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居以养体
分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作者 薛娟
出版社 齐鲁书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你想在闲暇时间轻松地了解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吗?你想知道一些平常了解不到的家居装修知识吗?你认为古代家居风水中的原理具有科学性吗?你知道什么样的家居对人的身心乃至道德修养是有益的吗?

本书可以深入浅出地解答这些问题……

内容推荐

中国和世界各地居民一样,对居住环境的重视由来已久。但中国早熟的哲学把深奥的哲理注入居住理念,从而产生了以居住养身、以居住养心的思想。

《居以养体》是一部围绕居住环境来探讨养体、养心的通俗读物。书中涉及了古今中外许多方面的知识,既有设计文化,又有设计原理,还有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民俗知识,并将各方面知识都汇集到“居以养体”这个主题上来。

目录

居所与身心的和谐

历史篇——传统家居文化的厚重底蕴

 一、远古“人居”溯源

 二、“藏风得水”的智慧

 三、东方魅力的形成

 四、“礼”性的建筑

 五、玄禅之风,师法自然

原理篇——“居以养体”的家居设计理念

 一、“孟母三迁”为哪般

 二、居住空间巧营造

 三、绿色环保靠植物

 四、陈设细节莫忽视

 五、有水就有“才”和“财”

 六、光色宜人定健康

升华篇——养体·养心·养德

 一、“克己复礼”与“俭以养德”

 二、室之四角与“廉隅”之志

 三、贯穿古今的轴线与“中庸”精神

 四、“以和为美”的理想境界

 五、阴阳太极图与五行生克说

 六、“彻上露明造”与务实精神

 七、“美卑宫,恶竣宇”——尚德在建筑上的外在体现

 八、“百善孝为先”的装饰主题

象征篇——吉祥寓意与人生劝勉

 一、寓意吉祥平安的鸱吻

 二、“狮”代同堂与抱鼓石

 三、如意草和宝相花

 四、贴春联,迎新年

 五、铺首、门神驱鬼邪

 六、纹样图案寓吉祥

结语——说不完的传统家居文化

附录一 各地民居

附录二 孔府

附录三 苏州园林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一、远古“人居”溯源

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整个宇宙像一个鸡蛋,里面混沌一团,漆黑一片,分不清东西南北,上下左右。

有个叫盘古的人,睡在这个“鸡蛋”里。他睡了一万八千年,突然有一天他醒来了,发现周围黑咕隆咚的,什么都看不见,觉得非常憋闷。于是他拿起一把利斧,朝面前的混沌黑暗猛劈过去。“轰”的一声巨响,大“鸡蛋”破裂开来,里面轻的透明的东西,徐徐上升,扩散开来,变成蔚蓝的天空;重的混沌的东西,沉降下来,积聚在一起,变成了大地。

盘古很怕天地再合拢起来还变成以前的样子,他就用手撑着青天,双脚踏着大地,让自己的身体每天长高一丈,天地也随之每天增高一丈。这样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越来越高,地越来越厚,天和地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了。

盘古由于过度劳累死去了。盘古死后,他身上的一切化作万物,呼出的气变成云雾,声音变成雷霆,左眼变成太阳,右眼变成月亮,周身流动的血液变成奔腾咆哮的江河……

盘古开天辟地是一个广为流传的古代神话传说,反映了古代人民对地球形成的看法。然而,神话只是神话,不能当真。

大约在两亿年前,地球上是一块大的陆地,周围是一片大洋,随着大陆板块运动,原来的大陆分裂成几块,慢慢地漂移分离,形成海洋;分开的板块之间彼此冲撞、挤压,于是就形成了山脉,出现了现实地貌。

地球表面有适宜的温度、液态的水以及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有了这些,植物进化的条件就已经具备了,并在地球上生长繁茂,大片的植被和树木形成了森林。之后,动物生命也出现了。

自然界中,只有人类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创造和改造某种环境,而这种环境的创造才能形成所谓的文化。就环境而言,自然界中,也只有人类具有这种环境适应能力和改造能力,并克服自己的生理局限性,有意识地去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

人类适应、改造环境的过程,就是一个环境设计的过程。人们在各种自然环境中都有着自己的工具、衣着、语言符号系统、管理制度、信仰(或信念),这其中都包含着与环境相关的艺术与设计思想。

人类的进化是从制造和使用工具开始的,原始人类有意识地利用野兽的骨骼、角、牙齿来加工可利用的工具,还敲击经过选择的燧石来制作石器,这种行为就已经包含了人类最初的设计意识。(图1-1)

一方面,人类掌握基本的工具是营造自己生存环境的前提;另一方面,在制造工具的过程中,人类学会了有意识地去制造“物质”的世界。

远古时代,人类的生存环境相当恶劣,气候变化无常,各种毒虫猛兽横行,人类自身的抵御能力也较弱。在这种情况下,原始人类对于自身安全的需求在所有的设计因素中是首要的。

优胜劣汰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则,人类若想生存下来就必须具备适应环境的能力,这种能力当然也包括设计、制作有用的工具来保护自己,同时也包括为自己创造一种安全的生存环境。

当人类的这种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得到了满足以后,其他方面的各种需求也不断产生了。人类会渴望更舒适的生活,掌握更高的营造技能,使用更复杂的构造方式,这些要求就会变成对环境的新追求。同时,原先对环境的基本需求也会要求一种更高层次的体现形式。

在原始人类漫长的生存进化过程中,伴随着每一种生存形态的进化,每一种工具和器物也在演变,人类在代代相传的日积月累中,发现并总结了在工具制作过程中的一些形式规律,如光滑、弧度、均衡等等,并由此产生了对形式感中的曲线、对称、尺度等的感受能力。

与此同时,人们还在对生存环境的改造中,逐渐掌握了各种建筑的构造方式,运用并创造了很多建筑材料。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形成了对物质对象的审美经验。

大约在公元前8000年至公元前4000年,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农耕经济逐渐发展起来,而耕种需要固定的土地和水源,这使得定居成为必要。人类开始有了类似于村落的居住点,这一时期,人类也开创了与环境关系极其重要的篇章。人类的生活环境相对安定下来,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也随之进一步深入细致,开始制造更为精巧的磨光石器工具,并用于耕种。

从我国考古工作者已发现的多处公元前6000多年到公元前2000多年间的新石器时代聚居点的遗址可以看出,人类多选择在背坡面水、靠近河流或湖泊的河谷阶地、台地或沼泽边缘部位,这是生活和灌溉的需要。只有江河带来的淤泥才能使土壤再生,养育大量的人口,同时,河流还可以为各个聚居点之间提供交通通道。

石构与土筑的纪念性景观是早期建筑文化的主要表达。(图1-2)

公元前3000年,人类进入青铜时代。

P2-4

序言

居所与身心的和谐

中国和世界各地居民一样,对居住环境的重视由来已久。但中国早熟的哲学把深奥的哲理注入居住理念,从而产生了以居住养身、以居住养心的思想。原始社会的人群为了生存,必然要选择适宜居住的环境。中国的原始人类在不同的环境中,创造了半地穴式、干栏式和窑洞式的房屋。那时的居所远谈不上舒适,也无所谓养心,苟且生存而已。即使是新石器时期晚期的聚落,为了服从社会组织的需要,房屋的布局往往是向心的,各种朝向都有,环境自有优劣。随着物质的丰富和贫富差距的出现,占有房屋的多寡可能是一种标志。当国家形成、宫室建筑产生,建筑不但是一种象征,居住高梁大屋也成了一种享受。显然,享受居住是养身、养心的前提。记得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但是,那种寒士的尴尬何以养身?可见,所谓养身、养心之道,都是士大夫的理念。

中国古代以居住养身、养心的典范,应是士大夫“市隐”的园林。他们既想脱离官场繁华,求得安静和休闲,又不想遁入山林过清苦的日子,于是在城市中购地建园以“隐居”。他们在园中挖池堆山、种草植树,力图打造人为的自然环境。他们还营造厅堂水榭、通幽曲径,创造美轮美奂的人居环境。这样就可以在园中吟诗作画,于长夜静思人世炎凉,有时还可以邀文朋书友雅集于泉边,共同消磨休闲时光。这种人间天堂般的环境,对于养身、养心的确有利。拿现在的话说,就是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过着没有任何压力的生活,于身于心都是大有裨益。

时代发展到今天,士大夫早已灰飞烟灭,但古代修身养性的哲理和经验却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虽不像士大夫那样富有和悠闲,但小康之家也有自己的追求,那就是健康和快乐。薛娟恰逢其时推出的《居以养体》一书,即是围绕居住环境来探讨养体、养心的通俗读物。

薛娟是山东建筑大学副教授、设计艺术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她在教书之余倾力撰写的这本书,实际上与设计有很大关联。因为人居环境问题最终就是设计问题,所以说,她写这本书正是有用武之地。当然,同样是居住环境与人的健康、修养问题,可以写得枯燥乏味,也可以写得引人入胜。薛娟选择了后者。所以这本书首先有可读性很强的特点。同时,这本书又有很强的知识性。这应该是通俗读物的特长。实际上,通俗读物有时比论著还要难写。它要求作者有广博的知识和较深的文字功底,以便在娓娓道来之中说出深奥的道理。薛娟正是努力这样做的。《居以养体》就涉及了古今中外许多方面的知识,既有设计文化,又有设计原理,还有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民俗知识,并将各方面知识都汇集到“居以养体”这个主题上来。这样网络式的立体构架,写作者没有长期的思考是很难驾驭的。

薛娟获得博士学位的时间并不长,但成果却不少,说明她始终在努力。当我读到这本新书稿时,作为她的导师,感到十分欣慰。因为任何导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多出成果,最后能够“青胜于蓝”。

诸葛铠

国庆六十周年于苏州金鸡湖左岸

后记

“衣、食、住、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对生活的精准概括和诠释,其中“住”显然是人类解决了温饱之后的最重要的一个目标。从原始社会的茅茨土阶、诸侯贵族的宫室高台到封建帝王的陵寝宫殿、文人士大夫的“市隐”园林,从传统的四合院到现代社会嵯峨相接的高楼大厦——无论生、死、贫、富,轮番演绎着的是追求居住环境的“养体”、“养心”、“养德”的精神。而许多世世代代相传的趋利避害的方法,又成为争议的焦点。“科学”的和“非科学”的,真假难辨,令消费者和设计师们迷惑。那么,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新时代,我们是否可从传统文化中体悟到些什么呢?

衷心地感谢齐鲁书社的李兴斌先生和刘玉林先生的信任,给我这个思考和表达的机会,终于将这本书付梓。其间虽然历经寒暑,却的的确确是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原定的“传统家居设计文化漫谈”在我的漫无边际的思维驰骋中真的成了漫谈——连现代也说啦!或许,这正是策划者和作者的初衷,对于古代优秀文化理念的解读不就是为了让现代人应用的么?如果能做这个桥梁,何乐而不为呢?

感谢我的导师苏州大学诸葛铠教授为我欣然作序,您的学识和为人是我教书育人的航标。

本书得到了家人、好友、学生的支持和无私帮助,在此,深深地感谢大家,尤其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姚丹老师(第一章部分内容),山东建筑大学张啸风老师(插图),以及研究生苏燕、王燕、李立有、耿蕾、吴亚伟、陈波等同学,他们做了大量的辅助研究、编撰和插图绘制工作,在此深表谢意。

在本书撰写的过程中,我们虽然每个细节都竭力去做好,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日后一定改进。由于时间仓促,倘有图片或文字的出处疏于标明,还请原作者谅解,及时与我联系,以便查缺补漏为宜。

最后,仅以此书献给去年猝逝的家父,每当夜深人静伏案时,您慈爱而严厉的目光总是激励我继续坚持下去,这些年来我的每一点成绩都离不开您的言传身教,愿您九泉之下能为此感到欣慰。

薛娟

于已丑年暮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20:4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