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米莉·勃朗特著的《呼啸山庄/长篇小说系列》打破传统,率先采用了基本倒叙法,即小说的主体部分采用倒叙,只有开头的三章和结尾的四章是顺叙。一上来就让读者看到了这场爱情复仇风暴的基本格局,把呼啸山庄的那种荒凉、败落的环境和人际冷漠、紧张的气氛,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使读者和洛克伍德一起产生了种种疑团。通过洛克伍德夜宿山庄的所见所闻和可怕的梦魇,山庄有了一种悲凉和神秘的色彩,更加增加了悬念,迫使读者非去寻根问底、弄个水落石出不可。
本书不仅结构奇巧,手法独特,而且在细节的描写和语言的运用上,也有其独到之处。不管是景色、器物还是人物外表,描写都极为鲜明精细,如对两个庄园周围的自然景色和内部的家具布置的描写等,就连故事情节的年月日,也都非常确切严密,甚至可以列出一张精确的年代表。所用的语言的质朴、生动、明快、流畅,不事雕琢,但又遒劲、凝练、简洁,惜墨如金,从而使作品大大地加强了真实感人的生活气息,渲染了强烈浓厚的思想感情,丰富了奇特超凡的主观想像。再加上梦幻、象征、预兆、隐喻的运用,以及神秘、怪诞的哥特式手法,使作品更加富有诗意,加强了深度和力度。
艾米莉·勃朗特著的《呼啸山庄/长篇小说系列》讲述了吉卜赛弃儿希思克利夫被山庄老主人收养后,因不堪受辱和恋爱受挫,外出致富。回来后发现女友凯瑟琳已与地主林顿结婚,继而产生对地主及其子女进行报复的故事。全篇充满了强烈的反压迫、求自由的斗争精神,又始终笼罩着离奇、紧张、浪漫的艺术气氛。作品开始曾被人称作是年轻女作家脱离现实的天真幻想,但结合其所描写地区激烈的阶级斗争和英国当时的社会现象,不久又被评论界给予高度肯定,并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
昨天下午雾气重重,天气寒冷。我很想把这段时光消磨在书房的壁炉边,不愿意跋涉穿过石楠草荒地和一片片泥淖,到呼啸山庄去。
然而等到吃过正餐(请注意:我是在十二点和一点之间吃正餐;这位女管家——同这所房子一起捎带租下来的一位就像主妇一般的太太——不能或者是不愿领会我的要求,给我在五点钟开饭),我怀着这个偷懒的打算上了楼,一进屋就看见一个女仆跪在那儿,身边放着好些刷子和煤桶,正在把一堆堆煤渣压在炉火上,扬得满屋都是讨厌的煤灰。这番景象让我只好立刻转身回来,戴上帽子,步行了四英里,来到希思克利夫的花园门口,这时刚好及时躲过了开头飘下来的鹅毛大雪。
在荒凉的小山包上,泥土结着黑霜变得生硬,寒气砭人肌骨,让我浑身哆嗦。我打不开链闩,就跳了过去,跑过两边是丫杈横生的醋栗树的石板甬道,敲门求进,一直敲到指节疼痛,狗吠大作,也无人回应。
“这一家真可恶!”我心中不禁骂道,“你们这种天生来的刻薄怠慢,让你们活该与人老死不相往来。我起码还不至于大白天也把门锁上吧——我可不管了——我非进去不可!”
我既然下定了决心,就抓住门闩,拼命摇晃。怪头怪脑的约瑟夫从粮仓的圆窗里探出头来。
“你干啥?”他大声叫道,“俺家老爷在羊圈,你要跟他说啥,打粮仓那头绕。”
“里边没人来开门吗?”我也对着他大声叫嚷。
“除太太,没人;就由着你骂到夜,她也不会开。”
“为什么?你就不能告诉她我是谁吗,嗯?约瑟夫。”
“关俺啥事?俺可管不着。”那个脑袋一边咕噜着,一边缩回去了。
雪开始越下越大。我抓住门把手,以图再试。这时一个没穿外衣、扛着干草叉的年轻人从后面场院里走出来。他招呼我跟着他走,穿过洗衣房和一块铺砌过的场地——那里有堆煤的小仓房、抽水机和鸽子棚——最后进入昨天接待我的那间又宽大、又暖和、又舒适的堂屋。
煤块、泥炭和木柴混在一起烧出的熊熊火光,照得人心神愉快;桌子已经摆好,只等端上丰盛的晚餐了,我很高兴看到桌旁那位“太太”,我以前从没想到,他家里还有这么一个人。
我鞠了一躬,站在那儿,心想她总会请我落座。她盯着我,把身子朝椅背上一靠,仍旧一动不动,一声不吭。
“风雪可真厉害,”我说道,“希思克利夫太太,你们家仆人偷懒,恐怕你们家的门也得跟着倒霉;我可是费了好大劲儿才让他们听见我在叫门。”
她就是不开口。我瞪着眼——她也瞪着眼。不管怎么说,反正她是把眼光定在我身上,神情冷淡,漠不关心,叫人格外局促不安。
“坐下,”那小伙子粗声粗气地说,“他马上就会来。”
我从命坐下,清了清嗓子,用朱诺称呼那条恶狗,她在这再次见面之时居然摇晃起尾巴尖,屈尊表示与我相识。
“多漂亮的狗!”我又开腔了,“你有意把那些小狗崽分出去吗,太太?”
“他们可不是我的。”这位和气的女主人说。可她说得比希思克利夫本人的答话还要令人反感。
“啊,原来你宠爱的东西在那儿!”我接下去又说,同时把身子转向一个不大显眼的坐垫,上面好像满是猫之类的东西。
“宠爱那些东西才怪呢。”她轻蔑地批了一句。
真够丧气的,原来那是一堆死兔子——我又清了一下嗓子,向壁炉挪近一点儿,又议论起晚上的大雪。
“你根本就不应该出来。”她边说边起身,从壁炉架上够着两个彩绘的茶叶罐。
她原先坐的地方是背光的,此时我可就清清楚楚看出了她整个的形体容貌。她很苗条,显然未过少女时代:身段优美,那张端庄秀丽的小脸儿,我这辈子还无福一见:娇小玲珑,肤色白皙,鬈发淡黄——倒不如说是金黄——松软地披散在她那纤细柔嫩的脖子上,一对明眸要是顾盼含情管保叫你难以招架;不过我这颗多情易感的心总算是福星高照,她这双秀目流露出来的只是介乎藐视一切和有点儿无可奈何的神色,让人看了只觉得别扭。
那些茶叶罐,她不大够得着,我活动了一下想帮帮她;她却突然转向我,那副神气就像守财奴看到谁想帮着他数他的金币似的。
“我不要你帮忙,”她脱口而出,“我自己能拿得着。”
“请你原谅。”我急忙回答。
“是请你来喝茶的吗?”她一边要我回答,一边把围裙系在她整洁的黑长袍上,然后就站在那儿,把一匙子茶叶悬空举在茶壶口上。
“我很愿意喝杯茶。”我回答说。
“是请你来的吗?”她追问了一遍。
“不,”我半带微笑说,“你就是照理该请我的人哪。”
她把茶叶甩了回去,把匙子和所有东西都放回去,然后满脸不高兴地坐回原位。她眉头紧皱,孩子似的撇着下嘴唇,就要哭出来了。(P8-10)
被称为经典的作品是人类精神宝库中最灿烂的部分,是经过岁月的磨砺及时间的检验而沉淀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凝结着人类的客智与哲思。在滔滔的历史长河里,大浪淘沙,能够留存下来的必然是精华中的精华,是闪闪发光的黄金。在浩瀚的书海中如何才能找到我们所渴望的精华,那些闪闪发光的黄金呢?唯一的办法,我想那就是去阅读经典了!
说起文学经典的教育和影响,我们每个人都会立刻想起我们读过的许许多多优秀的作品——那些童话、诗歌、小说、散文等,会立刻想起我们阅读时的那种美好的精神享受的过程,那种完全沉浸其中、受着作品的感染,与作品中的人物,或者有时就是与作者一起欢笑、一起悲哭、一起激愤、一起评判。读过之后,还要长时间地想着,想着……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我们接受文学经典的熏陶感染的过程,接受文学教育的过程。每一部优秀的传世经典作品的背后,都站着一位杰出的人,都有一颗高尚的灵魂。经常地接受他们的教育,同他们对话,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睿智的思考、对美的不懈的追求,怎么会不点点滴滴地渗透到我们的心灵,渗透到我们的思想和感情里呢!巴金先生说:“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品读经典似饮清露,鉴赏圣书如含甘饴。”这些话说得多么恰当,这些感受多么美好啊!让我们展开双臂、敞开心灵,去和那些高尚的灵魂、不朽的作品去对话、交流吧,一个吸收了优秀的多元文化滋养的人,才能做到营养均衡,才能成为精神上最丰富、最健康的人。这样的人,才能有眼光,才能不怕挫折,才能一往无前,因而才有可能走在队伍的前列。
《青少年经典阅读书系》给了我们一把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会让我们结识世界上许许多多优秀的作家作品,会让这个世界的许多秘密在我们面前一览无余地展开,会让我们更好地去感悟时间的纵深和历史的厚重。
来吧!让我们一起品读“经典”!
苏立康
国家教育部中小学继续教育教材评审专家
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