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静默有时倾诉有时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黎戈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黎戈在《静默有时倾诉有时》中和我们分享阅读书籍的独特体验与深刻感悟。

伍尔芙说一个女人,应该有自己的一间屋,其实就是这个意思。这间屋子,并不是在世界上的哪个角落,它是一个女人心里的单间,是一颗完全属于自己掌控的心,它可以关上门隔开家人,也可以打开窗和外界通气,它可以交游待客,但是,它绝不留客。在这个单间里,你可以动亦随心,静亦随意,温柔有时,暴烈有时,果敢有时,滞意有时,沸腾有时,决绝有时,静默有时,倾诉有时。如此如此……

内容推荐

《静默有时倾诉有时》是黎戈第一本书评、人物评论随笔,作者在《静默有时倾诉有时》中和我们分享阅读书籍的独特体验与深刻感悟。她剖析两性关系的牵连与渗透,探究天才作家在非常处境中的极端挣扎,琢磨不同文明下不同作家的关涉与影响,窥视文化八卦背后的意味深长,捕捉那些针尖般纤细精密的思绪……

目录

一 〔艳曳〕

 自由意志的形象代言人  002

 三个姓波伏娃的女人  008

 穿长裤的女人  013

 所谓孩子就是这样  018

 她说百合是种太苍白的花  023

 曾经爱过的杜拉  029

 蔷薇刑  036

 亲爱的莱辛  042

 名声,是另外一种死亡  047

 惆怅旧衣如梦  052

 多情人不老  057

 我们仨  061

二 〔绿锈〕

 如果毛姆  066

 犹如上帝对约伯  072

 爱因斯坦的血肉爱情  078

 毕加索的情人  084

 惶恐自白书  088

 爱我,就对我守口如瓶  092

 一切因你而值得  098

 男人的情愫  100

 女结婚员  103

 纳博科夫的眼睛,内米洛夫斯基的手  109

 心之密室,犹在镜中  113

 费里尼笔记  119

 纪德和荣格  124

 村上春树的大象与风  129

 摇滚,及其他我应该保持缄默的事  133

 坏孩子  138

 舌头的力量  141

 你是我的玫瑰你是我的花  144

三 〔水印〕

 水之书  150

 静默有时,倾诉有时  155

 只是为了一场纸折的飞翔  159

 清如水,明如镜,淡如菊  164

 肥肥的日子  168

 离开的N种姿态  172

 阿斯娅的温柔和甜蜜  177

 内米洛夫斯基的狼性  182

 狗与狼  186

 唯有死者永远十七岁  190

 甜美生活  193

 我爱夏加尔  197

 你看,你看,文艺复兴的脸  201

 素情人  207

四 〔莲悦〕

 水墨绍兴,水样的幸福  214

 渴  219

 我爱厨房  224

 日常生活的质感  228

 宁静无价  232

 热衷于草木的作家  235

 万物有灵且美  245

 大黑  249

 温补心性的女红  252

 新时代全职太太  256

 星座迷  260

〔后记〕 我还是爱你到老  264

试读章节

自由意志的形象代言人

咳,咳,我要写尤瑟纳尔的笔记了,我正襟危坐,双目灼灼,手里攥着一大把尖利的形容词,它们像小毒针似的等待出鞘:“孤僻,离群,局外人气质,自我状态极强,倨傲,博学,不近人,寡情……”我用它们固定我笔下的人物,像制作蝴蝶标本一样,我这么干过好多次了,不在乎对尤瑟纳尔再来这么一次。但这个女人实在……太滑不留手了。

何谓自由?如果自由意志也有一个形象代言人,那就应该是她了。她的前半生,居无寄所,任意东西。她还是个小女孩时,常常,在半夜,从温暖的小被窝里,被保姆抱出来,带着她的小箱子,箱子里装着染了孩童乳香的小睡衣,她揉着迷朦的睡眼,随爸爸坐上夜行火车,奔赴酒吧。迷乱的夜生活,遍地霓虹碎影的红灯区,带着醉意的召妓,和有夫之妇私通……作为一个风流男人的女儿,她在幼时就提前经历了这些成年人的感情生活。

她从来没有进过学校,没有过一份长时间的稳定工作,没有参加过一个文学团体,没有一个定居点,没有一个固定的性伴侣,她的行李寄存在欧洲各处的旅馆里,但是,慢着,在她36岁以后,她和另外一个女人同居了四十年,在远离大陆的荒岛上,她们自己种菜,养鸡,揉面包,用水泵打水,没有电视,没有电影院,没有汽车……比一匹狂奔的马更能显示马的力量的,是什么呢?我想,就是在高速中刹住马蹄的一刹那吧,尤瑟纳尔就是如此,动亦随心,静亦随性,紧贴自己的思维曲线。

她的祖父差点死于一次火车出轨,她的爸爸少时险被脱缰的惊马踩死,妈妈则因生她而死于产后腹膜炎。当她还是个褐发碧眼的小女孩,孤独地住在一个路易十八风格的城堡里,和一只角上涂了金粉的大绵羊做伴时,她就知道,生命根本就是一件极偶然的事情,所以她一生致力去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成为她自己。一个自转的星系。18岁时,她打乱了自己世袭的贵族姓氏中的字母,把它重新排列组合成一个叫尤瑟纳尔的怪姓,就这样,她把自己放逐于家族的谱系之外,她终身未婚,因为厌弃母职,所以也未育。她的血缘既无来处,也无去路。

她不愿意定居在任何一重身份上,她不是任何人的女儿、姐妹、母亲、情妇或妻子,她痛恨粘贴在他人的名字之后,她是谁?她从哪里来?她是那个喜欢艳遇,通宵饮酒,自由为贵,及时行乐的瘦高男人和他的清教徒老婆生的么?啊,她只是从他们的体内经过一下罢了,她和她的异母兄弟从无往来,相形之下她倒是更亲近树木和动物,在她看来众生平等,她可以为爸爸平静的送葬,也会为一只小狗的猝死几近昏厥。

她喜欢男人,她也喜欢女人,她是同性恋酒吧的常客,她也为了追随一个男人,和他在海上漂流数月,并为这个男人写了《一弹解千愁》,在书里,她要求这个不爱她的男人,给了她慈悲的一击,她,在书里把自己杀掉了,她用书面自杀的方式,祭奠她死掉的爱情,然而在硬朗的男人面前,她也不觉得自己格外是女性,一旦离开那张鱼水共欢的床,她和他们一样要面对生活的甜美和粗糙,在压顶的命运之前无能为力。她幼时没受过闺房教育,女红,针线什么,长大了,她写的也不是脂粉气兮兮的闺阁文字,而是历史小说,其笔力之遒劲,结构之恢弘,逻辑力度之大,恐怕连男人都望尘莫及。她是法兰西学院的第一位女院士,连院士服都得请圣罗兰公司帮她重新设计一件,这有什么好惊讶的?她生来活在一切规则之外。

她也生活在时间之外,她与之共处的亲人都活在她的笔下:罗马皇帝哈德良,教士泽农……在荒岛生活的40年里,在欧陆单身旅行的那些不眠之夜里,头顶上的星星一动也不动,像被冻住了一样,她瑟缩在老式的高脚小床上,运笔如飞,靠这些小说人物为她取暖和驱寒,她熟知他们的生日、星座、口味、爱好——泽农是精灵又阴沉的双鱼座,哈德良是中性又慧狤的水瓶座,到了生日那天她还为他们烤个小蛋糕呢。她闻得到他们生活优游其中的时代空气,她看见他们穿着的僧侣服样式,她听到他们种下的一棵郁金香的价钱,她和他们一样生活在公元二世纪,或中世纪,在她还是一个小女孩,在旅馆的小床上,百无聊赖地等着夜归的爸爸时,她就熟谙了用想象力进入异时异地的路径。

她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度,1939年她拎着两个手提行李箱,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国,只是为了投奔爱情,那是叫格雷斯的美国女人,为了避战祸,也是为了显示对伴侣的忠诚,在其后的48年里,一直到死她都是个美国人,可是只要关起家门,她说的就是一口纯正的法语,吃的是法式甜点,读的是法语书,身份证的颜色,护照上的国籍,和她一点关系都没有。

她和那个长得像秃鹫似的美国女人格雷斯,在人烟渺渺的荒岛上生活了40年,这40年的流年水痕,全记录在一本本记事本里,本子里有很多的*号和小太阳符号,*号代表肉体的欢娱,小太阳是幸福,越往后翻*和太阳就越稀落,而被沉默对峙的“……”号所替代,就像所有的世间夫妻一样。在远离母国,远离母语,无援的荒蛮中,格雷斯,对尤瑟纳尔来说意味着什么?我在《默默无闻的人》找到一段话,也许可以代言她的心境:“那个人(荒岛看守者)默默等待着死亡来袭,他盼望着运送给养的船只,不是为了面包,奶酪,水果,也不是为了宝贵的淡水,他只是需要看看另外一张人脸,好想起来自己好歹也有那么一张。”穿心寂寞已经把人挫骨扬灰,这段话看得我心惊胆战。

在这个一年有小半年大雪封门的荒岛上,两个锋芒锐利的女人,如此近距离的对峙着,格雷斯控制并滤掉了所有日常生活的琐细和杂质,尤瑟纳尔得以保全她近乎真空的安静,在静谧中她获取巨大的自由,自由出入所有的世纪。人们一直无法弄清,她们之间,是谁,以何种微妙的比例,把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优先权,强加给另外一个,怨怼,疏离,摆脱控制的欲望,一点点毒化了这对爱侣的家庭空气。一直到格雷斯死后,尤瑟纳尔才发现:自己不会开车,不会处理银行账单,不会操作电泵,甚至她连接电话的习惯都没有——之前这些都是格雷斯做的。

也许自由得自舍弃——她年轻时写的那些书,真没法看,我承认我学识不足吧,不晓得那些罗嗦拗口的文字,是不是就是所谓的古典文体?我不明白,为什么很简单的一个故事,要动用那么大的叙事成本,又是铺垫,又是渲染,又是敲锣,又是边鼓。到了晚年,这些枝繁叶茂的描述性细节全脱落完,她的文字,彻底放下架子之后,才开始有了骨架嶙峋的静美。她可以在一个细节里溶解大量的信息,比如《虔诚的回忆》里,她写自己的妈妈,在临产前一边准备孩童的糨褓,一边默默地熨烫尸衣——预示她后来死于难产。个体在命运之前的无力,悲剧压顶的郁郁,叙述者的悲悯,都被这个细节启动了。叙事的同时抒情,背景描摹,时代空气,全部都到位了。

有时,自由是悖论——这个一生与文字为伴的女人,最不信任的,也是语言。她生就一张贪欢的面孔,却认为示爱的最高境界是缄默。她声称她不太想起父母,可是从20岁起,她开始把他们放进她的好几本小说里,代入各种时空条件下,她写他们写了60多年,她亦很少提及格雷斯,可是后者去世后,她拖着老弱的病体返回欧洲,把她们热恋时的行程反复温习。写作和旅行,是她生命中的两颗一级星。她用它们来缅怀和追忆。什么是至爱不死,什么是至亲不灭?在拟想的情节里,她让他们一次次复活,她徜徉其中,就像她小时候,常常在一条小溪边骑马漫步时的感觉,那一刻,她就是马,是树叶,是风,是水中沉默的鱼群,是男人,也是女人,是妻子,也是丈夫,是爸爸,也是女儿,她充斥宇宙,她无所不在,一切因她而被照亮,她是她自己的神。

P2-7

序言

静默有时,倾诉有时

黎戈著

有我之境

有人看黎戈,只看见小碎花、茶淘饭、蓝印花布。有人看黎戈,只看见她平和有光、安稳度日、行云流水。看到物的和看到人的,我觉得,都还没有看到她的骨头里去。

“黎戈”的笔名后面,半是文艺半是肉身。肉身是有的,不然无以为寄,所以她也小碎花、茶淘饭、蓝印花布、买旧书、啃南京鸭子,尽力渲染她的烟火气。但是,唯有文艺才是骨头和灵魂。她的笔下,一以贯之的,是文人、文本、文史和文事,它们几乎是每篇文章起承转合的着力点和发力点,轻轻一撑再一撑,有了境界,有飞起来的那种飘逸。读者惊鸿一瞥,叹其道骨仙风,她却又若无其事地下凡来,去说老张馄饨、抽烟的姿势、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休要被她骗了。

黎戈的文章,在大家看来,是散文,在我看来,是评论。她是一个最好的读者,写着最私人化的书评。仿佛文学国度里的一只野猫,眼神锐利,爪子尖尖,看起来却又是闲闲的、妩媚优雅的,真的是,自由而美丽。

黎戈的评论不是“学院派”的,没有那种“解剖美人”式的唐突、冗长与炫技,她的评论是“缠绵派”的,她与“美人”惺惺相惜,形影不离,心有灵犀,感同身受。一切私语皆因有爱,一切因爱而值得。不像大多数煮字疗饥的人,同样不像大多数茶余饭后的文章,她是如此用力地、纯粹地品读和书写,我严重怀疑,她离开这些,不、能、活。她的文字之所以好,归根结底,因其诚。

文艺入骨的青年加妇女,多了去,有时愚钝得成了社会的笑柄。黎戈最难得的是独具慧眼,她有识见、有品位、有将这种具备锐度的看法用语言传达出来的能力,有些时候,还加了一点刻薄。在很阴柔的散文笔调里,穿插这不期然又不经意的飞刀笔法,最是令人击节。她自己说:

“刻薄像烟熏妆一样,是有技巧的。一定要有足够的知识面,语言和笑点掌控力,才能踩好那个穴位。如果你的文字天生长着范晓萱的娃娃脸,或是叶蕴仪式的乖巧甜美相,就不要尝试刻薄这个猛料。适度的刻薄很杀痒,缺乏主题的刻薄是阴阳怪气,过于犀利的刻薄叫人身攻击。刻薄一样有格之高下——梁实秋和鲁迅对骂可谓棋逢对手;李敖和胡茵梦的互相揭短,则毫无美感可言。”

应该说,黎戈的“烟熏妆”,很美。就像猫的爪子、玫瑰的刺、高手师傅故意留给河豚的那一点点毒,黎戈的风格不是因为清淡柔美、而是因为清淡柔美下的鞭辟入里才得以完满。那些满心期许着“小清新”与“良家”的读者,被字里行间的小鞭子抽到,当属意外之喜。

后记

我还是爱你到老

有次朋友提到了我和某某,我想了下说:“他是作家,我是文青。这是属性的不同。”诚然,我出书,有专栏,但我仍然认为自己是个文青。不仅如此,我的大多数朋友也是文青,他们时常甚至每日接触文艺作品,但不是职业文人。在日常生活中,她们都从事着主流正常的工作——医生、律师、金融从业人员等等。当她们漫步在大街上,淹没在人群中,或是碌碌于公务时,马上会融入周围的背景。但是,当她们独处或偷闲,从随身包里掏出一本书来,或是在网上写段文艺化的微博,甚至发张唯美的图片,你会立刻辨识出来,这是一个文青。那种气味,不是什么着装风格,抽什么烟,用什么牌子的手机能定位的,那是一个有精神生活的人特有的体味。

有一段时间,我对自身读书写字的意义感,产生了剧烈的怀疑和松动。我自认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作家。在我看来,作家——首先,应该从事的是创作型文体,更有博大异己的情怀及虚构力,读书笔记,这种二手文体常常让我觉得羞愧和自我质疑,无论你抱着多大的热情和缜密的查证,都有可能会偏离书本和作者的原意。这种偏差,对原材料的依赖,常常令人尴尬。

我眼中的作家,多是小说作者(或是诗人、散文家、杂文作者),好的小说家,确实是文学各个工种中,对结构、布局、表述,包括阅世和知识面要求最全面的,小说家往回写评论、散文甚至科普小品,都屡见佳作,比如纳博科夫和毛姆写文学评论,伍尔芙写散文,内米罗夫斯基写传记,契诃夫写报告文学,都很出色。而评论家往前走写小说,则难度较大。甚至像苏珊·桑塔格和蒙塔罗这样很好的评论家写小说都平平。创作力不是靠勤奋和钻研能得到的。

就算读书笔记也会有愉悦的受众者,那都已经有了唐诺这样的书评作者以后,还要我这样的人做什么?再说出版业日益萧条,连纸张生产都因此受累减产,在纸版书已经是夕阳产业的今日,出书有意义么?

在上学时我是个很烂的学生,出校门之后从事的工作也很差,类似于打杂。记得很清楚,在我不算很长的打工生涯中,每天早晨我都起不来床,因为我要去被压榨劳动力及时间。为省很少的钱,老板会差遣你去郊区的大市场买办公用品,耗掉一个上午;为了给客户寄广告信,再帮公司贴一个下午的地址。而当我精疲力竭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这种廉价的收割青春让我痛苦且茫然,我知道,我错失了一样至为珍贵的东西——生命的意义感。

以上说的是“意义感的匮乏”,下面要说“得到”。

没有贬低任何底层工作的意思,而我的同事,有一些也确实善于钻营后来爬到高位。我只想说,每天都在尽兴地漫翻诗书,在文章里畅所欲言,写了《私语书》《一切因你而值得》的黎戈,和那个埋头贴地址、被老板当成杂务机器的小许,不是同一人。一个人,她的热情和生命力,有没有被点燃、焕发、绽放,她能否和最爱的(人、工作、职业)生活在一起,她的人生是不一样的。

《一切因你而值得》出版时,我是新人,书没做好编辑就离职了,后期宣传促销完全没有。这本书能卖空,靠的都是热心网友们的口口相传。书出来时是冬末春初,猪头冒着雪,骑车去工人出版社买了十本书,给我捧场。这类温暖在我的文青生涯里,数不胜数。都是我不能忘记的。很多人提到“文青”,觉得这是个酸腐可笑的词,而在我看来,他们是世界上最可爱的人。

这就是为什么,尽管没有什么文字野心及事业感,我仍然在不舍昼夜地读书,写着谈不上多大价值的文章,并且将继续做一个文青热爱文学到老。这年头发表和出书都不是什么难事,但是在这些以文字交心的日夜里,作为一个文青的身r份体验中,我找回了生命的意义感。

现在,我的心就像十月的天空,安详洁净,时常有满足快乐的云絮掠过。物质的清减,独处的孤寂,都是我为了得到自由而乐于支付的代价,而一个人卑微如我,只凭一双手和写字的技能,在这样一个以成功学为基本价值观行事的国度,居然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存,遵循自主的时间表工作,不用伺候各路脸色,无需忍受人际摩擦,还能养活孩子,我以为,自己是幸运的。当我走在秋天的街道,不必赶路,不必急着去打卡,而是,走着走着,就能停下来,看看我最喜欢的树枝张开枝叶,映在碧蓝晴空上的样子,我觉得,自己和它们一样,因自由而美丽,而幸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9:3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