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文学博士。201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国文学与美国文化,现就职于中国人民大学外学语学院博士后流动站。近年来,作者先后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数篇关于美国土著文学和后现代文学的学术论文,并参与完成了数项国家、省部级项目。
美国印第安女作家莱斯利·马蒙·西尔科,作为土著文艺复兴的先驱者,始终致力于探索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印第安身份问题。在其创作中,西尔科围绕着印第安身份话语与土著现代性之间的张力,渐次清晰地勾勒出印第安身份话语的复杂谱系,并随之提出自己对印第安身份诉求的理论思考。
《西尔科小说研究/人民日报学术文库》通过对西尔科的三部长篇小说的系统解读,考察西尔科的身份诉求和这种诉求方式的转变过程,探讨其作品所承载的对美国历史与政治话语的考问,以及她在全球化背景下提出的以融合观解决印第安身份问题的可行性。总而言之,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廓清身份话语与历史、政治和文化之间复杂的关系谱系构成西尔科小说研究的意义所在。
引言
第一章 谁是印第安人?
一、偶发事件与必然存在
二、身份杂糅与话语重构
第二章 政策变化与身份演进
一、身份同化与《道斯法案》
二、文艺复兴与自决政策
三、全球化与全球本土化
第三章 土著身份话语的派系之辩
一、文学典律与政治话语
二、西尔科与土著文学派系化
三、西尔科与融合观
第四章 《仪典》中的土著身份话语困境
一、历史探究与话语缺失
二、战争创伤与自我迷失
第五章 《仪典》中的民族主义视域与传统文化书写
一、传统药师
二、拉古纳神话
三、部族仪式
第六章 《仪典》中的土著网式文化身份之维
一、讲故事:文化植根的土壤
二、整一性文化的实质
三、民族意识与杂糅表征
第七章 《死者年鉴》中的多种死亡意象
一、消失的爱
二、危机四伏的社会
三、荒芜的“文明”
四、死亡意象中的抵抗与希望
第八章 《死者年鉴》中天命论的瓦解
一、天命论与土著话语之殇
二、天命论与美国社会文明
三、天命论与美国民主政治
四、天命论与西尔科的政治预言
第九章 《死者年鉴》中玛雅年鉴与土著历史话语的无声抵抗
一、年鉴与历史话语的裂隙
二、杰罗尼莫的追随者
三、探寻正义之路
第十章 《死者年鉴》中的第四世界建构与政治伦理书写
一、第四世界与平等理念
二、第四世界与社会正义
三、融合观的初现与政治伦理理想
第十一章 “花园”与文化差异
一、西方花园与消费社会
二、土著花园与自然崇拜
三、文化融合与完美花园
第十二章 《沙丘花园》中“鬼舞”的政治转喻现象
一、鬼舞与文化认同
二、虚实结合的历史书写
三、鬼舞与西尔科的政治理想
第十三章 从属到主宰:《沙丘花园》中女性身份的转变
一、双重压迫下的性别危机
二、宗教压抑下的女性身份
三、女性身份话语的交汇
第十四章 《沙丘花园》中的诺斯替主义与融合观
一、印第安文化与诺斯替主义
二、诺斯替主义:文化拯救的精神动力
三、融合观:狭隘民族主义的超越
结论
参考文献
《西尔科小说研究/人民日报学术文库》:
作者在《黄女人与美丽心灵》一书中提到:“我真的没有打算要写—篇有条理的论文,因为我想让你们听到,并体验到以(印第安人)传统的口述文学为模式的英语结构是什么样子……也许对于白人来讲,这种结构在某种程度上是难以接受的。”所以,在以西方为主导的技术、思想和语言面前,西尔科试图以英语为书写语言,通过其作品将主流文化中的技术、思想和语言全部转换成一种可为印第安人所用、可以重构其身份的资源。西尔科坦言,在她的创作过程中最为重要之处是“努力使你所用的语言可以真正地为你......”。显然,在此作者所指涉的语言是英语。细读西尔科已出版的三部小说,我们不难发现,她在写作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虽为英语,但小说中各个章节无一不渗透着印第安古老的语言模式、穿插着印第安古老的文化元素。这种在英语的模式下,运用非西方的文化元素,其本身的目的即是对土著民族文化身份的一种重构。西尔科巧妙地将土著仪典、图腾、神话、传说等元素穿插于小说文本之中,并以传统的讲故事形式作为叙述方式,这些土著民族古老的文化元素彼此之间相关联,构成了独特的印第安网状文化。西尔科曾说,“当我提及‘讲故事’这个名词时,我其实是在谈论一些源于部族经验的事情,以及对于创世最初的观点:我们是整体的一部分,我们不会将故事和经验区别开或碎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