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走不出的风景(大学里的致辞以及修辞)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苏力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前几天,红四楼网上招生答问,潘思源同学也在。结束后,走过未名湖,我问,快毕业了,有什么感慨?阳光下,未名湖漾漾碧水,光影绰约,她幽幽地说了一句,“过好大学生活的尾巴”。

在这欢庆你们毕业、欢送一些同学走出校园的场合,我说两句话,加入你们大学生活的尾巴……”这是来自苏力的《走不出的风景(大学里的致辞以及修辞)》的节选部分。

内容推荐

《走不出的风景(大学里的致辞以及修辞)》的作者是苏力。

《走不出的风景(大学里的致辞以及修辞)》:

第一编汇集了这些年来作者在北大法学院的新生和毕业致辞。这些致辞本来只是在本校网站张贴的,后来为一些网站或博客转帖,流传颇广,甚至有假冒;有些也曾为一些报刊、杂志转载。事后来看,致辞中触及的一些问题或某些议论,哪怕不对,其意义也越出了致辞的具体时空。

第二编是个选编,挑选了作者在其他一些场合,包括在一些兄弟法学院院庆典礼上的致辞和讲话(包括节选);只有少数曾发表或在网络流传。除了多少得有点实在内容外,选编时,我还考虑到讲话的类型,甚至收了一篇介绍词。我想以此表明,由近及远,从小看大,个人的思考和表达空间总是存在的,别总是抱怨“风气”。

对这些文字,作者基本保留了原样,只做了一些编辑性文字修改。时过境迁,为方便读者,他加了些也许多余的脚注。

目录

e:致辞与山寨(冯象)

自序

想起校园

你我都如流水

迎接挑战

你们不再提问了

珍重自己

发现你的热爱

社会不会等待你成长

这一刻,你们是主角

走不出的风景

这里是北大法学院

你得是有出息的孩子

第一个梦想成真

你柔软地想起这个校园

选择北大

责任高于热爱

你听见阳光的碰撞

在许多感动之后

重申的祝福

法学院的管理(节选)

大学改革和通识教育

想清楚,来北大干什么

奥康纳大法官演说引介

祝福我们的法学院(节选)

致辞与修辞

大学里的致辞

 ——修辞学的或反思社会学的视角

修辞学的政法家门

附录

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毛泽东

约翰·马歇尔  霍姆斯

多产的偶像破坏者  莱西格

试读章节

社会不会等待你成长

2003年毕业致辞

2003/7/2

前几天,红四楼网上招生答问,潘思源同学也在。结束后,走过未名湖,我问,快毕业了,有什么感慨?阳光下,未名湖漾漾碧水,光影绰约,她幽幽地说了一句,“过好大学生活的尾巴”。

在这欢庆你们毕业、欢送一些同学走出校园的场合,我说两句话,加入你们大学生活的尾巴。

第一句更多说给马上走向工作岗位的同学,一句大实话:社会和学校很不一样。在校园,个人努力起作用,但作用更大的其实是天分。老师不要求你们的物质回报;只要你考试成绩好,人格没有大毛病,基本就会获得老师的欢心,获得以分数表现的奖励。在这个意义上,大学基本是“贤人政治”或“精英政治”的环境,更像家庭;评价体系基本由老师定,以中央集权的方式,奖励你的智力。社会很不同。社会更多是世俗的利益交换场所,是市场,搞的是“平民政治”;评价标准主要不是你的智力高下(尽管聪明和智慧仍可能帮助你),而是你能否拿出什么别人想要的;这个标准不是中心——老师——确定的,而是分散——由众多消费者——确定的。

因此,尽管定价178元,不到10天,3000册英文版《哈利波特与凤凰令》在北京新华书店已经脱销;而许多学者的著作一辈子也卖不出这么多,甚至只能“养在深闺人未识”。也因此,有了“傻子瓜子”年广九,有了“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有了IT产业中的辍学生现象——大家还记得据说是甲骨文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里森2000年在耶鲁大学毕业典礼上的讲话吗?这种“脑体倒挂”,不完美,但也恰恰表明了市场的标准,人类的局限——你甭指望通过教育或其他,把消费者都变成钱钟书或纳什。同学们千万不要把自己16年来习惯的校园标准原封不动地带进社会,否则你会发现“楚材晋不用”,只能像李白那样自我安慰,“天生我材必有用”;甚至更极端,成为一个与社会、与市场格格不入的人。

尽管社会和市场的手看不见,它讲的却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不讲人才期货,讲,也是将之折算为现货。你可以批评它短视,但它通常还是不会,而且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它把每个进入社会的人都视作平等,不考虑你刚毕业,没经验。如果失去了一次机会,你就失去了;不像学校,会让你补考,或者向老师求情,改个分数。“北大学生有潜力、有后劲”。别人这样说,行;你们则千万别说,也别相信。这种说法其实不是安慰,在某种程度上,它说的就是,你不行,至少现在不行。如果有什么素质,有什么潜力,有什么后劲,你都给我拿出来,就给我变成实打实的东西——也许是一份合同草案,也许是一次成功诉讼。

这一点对于文科生尤其重要。理工科学生几乎从一入学就被迫务实,就是一次次实验、一道道习题,就是一个毕业设计,几乎没有谁幻想自己成为牛顿、达尔文或爱因斯坦;即使成名了,也就是他或她自己。文科学生,大学四年,往往一直漫步于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事件,同古今中外的大师会谈;知道了苏格拉底审判,知道了“马伯利诉麦迪逊”,知道了“大宪章”;还可以评点孔、孟、老、庄,议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甚至“舍我其谁也”。大学的文科教育往往令许多人从骨子里喜欢那种激动人心的时刻和时代,甚至使人膨胀。但这不是,也不可能是,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只是学院中想象的生活。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也只能生活在,日常的琐细之中。

第二句话,要安分守己,这是对每个同学说的。这句话,对于我们这个时代,也许过时了;但对你们,可能还不过时。我从没担心北大毕业生没有理想,或不够远大;却总是更多担心,你们能否从容坦然面对平凡的生活,特别当年轻时的理想变得日益遥远、模糊和暗淡的时候,也因为,我要说,几乎——如果不是全部的话——每个雄心勃勃者都注定不可能完全实现自己的理想。

……

P20-22

序言

2001年至2010年间,我担任了北大法学院院长,也就必须出席否则不会或不愿出席的大大小小的会议,常常还须发言、讲话,以院长身份。这也是一份职责。

而职责就是,用我2010年欢送毕业生的话来说,做什么,不是因为喜欢,而是尽管不喜欢;还要干好。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好,只是在现有条件下务实推进,有所坚持,有所创造,有所改进。这包括说话。即使院长身份,也拒绝官话、套话、空话、大话;力求言之有物,言之成理,拒绝真理的诱惑,拒绝公共知识分子“公共益多、知识益少”(波斯纳语)的通病;面对学生、老师或其他受众,坦诚交流自己对一些事情的观察、思考、感受和经验,既不强求,也不迎合。

决心总是比践行容易。这首先要负责任地思考,认真对待自己在每个公众场合的发言。即使非常仪式化的场合,即使高度单一甚至重复的话题,也力求通过自己的眼光和创造力来避免或减少无意义的重复。这是教育者和学人的天职。没有自己的理解和发现,只是真诚地重复,哪怕是普遍真理或普世价值,那也只是信徒,而不是学人。

还不能仅仅是学人,院长有教育者和学术教育机构领导者的责任。不只是表达个人的专业学术观点,他必须有相对开阔的政治、社会和学术视野;不能局限于专业和职业,他要尽可能从其他角度关注一些看似熟悉的人和事,研究因种种原因未获得足够关注的一些比较重大的问题,重新理解那些理解过了似乎已有定论的问题。所有这些追求最终必须附着于有效的表达,针对特定受众,让人听懂,听进去,给人哪怕是些许启发或感触。否则,就不是交流,而是自说自话。

这也是履行学术领导责任。创造学术氛围,争取学术尊严,这也是其中之一。反对大学行政化、官僚化,其实不全是甚至主要不是政府或别人的事;最简单的,就是从自己做起,从日常说话办事做起,力求把每一天的日常、每一项常规活动都变成思考甚至研究的对象。否则就是推卸责任,正确的追求就成了口号或姿态,变成用作媚俗的另一个道德高地。崔永元是通过自己的说话,而不是通过号召,改变了当代中国电视主持人的腔调;王朔和冯小刚在各自行当中也是如此。

即使是说话,长期努力,也会超越“解释世界”,异化为“改造世界”。副产品就是这本小书。

第一编汇集了这些年来我在北大法学院的新生和毕业致辞。这些致辞本来只是在本校网站张贴的,后来为一些网站或博客转帖,流传颇广,甚至有假冒;有些也曾为一些报刊、杂志转载。事后来看,致辞中触及的一些问题或某些议论,哪怕不对,其意义也越出了致辞的具体时空。

第二编是个选编,挑选了我在其他一些场合,包括在一些兄弟法学院院庆典礼上的致辞和讲话(包括节选);只有少数曾发表或在网络流传。除了多少得有点实在内容外,选编时,我还考虑到讲话的类型,甚至收了一篇介绍词。我想以此表明,由近及远,从小看大,个人的思考和表达空间总是存在的,别总是抱怨“风气”。

对这些文字,我基本保留了原样,只做了一些编辑性文字修改。时过境迁,为方便读者,我加了些也许多余的脚注。

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悟到了另外一些道理,有关修辞学,有关公众场合的有效交流和表达。基于这些经验和感悟,加之时断时续、不多的阅读和思考,三年前,我写了“大学里的致辞”。这次修改,围绕两个主题,改成两篇,构成本书的第三编。我试图勾连修辞学与法学,也希望能从另一个视角审视之前的致辞,不光是文本,还有实践。为此目的,还选了三篇我认为比较好、类型不同的致辞类文字,作为附录。

任何雄心或努力,回头看,都有遗憾。这是所有人的悲剧,但也因此是正剧。

我将此书献给北大法学院的毕业生和同学们,因为你们,我有了责任、热情和坚持。书名则来自一篇致辞的题目;不仅法学院、北大乃至中国是我们共同的走不出的风景,而且我们各自也成了对方的风景——尽管,如本书题记,境中人(当时)看不到自己的风景。

苏力

2011年1月31日于北大法学院科研楼

书评(媒体评论)

苏力的致辞,实际是在一个普遍堕落的社会关系场域即大学里,展示了一种截然不同(但也不直接对抗)的职业伦理与理想人格。他的“贴心”抒情的“政治修辞”,只是那伦理人格的风格化的呈现。而那风格,无非是他对莘莘学子,对北大,对中国法律教育同法学的热爱、忠诚、不计回报的奉献的自然流露。

——冯象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21:5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