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讲国学》是民国大师讲堂系列中的一部。章太炎一生多次讲演国学,且影响颇大。《章太炎讲国学》收录的就是他对国学的多次演讲内容,涉及他最擅长的经学、诸子百家、佛教这三个方面,详细阐释了大师眼中的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值得我们这些国学知识匮乏又想增添这方面知识的后辈们一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章太炎讲国学/民国大师讲堂 |
分类 | |
作者 | 章太炎 |
出版社 | 当代世界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章太炎讲国学》是民国大师讲堂系列中的一部。章太炎一生多次讲演国学,且影响颇大。《章太炎讲国学》收录的就是他对国学的多次演讲内容,涉及他最擅长的经学、诸子百家、佛教这三个方面,详细阐释了大师眼中的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值得我们这些国学知识匮乏又想增添这方面知识的后辈们一读。 内容推荐 《章太炎讲国学》是章太炎在1922年及1935年两次公开讲学的基础上整理而成。全书分为两大部分:国学概论与国学略说。内容通俗易懂,概述简略严谨,是国学研究者之必读书。 目录 第一篇 国学概论 第一章 概论 国学的本体 一、经史非神话 二、经典诸子非宗教 三、历史非小说传奇 治国学的方法 一、辨书籍的真伪 二、通小学 三、明地理 四、知古今人情的变迁 五、辨文学应用 第二章 国学的派别(一)——经学的派别 今古文之分 南北之分 宋学与汉学 今古文的复归与衰亡 第三章 国学的派别(二)——哲学的派别 先秦诸子 汉至唐的演变 宋明理学 哲学总括 第四章 国学的派别(三)——文学的派别 无韵文 有韵文 第五章 结论:国学如何进步 第二篇 国学略说 第一章 小学 小学定义 文字学 音韵学 训诂学 第二章 经学 六经大概 易经 尚书 诗经 三礼 春秋 第三章 史学 史学部类 正史 编年史 政书 治史明辨 第四章 诸子 诸子流别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名家 第五章 文学 著作与独行之分 骈散之分 历代文章盛衰 文章分类 试读章节 国学的本体 一、经史非神话 在古代书籍中,原有些记载是神话,若《山海经》、《淮南子》中所载,我们看了,觉得是怪诞极了。但此类神话,在王充《论衡》里已有不少被他看破,没有存在的余地了。而且正经正史中本没有那些话。如盘古开天辟地,天皇、地皇、人皇等,正史都不载。又如“女娲炼石补天”、“后羿射日”那种神话,正史里也都没有。经史所载,虽在极小部分中还含神秘的意味,大体并没神奇怪离的论调。并且,这极小部分的神秘记载,也许使我们得有理的解释: 《诗经》记后稷的诞生,颇似可怪。因据《尔雅》所释“履帝武敏”,说是他的母亲,足蹈了上帝的拇指得孕的。但经毛公注释,训帝为皇帝,就等于平常的事实了。 《史记·高帝本纪》说高祖之父太公,雷雨中至大泽,见神龙附其母之身,遂生高祖。这不知是太公捏造这话来骗人,还是高祖自造。即使太公真正看见如此,我想其中也可假托。记得湖北曾有一件奸杀案:一个奸夫和奸妇密议,得一巧法,在雷雨当中,奸夫装成雷公怪形,从屋脊而下,活活地把本夫打杀。高祖的事,也许是如此。他母亲和人私通,奸夫饰做龙怪的样儿,太公自然不敢进去了。 从前有人常疑古代圣帝贤王都属假托;即如《尧典》所说“钦明文思安安,克明俊德……”等等的话,有人很怀疑,以为那个时候的社会,哪得有像这样的完人。我想:古代史家叙太古的事。不能详叙事实,往往只用几句极混统的话做“考语”,这种考语原最容易言过其实。譬如今人作行述,遇着没有事迹可记的人,每只用几句极好的考语;《尧典》中所载,也不过是一种“考语”,事实虽不全如此,也未必全不如此。 《禹贡》记大禹治水,八年告成。日本有一博士,他说:“后世凿小小的运河,尚须数十年或数百年才告成功,他治这么大的水,哪得如此快?”因此,也疑禹贡只是一种奇迹。我却以为大禹治水,他不过督其成,自有各部分工去做;如果要亲身去,就游历一周,也不能,何况凿成!在那时人民同受水患,都有切身的苦痛,免不得合力去做,所以“经之营之,不日成之”了。《禹贡》记各地土地腴瘠情形,也不过依报告录出,并不必由大禹亲自调查的。 太史公作《五帝本纪》,择其言尤雅驯者,可见他述的确实。我们再翻看经史中,却也没载盘古、三皇的事,所以经史并非神话。 其他经史以外的书,若《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确有可疑者在。但《竹书纪年》今存者为明代伪托本,可存而不论,《穆天子传》也不在正经正史之例,不能以此混彼。后世人往往以古书稍有疑点,遂全目以为伪,这是错了! 二、经典诸子非宗教 经典诸子中有说及道德的,有说及哲学的,却没曾说及宗教。近代人因为佛经及耶教的圣经都是宗教,就把国学里的“经”,也混为一解,实是大误。“佛经”、“圣经”的那个“经”字,是后人翻译时随意引用,并不和“经”字原意相符。经字原意只是一经一纬的经,即是一根线,所谓经书只是一种线装书罢了。明代有线装书的名目,即别于那种一页一页散着的八股文墨卷,因为墨卷没有保存的价值,别的就称做线装书了。古代记事书于简。不及百名者书于方,事多一简不能尽,遂连数简以记之。这连各简的线,就是“经”。可见“经”不过是当代记述较多而常要翻阅的几部书罢了。非但没含宗教的意味,就是汉时训“经”为“常道”,也非本意。后世疑经是经天纬地之经,其实只言经而不言天,便已不是经天的意义了。 中国自古即薄于宗教思想,此因中国人都重视政治。周时诸学者已好谈政治,差不多在任何书上都见他们政治的主张。这也是环境的关系:中国土地辽广,统治的方法急待研究:比不得欧西地小国多,没感着困难。印度土地也大,但内部实分着许多小邦,所以他们的宗教易于发达。中国人多以全力着眼政治,所以对宗教很冷淡。 老子很反对宗教,他说:“以道范天下,其鬼不神。”孔子对于宗教,也反对;他虽于祭祀等事很注意,但我们味“祭神如神在”的“如”字的意思,他已明白告诉我们是没有神的。《礼记》一书很考究祭祀,这书却又出自汉代,未必是可靠。 P2-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