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秋来,岁月如流,游子伤漂泊。回忆儿时,家居嬉戏,光景宛如昨。茅屋三椽,老眉一树,树底迷藏捉。高枝啼鸟,小川游鱼,曾把闲情托。儿时欢乐,斯乐不可作。儿时欢乐,斯乐不可作。’(《忆儿时》)这是1912年,已经三十三岁并且在人生的欢喜与萧瑟里来来回回走过几趟的李叔同,凭着内心对单纯最简单的回忆,用心谱写出的一首《忆儿时》……”这是来自谢文婷专著的《长亭外古道边--李叔同的浊酒余欢》的节选部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长亭外古道边--李叔同的浊酒余欢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谢文婷 |
出版社 | 重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春去秋来,岁月如流,游子伤漂泊。回忆儿时,家居嬉戏,光景宛如昨。茅屋三椽,老眉一树,树底迷藏捉。高枝啼鸟,小川游鱼,曾把闲情托。儿时欢乐,斯乐不可作。儿时欢乐,斯乐不可作。’(《忆儿时》)这是1912年,已经三十三岁并且在人生的欢喜与萧瑟里来来回回走过几趟的李叔同,凭着内心对单纯最简单的回忆,用心谱写出的一首《忆儿时》……”这是来自谢文婷专著的《长亭外古道边--李叔同的浊酒余欢》的节选部分。 内容推荐 谢文婷的《长亭外古道边--李叔同的浊酒余欢》: 他,李叔同,前半生以叔同之名书写繁华、抒发落寞、梳理青春。于是,繁华、落寞与青春交织,成就了一个独属于他的大同世界;后半生,他以弘一之身弘扬佛法、宏达慈悲、鸿图众生。于是,佛法、慈悲与众生同在,铸就了一个属于万物的一花一世界。 《长亭外古道边--李叔同的浊酒余欢》中以作品梳理人生:浊酒畅饮红尘时,从诗中可以品出李叔同的恣意妄然,从书法中可以感受到他的洒脱狂放,从画中可以看出他的才情灿烂,从歌中可以听出他的激昂落寞;青灯相伴古佛时,从诗中则可以品出弘一法师的沉静浑厚,从书法中则可以感受到他的凝重朴拙,从画中则可以看出他的慈悲济世,从歌中则可以听出他的黄花晚节。 目录 序 言 第一幕 稚童 津门岁月相衬下的锦衣玉食 儿时欢乐,斯乐不可作 我本红羊劫外身 第二幕 南迁 离开是为了不给自己回头的理由 “天涯五友” 太仓一粒 南洋公学 “奔走天涯” 第三幕 远游 岁月啊,你是否忍心荏苒这艺术的六载 《音乐小杂志》 为物至简单,为状至明确 孟旃不作吾道绝,中原滚地皆胡尘 《朝》 晚帆轻似箭,落日大如箕 第四幕 告别 归来是为了更彻底的离开 岂因时事感,偏作怒号声 申城月光下结下南社的果 温而厉的李先生 送 别 第五幕 眷恋 容我许你一曲似是故人来 本是同宗人,奈何难同道 有友如此,夫复何求 一日为师终生为师 白民居士 亭亭菊一枝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第六幕 僧腊 弘法立命知戒定慧,一入佛海忘贪嗔痴 大地沉沉落日眠,平墟漠漠晚烟残 以书法弘佛法 获一隙之明 “白马湖”与“缘缘堂” 《护生画集》 南山律学 第七幕 晚晴 人之生灭,如水一滴,沤生沤灭,复归于水 南闵梦影 黄花晚节香 悲欣交集 圆寂西归 华枝春满 天心月圆 试读章节 第一幕稚童 津门岁月相衬下的锦衣玉食 儿时欢乐,斯乐不可作 “春去秋来,岁月如流,游子伤漂泊。回忆儿时,家居嬉戏,光景宛如昨。茅屋三椽,老眉一树,树底迷藏捉。高枝啼鸟,小川游鱼,曾把闲情托。儿时欢乐,斯乐不可作。儿时欢乐,斯乐不可作。”(《忆儿时》)这是1912年,已经三十三岁并且在人生的欢喜与萧瑟里来来回回走过几趟的李叔同,凭着内心对单纯最简单的回忆,用心谱写出的一首《忆儿时》,纯粹地祭奠了那时的美好和闲适。时光流逝下的无奈,游子漂泊的沧桑,忍不住想起儿时的嬉戏时光,就好像刚发生在昨日一样。捉捉迷藏、斗斗小鱼、爬爬树的欢乐,曾经承载了他满满的闲情。那份最初岁月的静然和日光安好,源于彼时环境的绝对宁静和佑护。 犹记得,那时的津门沾染着“春深水暖嘉鱼味,海近风多健鹤翎。谁向高楼横玉笛,落梅愁绝醉中听”的温暖和和煦。站在渤海口,极目远望,是否知晓那岁月早就如海风袭面,缓慢而深刻地溜过;背靠燕山岭,用力呼吸,是否懂得这红尘早已似高楼掩目,浮华而沧桑地逝去。 知或不知,早已无妨、无关。只因这漫天的岁月、红尘,已然坠入时间的轨迹,无所谓留恋,亦无所谓为谁停留。唯有那碧瓦丹楹、红砖绿瓦裹同无法忘却的纪念,恰如一江春水向东流。 如果不曾用成千上万的劳工成就一条运河的流转,我们该去何处找寻你初生的踪迹,寻觅你不曾被窥见的最初。如今你让青山屏障流离的风沙,许自己一个觥筹交错的春波薄云;又将绿水漫开干涸的大地,容自己一份斑驳缤纷的指画江山。于是,我知,天津,独属于你的那份骄傲,早已尘埃落定。 公元1880年,或许说是清光绪六年庚辰。日子并未走远,只不过是鸦片战争爆发后的第四十个年头,光绪载湉即位、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第六个年头。这个终日弥漫着硝烟战火、枪林弹雨的19世纪末,究竟于这个年头又能生出怎样的不同呢?答案似乎一开始就没了争辩的勇气。那些我们逃脱不掉的生离死别、家破人亡,控诉的仿佛还是那条疲弱不堪的生命,那场忍辱负重的命运。 只是,那年的10月23日(农历九月二十日),还是有一份名为期待的喜悦降临在了天津城老三岔河口的一户李姓家庭里。李叔同,便是那个于乱世中满含期待降落的新生儿。那年,父亲李筱楼六十八岁,母亲王氏十九岁。 “桐达李家”自李叔同祖父时代开始便已晋升到富裕行列,在他父亲的手上更是将这份富裕推进成了津门巨富之一。所以,单就出身而言,李叔同无疑是幸运之至的。他不用一开始便为生存而虑,为生活而焦,亦无须自孩提时代便遭遇人情冷暖的无奈与无措,学会寄人篱下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于是,请允许世人任情地想象规划,那个满目疮痍的世界独为他开辟了一方淡然安乐的园地。那里有青砖漫地,铺就一园的篱笆游廊;那里有茅屋三椽,支撑一片的灿烂晴空;那里有一角的春花秋叶,渲染一池的闲情嬉戏。那份最初的风平浪静没给他恃财傲物的骄纵,却滋养了他平实待物的洒脱;虽不曾遭遇贫穷名义下的苦难灾痛,却教会了他同情与尊重。难怪,后来的后来,李叔同会忍不住地感叹起“儿时欢乐,斯乐不可作”的遗憾和珍惜。 P1-3 序言 殷红绚彩,悲欣交集。求一树的夏花,灿烂繁华悠悠过红尘;归一水的秋叶,静美寂安缓缓沉菩提。绮丽瑰宝,堂皇权力,载不动的岁月如弃如掷,奔向梦寒无法濡染的夕阳,终转成无以言喻的空明澄净;钟声暮霭,幽思凝冥,道不透的禅思如梦如幻,驶往慧根如约普度的彼岸,幻化出难以喻明的月耀天心。 于是,所谓是非成败,钟鸣鼎食,终抵不过霞光余晖,赤足独行。那个绚丽至极又归于平淡的男子,只一曲坚守自持,便足以任世间自愧,让熙攘成耻。从此,荡漾着喧哗与骚动的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虽仍然上演着一幕又一幕完整而憔悴的天悲人怜,但因着他的冰霜之操,竟生生地衍化出一片千潭皆清,万物齐穹的景象。 李叔同,我们喟叹于他“桐达李家”声名显赫下的离离哀愁,我们悲叹于他科举难就功名衰,艺术耀世终蒙雾的伯乐相离,我们赞叹于他恣情肆意的悠游天下,我们钦佩于他抛名弃利的决绝佛心。或许,浮华难却的人们缘着盛名的靡靡诱惑,终不肯舍弃那边际缥缈的尘世,亦难以释怀那于华章之最遁入万物之空的超然。可,起身便已落入归途,平淡之中又焉知不会长出步步莲花呢?这了然存世的六十三载,李叔同逍遥凭世立,潇洒任景迁。纵掀起万千讨论、质疑、赞赏于外,绝修持平生静默、从容、谨严于内。 刹那芳华,劫波徜徉。既然尘埃万物之内难寻路,何不游神太虚,与世长遗。斯人已逝,我们终寻不回那烟般黛影间的昏蒙,可曾愿意,独守内心葱莽幽深般的似水流年?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