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无限接近皇帝
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人们对政治的热情太高了,这一点在启蒙教育里就体现得淋漓尽致,甚至牙牙学语时,就跟着大人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俨然每一个人长大了都要成为政治家,受这样的教育,想不做政治家都难。所以无论什么时候,最不缺的就是政治家,随便拉出一个不识字的农民,也能给你上上政治课,讲讲天下事。
平定了兖州,又找到了组织,曹操的政治热情就更加高涨了,又开始憧憬“治世之能臣”的理想了。也正在这时,谋士毛玠给曹操规划了一幅未来的宏图,同时也为曹操制定了平定天下的方略。毛玠说:“今天下分崩,国主迁移,生民废业,饥馑流亡,公家无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固之志,难以持久。今袁绍、刘表,虽士众民强,皆无经远之虑,未有树基建本者也。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三国志·魏书·毛玠传》)
从这份方案可以看出,毛玠也是政治家,根据“今天下分崩,国主迁移”的形式,毛玠提出了“奉天子以令不臣”大手笔;为了保证大战略的实现,必须改变“生民废业”的状况,毛玢提出了“修耕植”;面对“公家无经岁之储”,毛玠提出了“畜军资”。这个方略被易中天先生赞为“‘曹操版’或‘毛玠版’的《隆中对》”,此言不差。
面对这份方案,据史料记载,曹操是“敬纳其言”,而且在曹操接下来的政治行动中均一一实践。这三项建议中,第一项是迎奉天子,毛玠提出建议的时候,天子远在关中,被如狼似虎的关西军包围着,没法儿迎奉。但没过多久,汉献帝就开始东归了。正当曹操想奉迎皇帝而不能的时候,汉献帝回到洛阳了,对曹操来说,无疑是天上掉下大宝贝。
但当时对皇帝有想法的人肯定不在少数,不过能真正有实力角逐的并不多,群雄中也就是张杨、袁绍、曹操、袁术、吕布几个。 首先,虽然在袁绍打算立刘虞为帝的时候,袁术坚决支持汉献帝,但那只是托词,真实的打算是自己做皇帝,所以袁术是不会去迎接皇帝的。其次,汉献帝到河东的时候,张杨是第一个救驾的,并供给粮草。近水楼台先得月,可以说,张杨是最有条件迎立汉献帝的。但是,这位张杨同志太善良了,这样的秉性哪能在乱世安身立命。《汉末英雄记》记载:“杨性仁和,无威刑。下人谋反,发觉,对之涕泣,辄原不问”。人家都要杀他了,发觉后,和对方一起哭,就这样算了,敌我矛盾,焉能如此心软。
这样一来,在这些人物中,就剩下吕布、袁绍、曹操三个人了。
其实汉献帝当初首选既不是拥有大半河北的袁绍,也不是拥有精兵强将的曹操,而是吕布。东归路上受尽郭汜、李催和张济折磨的汉献帝,实在是太怕西凉军人了,也许在这个年轻的皇帝看来只有吕布能镇住这些西凉人,吕布能杀掉董卓,当然也能摆平董卓的那些手下。虽然汉献帝抛出了媚眼,但和天子谈恋爱是要花钱的,刚刚被曹操打败的吕布实在是没有资本,而且当时吕布自己也正在闹粮荒,对于迎立汉天子这件事买在提不起兴致。
所以说,迎立汉天子的第一难题就是“粮食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了,其他的就没有意义。而这个问题恰恰就是当时群雄面临的最大问题,吕布正是因为粮食问题而被淘汰出局,失去了奉迎天子的资格。还是那句话,吕布的粮食不多,曹操家也是余粮有限。由于当初接受荀或的建议,曹操在打吕布的同时抢收了许多小麦,所以曹操的日子还是能过下去的。
就是这样,到最后,实力并不是最强,距离不算近,机会很一般,皇帝并没有抱很大希望的曹操脱颖而出。
4.奉迎天子
尽管曹操对奉迎皇帝这事很热心,但集团也出现了“拥汉”和“反对拥汉”两种论调,而且反对拥立汉天子的占多数。
天子究竟是块肥肉,还是个累赘?绝大多数武将看不透其中的道道,夏侯悖和许褚的态度折射出众武将的心声:这些年没有皇帝我们不是活得很滋润吗?照样可以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多快活,多逍遥自在。干吗弄个皇帝过来管着我们,还得朝拜请示,太麻烦了。
曹操一时拿不定主意,就把此事交给他的智囊团。荀或和程昱早就看到了汉献帝的潜在价值,坚决支持迎立。不过,二人的想法还是有细微差别的:荀或的想法较单纯,力挺曹操为匡扶汉室的正义事业而奋斗终生;程昱则纯粹是为老板着想,他在附和苟或的意见之后,着重强调了迎立汉献帝对曹氏集团的重大意义。曹操自然明白程昱想表达的是什么,也就顺势点点头,说:“是啊,我们不能让那些奸臣阴谋得逞,还是要挑更重的担子,人不能总为自己考虑,你们说是不是?”
……
P164-166
在中国,作为一个符号性人物,曹操是绕不过去的。曹操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越了历史人物范畴,他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绝不仅仅是东汉末年的政治作用,而且还有更深层次的影响,诸如文学、军事、智慧……但纵观曹操的人生轨迹,可以看出,曹操对中国人影响最大最深的是他的创业之路,他的奋斗历程最具中国人奋斗的特性。
曹操是招人喜欢的,也是被人唾弃的,这倒不是曹操有什么不对的地方,问题是那些喜欢和唾弃他的人们,喜欢曹操无非是曹操的成就和能力,唾弃曹操就是曹操的行为太过真实了。其实,掰手指头数一数,大凡开创一个时代的帝王,有哪一个帝王的行为能全部拿到阳光下?
我们知道刘邦剪除了和自己一起打江山的兄弟,李世民为皇位屠戮兄弟、逼死父亲还篡改历史,朱元璋为了老朱家万世一表也是大开杀戒,就是赵匡胤也做了许多见不得人的事情……和这些人比起来,曹操的确不算什么,但曹操的名声却比他们差多了。之所以如此,大抵是,他们统一了天下,而且是几百年,他们的子孙后代都是皇帝,自然要为尊者讳,谁能说皇帝的祖先是流氓、是土匪、是恶棍、是无赖……因而他们的劣迹就被避讳掉了。曹操呢?由于没有统一天下,当时三足鼎立,尽管自己的儿子后来做了皇帝,也只能在自己的地盘避讳,而对手的地盘则真实记录了曹操的行径,因而就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真实的曹操。
由于为尊者讳的弊端,我们已经无法知道那些人的奋斗真相,好在曹操没有被避讳掉,给我们留下了中国人最真实的奋斗历程,因而读一个曹操,就可以领略所有中国人的奋斗真谛。曹操的奋斗历程具有代表性,有草根的一面,也有官二代的影子;有积极进取的一面,也有颓废的时候;有正直的一面,也有不择手段的行径……
曹操是一个榜样,对喜欢曹操的人来说是这样,对厌恶曹操的人来说也是这样。曹操就是中国人奋斗的写真,他身上既有项羽的英雄气概也有项羽的儿女情长、有刘邦的无赖行径也有刘邦的气魄和大度、有李世民的不择手段也有李世民的治国水平和能力、有赵匡胤的温柔手腕也有赵匡胤的敬业精神和能力、有朱元璋的残酷无情也有朱元璋的雄心大志……不管承不承认,曹操都是一面镜子,他身上有古人也有今人的影子,有你也有我的记号……
在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中,曹操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纵观曹操的一生,他没有刘邦无赖,却比刘邦臭名远扬;没有李世民毒辣,却比李世民遗臭万年;没有朱元璋残酷,却获得了比朱元璋更坏的恶名。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曹操太真实了。
我们知道,曹操算是一个有个性的人,他敢作敢为,不拘礼数。当然,曹操被众人熟知,不全在他的个性行为举止,主要是在他被大家的熟知程度。一般来说,我们所熟知的历史人物大都是一些正面的有意义的事,而曹操则很彻底,一览无余。他的出身,他的小名,他的成长,他的婚姻,他的仕途,他的正义之举,他的龌龊之为,他的英勇豪迈,他的狼狈不堪,他的丰功伟绩……
这都没什么,问题是,我们对曹操了解多少?
是真正了解,还是道听途说,抑或是从《三国演义》,甚至是野史、传说中获知。
于是乎,就有人举起道德的大铡刀,砍向曹操,斥责曹操有做皇帝的阴谋,认为刘家才是真正的皇帝。如果古人有这种想法,可以理解,因为他们读圣贤书读多了,被洗脑了,他们只知道皇帝姓刘才对,姓曹就乱套了;但如果今天的人还这样认为,那就是我们教育的失败,都民主这么多年了,还有这么多的封建残余,这些人可能是最尴尬的了,他们自己愿意享受民主,但对别人尤其古人,却又是一套价值体系。
对待历史人物,很多人都是这样,不愿认真了解,乐意跟在别人后面,简单地拿着所谓道德的大铡刀,砍向历史人物。这当然简单,也容易得多,但却苦了历史当事人。因为,第一,他们无法为自己辩驳,第二,他们不能控告侵权。
正是这样,如果非要用道德去评判历史人物的话,一定要探究前因后果,弄清来龙去脉,然后再谨慎地做出评价。
普通人这样做,问题倒不严重,严重的是那些所谓的“道德”作家,他们在文章里对历史人物做道德评判。这样就不地道了,关于道德作家的评价,王小波先生在《掩卷:(鱼王)读后》中这样写道:“在道德文章里,作家对人作价值判断。这种价值判断是颂扬的工具,也是杀戮的工具。作家给正义者戴上花环,还把不正义者送上刑台,凌迟处死,以恣快意。在行使这种特权时,很少有作家不暴露出人性中卑劣的一面。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处死一个人,还给他申辩与忏悔的机会.而道德作家宣布一个人的死刑,则往往不容他申辩,只是剥夺他的一切优点,夸大一切缺点,把他置于禽兽不如的地位。”
正因为曹操太被人熟知了,他的事情也就广为人知,因而对他做道德评判就容易一些,只需拿出他一些丑陋之事就行了。而且你无法翻案,曹操做的事,就在那儿,有史为证,赖都赖不掉。
对人做道德评判是一件很容易、也很简单的事情,上嘴皮碰下嘴皮就能说出的。关键的是,客观吗?公允吗?对一个人做道德评判,尤其对一个历史人物做道德评判,一定要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不能为了到达自己的某种目的而断章取义,任意阉割,割裂因、果关系,这样做是很不厚道的。
不独对曹操,对所有的历史人物都应如此,不要简单地做人云亦云的道德讨伐,那很无聊,也很无知。
关于本书,首先做以下说明。第一,这是一本讲曹操故事的书;第二,主要讲述曹操励志奋斗的故事;第三,这里所讲的故事都是有据可查的;第四,故事是非常有趣味的。
关于曹操的历史、文学作品我们耳熟能详的也不少,如《三国志》、《三国演义》、《曹瞒传》……本书无意估计也不能像《三国志》、《三国演义》等使人耳熟能详,只想把自己心中的曹操和大家分享,但绝不苛求读者,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曹操也是这样。 曹操当然是本书的主人公,但却不是全部,还有刘备、袁氏兄弟等诸多人物。欣赏曹操,但不护短,更不美化,力图做到“美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
或许有人说,你这是在给曹操翻案!但事实是,案就在那里,就在《三国志》,何须再翻。其实翻案的不是我,也不是我翻案,而是某些人为了某些利益把案搞翻了,我只是拍案说事,要翻也只是翻译,讲讲故事,如此而已。
在一般人的观念中,曹操取得成功,主要是打出了“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箭牌。其实梳理一下曹操平生的征战历程,可以发现曹操穷极一生,戎马倥偬,东征西讨,如果天子的名义真的那么有能量,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那么向来推崇实用的曹操肯定不会这样做的。在当时,无论是袁绍、袁术、刘表、吕布,还是孙权,更不要说刘备了,没谁会把天子当根葱,更别说俯首听命了。连天子都不当回事,还有谁会把曹操放在眼里?奉迎天子只是名正言顺,地盘还是要自己去打,曹操的地盘都是血拼而来。
总之,曹操无疑是他那一代枭雄中最才华横溢和最勤奋进取的人之一。所谓无为无过,行者有错,因而曹操的奋斗行为就成为人们诟病的靶子,而他的奋斗行为又是中国古代帝王奋斗最真实的案例。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所有的创业者中,只有曹操的奋斗行为最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瑕疵,但曹操的奋斗历程最真实,最实用,最具指导性。
唐文立的《曹操奋斗之道》讲述了曹操如何从一个对社会懵懵懂懂的菜鸟级政府官员。通过自身的努力,一步一步前行,最后成为帝国主宰。
曹操和普通人一样,也有初涉社会时的青涩,有报国无门的无奈,有苦中作乐的愉悦,也有为理想艰苦奋斗的坚忍,更有官场间的钩心斗角和人性的原始展现。曹操的奋斗历程是古今官场职场的一个缩影,由于为尊者讳的弊端,我们已经无法知道诸如李世民、赵匡胤和朱元璋等人的奋斗真相,好在曹操没有被避讳掉,给我们留下了中国人最真实的奋斗历程,因而读懂一个曹操,就可领略所有中国人的奋斗真谛。曹操的奋斗历程具有代表性,有草根的一面,也有官二代的影子;有积极进取的一面,也有颓废的时候:有正直的一面,也有狡诈奸猾的手法……
这是一个历史人物的奋斗之道,也是无数古今中外所有人的奋斗缩影。同时,这也是一部官场潜规则与官场江湖厚黑学的实录。
唐文立的《曹操奋斗之道》实质是一部官场潜规则与官场江湖厚黑学的实录。
曹操虽出身官宦之家,却是赘阉遗丑,为时人所鄙视。曹操有自己的“治世”梦想,为了实现治世梦想,竭尽全力奋斗。本书讲诉了曹操的如何从一个对社会懵懵懂懂的菜鸟级政府官员,通过自身的努力,一步一步前行,最后成为帝国主宰。
书中不仅曹操有初涉社会时的青涩,有报国无门的无奈,有苦中作乐的愉悦,也有为理想艰苦奋斗的坚忍,更有官场间的勾心斗角和人性的原始展现。可以说,曹操的历程是古今官场职场的一个缩影。这是一个历史人物的奋斗,也是无数古今中外所有人的奋斗缩影。谁的奋斗不带伤,谁的奋斗能阳光,谁的奋斗能高尚,为什么偏偏对曹操这样?靠奋斗实现梦想,曹操竟然很肮脏,居然成了卑鄙和厚黑的祖师爷,这是一个怎样的扭曲,世袭特权却是高尚的,而靠奋斗实现梦想倒成了卑鄙和厚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