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脸书(一个时代的藏人肖像1)》是一本关于当代藏人的肖像拍摄手记,是一个内地女子黄静薇奇妙的藏地“转人”之旅!让你读懂一个与平常观念中全然不同的另一个西藏。
4年,共100000公里里程,无关风景与风俗、转山或转经,只有人,300个藏人。
真实记录三百多个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领域、不同地区、不同职业的藏人的面孔,还带出了拍摄过程中精彩有趣的见闻,以及隐藏在这些面孔后的种种故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西藏脸书(一个时代的藏人肖像1)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摄影 |
作者 | 黄静薇 |
出版社 | 海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西藏脸书(一个时代的藏人肖像1)》是一本关于当代藏人的肖像拍摄手记,是一个内地女子黄静薇奇妙的藏地“转人”之旅!让你读懂一个与平常观念中全然不同的另一个西藏。 4年,共100000公里里程,无关风景与风俗、转山或转经,只有人,300个藏人。 真实记录三百多个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领域、不同地区、不同职业的藏人的面孔,还带出了拍摄过程中精彩有趣的见闻,以及隐藏在这些面孔后的种种故事。 内容推荐 《西藏脸书(一个时代的藏人肖像1)》是一本关于当代藏人的肖像拍摄手记,不仅真实记录了三百多个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领域、不同地区、不同职业的藏人的面孔,还带出了拍摄过程中精彩有趣的见闻,以及隐藏在这些面孔后的种种故事。 从2008年开始,作者黄静薇——一个普通的重庆女子,奔波往返于中国各大藏区寻访藏人,西藏、四川、甘肃、云南、青海……行程总计近十万公里。 这三百多名藏族文化名人,是藏族各个文化领域中的精英人物,他们有专业学者,诗人作家,民间艺人;有藏医传承人,天文历算家,手工艺者……可以说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是当下最具代表性的藏人文化。通过对这些藏族文化名人“相”的记录,以群像的方式勾勒出了现代藏族文化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的一个剪影,它带给我们的,不只是震慑人心的一张张面孔,也是整个藏族的时代精神和文化风貌。 作者在书中记录了整个拍摄过程的点滴,从拉萨到重庆,从康定到成都,从兰州到西宁……以日记这种轻松活泼的形式来展现其独特的经历。其中有发生在旅途过程中的趣事,有隐藏在拍摄者背后的故事,有藏地独特的风俗风貌的记录,有作者与被拍摄者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有自己对藏地藏人的深入思考,有三年拍摄经历的成长与感悟……另外,本书还配有大量拍摄花絮图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藏地藏人展现在读者面前。 这个独特的视角将带给读者一个全新的了解、感悟藏人的方式,读懂一个与平常观念中全然不同的另一个西藏。 目录 自序 他序:一个人即所有人(范稳) 2008 年 重庆- 成都- 炉霍- 甘孜- 雀儿山- 德格- 江达- 昌都 邦达- 波密- 八一- 拉萨- 山南- 青朴- 林芝- 波密 然乌- 邦达- 芝康- 盐井- 德钦- 香格里拉- 昆明- 重庆 2009 年 重庆- 西安- 北京- 拉萨- 尼木- 萨迦- 江孜- 定日- 重庆 试读章节 我们要求上山探访修行者们,旦增喇嘛安排尼姑白玛带我们上去。白玛20岁不到的年纪,眉目清秀,羞涩而漂亮,是女尼里唯一会汉语的人,在家乡念完高中才到温扎寺里来的。现在她刚刚才从泽当的老家回到寺里来,就被指派送我们上山。 青朴山目测不高,登起来却特别消耗体力,加之海拔4200米,更是走得气喘吁吁。从温扎寺走上去不多远,就能看到山坡上凸起的一个小山梁,那就是青朴著名的“铜色祥山”。这个时节,山谷中的灌木都已干枯,顺山而下的溪流在背阴的地方挂满了冰凌,在阳光照耀的山梁,发出金色的光。山梁的顶部被信徒挂满了五彩的经幡,在风中“噗噗”作响。“铜色祥山”是修行山洞比较集中的地方,现在都有修行的僧人和尼姑居住着,青朴的历史就和这些隐藏在山中的大大小小的山洞联系在一起。在这些洞的周边,修行者也建满了石屋,一户挨着一户。连接其间的一条弯弯曲曲的便道隐藏在灌木与经幡当中,更增添了一种神秘的感觉。 我们随意走进一两个修行者的山洞,洞口都很狭小,只及我一半高,进进出出都要深深地弯下腰。洞内的空间有大有小,小的只几平米,大则十几平米,里面一般都摆放着一排佛龛,酥油灯总是亮着,佛龛两侧挂着几幅唐卡,靠石壁摆放着简易的床,洞内堆放着居家什物,洞顶和洞壁黑亮,是那千年不熄的酥油灯给熏的吧。因为青朴古老而强大的佛法加持力,川青藏地区很多修行者来此密修,他们大多在洞中修行至三年后下山,少数也有在青朴山上一待几十年,离开家乡就再也没有回去过。 再往上就是莲花生大师修行过的红岩洞,整个青朴修行地的最高点,藏语称为“扎玛格仓”。在青朴,莲花生大师毫无疑问是这里的灵魂。“扎玛格仓”并不宽敞,洞内正中的佛龛中供奉着莲花生大师的镏金塑像,在众多酥油灯的照耀下佛光灿灿,洞壁则乌黑,油光锃亮。我和清水登顶时已经斜阳西挂,青朴越发的显得幽静,空空的一匹山除了修行者就只剩下我们和白玛了。 我和清水各自盘坐在黑而幽深的洞中,据说有缘之人会感受到洞中遗存的虹化气流,在半梦半醒中似被人猛抽耳光。对于这等高深玄妙的境界我们自然是无缘体会到,但是就在这十几分钟的静定打坐中,我却感受到生平从没体验过的绝对安静,没有声光的干扰,意识高度集中,呼吸舒缓,心跳减慢,最后几分钟仿佛整个肉体都不存在,进入冥想的状态。我不知道清水的感受是怎样。 我们用手上的念珠划过洞内石壁上千年来留下的各种印记,神迹也好人迹也罢,这些印记凝聚了人世沧桑、悲欢离合,在祈祷和摩挲中,我相信,一定有某种超越生命的力量随着时轮光华流转到了我们的佛珠上,渗进皮肤和血液,流向左心房。 天黑前我们下山赶到旦增喇嘛家里吃晚饭,坐下一会我就开始浑身发冷,头疼欲裂,额头也发烫,显然是风感发烧了。旦增喇嘛打开一个柜门,小心抱出一个丝绸包裹的盒子,解开上面一层层丝布,取出装在铁盒里面的一个纸盒,最后小心打开纸盒,从中拿出一包板蓝根,送到我的手里对我说:“山上没有药,吃了板蓝根可能会好一点”。平日最普通不过的板蓝根,在这里却成了最宝贵的药品,山上修行者还有年岁较高的旦增喇嘛,万一他们生病该怎么办?我的心里一阵阵酸楚,那种酸楚是综合的,是一种反射到自身的痛。我咽下了这包珍贵的板蓝根。心里暗暗发誓:我必须要给山上的修行者送药来,回去就办。 我既不念经也不礼佛,但是在人世之外我们都相信,冥冥中自有某种力量在看顾着这大地。我尊敬并敬畏这种力量,就如同我们尊重自然、尊重生命一样。 我头疼睡不着,索性躺在被窝里写日记。喜欢这样的寂静,此时的我是完整的,没有任何干扰,只有那微不足道的一点氧气进入大脑伴我沉思与觉悟。藏族是一个信仰宗教的民族,而完成这本肖像拍摄集,凑巧第一站选择了青朴这样的修行圣地。相信这是一个好的开端,大年初一,徕卡M6第一次工作,大成就者旦增喇嘛是第一个拍摄对象,三个第一一定会带来圆满的结束。路好漫长,这仅仅才开始。P31-33 序言 我没有出过书,这是第一次,也属偶然。 《西藏脸书》其实是一本三年来的日记,文字没有任何的文学修饰,是还原本真的心灵记录,也可以称为纪录片似的书。通过对300多位西藏文化名人、民间艺人的拜访,以一个普通女人的视角,完整地呈现出我与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即一个人与所有人的故事。有人,有事,有情,有景,我眼里的真实西藏。 第一次入藏是在2003年的国庆,命运鬼使神差地将我送到了圣湖纳木措,遇见藏族诗人二毛,他就是那个为我开启大门,引领我走进西藏的人。此书的缘起和策划都来自于与他的灵感碰撞。 人世茫茫,相信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使命而来。我和他莫过于此。 我是一个非常贪玩及具有冒险精神的人,一切未知的东西,都会勾起我无穷的兴趣。于是,我开始频繁往返拉萨以及其他藏区,在一次次不断游走中,渐渐洗涤了多年城市生活所沉淀的迷失和空虚。我迷上西藏不能自拔,或许是前世今生的宿命。 2007年底的某一天,我突然产生一个强烈的念头——要为西藏做点什么!那种情感就像一个女人爱上一个男人,想要为他生个孩子一样。所以我毅然决然地踏上了三年时间的转山转入之路。 2008年初到2011年末,我带着执念和相机,走遍所有藏区,包括甘肃、青海、四川、云南及拉萨;寻访藏文化传人,涉及唐卡绘画、藏戏表演、藏医学、格萨尔说唱、民俗音乐、舞蹈等。为他们拍摄一本人物肖像集,想在现代文明对古老文化侵蚀的今天,留下一点痕迹。 我不是记者,也不是职业摄影,唯有一腔孤勇。好在母亲的遗传和后天的学习,拥有绘画基础的我,对构图和美学略知一二,相机运用也比较得心应手。从此我钻进了一条深邃不见底的山洞,慢漫了解和学习藏族人以及他们博大精深的文化。期间,遭遇过挫折、失败、心酸和委屈,但更多时候是冥冥中的感动和觉悟。书中人物年龄最大的88岁,他们每一个人的身后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我如实的纪录和呈现,而不是美化和渲染,我将这种文化观照小心翼翼地包裹起来,努力的让对象真实和鲜活。 若问我做这件事情的目的,我可以回答刚开始的时候有,当一个宏伟的计划真正执行的过程中,我空了,是一股莫名的力量不由自主地推动着我的躯体走在漫无边际的取经路上。 若问藏地十年我最大的收获,我不愿用很多的书面语言来光鲜自己的所为,因为那样不是我内心真正的声音。不是从都市里一个庸庸无为的女子,成为写作者或者摄影师,也不是300多个人沉甸甸的照片。而是,整个心灵之旅让我获得内心的宁静,找到人生路上的那份坚定。在这浑浊的尘世中,很多人失去希望和梦想,迷茫焦虑,惶恐不安,我能在有生之年找到心灵的归属,皆是福报。西藏,就像一根钢针,深深地扎进我的心脏,哪怕轻轻呼吸也会迸出撕心裂肺的痛。我只能与痛共存,直到来世再来世。前定的呼唤将我与书中的每一位人物紧紧联结在一起,渐渐成为生命中不可言说的静默之情——这一切神缘,是使命还是宿命?就算是茫茫轮回路上的自觉之行。 在封存三年后的今天,我开始整理这些零碎的文字和图片,只为对书里人朴实的交代,同时为自己画上一个逗号。这本普通的日记文字拙笨,但却是我与西藏最真实的写照,客观而真实地记录下西藏的文化、民俗、饮食、现状以及藏族人的性格、底蕴、生活方式乃至信仰。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读出你的西藏。 谨以此书,献给喜欢西藏的有缘人。 书评(媒体评论) 在纳木措的扎西岛上,2003年10月7日的那天,残余的酒在一个重庆女子的唇边打开了她和西藏的奇缘,她醉在梦中,在梦中整过了海拔4900米的高山反应,而同来的人,为防止高山反应,呻吟通宵。这个奇异的女子纪录了她和雪域的奇缘,她很幸福。一切都慢慢放下后,爱,力量,信仰高高的站着!风中的才让拉姆。 二毛,诗人,作家 《拉萨的秘密》、《藏族传统手工宝典》作者 女子黄静薇,背着相机,只身来到雪域,闯进拉萨。第一眼看她有些娇小,有些腼腆,有些不动声色地猫在角落,美丽的大眼睛传递出一丝成熟内敛与安详,与那些从内地来拉萨寻找惊世一遇骇俗一回经历的白领丽人们眼中闪出的狂热兴奋形成了微妙的对比。她给自己赋予使命,来藏地为一群藏人拍照出册。 扎西达娃,作家,西藏文联主席 《西藏:隐秘的岁月》、《骚动的香巴拉》作者 博尔赫斯有一句名言:“一个人即所有的人。”过去我对这句话总是心存疑虑,看了黄静薇的《西藏脸书》,信然。我想把这句话再绝对化一点,是否可以说:“一个人的爱,即所有人的爱;一个人的信仰,即所有人的信仰。”这不仅指拍摄者,也应该包括被拍摄者。 范稳,小说家 藏地三部曲《大地雅歌》、《水乳大地》、《悲悯大地》作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