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地方自治为理论分析框架,描述地方自治在国家权力组织和国家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在此理论分析框架下,以南京国民政府20世纪30年代县自治建设进程为经,对县自治作政治的、历史的、社会的、经济的多角度分析。
本书以地方自治为理论分析框架,描述地方自治在国家权力组织和国家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在此理论分析框架下,以南京国民政府20世纪30年代县自治建设进程为经,对县自治作政治的、历史的、社会的、经济的多角度分析。地方自治作为宪政的基础和一项基本地方制度虽具有普遍意义和价值,但基于个人独立、自由、平等、权利基础上的西方民主制度与以社会本位和官本位的中国传统不符,与近代中国急需建立“民族国家”国情不适应;南京国民政府的县自治挫折表明,制度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全部.制度不是简单移植可以成功的;制度的建设既要符合时代潮流和民族要求,还要适合民族形式,更需政治系统自身实践的典范和制度化、规范化。
第一章 引论
第一节 国家、公民和社会
第二节 地方自治与宪政
第三节 行政集权时代地方自治的考量
第二章 晚清以来地方自治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晚清时期的地方自治思潮
第二节 晚清时期的地方自治实践
第三节 辛亥革命以来的地方自治概况
第三章 国民党地方自治理论、认识及规划
第一节 孙中山的县自治理论、主要内容和实践方略
第二节 县自治建设的预演——第一次全国内政会议
第三节 国民党三大对自治的认识与规划
第四章 六年“训政”时期的县自治建设(1929—1934)
第一节 县自治建设中的政治浪漫主义
第二节 国民党的县自治实践
第三节 自治变官治
第五章 第二次内政会议与自治政策的调整
第一节 自治政策调整的原因
第二节 第二次全国内政会议与自治政策的转换
第三节 《改进地方自治原则要点解释》
第六章 县政实验与保甲制度的推行
第一节 黑暗中的亮灯——江苏江宁实验县
第二节 保甲制度的推行
第七章 余论
第一节 县自治建设的削度意义
第二节 地方自治的历史评价
第三节 县自治建设的历史反思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