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德里克·威廉·房龙编著的《人类的家园》讲的是“地理”,但并非一本一般意义上的地理书。房龙没有简单地讲述某处山有多高、水有多长,哪国地广人多,谁又是大国寡民,何处风景如画,何地又是弥漫风沙……而是以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姿态站在历史的高度阐释了人与地球的关系——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这本书主要以人的活动为主线,阐述人类与地球的关系,地球怎样为人类的活动提供载体,人类的活动又是怎样影响地球。此外,作者对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发展趋势也有着自己的见解。所以,它是一本提供丰富的人文知识的有价值读物,不仅将枯燥的历史地理内容演绎成饶有兴味的生动文字,而且让人身处社会迅速发展的同时,抚今追昔,感悟到历史的沧桑和厚重。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人类的家园》(又译《地理的故事》《房龙地理》)是房龙拥有最广泛读者的一部著作,出版于1932年,面世一年间在美国始终名列非虚构作品排行榜榜首。德文版、西班牙文版、意大利文版等销量同样飙升。它被视为出版史上的一个“奇迹”,它不是一本“曾经畅销”的书,也不是一本“几度畅销”的书,而是一本“永远畅销”“永不过时”的书。
《人类的家园》讲的是“地理”,但房龙打破了常规地理书的写作方式,不仅简要地介绍了基本的地理知识,还视角独特地从地理的角度讲述了各国的历史演变,分析了地理对国家的历史、人群性格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生动地演绎了“人文地理”这一概念。它是以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姿态站在历史的高度阐释人与地球的关系——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本书并不满足于介绍一个个国家的人口、面积等,而是有意识地将人在地理中的活动贯穿在知识的介绍中。比如,这个国家的气候、地势如何?人们是怎样来适应自然、利用自然从而改造自然的?在特定的环境中,人们选择了怎样特定的生活方式,又是如何影响当地的风俗、历史,最后形成这个独一无二的国家和民族的?再比如,为什么丹麦人喜欢静谧的书斋,而西班牙人热衷于广阔的天地?为什么日本近代疯狂地向外扩张,而国土同样狭小的瑞士却保持中立?难道国家性格真的与国家地理有关?在这本书中,你将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房龙没有罗列苍白的数字,没有堆砌深奥的名词,而是把人作为重点,来探究人的生存命运。他用文学手法赋予知识以灵性,通过诙谐幽默的文字化枯燥的地理知识于无形,无论老少,都能从本书中获得启发。
如果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待人类问题,那么人类只不过是一群弱小而无助的哺乳动物。从人类出现的第一天开始,就被成群结队的其他物种包围着,它们比人类更适应这个物竞天择的生存环境。
在人类早期的邻居中,有100英尺长、重得像小火车的庞然大物,也有长着像圆锯的锋利牙齿的猛兽,还有许多物种身披像中世纪骑士盔甲那样的外壳,日复一日地吃喝玩乐。有的生物虽是人类的肉眼无法看到的,却在以惊人的速度繁殖着。好在它们的天敌能够以同样惊人的速度消灭它们,否则也许一年之后,我们的地球就被这些生灵占据了。
人类只能在最适宜的环境下生存。我们不得不在高山与大海之间那些小块的干燥陆地上择地栖息。我们的邻居从不惧怕山的高寒与海的深邃,它们显然具备在任何自然条件下生存的能力与素质。人类在这些邻居面前就不得不自惭形秽。
据权威的研究资料可以得知,有些昆虫能够在石油中快乐地嬉戏(我们却不会把石油这样的东西当作主食),有些则能在剧烈的温度变化下存活,而这样的温度变化却能在几分钟之内将人类毁灭。
更令人吃惊的是,那些棕色的小甲虫似乎非常热爱文学,它们总是在人类的书橱中跑个不停,即使失去了两只、三只甚至四只腿,它们仍能够终日不停地继续它们的旅程。而人类呢,他只要有一个尊贵的脚趾被刺扎了一下,就可能会行动不便。于是,我们开始意识到,为了避免有一天迷失在这个冷漠无情的宇宙间的某一处黑暗的角落中,从诞生的第一天起,人类就不得不为了生存而不懈地斗争下去。
对于自以为是的现代人来说,我们祖先当年丢弃树枝或者手杖,努力练习用双脚走路的姿势一定显得滑稽可笑。然而,正是在这笨拙的行走中,人类才从原始迈向了文明。
那些凭借蛮力和狡黠统治着地球上近两亿平方千米的大陆和海洋的主宰者的命运又如何呢?
它们中的大部分已经在地球上消失无踪了,我们只能在自然博物馆中以“展品A”或“展品B”的标签看到它们曾称雄一世的蛛丝马迹,而其他的生物为了生存,不得不屈从于我们人类。为了取悦人类主子,它们贡献出自己的皮革、蛋、奶以及身上的肉,甚至还要为越来越懒惰的人类拖拉一些他们认为自己力所不及的重物。还有更多的动物干脆自我放逐到远离人类的地方,而人类也认为那些地方暂时还没有必要去争夺,就允许这些可怜的生灵在那里繁衍生息。
总之,人类仅用了二三十万年的时间(在时间的长河中,这不过是短短的一瞬)就使自己成为这个星球上每一块土地的不容置疑的统治者。目前他们又要将大气和海洋也纳入自己的领地。几亿人类创下了这样那样的丰功伟绩,但除了神圣的理性天赋之外,他们并不比竞争对手具有更多的优势。
即便如此,我还是有些夸大其词。事实上,以最高贵的形式出现的理性天赋,以及为自己的利益着想的能力也只是一小部分人类的特权,其他人并不被允许具有这种权力。于是,他们理所当然地成了其他人的主子。那些被领导者不论对这一现状如何不满,也只能俯首屈从。
人类的进步就这样变成了一个奇怪而又步履蹒跚的进程。无论人们是多么努力斗争,在成千上万的芸芸众生中只能出现一位真正的先行者。
谁也无法预料,人类前进的征途会将自己引向何方。虽然我们身上那种固有的野蛮使人与人之间的杀戮比人类对动物或者树木还要残忍(这种野蛮行径使人类文明偏离了正常前进的道路),但是以我们过去4000年所取得的成就来看,我们还能够在未来创造出越来越多的辉煌。
地球的每一块土地都要听人的支配,地球的每一份资源都掌握在人类的手中。即使还有荒野沙漠,我们也会凭借我们的智慧和远见以及手中的枪炮争取到对这世间万物的使用权。
地球是我们美好的家园,大自然是我们的母亲。她生产充足的食物供养我们;她贡献了丰富的采石场、黏土矿和森林,以供我们建造遮挡风雨的住所;而那牧场上驯顺的羊群、开满无数蓝花的波浪起伏的亚麻田,还有中国桑树养育的蚕宝宝编织出的衣物,供我们遮蔽冬日的严寒以及夏日的酷暑。我们有一个美好的家园。它供养着人类一代又一代的子孙,只需我们稍作投入,就可以在未来的岁月中不虞匮乏。
但是,大自然也有它自己的法则。这些法则既公正又无情,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大自然无私地给人类以关爱,同时它也要求人类遵从它的法则,遵从它的规律。
在一块只能够养50头牛的牧场上放养100头牛就会引发灾难,这是每个牧场主都熟知的常识。那么,在只够生活10万人的土地上居住着100万人就会给这一地区带来拥挤、贫困和痛苦。那些主宰人类命运的领袖们却对这些熟视无睹。P3-5
《人类的家园》讲的是“地理”,但并非一本一般意义上的地理书。房龙没有简单地讲述某处山有多高、水有多长,哪国地广人多,谁又是大国寡民,何处风景如画,何地又是弥漫风沙……而是以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姿态站在历史的高度阐释了人与地球的关系——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这本书主要以人的活动为主线,阐述人类与地球的关系,地球怎样为人类的活动提供载体,人类的活动又是怎样影响地球。此外,作者对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发展趋势也有着自己的见解。所以,它是一本提供丰富的人文知识的有价值读物,不仅将枯燥的历史地理内容演绎成饶有兴味的生动文字,而且让人身处社会迅速发展的同时,抚今追昔,感悟到历史的沧桑和厚重。
我写此书只有一条原则,哪个国家或个人产生了一种新思想,或完成了一项创新,没有了这些,整个人类的历史就会不同。这不是个人嗜好的问题,这是一个冷静得近似数学的判断问题。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
房龙的笔,有一种魔力……是将文学家的手法.拿来用以讲述科学……无论大人小孩,读他书的人,都觉得娓娓忘倦了。
——郁达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