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什么是幸福(战争与和平)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托尔斯泰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有些书,我们总是听过,却没有机会打开。因为那些书太过传奇,和我们现实的人生相比,显得太过巨大,太过遥远……但是,我们永远不知道,错过这些书,自己错过的是什么。

本书为“经典3.0”系列丛书之一,由王安忆做了解读,加上内文插图、漫画的设计,让名著可以轻松读。

《战争与和平》是托尔斯泰的名作,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描写了1805至1820年俄国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各个生活领域,当之无愧是一部经典。王安忆对《战争与和平》的解读,更是独到,让我们更容易贴近这部大部头著作。

内容推荐

每个人在阅读《战争与和平》时,可能会侧重不同的角度。作为一位小说家,王安忆是从“人物”来理解这部经典小说。王安忆认为,《战争与和平》事实上只写了两个人,一个是安德烈,一个是皮埃尔。托尔斯泰描述这两个人的人生道路和思想历程,主要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很简单,也很复杂,就是怎么样才是幸福。

在全世界各地的民间传说中,主人公经历了很多的艰难和困苦,最后一句话往往是:从此他们过着幸福的生活。那么什么是幸福呢?这是困惑每个人的问题。在托尔斯泰笔下,安德烈和彼尔也是要从不同的途径来解答,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而在这两人的生命中,王安忆认为娜塔莎在他们的思想变革中起到关键性作用。而这也是托尔斯泰作品的特色之一,他总是在女性身上赋予神圣的使命。

目录

他们这么说这本书

和作者相关的一些人

这本书的历史背景

这位作者的事情

这本书要你去旅行的地方

导读

故事绘图

原典选读

这本书的谱系

延伸的书、音乐、影像

试读章节

安德烈与彼尔的性格对比

安德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彼尔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曾经听一位研究基因的科学院院士向我描绘世界,他说得很好,他说有两个世界,一个是知道的世界,我们可以感受,求证,传达;还有一个世界往往是被忽略掉的,就是信的世界,那里的一切是可以相信却无法证明的,但是它一定是存在着。当我想把安德烈和彼尔做对比的时候,我觉得安德烈就是一个知道的世界,安德烈什么都知道,小说一开始,他方才出场,你就会看出安德烈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看得清贵族阶层内部所有弊病,因此他认识到沙皇体制是需要改良的地方,但他并不是共和主义者,他认为贵族的存在可以保持荣誉的概念,荣誉其实是一种精神的价值,视荣誉甚于生命,安德烈就是一位荣誉的信奉者,他知道自己要什么。彼尔却什么都不知道,他是对现实生活严重缺乏常识的人,但是他信,他总是觉得这个世界上某个地方有一种什么力量,驱使或者是暗示着什么,但是他又不很清楚,这种茫然的信念使他怀着一种莫名的快乐,他出场的时候,你会发现他很快乐,胖乎乎,又高又大,对人友善,毫无成见,赤子之心,就是指他那样的人,我觉得他还像美国电影里的金刚。

安德烈的世界一切都是确定的,包括他的出身,他家族的谱系都非常清楚。他是大贵族保尔康斯基的独子,继承了他父亲的爵号,所以就是年轻的公爵。他在应该结婚的时候结婚了,在应该生孩子的时候生了孩子,他知道贵族的责任是什么,为了要维护荣誉,所以他要和拿破仑作战,虽然他受到拿破仑魅力的吸引,但是他绝不会因此而将拿破仑当作朋友。彼尔是什么都不确定都很可疑的人,包括他的出身,我觉得托尔斯泰对彼尔寄予的希望更大一些,怎么说呢?我觉得似乎在宗教历史或者民间传说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凡是伟大的人,天地要给他大使命的人,他的出身都是很暧昧的。比如孙悟空,他是石头里蹦出来的,耶稣是生在马槽里,甚至他的母亲都没有受孕,释迦牟尼虽然出身清白,可他却抛弃了家庭,成为流浪者,这个彼尔也是有出生的问题的。

他是莫斯科一位大公爵的私生子,这个大公爵有无数的私生子,几乎遍布全世界。但是他只认彼尔这一个,其他的他都不认,人家也无从认他,只有这个彼尔另当别论,是因为对他的母亲有特殊的情感,还是对这个孩子有特殊的期望,不知道,总之他对彼尔负起了当父亲的责任。他把这个孩子送到法国去受教育,法国是一个有着自由民主思想的国度,所以当彼尔在法国长大成人,再回到俄罗斯,走进社交圈里,就成了一个怪物。他的行为举止不合规矩,不通世故人情,更要命的是他崇拜拿破仑,而且是毫无遮掩的,公然为他说话,人们只是看他父亲的面子才容忍他的。而他父亲在去世之前,专门向沙皇申请让他成为继承人,如此,他非但有了合法身份,有了爵位,还有了丰厚的财产,原本对他不屑的人们经过一时间愤愤不平,立刻转而巴结他了。因此他的人生充满着不确定因素,非婚生,在法国受教育,再回到俄国,突然之间则成为富人,在非理性的遭际中改变着命运。

所以,安德烈是一个理性的人,他对事物拥有理性的判断,而彼尔是感性的,他沉迷于感官,他喜欢吃好吃的,喜欢喝酒,他喜欢女人的肉体,喜欢有趣的游戏,被神秘的事物吸引。所以一方面他干下了很多的荒唐事,另一方面,他也有着对玄思的爱好——他很奇怪彼尔缺乏“哲学幻想”,这就是彼尔,他渴望知道世界是什么样的,但是不相信世界能是怎么样的。就因为如此,安德烈很有行动的能力,当他决定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他会做得很成功。比如,他们在同一时期对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安德烈一一实施了他的计划,而彼尔使得事情比改革之前更糟糕。彼尔是没有实际能力的人,他生活在冥想里。

安德烈和库图佐夫

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两个虚构人物和两个真实人物是怎样的关系。我将他们组成两对关系,安德烈和库图佐夫,彼尔和拿破仑。就像前面说过的,库图佐夫和拿破仑这两个历史真实人物的出现,是为开拓虚构世界的空间,库图佐夫担负起了安德烈的命运转折的重任。先谈一谈库图佐夫。贾平凹有一部长篇散文,叫做《老西安》,文中谈到杨虎城,他说杨虎城是“渭北的一名刀客”,这就是坊间对历史人物的描绘。我以为小说中的历史人物,其实都有着坊间传闻的色彩。

库图佐夫在托尔斯泰笔下,也是这样。他第一次出场,是检阅步兵团。早早的,一团人就在准备他的到来,列队,操练,整顿军容军纪。刚刚收拾整齐,又觉得应该穿上大衣,更有行军作战的面貌,于是从背包里翻出大衣穿上,却发现有一个人的大衣不是同一款式,很是忙乱’了一阵。可是库图佐夫到场之后,对这些良苦用心没有任何注意,看了也像没看见。他脸上的表情很倦怠,很慵懒,完全是应付差事一般。士兵的方阵,整齐的军服,都不能使他兴奋,恰恰是那个没有穿统一军服的人,让他提起些劲头,因为认出这是参加过对土耳其的著名战役的战友。还有就是对一名犯错降级的军官流露出一些兴趣,这个人所犯的错是在彼得堡干了件荒唐事,不知从哪里弄来一头狗熊,把狗熊和警察局长绑在一起扔到河里。作为一个军人,他似乎缺少对战争的热情。大会战之前,这是决定胜负的多国部队的会战,战前会上,库图佐夫一直在打瞌睡,会议结束的时候才醒过来,说,好,打吧。他心里却知道,这场战争的结果一定是输,可是他无法让人们改变主意,那就打吧。他有一种什么特质呢?他懂得有一种东西比人的算计和意志更加强大,就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电影《印度之行》中,当那一对英国的婆媳随印度医生去旅行,在神秘的山洞里年轻的媳妇行为失常,印度医生被告上法庭,引发了政治性动乱。山洞里到底发生了什么,医生到底对年轻的女性做了什么,他究竟为什么要与这些英国人如此亲近?有一个重要的证人,就是英国婆婆,因为她们婆媳感情很好,有同样的正义感,和医生相处融洽,发生事故的时候,她就在山洞的附近。这位夫人很挣扎,她不知道应不应该作证,又要作证什么?是证明医生的品行没有问题,还是证明媳妇的精神很健全?无论证明什么,最终都会伤及她所友爱的人。故事里有一个长老,他的哲学是一种不作为的哲学,就是说事情要发生总是会发生的,行动并不会起什么作用。最后在开庭之前的晚上,夫人离开了印度,放弃了证人的责任。火车离站行驶在山岩下面,她忽然看见长老贴山壁而站,举手向她致意,表示对她行为的赞同和尊敬。

我觉得库图佐夫就有点像东方的哲人。他为安德烈的故事中做出什么贡献呢?安德烈做了他的副官,因此有可能涉足决策阶层,继而进入战争的核心。安德烈刚到库图佐夫那里报到的时候很积极,对这场战争充满热隋,他觉得这是挽回皇权荣誉的伟大事业,当然在内心深处是期待以战争来激励日常生活中的颓唐。可是战事进行很不顺利,奥国的军队受到极大打击,败退下来,俄军倒是胜了一小仗,虽然战果平平,牺牲了一个奥地利将军,俘获则很一般,可无论如何是一个胜仗,安德烈表现很勇敢,受了轻伤。库图佐夫派安德烈去奥国宫廷送捷报,得胜和受伤都使他激动,可是兴致勃勃的他却发现奥地利人的态度很冷淡,沮丧地来到俄国大使馆,他的朋友在那里做外交官。这一位俄国外交官开导他说,你想奥地利怎么会高兴?我们失败,而你们胜了;你们胜了又怎么样呢?我们失去了一个军官。安德烈这就发现这场战争并不关乎荣誉,只是关乎各国之间权力和利益的平衡。安德烈心情郁闷下来,战争的高尚性退让给邦交关系,这关系是一个名利场。更使他感到很奇怪的,他的外交官朋友几乎把彼得堡的沙龙整个儿地搬到了战争的前方,同样的喝酒、纵欲、谈女人,糜烂和腐化在这里照样上演,他寄予战争的拯救的希望开始崩塌。

幻灭与嬗变  紧接着,他在又一场战役中又一次负伤,这一次伤势很重,重到军队给家属发出了阵亡通知。肉体的痛苦对安德烈产生一个提醒——我刚刚说了安德烈不重视感官,他不像彼尔那样单纯,服从于本能。但是受伤向他提醒了感官的存在,这种存在是以疼痛体现的,他突然发现这个世界上有一种感觉是疼痛,这比什么样的占领和光荣都更强大,更有覆盖性。当他九死一生回到家中,他的妻子爱人正处在难产,见了一面就死了。在安德烈的世界里,一切都井然有序,逻辑严密,都是可以推论的。此时,他突然发现了不对头,事情变得不讲道理,莫名其妙。他的太太临终的时候,脸上的表情好像在责怪着谁:我没有对任何人做错什么,你们为什么这样对我。这个“你们”是指她的丈夫?还是指老天,命运?由此,安德烈体验到了无可控制的力量,他的唯物主义思想得到了一个嬗变的机会,开始向着彼尔所说的“哲学想象”进发,这个嬗变是以抑郁症为表现的。他对战争不关心了,对政治也不关心了,保皇党、革命党都不干他的事了,他一心就在养育他的儿子。

当他在庄园里平凡度日的时候,和彼尔相遇过一次,这也正是彼尔经历着思想上蜕变的时刻,但与安德烈相反,是处在激动兴奋的状态,他的昂扬情绪也感染了安德烈。这个时期里,安德烈还有一次邂逅,就是遇见娜塔莎。这个娜塔莎是托尔斯泰寄予重托的女性,她和彼尔在此时出场都是不让安德烈消沉,他还没有走到终点,还要再受历练。他迅速地爱上娜塔莎,然后和娜塔莎订了婚,他对生活产生了一种新的希望,怎么说呢?爱情,确实有着幸福的表象,他觉得他知道什么是幸福了。就这样,安德烈的抑郁症不治而愈,重新对战争、对政治有了兴趣,他重新出山了。这时候,政治也呈现出新面貌。因为拿破仑战争的影响,俄国开始自省体制和制度,正兴起改革,安德烈做了关于军队和军事的改革意见,递交军事条令委员会。可结果依然是失望,彼得堡照旧充满着庸俗的琐事,改革派和保守派互相争夺他,双方都是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他所寄热望的改革派发起者其实是在玩弄权术。更要命的是,娜塔莎背叛了他。在此重创之下,他又一次参战。前一次参战,他是意气风发的青年,想在战争中获得荣耀,来疗治私人生活的平庸。这一次实际上一切都在走下坡路,他的私人生活失败了,而对战争的热情早已消退,真不知道是拿什么救什么。这一次战争中他又受了重伤,这一回是真的没救了,医护队护送他回后方,正遇上莫斯科大撤退,于是汇人大撤退的车队,这支车队恰恰就是娜塔莎家的车队。

在战地医院,他曾遇见他的情敌,就是这个人诱惑了娜塔莎,使他蒙受羞辱,他本是要和他决斗的。但是他在伤病所里面看到的人是什么样的状况呢?这人已经锯掉了一条腿,然后慢慢地死去。在伤痛和死亡跟前,他的名誉和受辱忽然变得渺小,爱情和仇恨也变得不重要。他和娜塔莎的不期而遇自然令他欣喜,但是没有引起太大的注意,因为他面临了更大的问题,就是死亡。死亡是一个需要“哲学想象”才能够处理的问题,对注重实际的安德烈是极大的挑战。

死亡的体验

当安德烈第—次上战场的时候,方才说过,他进入到决策的上层,看见的是厌倦和疲惫。而在前线,他遇见一个炮兵连连长,他军阶很低,对这场战争也没有全局性生的了解,简而言之,他就是炮灰。但是很奇怪,他却在战争中体验到快乐。这J陕乐不是从战争本身中生出来的,而是从具体的劳动中得来,怎么样瞄准目标,如何发挥大炮的威力,让炮弹在对方的阵地中开花,这个人的声音总是很快乐的。有一回,这个快乐的声音在说死亡,这是安德烈第一次听到关于死亡的议论,在一个平民小军官的嘴里。他的意思是,人们之所以畏惧死亡,是因为谁也没有经历过,要是能知道死了以后的情景,就没有人害怕了。我觉得这是一个伏笔,炮兵连长随口说出来的话,将要由安德烈来亲身经验。安德烈现在要去经历死亡了,这是托尔斯泰给他的大任务。在他将蹈人死亡的神秘国度时,他有什么样的体验呢?所有的人和事,爱也罢,恨也罢,亲也罢,疏也罢,所有的存在都融为总和。就像彼尔的世界,一个抽象的世界,所有的具体性,都在这个总和当中模糊了差异。所谓具体性,只不过是这个总和,随机分配到每一个人的世界里去。而在最终的时刻,又都汇总来了。其实,我想,这个境界连作者都不了解,他用思索,也就是“哲学想象”进行描摹,他将描摹的图景,送给笔下的人物安德烈。死亡这一个最大的虚无,终于由安德烈走了进去。

P26-42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22:06:12