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49年的夏天,唐太宗李世民突然驾崩!
他死的时间,是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他死的地点,是长安城南边秦岭北麓终南山上的翠微宫含风殿,这里是他的避暑胜地,重建还只刚刚两年。
他的死,充满着诡异和神秘,因为,他是非正常死亡的,中毒而死。
他死后,没人发布死讯,秘不发丧,而在八天前,他的心腹大将李靖,也同样死了。
死前,李世民非常痛苦,他来这里,还不到两个月。
来这里,本来是要避暑的,没想到,却就此走到了人生的尽头——这是他人生的最后一站。
早在两年前,他就得了“风疾”,头昏脑涨,烦躁怕热。来翠微宫,本来是想调养一下身体,没想到,没来多久,自己就变成了一个病人,一个卧床不起的病人。
更惨的是,李世民又得了痢疾,腹泻不止,病情愈来愈重。他中了剧毒,大舅子长孙无忌来看他,他只能躺在床上,含着泪轻轻地抚摸着长孙无忌的脸。
长孙无忌痛哭流涕,已哭成一个泪人。李世民同样伤心不已,他的心里很痛,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他挥了挥手,示意长孙无忌退下。
两天后,他再次召见长孙无忌,同来的,还有褚遂良和太子李治。
此时,他的病情急剧恶化,已是弥留之际。
临死前,他将太子托付给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两人,要他们“尽情辅佐,永保宗社”。
他又特意告诫李治,说:只要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在,你就不必担忧。而后,他又单独嘱咐褚遂良,说:我能登上帝位多亏了无忌,我死后不要受小人挑拨。随后,他命褚遂良草拟遗诏。
不一会,李世民就闭上了眼睛,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太子李治抱着舅舅长孙无忌的脖子,号啕大哭,他悲痛欲绝,哭得死去活来,。
长孙无忌拭去眼泪,请求李治迅速接管政权。
李治依旧痛哭不已,长孙无忌气得骂道:
“皇上将宗庙社稷托付于你,你怎么像匹夫一样只知道哭?,, 骂完,长孙无忌即奉遗诏扶立李治于灵前即位,并封锁消息,秘不发丧。
长孙无忌一刻也不敢耽搁,决定让李治即刻返回长安,同时火速调集老臣程咬金统领六千宫廷禁军“飞骑”前来保卫太子。次日一早,李治就在禁军的严密保护下,一路马不停蹄地赶往长安。为遮人耳目,李世民的灵柩只是放在轿子上,车马侍卫、仪仗、警戒都如往常一样。
与此同时,长孙无忌还以李世民的名义下诏,进行最新的人事安排,任命太子的心腹为侍中、中书令等朝中要职。
终于平安抵达长安,诸事基本安排妥当,朝中大权也已尽入其手,长孙无忌这才在太极殿发丧,向全世界沉痛宣告“天可汗”去世的噩耗,并宣读遗诏:太子李治即皇帝位,军国大事,不可停顿,征高句丽及各项土木工程一律停止,日常事务则交由相关部门处理。最后还有一条,那就是奔丧,允许在外地担任都督、刺史的亲王来京奔丧,但有一个人例外一一濮王李泰。
李泰是李治的亲哥哥,当年皇位争夺的热门人选,此时被贬均州。
一切皆已揭晓,长孙无忌所做的这一切,就是为了防范李泰。
P1-3
读汤浩方的文字及故事,无疑是一次愉快的旅行,不经意司,信手拈来,轻松而不刻意,宛如茶余饭后可口的小甜点,一路读来亦有收获。
——著名作家、剧作家和资深文学评论家王斌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真诚地希望汤浩方能够以年轻人的智慧,透过历史的迷雾,找寻往事之真相。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胡军
如今,愿意沉下心来读书的人少了,愿意埋头古典文献的人更是寥若晨星,汤浩方国学功底深厚,著述丰富,实乃国之幸事。
——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赵日新
有志者事竟成,汤浩方能在逆境中奋斗并取得如此成就,令人敬佩!
——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绪山
序一·远古的游历
王斌
汤浩方与我,结识于网络,我们共同迷恋于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这样一个神奇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相识.似乎也有了“奇异”的可能——或许无需太多的语言、太多近距离的接触,在虚拟空间中留存的文字,就足以让相知却不相识的人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
我与汤浩方便为典型一例。
汤浩方隶属“80后”,如今这一称谓,也成了一个颇为时尚且时髦的名词了,它的后缀还要引申出诸如任性、骄狂、自私、沉迷于网络且追逐流行及时尚的诸般解说。而在这一切的解说中,却暗含着对这一代“沉沦”的叹息。我亦属“叹息”一族。所以汤浩方的出现让我惊诧,他告诉我说,写了近百万字的历史小说,并且正在写历史,希望我能为此写篇序。接着,他的部分文稿也随之出现了,我留心地看了一遍,一时无语。
坦率地说,在汤浩方驾轻就熟的历史知识面前,我自愧弗如。他告诉我,少年时就迷上了历史,他像一位好奇且又执拗的“探险者”,一头扎进了历史的汪洋之海中,开始了漫长的游历。
而我的少年,却在狂热地“挥霍”着“读书无用论”,我们逃学、打架、戏弄老师、嘲讽长者,以学习为耻。历史在那时的我看来了无生趣,我鄙夷且不屑一顾。在残酷的青春岁月中。我们虚度光阴,于今想来,悔之晚矣!
而汤浩方的少年,却悠游自在地与历史为伴,他在其中发现了乐趣,也发现了自我的志向所在。终于在今天,他要启动他所执掌的历史巨轮,起航了。
中华民族历经劫难,在沉重的历史迷雾中一直在追寻着民族的大义。这一被冠之于“春秋大义”的精神,于今几经沉沦后,终于在萌动中苏醒了。可随之而来的是一片喧嚣,众家各显神通地挥舞着个性的大旗摇唇鼓舌,并以“卫道士”角色自喜。我高山仰止,自惭形秽,因历史于我是一片空漾的崇山峻岭,虽心向往之,然毕竟才疏学浅,即便窃自潜心研读,试图跟进时代的步履,可还是徒叹奈何。少年的轻狂,让我耽误了大好时光,只能怆然自叹了。 所以我对汤浩方示以敬意,他的文字亦如“80后”之风格,轻盈、率性、不拘一格、随意挥洒,而且俏皮风趣,极具才情。
在这一代人的眼中,历史失却了它故有的那份沉重和苍凉,失却了岁月的凌厉和悲壮,仅仅是一个好玩的故事,一部跌宕起伏的“传奇”。
于是他潇洒自如地轻松道来,看着有趣,让人心生快意。
读汤浩方的文字及故事,无疑是一次愉快的旅行,不经意间,信手拈来,轻松而不刻意,宛如茶余饭后可口的小甜点,一路读来亦有收获。这收获是对历史事件及人物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起码在脑海里形成了一个清晰的印象。在那样的一个冷兵器时代,或者说是铁血年代,我们中华民族诞生了许多伟大而有趣的传奇人物,无论他们出于什么样的缘由和欲望,毕竟无意中缔造了中国历史,缔造了中华记忆,成为我们后来者的集体无意识。
中华民族的文化遗存再度被发掘与发现,说明了一个民族在经历了历史的沧桑巨变之后开始走向真正的成熟和觉醒,开始在历史的千年流变中,重新找寻我们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民族个性和位置。
我们的确迷失太久了,太多纷纷扰扰的“西式”思想及做派让我们无所适从,让我们盲目地亦步亦趋。我们忘记了一个民族要真正获得世界的尊重,恰恰不是因为“大同”式的共性,而是自强且自信的民族个性。
汤浩方目前似乎更多的是在发掘历史的故事,他那“80后”典型的游戏心态驱使他要将历史“还原”于一个充满“喜剧感”的叙事。因为是隔岸观火,因为年轻,让他一时还难以梳理出隐藏在这貌似“游戏”的历史背后的分量和气韵,以及随处可能散出的中华精神。但他毕竟已然“生活”在了历史中,这就足以让我惊叹了!
我们还不能要求他做到把历史作为反观今天的一面镜子,他太年轻了。终究有一天,他也会带着他散发着风尘的经历重新走进历史。那时,或许他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故事——因为历史的发现,是需要岁月磨砺的。
2007年5月25日于北京
作者汤浩方自幼酷爱历史,潜心研究历史多年,虽历经磨难,然愈挫愈勇,始终不曾放弃!本书是作者隋唐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所有史料均来自《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册府元龟》《太平御览》《唐会要》《通鉴考异》《贞观政要》等数十种相关文献典籍与敦煌文献、各类出土墓志以及碑文等,作者以极其严谨的态度,极具特色的语言和有目共睹的诚意,终将这部大作呈现于世。
翻开《李世民的奋斗》,你将真正领略到李世民的雄才伟略和文治武功,真正感受到他的手段与谋略,他的痛苦与陕乐。这是一本你绝对没有看过的李世民,它是1363年来,最真实、最好看、史料最全的李世民全传,也是国内首部全景式讲述千古一帝李世民创业、夺权与奋斗的传奇一生的经典之作!
关于李世民,你又真正了解多少呢?他为什么要在危难时刻铤而走险发动玄武门之变?为什么能够在决定唐朝命运的决战中面对重重困境一举击败两大巨头王世充与窦建德?为什么要执意出征导致隋朝灭亡,凶猛彪悍的高句丽?为什么要突然废黜已做了十八年太子、自己极其宠爱的李承乾?为什么要立懦弱的、与自己妃子武则天还有暖昧关系的李治为最后接班人?等等这些谜团,本书将为你一一解开。打开这本书,你将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
《李世民的奋斗(上)》为此书的上册。
杀兄屠弟的李世民,为何会成为一名后世颂扬的千古一帝?汤浩方著的《李世民的奋斗》是国内首部全景式讲述千古一帝李世民创业、夺权与奋斗的传奇一生,同时也是1363年来,最真实、最好看,史料最全的李世民全传。打开本书,你将发现一个全新的李世民……《李世民的奋斗(上)》为此书的上册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