越剧小生演员徐玉兰从艺生涯。她的从艺过程从艺80年来的艺术道路,都充分展示了越剧徐派艺术之美。徐玉兰从艺经历丰富,解放前从学艺到登台,由最开始的老生该行当小生,自组“玉兰剧团”,解放后参军,赴朝鲜慰问志愿军,在改革的浪潮中跨出了组建“红楼剧团”的第一步,徐玉兰的徐派小生为观众留下了许多的经典人物:贾宝玉、张生、张继华,无一不是经典,无一不是越剧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内容推荐 董煜主编的《人如白玉戏如兰(徐玉兰)》内容简介:徐玉兰,著名的越剧小生,表演艺术家。在长达80年的艺术生涯中,演出了三百多部剧作,塑造了无数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她的表演俊逸潇洒、风流倜傥,具有神采夺人的艺术魅力,独步越坛。她在粗犷朴素的越剧老调基础上,广泛吸收绍剧、京剧及杭剧等剧种声腔之长,创立了高亢挺拔、起伏跌宕、奔放洒脱、慷慨激昂的徐派唱腔,在以柔美温婉见长的越剧唱腔中异峰突起,独树一帜。 徐玉兰的主要代表作有《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西厢记》中的张生、《春香传》中的李梦龙、《追鱼》中的张珍、《北地王》中的刘谌、《西园记》中的张继华等。其中由她主演的《北地王》和《红楼梦》被誉为徐派小生的两大丰碑,至今无人逾越。 徐玉兰为越剧艺术的创新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被授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越剧代表性传承人”和“百年越剧特殊贡献艺术家”等称号。 《人如白玉戏如兰(徐玉兰)》是一本人物传记。 目录 艺术访谈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 艺术传评 第一章 新登小戏迷 第二章 舞台小老生 第三章 三进上海滩 第四章 唱红半边天 第五章 徐派立越坛 第六章 长夜盼天明 第七章 走进大熔炉 第八章 跨过鸭绿江 第九章 出访肩重任 第十章 红楼铸丰碑 第十一章 再续中朝缘 第十二章 风摧百花残 第十三章 “两花”并蒂开 第十四章 艰难改革路 第十五章 联营迈新步 第十六章 艺苑结硕果 附 录 从艺大事记 后记 试读章节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 时间:2012年5月 地点:徐玉兰寓所 访谈对象:徐玉兰 采访人:董煜 初夏,但风中仍有一丝凉意。所以徐玉兰老师见了我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冷吗?我说不冷不冷,走热了。 是很热,但哪里是因为走路呢,刚见面,一个年过九旬的艺术大师的关怀,就这么扑面而来,那种渗进心里的温暖,是难以言表的。 徐老的儿子儿媳刚从美国回来,来看母亲。在桌上的玻璃板下有他们的全家福,一家人围坐在徐玉兰老师的周围,其乐融融。我看着徐老的笑脸,心想,这位老人的一生,该是怎样的波澜壮阔啊。 刚在沙发上落座,徐老提议换个地方,坐到桌子边上去,她说,这样你写起来比较方便,我呢,听起来也清楚点。 徐派小生的形成和特色 董煜(以下简称董):您是德高望重的艺术家,早在20世纪40年代徐派就形成了,那么,徐派是怎么形成的?是在什么基础上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呢? 徐玉兰(以下简称徐):流派实际上是个体系,唱腔、做工、动作身段,还有角色的内心感情,是一个完整的系列。当初思想单纯,出来唱戏时脑子里根本没有这个概念。徐派不是我自己说的,是别人总结出来的。 任何艺术流派的形成,首先都是建立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我也一样,在表演艺术上,离不开对名师的模仿。在科班的时候,我嗓子的天赋条件比较好,有人来参观,老师总是叫我出来唱给大家听。我老腔的底子也比较好,什么四工调、彩调、南调北调,都会唱。1933年到了上海,当时的名家有“三花、一娟、一丹”。我跟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这三花都搭过戏,跟姚水娟在慈善赈灾义演时一起演出过,跟筱丹桂则从1945年到1947年上半年,一直在一起搭档。我年龄比她们小很多,当时她们已经很出名了,所以,从她们身上也学到不少东西。 我喜欢看戏,有机会就看京剧,梅兰芳、金少山、裘盛戎、李少春、周信芳的戏我都看过。其他还有沪剧、昆曲,甚至电影、话剧也不错过。那时候最热的七八月份戏班是要歇夏的,主要演员休息,由一般演员演出。我觉得京剧的老旦、老生比较符合我徐派的发声方法,所以别人歇夏,我不休息,专门请来京剧的琴师为我伴奏,先后学了好几部戏。 到了后期,我还请音乐学院的声乐老师来指导,练发声、学钢琴。音乐学院的周小燕、蔡绍序教授都说,我的发声方法比较正确。因为徐派的花腔比较多,他们还开玩笑地叫我花腔女高音。 当然,越剧并不等同于这些剧种,但它和其他的表演艺术之间有着不少相通的东西,比如都讲究美感,形象的美感、身段的美感、动作的美感、唱腔的美感;又比如都讲究细节的真实。我看其他剧种的戏时,心思就用在这些“相通”的地方,把它们储存在脑子里,一旦有机会,就可以融进越剧中去。 董:这么说起来,徐派艺术实际上是博采众长的? 徐:那是自然。但学了这么多,关键是要用,还要看怎么用。都说昆曲是奶妈,我们有的戏就是跟昆曲老师学的,譬如(《评雪辨踪》,就是传字辈名家沈传芷教的。我先“照单全收”全部学下来,然后再用越剧的表现形式表现出来。 唱腔方面也是,别的剧种有好听的唱腔,我全部储存在脑子这个仓库里,随时拿出来用,不管是南腔还是北调。我的唱腔中运用小腔比较多,每推出一部新戏,都会设计一段新的唱腔,这也是一种尝试,观众如果认可、喜欢,我就可以用到今后的戏里去,丰富徐派的唱腔。 唱念做打,念白是很重要的。在科班的时候师傅就告诉我们,“千斤白,四两唱”,意思就是,比起唱腔来,念白更加重要,唱的时候还有伴奏可以遮掩,但念白就全靠演员的功夫了。咬字有齿音、唇音、喉音、鼻音,这些都要分清,要抑扬顿挫。刚开始我念白时土音还比较多,我是浙江新登(现属浙江富阳)人,跟嵊县的咬字不一样,譬如林青韵,门、名,我读起来就是门、门一个音。晚上我在收音机里听评弹,一直听到凌晨二三点。那些老艺人的念白字正腔圆,我从中吸收了不少东西。譬如张生拦住红娘自报家门,讲到自己今年二十三岁,并不曾娶妻时,并——,这里就要停一下,不曾,娶——妻——也。红娘要走,他又拦住问,你家小姐可(停顿)常——出来走走?张生是有一定身份的,问话不能冒冒失失,这么停一停,那种有点不好意思的味道就出来了。现在有的演员念起来过于直白,白口快了,缺少感情,观众听不清楚,戏中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也表达不出来。 建国十周年,我们((红楼梦》剧组去北京献礼,周总理请我们吃饭。吃饭的时候他说:“有人说你们越剧软绵绵的,没有高亢的东西。”我们团长马上说:“谁说的,徐玉兰唱《哭祖庙》就很高亢。”总理说:“那就唱给我听听吧。”我唱完之后,总理非常赞许,说:“很好嘛,你吸取了京剧的高拔子,还有绍兴戏里面的东西。”我说总理怎么都懂啊。总理说:“我怎么会听不出呢,我对你们戏曲很懂的。”总理还表扬我说:“对的,越剧就应该吸取人家的东西,融化到越剧中去,你用得很贴切。”他还当即要求作曲的同志多到南方去采风,多吸收别的剧种的东西,来丰富越剧的唱腔。 徐派的形成,可以去看看顾振遐先生写的((徐玉兰唱腔集成》,他总结过这么几句:“在打基础的时候她就学到了粗犷朴素的越剧老调,高亢激昂的绍剧唱腔和唱法,徽戏文武老生的唱腔及其发声、用气、吐字的方法。改演小生后,分别与越剧‘四工腔’时期的著名演员同台演出,又熟悉了她们各具特色的‘四工腔’。其后,她又悉心学习周信芳的表演艺术,特别是其充满激情的表演及演唱时有力的喷口和坚实的咬字。这对徐派唱腔特色的形成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当然,他说的主要是唱腔,其他如做工、身段等,我基本上也是受这些剧种的影响。P3-5 后记 我原本是个越剧的门外汉,要不是这本书,可能这辈子就这么跟越剧擦肩而过了。所以现在我要由衷地说一声,谢天谢地! 那个年代的人,有几个不知道徐玉兰的呢?我也是,所以当机会突然从天而降,文联邀我写她的传记时,我一口便答应了。心中窃喜,可以近距离地见识一下那风流倜傥,赚了我很多青春泪的“宝哥哥”了。 我没问过徐老师,但我可以肯定,当初她对我一定是有点失望的。当她说起什么四宫调、弦下腔,说起当年越剧界的名伶传闻时,看见我一脸茫然的样子,她一定失望过的。但她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你不熟悉越剧,写起来有点难哦。” 我设想过无数可能,或许,她会向文联提出换人的要求,或许,我知难而退,找个体面的理由把这活给推了,可是她没有,我也没有,我们俩就这么隔三差五地聊,从春聊到秋,从秋聊到冬。我没问过其他的作者,写一本书究竟采访了多少次,但我可以断定,一定不会比我多的。那些日子里,她翻箱倒柜,找出各种各样的资料、碟片供我参考,就像教她那些学生一样,耐心地把我拉着,推着,推进了越剧表演艺术的大门,让我看到了其中无穷的锦绣。 越剧徐派艺术原来是那么地美啊! 她的唱腔,“是那柔软、光滑的丝绸在裂开时发出的清澈温暖的声音,如哨如鸣,家常的,丰富的,充满了人间烟火的气息。” 她的小腔,“像一串珍珠滑过黑丝绒,一根丝也不拉不绊。” 她的念白,“每一声每一句都湿润得掐得出汁水。” 她的武功,“在‘狮子楼’中演到武松追杀仇人西门庆时,从三张桌子上一个前翻,凌空落下,如鹞子落地,声息全无。” 她的表演,“把生命到尽头的那种悲剧美,那种凄婉的意境,演绎到了极致,独步天下。” 我非常非常地感谢徐老师的学生、戏迷以及那些研究戏曲的专家们,我从不知道形容一种表演,一种美的意境,可以有那么美的表述。有了这些文章的指引,再去探访徐老师的艺术秘境,我就不至于走弯路,就不至于迷路。 那天徐老师要去电视台做节目,我自告奋勇陪她。我早早到她家中等候,看她慢慢地化妆、穿衣,仔细地照镜子。她交给我一个包袱,里面是她要上台穿的服饰。我很好奇,等会有车来接的,为什么不换好了再走呢。一问,才知道是怕坐在车上把衣服弄皱了。在她看来,上电视台也是上台亮相,几十年如一日的一丝不苟,就蕴含在这些细节里了。那天,我就这么捧着徐老师的衣服包跟着坐上了车。我好像一下就穿越到了当年的十里洋场,我看见那些得到消息的戏迷,十几个小时前就等在那里,只为了一睹心中偶像的芳容。我看见她们在述说对偶像的爱和崇拜,说到动情处,涕泗横流。节目散场,我护着徐老师左冲右突,奋力挤开那些疯狂的戏迷,那些戏迷对徐老师的爱戴铺天盖地而来,浓烈而炙热,我被推搡着,也感动着,心想,一个艺术家能让那么多人为她痴迷,此生足矣。 采访的过程,是漫长而有趣的,那是我终生的财富。我不光认识了艺术中的徐老师,还了解了舞台下的徐老师。 日常生活中的徐老师,是亲切的、体贴的。要是去得早了,她尚在用早餐,会招呼家里的阿姨也给我端上一碗泡饭,我们相对而坐,边吃边谈,这时候不说越剧,只拉家常,说说她的孙子孙女,说说她的童年趣事。倘若正值她在阳台上练功,她还会顺便教我几招自创的气功,她说,只要坚持习练,就可以让气息饱满,精力充沛。 退休多年,徐老师依然很忙,家里几乎天天有人来,学生、好友、戏迷,探望她的、向她讨教的,甚至是慕名而来的,大家热热闹闹地围坐着,侃侃而谈。我常从她们的交谈中得到启发,有时偶然的一句话,经徐老师说出,便会或多或少地承载着近百年的中华文化,厚重且回味无穷。徐老师好客,只要有人来,她便会拿出南来北往的土特产与大家分享,到了吃饭的时候,还会热情地留大家吃饭。我在她家就吃过很多顿饭,吃得实在不好意思了,可她却调侃地戏称,没关系的,我家是“玉兰饭店”呀。 徐老师口碑极好,说起她的人品,大家的钦佩之意溢于言表。说她有胸襟、有眼光、有魄力、有威信;说她敢仗义执言、做事公允、有理有节、没有私心,几乎我问到的每个人,都能说出一两件让他们感动,足以铭记一辈子的事。有时候我想,做人只要做到其中的一条两条,就已经很好了,可见,徐老师不仅是位杰出的表演艺术家,亦是难得的大德之师。 2011年,文联就有帮徐老师出书的计划,可是那时徐老师常年住在医院,一条金嗓子居然发不出声,状态很是不好。她的两个儿子从万里迢迢的美国回来看她,走马灯似地来来回回,焦虑而不安,写书计划就此搁浅。 倘若那时徐老师不是病着,这写书的事可能就不是我了吧?想到此,不禁庆幸万分。 我说徐老师,我们俩有缘哪,您看,今年您的身体那么好! 她也说,是啊,今年跟你聊到现在,身体确实是越来越好了。 92岁高龄的徐老师,依然气度非凡,只要说起戏来,顿时神采飞扬,连说带唱,风情万种,嫣然还是当年的美少年,看得人都呆了。 想起当年的玉兰随笔。她写道,“对以往的事迹,不容再去遐想,回顾前尘,只剩了一片羡慕的回忆。”是啊,回忆属于她的,也属于我们,能留下她的回忆,我们幸甚,社会幸甚。 明年,是徐老师从艺八十周年了,关于越剧的繁荣,我知道徐老师还有很多构思和设想,为了越剧的双百年,徐老师,您一定要珍重啊! 董煜 2012年12月9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