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古时仰赖神的圣洁妇人,正是以此为妆饰,顺服自己的丈夫。就如撒拉听从亚伯拉罕,称他为主。你若行善,不因恐吓而害怕,便是撒拉的女儿了。”
我的姨父斯塔克韦瑟用这几句众所周知的话结束了英格兰教堂里的婚礼仪式,合上了手里的书。隔着弯曲的围栏,他望向我,宽阔红润的脸上露出关切、和蔼的神情。我的姨妈——斯塔克韦瑟夫人——此时就站在我旁边。她突然拍了一下我的肩膀,说:
“瓦莱里亚,你结婚了!”
我的思维跑到哪儿去了?我的注意力被什么吸引了?我不知所措,我什么都不知道。我被惊醒了,然后看着我的新婚丈夫。他似乎和我一样不知所措。我相信,同一个时刻,我们俩萌发了同样的念头。这真的可能吗?不顾他母亲对我们婚事的反对,我们成了丈夫和妻子?姨妈又拍了拍我的肩膀,解决了我的问题。
“挽住他的胳膊!”她不耐烦地悄声对我说。
我抓住了他的胳膊。
“跟着你姨父。”
我迅速地挽紧丈夫的手臂,跟在姨父和帮他主持婚礼的助理牧师后面。
两位牧师把我们领进了小礼拜堂。教堂坐落在伦敦一个阴暗的角落里,位于城区和伦敦西区之间。天阴沉沉的,空气沉闷又潮湿。我们举办的这个沉闷的小型婚礼,和沉闷的街区、阴沉的天气倒是十分契合。现场没有丈夫的亲戚和朋友。我在前面提过了,他的家人不同意他的婚事。除了姨父和姨妈,我这边也没有其他的亲戚参加。我已经失去了父母亲,我只有极少的朋友。本杰明,我最亲爱的父亲的忠诚的老部下,为了“将新娘交给新郎”,出席了婚礼。我还是个孩子时就认识他了,对我这个可怜的孤儿,他就像父亲一样。
按照惯例,婚礼的最后一项是新郎新娘在结婚证书上签字。在混乱时刻(而且缺乏指导性的信息)我犯了个错误——不吉利,姨妈认为,预示了将来的不幸——我签的是结婚以后的名字,不是结婚前用的名字。
“这是什么?”姨父大叫道,嗓门很高却充满快乐,“你已经忘了自己的姓名?很好!很好!但愿你永远不会为这么轻易地和它说再见而后悔。再来一次,瓦莱里亚——再来一次。”
我努力用颤抖的手握紧鹅毛笔,写下了我婚前的姓名,字迹很潦草。
轮到我丈夫签名了。我惊讶地注意到,他的手也在颤抖,于是他制造了一个他习惯签名的最差的范本。
当姨妈被要求签上她的名字时,她虽然心里很不情愿,也只能答应了。“一个糟糕的开始!”她用笔的羽毛杆指着我的第一个不吉利的签名说,“我对我丈夫说——我希望你不会生活在对它的遗憾里面。”
就算那时的我既无知又单纯,可是姨妈过分挑剔的迷信说法还是让我心里产生了一丝不安。我能感觉到丈夫紧握着我的手,这给了我一些安慰。分别时,姨父衷心地祝愿我生活幸福,他的声音对我来说是一种用语言形容不出来的安慰。为了主持我的婚礼,这个好人专门从北部乡村他的牧区(自从父母双亡后,那里就是我的家)赶了过来。他和姨妈计划乘坐中午的火车返回。姨夫用他那长而有力的双臂紧紧地拥抱了我,然后给了我一记响亮的吻,那声音肯定连站在教堂外边等着看新郎新娘的人都听得清清楚楚。
“衷心地希望你健康快乐,亲爱的。你已经长大了,完全可以给自己作出选择了。伍德维尔先生,我没有冒犯你的意思,你和我是新朋友。我向上帝祷告,瓦莱里亚,你的选择也许会被证实是正确的。没有了你,我们的家将会沉闷无趣,但我不是在抱怨,亲爱的。相反,如果你生活中的这个变化能让你更快乐,我也很高兴。好了!好了!别哭了,否则勾得你姨妈也要哭了——她在生活中可是从来不开玩笑的。另外,哭是会毁了你的美丽的。擦干眼泪,照照那面镜子,你会看到我说的是对的。再见,孩子,愿上帝保佑你!”
他搂着姨妈匆匆离去。看到我少女时代最后一位真正的朋友兼保护人时,我的情绪有些低落,因为我对他的爱和我对丈夫的爱是一样的。
下面该和老本杰明告别了。“希望你一切都好,亲爱的,别忘了我。”这就是他对我说的所有的话。可就是这简单的几句话,让我想起了过去的生活情景。父亲在的时候,一到周日,本杰明就会到家里和我们一起吃饭,而且他总会给我带些小礼物。当他吻我的脸颊时,我差不多又要“毁了我的美丽”(姨父刚才已经指出了这一点)了。我听到他自顾自地叹了口气,似乎对我将来的生活,他也不抱太大的希望。P1-3
英国著名作家威尔基·柯林斯创作的《法律与淑女》出版于一八七五年。当我翻开这部侦探推理小说名著,一页一页地读下去的时候,仿佛走进了一座古老而神秘的档案馆,开启了尘封已久的卷宗。它似乎离我们很远,却又毫不陌生。
故事从英格兰教堂的婚礼仪式开始。年轻的瓦莱里亚和尤斯塔斯邂逅相识。两人一见钟情,不顾家人和亲友的反对,毅然结合。瓦莱里亚成为伍德维尔夫人,蜜月旅行时她“偶遇”借故未参加婚礼的婆婆,意外地发现婆婆姓麦卡伦,而非伍德维尔,这无疑说明丈夫是用假名与其结婚的。这桩婚姻合法吗?其中究竟隐含了什么秘密?她苦苦地查询,结果令她大为吃惊:丈夫不仅结过婚,而且曾因投毒谋杀前妻而被起诉。尽管苏格兰法庭以“证据不足”结案,但一团阴霾却笼罩在丈夫尤斯塔斯的头上,挥之不去。定罪证据不足,证明清白同样证据不足,因此只能折中裁断。尤斯塔斯是无辜的,但他只能保持沉默。现在,他新婚的妻子——一位执着的淑女——凭着对丈夫的挚爱和对丈夫清白的确信,为还原真相,毅然走上了充满艰辛的证明清白之路。
几乎无人相信她会成功,她要走的简直就是一条不归之路。她丈夫为此而离她远去,上了战场(这里蕴含着对妻子真挚的爱);对儿媳开始有好感的婆婆更是苦口婆心,劝其罢手。摆在瓦莱里亚面前的艰难,可想而知。其一,时过境迁,证据难觅;其二,苏格兰法律制度繁复苛刻,而她却对法律一无所知;其三,一名孤身弱女子,几乎无人能帮助她;其四,也是最大的困难,那就是她所要挑战的是法庭的裁决。要知道,在任何社会形态下,庞大的法律机器都是难以撼动的,她是在向法律机器宣战。
故事情节发展到最后,案件的结果甚至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那些扣人心弦的精妙过程。在这里,我们不能不惊叹于威尔基·柯林斯这位推理小说巨匠的神奇写作功力。
柯林斯作为推理小说作家,其作品有一个突出的特色:逻辑思维缜密,说服力强。尤斯塔斯的前妻服毒前的那封遗书对于案件的走向至关重要,却被撕碎后丢弃于垃圾堆中。一定会有人质疑:时间过去数年,风吹雨淋,信件的碎片能够复原吗?作者告诉我们——可以。信件的碎片被随意倒在垃圾中之后,连续多曰,其他垃圾一次次地被倒在碎片上,乃至堆积成了小小的垃圾山,形成了一道道保护层,这就使得信件的碎片得以保留和最终复原。对于细节如此关注,不能不使人坚信这近乎奇迹的发生是可信与可靠的,绝非仅凭想象与杜撰。柯林斯作品的第二个特色就是:不惊不乍,从容道来,字里行间透露出理性的平和。这或许与柯林斯青年时期研读过法律,并做过律师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例如,对苏格兰法律制度包括对法庭陪审团的描写,无不透露出他的法律功底,这恰恰是一些侦探推理小说作者的缺憾和作品容易显露瑕疵的短板。
正如一些评论家所指出的,柯林斯对侦探推理小说的突出贡献有两个:一是将中短篇引向了长篇,这是十分不易的。没有宏大的时代背景相映衬,没有厚重的社会生活作底色,没有对人物的准确把握和深度刻画,由短变长,谈何容易!二是前面有所涉及的,就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前贤曾言:“文学即人学。”离开对人物的深度刻画,文学一定不成其为文学。
读罢本书,掩卷沉思,书中塑造的数十个鲜活的人物,栩栩如生,浮现于脑海。他们各自独特的性格,绝无雷同与概念化的丝毫痕迹。作者对这一重要创作原则的精准把握,不失为一种典范。
在这样一部经典作品面前,我真的看不出,人们关于侦探推理小说所谓的“雅与俗”之争,究竟有多大意义。谁能说《法律与淑女》不是高雅文学殿堂中一件可以传世的无价瑰宝呢?
《法律与淑女》是英国推理小说巨匠威尔基·柯林斯的晚期作品,比《月亮宝石》和《白衣女人》更接近现代的推理小说。
河边的一次邂逅,让年轻的瓦莱里亚和尤斯塔斯一见钟情。他们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结合。后来,她偶然间发现,她的丈夫是用假姓娶的她,这让她感到十分迷惑。瓦莱里亚苦苦寻找到的答案无异于晴空霹雳:她的丈夫不但结过婚,而且因为妻子的离奇死亡被法庭以谋杀罪起诉。对丈夫的挚爱使得瓦莱里亚这个弱女子向庞大的法律机器宣战了。所有人都认为瓦莱里亚的行为很愚蠢,但所有人都被她的行为所感动。
柯林斯的这部名著既真实可信,又扣人心弦。读者可以在追随主人公寻找真相的过程中,感受到推理小说的魅力。
威尔基·柯林斯编著的《法律与淑女》讲述了,一位淑女嫁给一位绅士,立刻一头闯入了一个神秘的世界,她先发现她的新婚丈夫在哭,又发现先生的母亲不肯承认新媳妇,然后再发现丈夫用了假姓氏,这一连串的谜团究竟是怎么回事?结果这位太太发现丈夫是几年前毒杀妻子的一位嫌犯,她读了整部她丈夫的《审判报导》,也就是审判她丈夫的全部过程。然而这位女主人翁坚信她丈夫的清白,决心将此案追个水落石出;此后女主角又摇身一变而为神探,在她的步步追索下,一个神秘的谋杀事件终于抽丝剥茧地被揭露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