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安庆编著的《启蒙伦理与现代社会的公序良俗》的成果有以下特色:第一,问题意识突出而明确。本成果研究以启蒙伦理为主线,向前追溯德国古典伦理学思想发展的生成境遇,向后研判德国古典哲学伦理学的发展与嬗变,凸显出德国古典伦理学从伦理的自然状态向着伦理共同体状态发展这样一条主线。第二,现实关切真诚、感人。本研究成果处处透显社会关怀,殚精竭智从德国古典哲学中寻找超克现代性困境的资源,显示了研究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及其人文情怀。可以说,研究德国古典哲学的著述不少,但有此现实关切的并不多见。第三,这是一部可以与西方学者对话的研究性著作。我国的西学研究往往是介绍、引进的多,提出自己独立见解的少,与西方研究者进行学术对话的著作则更少。
《启蒙伦理与现代社会的公序良俗》是邓安庆教授2004年立项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书以启蒙伦理为主线,系统研究了德国古典理性主义伦理学,清晰勾勒出从莱布尼茨“神义伦理”到康德“启蒙伦理”再经浪漫主义批判与反思前进到黑格尔现代性伦理意识的古典哲学伦理学生成境遇,具有问题意识明确突出、现实关切真诚感人的特色。
更难得的是,这是一部足以与西方哲学对话的原创著作。作者以研究者的姿态,通过对西方原典的解读,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结论,不乏新的突破。如对康德“哥白尼式革命”的重新阐释,祛除了以往业内研究的盲点,必将引发新的研究兴趣;对莱布尼茨伦理思想的发掘和对浪漫主义反叛启蒙伦理的分析。纠正了国内学术界长期存在的偏见;对一些重要的细节方面的研究,诸如对“Sitten”概念的分析、对康德奉行的道德建构主义路线和黑格尔奉行的伦理释义学路线的区分等都具有重要的学术创新价值,可以说为后续的研究奠立了基础,充分展示了作者可贵的学术自觉和深厚的学术功力。
杨祖陶教授为本书作序。
序
导论 德国古典哲学与现代的“道德事业”
第一章 莱布尼茨的理性启蒙与德国古典哲学道德事业之奠基
第一节 莱布尼茨哲学的实践指向
一、莱布尼茨的座右铭:理论加实践
二、哲学的时代使命
三、莱布尼茨哲学的现代性
第二节 莱布尼茨《单子论》形而上学的伦理一政治维度
一、《单子论》一书的论证结构
二、对《单子论》形而上学的实践哲学解读
三、《单子论》形而上学实践哲学的意义
第三节 莱布尼茨基于科学理性启蒙的具体伦理思想
一、莱布尼茨快乐主义的幸福论思想
二、莱布尼茨的德性论
三、莱布尼茨的正义论
第四节 神义论的失效和莱布尼茨式启蒙的局限
一、莱布尼茨之前的神义论探讨
二、莱布尼茨神义论的论证要点
三、莱布尼茨神义论论证的失效及其启蒙伦理的困境
第二章 康德哲学的实践哲学转向与启蒙伦理的义理阐明
第一节 康德哲学的实践哲学性质:从“形而上学”到
“行而上学”的哥白尼式革命
一、正确理解“哥白尼式革命”的出发点
二、“哥白尼式革命”为什么不限于“颠倒知识与对象的关系”?
三、什么是康德所谋求的“形而上学任务中的好的进展”?
四、从知识性“形而上学”到道德性“行而上学”的转化
五、“行而上学”的“哥白尼式革命”意义
第二节 作为“行而上学”的康德伦理学体系之构成
一、一个基础性的问题:sitten究竟是“伦理”还是“道德”?
二、康德伦理学体系的形成过程
三、康德三部伦理学著作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康德道义论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核心问题和关键问题
一、康德对伦理学的基本界定和部门划分
二、康德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我该做什么”?
三、康德伦理学的核心问题:人的自由和尊严何以可能?
四、康德伦理学的关键问题:如何从伦理的自然状态向伦理的共同体状态过渡?
第四节 道德神学与康德伦理学的启蒙意义
一、道德神学是从实践理性通达本体存在的必然步伐
二、道德神学的体系意义
三、道德神学的启蒙意义
四、从康德的《启蒙论文》重新反思“启蒙的辩证法”
第三章 费希特:从知识学原理出发开拓现代社会伦理
第一节 知识学:逻辑学还是伦理形而上学?
一、康德和费希特之争的根源
二、费希特的“知识学”是否仅仅是逻辑?
三、知识学的原理只有从伦理的形而上学才可理解
第二节 自由作为伦理原则的演绎及其自由与恶的关系
一、自我如何觉知自身的道德本性?
二、伦理原则的实在性和适用性
三、自由与恶的关系
第三节 现代社会伦理在费希特伦理体系中的形成
一、知识学体系中的社会概念
二、社会阶层之划分或社会不平等的根源
三、质料性的社会伦理体系
第四节 费希特伦理学与道义论的相契与相异
一、两圣相契论
二、两圣相异论
三、向德性论回归的倾向
第四章 浪漫主义对启蒙伦理的反叛与现代道德事业的转向
第一节 谢林哲学中的伦理思考
一、自由伦理在《自然法新演绎》中的新开展
二、《先验唯心论体系》对“启蒙伦理辩证法”的揭示
三、“从启蒙倒退到神话”:神义论问题在谢林后期哲学中的翻转
第二节 施莱尔马赫哲学的现代意义
一、施莱尔马赫的哲学定位:启蒙与反启蒙之间
二、重建现代伦理的宗教基础:对启蒙学者宗教观的批判
三、作为文化哲学或历史哲学的“哲学伦理学”成为哲学的基础学科
第三节 施莱尔马赫的伦理学体系
一、诸善论
二、德性论
三、义务论
第五章 黑格尔对启蒙道德的终结及其对伦理一政治共同体的再造
第一节 黑格尔哲学对启蒙道德的纠偏和现代伦理意识的现象学生成
一、黑格尔对启蒙与现代性的诊断
二、对现代道德意识和德行世界的批判
三、黑格尔的伦理概念与现代伦理的使命
第二节 从“自然伦理”的解体到伦理共同体的重建:解读《伦理性体系》
一、《伦理性体系》为何不能单从“承认理论”来解读
二、“自然伦理”的含义
三、否定的伦理为何是自由或犯罪
四、“政府”对于伦理共同体的重建必须承担的政治和伦理责任
第三节 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的伦理性
一、家庭伦理的自然性和社会性
二、市民社会的伦理进程
三、国家的伦理性作为伦理理念的现实
附论“以现代精神为妻的鳏夫”——论宗教现代性与现代伦理问题
一、西方传统伦理的精神结构
二、中世纪伦理精神的结构转变和现代伦理面临的任务424·
三、德国启蒙哲学家对现代自由伦理奠基中的宗教信仰问题
四、“启蒙”之后黑格尔关于哲学和宗教的“和解”之路
五、谢林的“生存论神学”对“启蒙理性”的颠倒
附录
一、参考文献
二、主题索引
三、德汉人名对照表
四、德汉术语对照表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