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在为事业、为生计奔波劳碌,脚步一刻也没有停歇。疲惫的人们难得有余暇再去关注别人的所作所为,你那么在意的成功或挫败,在别人也许只是一笑或一颦,或是根本不足挂齿。无人喝彩,这是一个多元和忙碌的时代特有的平淡,特有的空落,特有的寂静。
朋友,让我们一起享受这份生活的沉静,笑对每一个无人喝彩却依然精彩的日子。
本书为散文作品集,分为“忆想”、“行吟”、“散步”、“附录”四个部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无人喝彩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阿明 |
出版社 | 江苏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每个人都在为事业、为生计奔波劳碌,脚步一刻也没有停歇。疲惫的人们难得有余暇再去关注别人的所作所为,你那么在意的成功或挫败,在别人也许只是一笑或一颦,或是根本不足挂齿。无人喝彩,这是一个多元和忙碌的时代特有的平淡,特有的空落,特有的寂静。 朋友,让我们一起享受这份生活的沉静,笑对每一个无人喝彩却依然精彩的日子。 本书为散文作品集,分为“忆想”、“行吟”、“散步”、“附录”四个部分。 内容推荐 本书分为“忆想”、“行吟”、“散步”、“附录”四个部分。“忆想”回忆的气息浓些,“行吟”思索的成分多些,“散步”则是旧作的寻章摘句。附录中收录了友人的两篇文章,以及父亲的10首诗、女儿的3篇习作。 目录 序篇1 无人喝彩1 忆想3 爱,从源头开始5 黄花正年少7 盼你长又怕你长9 渐行渐远11 写给女儿14 父亲醉了22 与父亲共浴24 何处飘来母亲的鱼香26 十七年28 你身边的就是最好的31 姑娘啊遥望着雪山哨卡33 请你告诉我的心上人35 只要天天在一起37 轮回39 把亲情放在适当的位置上41 在阿春家那边43 老班长46 燕飞燕归48 我们永远是母校的儿女50 校园淘书52 原来是那么深爱你55 二条巷情缘58 永远的伤痛61 今晚,我重走了来时路65 210016 68 今夜的雨70 复元73 行吟75 生活永远第一77 向生命的每一天要质量80 人生是用来浪费的82 生命就在此刻85 人生就是回忆之梦87 今天真好90 君心可晴92 人生三比94 人生之一二三四98 同一首歌101 红色情结103 车行之处106 早安,太阳108 亦步亦车110 相识成缘113 私房菜115 心动时刻118 真的好想你121 又见雪飘过124 一生只为这一天127 就那么几个人129 亲笔信131 与时光隔窗相望134 停船暂借问137 微醺走一路139 来来往往141 兼容并包是美丽的144 关于素质147 学而不用150 登山之别一种意味152 “解放”一词的解放155 妈妈,我困157 原味的消失159 如果罗京遭遇宽容161 假新闻的真思索163 情思一束166 生命在阅读中升华177 海洋·生命·诗情180 我搭上了去中国的小船185 永恒的孤独188 心动如水194 悲欣交集的《目送》197 沉重的《蜗居》200 永失骄杨204 散步209 世相211 心灵230 亲情250 爱情259 婚姻269 校园279 读书293 附录304 温柔的挣扎(林之湄)304 我眼中的阿明(唐克民)306 诗十首(张桂鑫诗阿明评析)310 窗口(江沁涵) 319 众里寻他千“百度”(江沁涵)320 景无限,情无限(江沁涵)322 后记324 试读章节 轮 回 同学的女儿来南京上大学,学校就在我家附近。所以,我对同学说,没事就让孩子星期天到家里来吃饭,多一双筷子而已,一点不麻烦的。 孩子第一回到家里来,买什么菜给她吃呢?我虽厨艺不差,却也犯了踌躇,毕竟不知她的喜好,真怕不合她的口味。就在去菜场的路上,不知是冥冥之中什么神秘的力量在起作用,25年前的一幕画面浮现在眼前。 1983年9月,我从无锡来到南京上大学。虽然少年不识愁滋味,但独在异乡,终归是有些寂寞的。深秋的一个周末,突然接到一个电话——那时候是没有手机的,每栋学生宿舍楼才一部电话,有电话来都是值班的老师傅到宿舍叫的。一个熟悉的声音响起:“我是朱老师啊,明天是星期天,你到家里来吃饭,你再叫个同学做伴。”我没有想到,我初中的朱老师也调到了省城工作,更没有想到他会知道我来南京上学的消息,并请学生到他家里去吃饭! 第二天,我约上了一个同学,从广州路出发,一路步行到后宰门省团校,敲响了朱老师的家门。刚调到团省委的朱老师,住的是门对门两间简易的平房,煤炉还架在走道里,但看得出,他已为我们的到来作了充足的准备。朱老师陪我们聊着,师母便在走道里做着菜。菜一个个端上来了,最后端上来的是一个砂锅,揭开锅盖,鸡汤的香味扑鼻而来,满室皆闻。朱老师动手给我们一人撕了一个鸡腿,朗声笑着说:“想了半天做什么菜给你们吃,我想学校里一定没有鸡汤喝,所以炖了一只老母鸡给你们补补!把腿吃了,再多喝点汤!”那天,我们喝了好几碗鸡汤,还喝了一点白酒。我们凭着芳香的鸡汤和醇香的白酒给予的热量,又从省团校一路步行回学校,因得老师的深情,脚步轻盈,心欲飞翔。 往事重回之时,脚步似乎便踩到了当年的节奏,而主意也就定了。于是,我也买了一只老母鸡,我要让孩子在异乡感受到在家里的温暖。 在边洗着菜边望着窗口的时候,在守候着炉火的时候,不由产生些许的恍惚。我想到,当年老师也是这样边洗着菜,边等着我们到来的吧?弹指一挥间,轮到我这样等候同学的孩子了。不经意间,时间已经过去了多少年啊,朱老师因故失去了联系,他做过的事情,现在由我来做了,可不可以说,我和他并非音信不通,甚至,我就是另外一个时空的另外一个他? 人生就是轮回,这就是我从这件事中得到的启示。当我星期天盘算着给女儿买什么菜吃的时候,我会想到,当年父母也买好了菜塞满了冰箱等待我放假归来,此时,我便是父母的轮回。 一个女同学的爱人在外地做官。聚会时她说:这辈子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且喜且怨的她,岂不是那个“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的少妇的轮回? 一个朋友说,新婚的妻子第一次做饭给公婆吃,紧张得把糖和盐都放颠倒了。忐忑不安的她,岂不是那个“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的新妇的轮回? 真的,无时不思念着儿女的父母们,岂不是“遥怜小儿女”的杜甫的轮回?在婚姻的殿堂上说着“我愿意”的新娘,岂不是那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的汉代女子的轮回?在战斗的间歇哼着“说句心里话,我也想她”的战士,岂不是上古那个憧憬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戍卒的轮回?在八月十五的月光下祈愿月圆人圆的人们,又何不是吟唱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苏轼的轮回? 一切的一切啊,都是轮回。只要有爱,前世和今生,今生和来世,注定是一脉相承。所以,今生相见,我们都会觉得仿佛相识,但又说不出在哪里见过,这正是因为我们是同类,我们有同样的祖先,我们有同样的品质。正因为人生是爱的轮回,所以,个体的消逝才不足为悲,我们深信,人类的爱会代代相传,我们会在爱的千万次轮回中永生。 把亲情放在适当的位置上 在中国,父母和儿女之间的许多纠纷常常是从太过严肃的“责任”、“义务”四字而来。父母觉得,养育子女是自己的责任,但这种养育不是无条件的,而是为了“养儿防老”。儿女觉得,赡养老人是自己的义务,但这种赡养也不是没有前提的,而是父母要先期付出,供自己上学,甚至成家立业。倘若双方都能恪守这种责任和义务,倒也相安无事。但倘若一方只想得到,不思付出,或者有那么一方对责任义务的多少斤斤计较,那么,矛盾便无法避免,轻者反目为仇,重者对簿公堂。“亲情”二字便在这种法律关系中变得冰冷而无温度可言了。 毋庸讳言,法律是定然要遵守的,中国文化中重亲情天伦的传统也不可丢弃。但时代的变化日新月异,父母的胸襟无妨更开阔些,把自己的思想从“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儿女的生活无妨更独立些,把自己的思想从对父母的一味依赖中解放出来。如此,对双方都是一种超脱和释然,彼此自愿给予的帮助和支持反而更足珍贵,亲情会真正成为暖人心怀的“亲人之情”而不仅仅是“法律之责”。 在公共汽车上听一个年过半百的男人对同伴说:我父母已经快80了,都已老年痴呆,我们这一代人肯定是传统的,要照顾他们,为他们养老送终的。但我以后绝不给我的儿女添麻烦,我到时去住养老院,和老哥们儿打打牌,喝喝酒,不也蛮好吗?儿女们都忙,让他们省省心吧。我闻此言,思之良久。是的,儿女有自己的世界要去面对,生存和竞争的压力非常大,对父母的照顾无法面面俱到。做父母的不能老把他们作为自己的“宝宝”,不能因为从襁褓以来的养育之恩而一定要把他们拴在自己身边,要他们尽回报的义务。我们不妨独立地过臻入老境的生活,享受属于人生这个阶段的欢乐,而让儿女无忧地去打拼自己的世界。看重亲情而不执著于回报,是新时代父母应有的胸怀。 父母要尽量打消对儿女的预期心理,做儿女的也不要对父母的爱过于贪婪。养育我们成人,父母已经耗尽心血,成年以后的风雨要尽力自己搏击。《常回家看看》中唱道:“工作的事情和爸爸谈谈。”我倒觉得,无论这是一个多么有权威、有地位、有理性的父亲,工作上的事情不要再让他去操心。对于第三代,我们的父母更不负有任何责任,假如有照看上的困难,我们尽可以找一个保姆,不要再去强求父母重温养育我们的辛苦岁月,让他们安然悠闲地享受夕阳晚晴。看重亲情而不沉陷于索取,是新时代儿女应有的品格。 柏杨说得好:“把亲情放在适当的位置上,双方都不致失落。人到中年,亲情的互动,是阶段性的幸福,不要赋予它太严肃的意义,也不要把它看得无足轻重。上帝不允许孩子永远记住父母入骨的爱,那将使他们无法成长;也不允许父母永远记住自己为儿女所做的牺牲,那将使老人陷于期待回报的自怜陷阱。”而丰子恺先生在与7个儿女的“约法”中,更是明确地约定:“子女独立之后,生活有余而供养父母,或父母生活有余而供给子女,皆属友谊性质,绝非义务”,“子女独立之后,以与父母分居为原则。双方同意而同居者,皆属邻谊性质,绝非义务”。在父母子女间用“友谊”、“邻谊”这样的字眼,可能一时不能被有些人接受,但如果父母儿女之间果真持有了这样取予适度的心态,把亲情放在适当的位置上,便鲜会有失去的失落,而会增许多得到的欢乐,亲情不仅不会因此褪色,反而会更加绵长悠远。 在阿春家那边 也许是人到中年,渐渐地爱回忆往事了,我常常会想起从前的同学。阿春,以及他那简陋拥挤的家,常常出现在我的梦中。 阿春,是我童年的伙伴,又和我一起读完了小学和初中。后来,也可能是上了中专,也可能是进工厂做了工人。他家住在一条小河边,隔了这条河,便是另一个新村了。所以,他家也是小伙伴们在村子里玩耍的边界地带了。在许多年里,我们几乎每隔几天都会到阿春家去玩。特别是在夏天的晚上,吃过晚饭后,我们往往是到阿春家集中,坐在他家门口的小竹凳上纳凉,或是在他家周围玩官兵捉强盗、捉迷藏之类的游戏。闷热的夏夜就这样轻松愉快地打发了。 说是到他家玩,其实也无甚可玩。阿春的大名叫范春茂,但除了他的额头特别大而亮,有点“茂”的味道,他的家境真是和“茂”截然相反。阿春有两个姐姐、一个妹妹,父母都是极普通的工人。家里一共就两间房,几张床一放便是满满当当,压根儿就没有客人可坐的地方了。我们之所以把他家作为玩耍的中心,一个原因是他父母朴实无华、和蔼可亲。他的父亲虽然一只眼睛失明,但并不给人可怕的感觉,满面都是亲切的神态,从来没有对孩子们的频繁到来流露出一丝一毫的厌烦。 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班的许多同学都住在阿春家前后的几幢楼里,一呼即出,游戏便能迅即启动。现在,当中年的我回首童年,满眼都是夏夜阿春家那边满天的星光。我看得见小小的自己躲在楼梯洞里紧张地听着外面的动静,我也能用回忆的引线把那些调皮的小伙伴们从各个暗寂的角落里一一拉出来。 面容宛在,但名字是不能一一想起了。能够想起外号叫“老鸡婆”的同学,他曾经骗我们说他哥的半导体收音机是电影放映机,让我们某日到他家看电影,还正儿八经地发了票。记得那天细雨霏霏,我们打着伞在他家门口等“电影院”开门。这小子最后跑出来说,因为电影院的椅子没搬过来,所以只能改日再放。后来还是他哥出面揭穿了他的谎言。如今想起来,真想放声大笑啊!能够想起一个姓谭的男同学,个子修长,皮肤白皙,讲话嗓子细得像女孩,偏偏脸上也和那个时代不少女孩一样长了些雀斑,于是大家常常捏着嗓子学他说话,他便扭着腰来追边学边笑的我们。能够想起宋涛,那个外地转学来的同学,他摆起龙门阵来,身边能迅速集聚起一圈同学,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人气太旺了。不过,在我面前,他不怎么神气,因为他要抄我的作业。他的妹妹也是我们同班同学,叫宋谦。她文静少语,见到男同学脸上总会泛起羞涩的红晕。后来,上高中的时候,听说她得了精神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她忧郁的大眼睛一直在我眼前浮现。 如果要拍成一部电影的话,两个场景一定会同时展开。一个是屋内,阿春的父母正在为明天而忙碌。4个孩子,沉重的生活负担迫使阿春的父母精打细算。他们养了鸡和鸭,把鸡蛋和鸭蛋都存放在床底下的瓷缸里,集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卖掉,换一点钱。镜头里,也许是阿春的母亲在细心擦拭鸡蛋,也许是阿春的父亲在用一口大铁锅熬黄豆酱。他是工厂的厨师,家里的饭菜都是他来做,我亲眼看见他把买来的一碗黄豆酱,兑上满满一锅水,慢慢地熬,熬成更稀的几大碗酱,这便是他们家6口人几天的下饭菜了。另一个场景便是我们在露天冲冲杀杀。无忧无虑的孩子们是否知道父母的辛劳呢? 在这部也许可以叫做《在阿春家那边》的电影里,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镜头:夜深了,家家户户的灯渐次熄灭,但仍有一盏灯依然执著。我们把镜头向前推进,于是,一个女孩的剪影出现在夏夜随风摇曳的窗帘上。她是肖兰,我们班成绩最好的女生。听说她每天清晨5点多就起床,晚上也很晚才休息,所以她的功课才那么出色。这个四年级从南京转学来的小女孩,一到我们班就打破了各科第一名由我包揽的局面。初中她转走了,高中我们又恰好在一个学校一个班,又开始了三年的竞跑,直到高考我们在不同的专业类别同时全省夺魁。 肖兰性格沉静,话语不多,无锡话说得也不好,很少与同学交流,连下课的时间都在做作业。她的功课确实是出色的,字写得一丝不苟,作文也很漂亮。记得在一次登山后,在我们大写特写发扬长征精神奋力攀登时,她却写站在山顶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时的自豪感,还引用了毛主席“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词句,令老师刮目相看,我们对这两句词更是闻所未闻,对她真是既羡慕又嫉妒。不过,如果我是编剧,我一定要加上这样一个镜头:肖兰站在她家三楼的窗口,默默看着我们在阿春家门口玩耍——童年的心都是一样的。我想,她其实很想融人我们,只是我们太排斥外来的同学,不给她加入的机会。一直到大学毕业,我都没和她说过几句话。记得高三时,曾有一次放学后同行。一路上,我们隔了两三个人的距离,彼此都没有多说话,到了该分手的岔路口,才礼貌地说了声“再见”。最后一次说话大约是在大二或大三的时候,中午在食堂里,她恰巧排在我的前面,她转过身来说:有空到我们宿舍白相啊!她的无锡话还不是那么地道。我自然没去她宿舍玩,后来每想起来我都觉得遗憾,她会觉得,我们这些无锡同学一直就没有从内心接受过她,尽管她是那么出类拔萃。现在,每当中学同学聚会时,大家都会提起她,因为谁也没有她的音讯了,同学情谊也许再也没有弥补的机会了。我居然也梦到她好几次,每次的梦境都是她在窗前看书的剪影,而我,则在楼下徘徊,始终迈不开上楼的脚步。 当然,从没有机会参加我们游戏的肖兰,也没有能够感受到阿春父母对孩子们的关怀。对他们家来说本已很珍贵的西瓜,被我们这些不懂事的孩子瓜分掉不少。最让人垂涎欲滴的是,有一次,阿春的父亲竟然给我们炸了油渣吃!好像是因为过节,工厂食堂给工人加餐后剩下了一些肥肉,于是就便宜些卖给了食堂的师傅们。阿春的父亲居然舍得给我们炸了油渣!这本该是他们家多好的菜肴啊! 影片就这样结束好了:阿春把最后几个油渣分给我们后,把手一摊说:没有了,真的没有了,下次再叫我爸炸。那边,他的父亲,围着破旧的围裙,站在空空的锅前,正眯着唯一的眼睛,看着我们这些眼巴巴的孩子,笑意和歉意同时复杂地从他的面庞上弥漫开来…… (画外音:其实,从初中毕业后,我再也没有见过阿春。之所以我常常梦见阿春和阿春家,是因为,阿春家是我们童年的据点;在阿春家那边,我们度过了永不再来的童年时光。) P39-45 序言 无人喝彩 年少时,曾经非常希冀别人的掌声和喝彩,希望自己的每一点成功,都有赞许的目光汇聚而来。曾记得,第一次发表作品时,为自己在这个新的领域不期然的小小成功而兴奋不已,忍不住把作品复印了给同事和朋友们看,希望他们分享我的喜悦,也希望在他们的赞扬声中确认一个新的自我。那时的我,在朋友们的眼中,一定是非常自得、非常幼稚吧? 如今不再年少,早已不那么在意别人的掌声了,早已习惯了脚踏实地做自己的事,不再会急切地向别人告白或求证自己的成功,无人喝彩的日子也能安然度过。回首时深深感到,人是为自己而活的,为自己的理想,为自己的心灵世界。太在意别人的喝彩,很容易在别人的目光中淹没自己。时时处处以别人的评判作为衡量自己得失的尺度,每一步走得不免太过沉重,心也会长久地郁悒。 “好像初次的舞台,听到第一声掌声,我的眼泪忍不住掉下来。经过多少失败,经过多少等待,告诉自己要忍耐。”几乎没有人不渴盼听到喝彩,这里面有一种自重,也有一种对自我的怀疑。也许在我们苦苦奋斗和久久等待后的某一天,掌声会在你毫无预备的时候訇然响起;也许周围仍是一片沉寂,舞台上仍是你独自一人。 真的不必太在意,多数人的多数的日子总是无人喝彩的。而多少在身后才成就巨大功名的大师们,在生前也是无人喝彩,声名寂寥。每个人都有自己所从事的领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子。在你以为自己做出了不寻常的成就时,隔行的人们也许全无了解的兴趣。另一个圈子里的人也许根本就没有在意,仍在兴高采烈地谈论自己的话题,这应当是很平常的事。也许,你真的已经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但却避免不了曲高和寡、掌声稀落。你可以欣赏自己,你可以去攀登更高的目标,但你不必为别人的毫不在乎而落寞。 我们也终须理解别人。每个人都在为事业、为生计奔波劳碌,脚步一刻也没有停歇。疲惫的人们难得有余暇再去关注别人的所作所为,你那么在意的成功或挫败,在别人也许只是一笑或一颦,或是根本不足挂齿。无人喝彩,这是一个多元和忙碌的时代特有的平淡,特有的空落,特有的寂静。 那么,让我们更关注自己吧!关注自己的事业,关注自己的生活,关注自己的内心。我们应当有自己的生活目标,我们每天朝着这个目标勤勤勉勉地奔去。我们伴着自己的音乐,在自己的舞台上与自己的心灵共舞。也许会听到第一声掌声响起,也许永远无人喝彩。掌声固然可使人生多彩,而无人喝彩的清寂,却更可使人多一分清醒,使我们的内心世界臻于丰富和深邃。 在我,不管生活多么忙碌,不管事务多么冗杂,我总会用读和写来倾听内心的声音,表达美好的情思。遇到愿意分享的朋友自然是人生快事,无人喝彩也毫不失落。我要的只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世界——一张喧哗的时代里安然不动的书桌,一盏炫目的霓虹里映耀黄卷的青灯。 朋友,让我们一起享受这份生活的沉静,笑对每一个无人喝彩却依然精彩的日子。 后记 这一本粗疏的《无人喝彩》算是杀青了。写完最后一个字,心情异常轻快。 2008年4月,我从海军指挥学院转业到江苏省统计局工作,至今正好两年。这两年,是我适应新的环境、新的岗位的两年,也是非常忙碌而充实的两年。两年间,不断有朋友问我:还在写吗?你该交“作业”了吧?朋友们的敦促和关怀,成为我坚持笔耕的持久动力。所以,尽管工作并不轻松,自己还是努力挤出时间来读点东西,有点滴感想也随时记录下来,这才成就了这一本拉杂之作。因此,我要对朋友们的关心和厚爱表示由衷的谢意。 本书分为“忆想”、“行吟”、“散步”、“附录”四个部分。“忆想”回忆的气息浓些,“行吟”思索的成分多些,“散步”则是旧作的寻章摘句。近些年来,常有朋友和读者向我索要我的几本小书,因为确已所剩无几,为满足朋友们的愿望,我将前7本书中的一些章句摘录出来,作为这本书的第三部分,起窥斑见豹之效。这些短章也算是一种思想的漫步吧,读者也可以闲散的态度读之,故名之为“散步”。由于是摘录,尽管作了一些修饰,但读起来可能仍有不完整、不连贯之感,请读者谅解。附录中收录了友人的两篇文章,以及父亲的10首诗、女儿的3篇习作,只为使本书更加“热闹”。对于有些时间宝贵的读者来说,读读序篇、后记和附录,一本书、一个人的大概面目就基本了解了,就对得起作者了。一笑。 欢迎朋友们来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njzhangming)参观指导,我会把所见所思都忠实地记录在那里,我们会时常见面的。 阿 明 2010年4月于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